敲碎性別刻板陰霾,重新定義賢妻良母—周芷萱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敲碎性別刻板陰霾,重新定義賢妻良母—周芷萱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聽聞本書即將出版之後就一直相當期待,收到書暫放在客廳桌上,家人隨手拿來翻閱,結果就被搶去讀了,欸欸我的書啊!!故事寫得太好看,論誰都一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等終於輪到我開始讀的時候,也是一口氣就手不釋卷地讀完了。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心裡好沉,故事裡小人物的悲傷太沉重、太躍然紙上,濃烈的悲傷襲來,但緊接著小人物的生命活力又敲碎了那層陰霾,隨著每個故事的主角人生的改變和醒覺,讀者的心也跟著漸漸釋放。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人的價值觀從不獨立於這世上七個「不賢妻良母」的「失敗」女人故事,每一則都是一齣生命的舞台劇,充滿喜悲起落。乍看這些故事或許有些獵奇,家暴、外遇、反對同婚的女同志,但其實,一如作者所說,他們就是我們。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台灣社會中生長,就算身上背著不同的年紀、生活地點、身分的標籤,但每個個案都反映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價值觀不會超然獨立於這個世界上,而是由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人生經驗的累積,形塑一個人的內在價值觀與世界觀。好幾位故事的主角都曾提到面臨痛苦的處境時,內心不只是充滿痛苦,更想著他人會如何看待一個離婚的女人和他的孩子,或是不願意讓老家的父母因自己離婚而感到丟臉。既然人的價值觀是由社會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人又是群居具有社會性的生物,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很難拒絕旁人的眼光和想法。離婚故事中最常存在的兩個阻礙因素,一是社會眼光,二是經濟問題。縱使台灣社會的離婚率連年攀升已來到世界第四,在某些人眼裡,離婚仍然是種失敗,離婚的女人要再婚較難,男人卻相對容易。儘管一段婚姻的「失敗」需要兩個人,但從故事裡這些女人的身上可以看到,關於離婚,男女雙方會遭遇的處境有根本上的不同。許多人的前夫都再婚生子或是開啟新關係,而這些離婚女人卻始終獨自操心著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就算開始新的戀情,也不太願意再次進入婚姻。我們也看到,曾經身處社會眼光的漩渦中的他們,之所以可以走出既有處境,往往是獲得了其他的支持團體,宗教、朋友、甚至是新的情人。或是透過社區大學和學校有了新的生活圈,接觸新的知識和人群。他們的所謂「脫離社會眼光」、「女性覺醒」,依然是奠基於新的團體和價值觀之上。只是這一次,他們開始傾聽自己的喜好,開始為自己做決定,而不是將就和順從他人。常常在進行社會批判的時候,會有人說「不要管他人眼光就好了,沒有那麼嚴重吧」,好像所謂的社會壓力,以個人的一己之力就可以自行克服,但人從來都無法超然獨立於世上,而是由許多社會交織成的網組成。這些女人的改變,可以看成從一個社會群體走向另一個,並非全然架空地跳出社會關係的漩渦。這些故事細膩刻畫了支持團體對人的重要性,人性的複雜與糾結在本書中活靈活現,改變的過程刻畫至深,不是突然被雷打到似的跳脫,是一步一步的積累在一瞬間累積成了改變。離婚的阻礙因素之二,經濟問題,則是女性主義的老話題了。因為經濟不獨立而難以離開不合適的親密關係的女人所在多有,而這些女人之所以經濟難以獨立,一方面是他們在婚姻關係中的實際貢獻重要性常常不被看見,另一方面也是在傳統的社會刻板印象中,女人被期待要依靠男人。這些女人被這樣教育長大,身邊的人不重視他的貢獻,到最後,可能連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貢獻並不重要。傳統社會的性別分工由女性擔任輔佐、持家的工作,但相較於男性在外工作有實際的經濟報酬,女性為家務付出的勞動長期不受到重視、不被當成需要支付薪水或是給予回饋的工作。不只是家務勞動,婚後倘若夫妻一起工作,女性配偶對於丈夫事業的幫助也常不被看見,更甚者,稱之為「既然錢是男人辛苦賺的,外遇很合理」。導致處在傳統分工下的這些女性一旦離婚,很難主張自己的權利和對家庭經濟上的貢獻。再加上已婚女性因為婚育離開職場的比例高、職涯中斷復工不易,女性長期處於經濟弱勢位置,讓他們的選擇嚴重受限,經濟問題成為離婚路途上的最大絆腳石。無論是社會眼光還是經濟問題,到頭來問題的根本是性別刻板印象:男人該是什麼樣子,女人又該是什麼樣,男女依照在社會中的角色各安其職,這些性別刻板印象束縛了每個人。不只是依循這個期待走的女性碰到貢獻不被肯定、失去自我的困境,書中也提到酒店經理對台灣男人的觀察。陽剛特質對男性而言也是一種束縛,酒店裡的男人們充滿了展演出來的陽剛紙老虎和各種男子氣概的偽裝,被經理們一眼看穿。不過,這樣看穿男人洞察陽剛氣概問題的女同志,卻難以看穿自己,依然相信異性戀結婚生子才是正道。刻板印象不只對異性戀男女都是一種束縛,對所有人都是。失敗不見得是失敗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研究,台灣學生在全世界中是最害怕失敗的一群,其中又以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敗。研究也指出,害怕失敗背後其實是害怕旁人的目光。我們太害怕失敗,但其實成為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人,走出自己的快樂,不見得是失敗。倘若細思,賢妻良母的定義是什麼呢,也許跳脫傳統定義之後就不見得是失敗了,離婚但取得兒女理解、擁有自己人生的阿惠是失敗嗎?離婚後重新學習獨立、開創第二人生的雲秀是失敗嗎?所謂的賢和良,是不是可以不再以他人的定義為中心,而是追求自我成就呢?本書除了給我們機會重新思考失敗和賢妻良母的定義之外,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也包括引起的共鳴。每個讀者一定在身邊都可以找到幾個和故事裡的小人物相仿的人,也許是自己的母親、也許是自己、也許是姑姑或阿姨,看似悲傷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結局。若要指出本書的缺點,大概就是作者過度強調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縱使人的價值觀絕對一定程度受到家庭和環境的影響,也如前文所述的是來自許多社會因素的交織,但本書七個故事中,每一個故事幾乎都明擺著寫出了一個甚至多個原生家庭帶來的傷或是啟示,彷彿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自己,只有家庭因素一個可能。事實上,依照每個人的家庭關係不同,受到的影響程度也可能有不同,過度強調家庭因素可能會製造新的刻板印象,再次複製「單親家庭的小孩容易學壞」這類的偏見。原生家庭的過度歸因並不妨礙這本書做為一種集體療癒和跳脫現況的示範故事集,儘管每個人的選項不同、改變的可能也不同,但我們依然都有選擇,都有可能透過自我覺醒而成為浴火鳳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不再為性別所束縛。 本文作者 周芷萱 女性主義者、專欄作家。積極倡議性別平權。

+ More
妻母角色的變與不變─蘇芊玲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妻母角色的變與不變─蘇芊玲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讀完陳玉梅剛剛出版的《賢妻良母失敗記》。故事很生動、很好看,書讀得很快,但整理思緒有點慢。身為女性,長久關切女性議題,接觸和閱讀過不少女性的生命故事,讀《賢妻良母失敗記》中七個女人的故事,有感慨,但沒有被嚇到。我在想的問題,除了何以致之,還有能怎麼辦。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 關於何以致之,已有很多分析,玉梅自己也提出了看法。從女性主義角度而言,父權文化最為根本。它透過家庭教養從小深植在女人的骨髓腦袋,即使有些家庭小世界已稍有解禁,外在大世界裡仍有許多難以撼動的銅牆鐵壁,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傾壓、束縛、折磨女人,也因此,女人的生命故事會一再出現類似的主題。玉梅對她採訪書寫的女性有很深的疼惜、不捨,但我在她們身上其實也看到不少生命力和戰鬥能量。玉梅的筆調有點悲觀,她慨嘆這些女人的青春期來得太遲、人生被耽誤,但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她們總算有所改變,而改變永不嫌遲。人生路途步步辛苦,但缺乏主體性的委屈痛苦和具有主體性的昂揚奮鬥,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在林志潔為這本書寫的序中,自言是個自主性極高的人,但那並不表示她的人生就因此比較輕鬆,還是得不斷直面外在環境的挑戰,也得隨時糾正周遭他人的觀念,但她說:「這些反抗和教育,當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豐足,很快樂。」因此,我們或許可以積極地想一想,女人的主體性要怎麼養成,想如何打造自己的人生,以及建立更好的社會。具體的做法或許可以是這樣:如果你年紀稍長,是個母親、老師或上司,就用不同的方式養育出不一樣的下一代吧;如果你自己沒有被好好養大,就多花點力氣「壯大自己」,在現今的時日與環境中,這樣的資源應該不算少;而無論你是誰,多大年紀,一定要透過各種方式,連結起來,共同建立善待女性的社會。壯大自己,支持其他女性,以及改造社會,都不是容易的事。三十多年前,在生了小孩之後,因為深受衝擊,我就不斷思考,如何在傳統妻母角色之外,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因此寫下《不再模範的母親》。幾十年過去,這個議題仍然沒有「退流行」,從前一陣子引起許多女性深刻共鳴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可見一斑。我很好奇,妻母角色至今的變與不變,到底是如何? 陳玉梅的這本書,寫的也是妻母角色的變與不變。改變很不容易,它經常血淚交織,既匍匐,又進退,需要我們有更多的自覺和行動力。期待大家看完書,做更多的分享討論。 本文作者 蘇芊玲 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現任監事

+ More
置之死地而後生─ 盧郁佳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置之死地而後生─ 盧郁佳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一年前在KTV遇到作者陳玉梅。幽暗大包廂坐滿十多個同事朋友,螢幕迷艷光影投在每個人臉上身上變幻不定。動力火車樂團MV中,兩個迷茫憂鬱的滄桑男子,披散長髮咬牙切齒彈著吉他,歌詞中有一種無奈的溫柔:男人得知被甩,同居女友要走還繼續撒嬌討拍,哭著不肯走。男人無怨無悔照顧她情緒,最後抱一下聞聞她的長髮,提醒她再不走天要亮啦。我錯愕,搞不懂歌詞中的女人是要走還是不走,她到底要什麼。如果男人正色要求「既然不想走,那妳就跟外面那男的分手留下來」,不知女人會不會打個冷顫,醒來自動拎起行李箱上Uber 頭也不回離開。但這男人就是不會說破,這女人也不會行動,在殘暴中存在著只有兩人才知道的信任安全網。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 這兩人一定分過幾次了,分完一陣子就痛苦想復合,復合一陣子就痛苦想分手。復合後問題毫無改善,也早知分手後痛苦不會斷根,以致對分手的纏綿儀式流程默契於心。他倆面前展開的是一條荊棘長路,尖刺嵌進了腳底拔不出來,皮膚黏著乾涸的黑血,傷痕累累,苦路不見盡頭。我以為分手就算谷底、停損就沒事了,但他倆的痛苦還沒完,故事不會結束。包廂沙發角落擠著個青年,把自己藏在大鬍子大外套裡,卻把這首歌掏心掏肺唱完了。 那情緒像一陣冰風吹透我腳底,回神只好猛嗑桌上的冷盤豬腳、喝膨大海熱茶壓驚。我挫賽。KTV真是兵凶戰危,天使縱有雙翼,也不敢涉足如此險地。 陳玉梅說在寫書,採訪幾位女性寫她們的故事,寫得很難受。這些故事,一般人可能一開始接觸就想逃,因為當事人沉浸在自己的情緒太深,難以自拔,她旁觀也不贊同。但後來她接納了這就是當事人必經的過程。陳玉梅當時寫的,就是這本《賢妻良母失敗記》。書中的七樁婚戀生命史,表面常見,骨子裡凶險無比。每位受訪者都是倖存者,透過層層迷霧去捕捉自己飄忽的痛苦。那總是隱埋在「我這樣已經很好了」、「我很感恩」、「我現在過得很好很快樂」的背後,遭遇過多少次羞恥自責和合理化的交互攻防。能夠說出來,是多麼艱難。能夠寫下來,是多麼艱難。資深人物記者陳玉梅,是一位將跑新聞當成做社運的可敬先行者。在主流報章雜誌一面歌頌企業家、名流成功與富裕,一面窺探藝人劈腿、外遇、婚變作為補償的世界裡,她為《蘋果日報》採訪了公娼、跨性別人士、街友等的邊緣困境,在報上揭露社會犧牲了哪些族群來成就浮華權勢。當年做這些報導並不討好,往往被視為獵奇,熱血記者們還常因遭受意想不到的內外反彈,而身心俱疲萌念放棄。陳玉梅沒有沉默以對。《賢妻良母失敗記》透過七位堅毅女性的人生抉擇,探討賢妻良母價值標準潛移默化的宰制。讀這書需要非常慢,讀完奇峰突起的戲劇化情節,再回頭從平實行文的字裡行間讀夾縫文章,未明言的矛盾掙扎,難以啟齒的奢望,在字面以下等讀者打撈、端詳。賢妻良母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是配合父母、丈夫與婆家的一切要求,並在丈夫失能時積極補位,替丈夫擦屁股收拾殘局,謙卑再謙卑,原諒再原諒。何謂公平,是以滿足丈夫的利益來界定的。如果主婦要求家務有給,丈夫得付薪水給她,那麼賢妻良母會覺得這位妻子太愛錢,這樣對關係沒有幫助。如果丈夫下命令,妻子反抗,那麼賢妻良母會覺得這位妻子太霸道太兇,男人不喜歡,這樣沒有好下場。賢妻良母知道該配合丈夫,因為知道丈夫不會配合賢妻良母。既然估計自己沒有贏面,那麼她不想製造衝突,落得大家難看。既然只要自己讓步就沒事,那麼她就願意盡力配合。如果丈夫外遇不道歉,那麼她會主動道歉。如果丈夫不原諒她離婚,那麼她會主動原諒丈夫。只要結果能關係和諧,她不計較單方面付出一切。如果賢妻良母的道德標準她不認同,「標準」只能靠著人多勢眾威嚇她,而她可以像男人那樣陽奉陰違,那麼她終究會逃亡,這些標準無法偷走她的人生。然而有時她衷心相信賢妻良母之道,無論過程有多艱苦,終能換取幸福。即使到頭來不知道事情怎會出了錯,那麼也是自己做得不夠完美,至少努力過,心安理得。賢妻良母是一種民族宗教,因應解釋為奴的苦難需求而生,把痛苦包裝為公平的懲罰和考驗,所以再多的失敗實驗都無法證實錯誤。書中每一對伴侶的衝突,都像動力火車樂團MV那樣隱含著多重真相。賢妻良母觀點的問題是,它封印了女人內心某些重要的真相層面,斥責它沒有資格說話,以致問題循環無解。有時賢妻良母像是一種樂觀開朗性善論的人本主義,基於已經結盟而要求自己信任對方,以共同體內部「自己人」的慷慨好客,放棄權衡得失,在親密關係中付出而不求回報。放眼長遠的互惠平衡,而在每個當下對伴侶不設防,開放予取予求,無條件地接納。人們相處要求公平,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但友誼當中不需要公平。如果超商店員少找一塊錢,我們可能不接受,但同時我們卻願意請朋友吃飯。這種有條件的同理和開放,也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機制,只是被系統化地濫用了。當女人落入親密關係的霸權陷阱,卻阻止自己意識到真相,阻止自己表達不滿,她的付出煞不了車、回不了頭時;性別平等就被發明出來因應衝突,宣布戰爭狀態,樹立界線,保衛界線。賢妻良母角色之所以能延續,確實有其功能:維持和諧、信任,堅持和平,避免丈夫感到受攻擊,敵意防衛、語帶譏刺、抗拒溝通。然而,即使丈夫心情很好,仍照樣不可溝通時,那麼,當個賢妻良母所為何來?賢妻良母所滿足的傳統功能,正是制度所匱缺的:雙方源於自尊自信的安全感,相信關係並非零和遊戲。如果只有女人單方面相信和平、堅持非暴力,那註定只有犧牲,而無法成就和平。所以賢妻良母路線像太空梭的燃料艙,過了初始階段就該拋棄,衝破雲層闖入更高更深遠之處。女人必須犯錯,必須犯罪,必須去做過去自己眼中不夠好的自己。可能在星雲深處也有和平,但那卻是在起始點所無法想像的和平。真實的和平,要通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挑戰,需要整個村莊一起促成。需要政府和社區支援母職,需要階級分配的公平正義,需要對女人友善的媒體文化。女人「超越」賢妻良母的成長,往往被外人看成「負」賢妻良母,因為「做得不夠完美」而導致婚姻失敗、人生汙點。歧視、羞恥、汙名會二次孤立受傷的女人,恐嚇她們不敢輕言放棄婚姻。而女人之間的深度理解和支持,是當事人生活品質的保障。《賢妻良母失敗記》功在打破高牆,建立連結,讓女人理解女人,倡議團結,阻止分化。如果回家過年遇到長輩逼婚,或勸妳不該離婚,那麼送她一本。這七位受訪女性和作者,手牽手圍在身邊保護妳。她們會把敵人繳械,變成盟友,把愛恨矛盾起伏交織激烈的情緒荊棘險境,變成妳展翼飛翔的起點。 本文作者盧郁佳 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 More
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潔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潔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閱讀玉梅的採訪和人物描繪,一直是我在法律路上重要的學習管道。我們念了法律,就是用公權力去介入別人的生命,不努力了解人而介入別人的生命,不但自己造業、更製造了別人的悲劇,是最糟糕的法律人。玉梅總是以社會學的專業與記者的敏銳,加上對人世的通透慈悲,讓我們看到一幅幅的眾生相。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賢妻良母失敗記》是玉梅的新作,採訪了橫跨四、五、六年級的多位女性,她們的共通點是人生遭遇了夢幻的破滅—進入婚姻、當一個賢妻良母,受大家稱讚的「幸福女人」。 「賢妻良母」是一個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詞彙。看到這個書名我一直在想,與這個詞彙相對應的,用來形容進入婚姻的男士,也就是作為丈夫、父親的人,社會對他們有什麼期待?我們有什麼成語可以來形容?以本人絕佳的中文造詣想了幾天,答案是:沒有。我想不出來。簡言之,父權社會對於女性有進入婚姻的期待,對於進入婚姻的女性也有期待,對於成為母親的女性更有期待,成長在這樣的期待下,女性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定義自己的成就,也就受到了侷限,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這樣來的。賢妻良母的意思就是,女性的社會功能是「輔佐人」而不是「主人」,女性的存在以輔助「一家之主的男性」為最高價值。這個就完全可以解釋民法在一九九五年之前,「妻以夫之住所為住所、妻冠以夫姓、子女冠以父姓、管教子女意見不一致以夫之意見為意見,離婚時由父親優先取得監護權」這些規定的由來。所以,當書中的女性,不願意或無法成為別人的輔佐人時,自己到底要什麼的探索,才真正的開始了。我是幸運的女子,因為我的成長很偶然與意外的,沒有受到賢妻良母期待的桎梏(雖然到了適婚年齡和進入婚姻後,也經歷了一番調適),我一直是一個自主性極高的人,生平最討厭就是受到刻板印象的拘束,「成為輔佐人」這件事情,從來不在我思考的範圍內,因此,與書中的主角們相較,我省去了許多築夢、夢碎後才自我探索的時間。但那也不代表我比較輕鬆,非典型女子所面對的就是外在環境的直接挑戰。為人女為人妻與為人母,卻同時堅持要當自己的主人,是很困難的挑戰。父權社會滲透與同化人的強度很高,當父母帶著孩子去打疫苗,護理師只對著母親說話、學校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第一個一定聯繫媽媽;母親節時要求孩子填寫「媽媽的拿手菜」(相反的,父親節時則要孩子填寫「我和爸爸相處最難忘的事」);教育部核定的國語課本竟然還有嫁娶婚「新娘要拜別父母才能出嫁」的橋段......在這種現實中,身為一個「非典型的媽媽」,只能時時教育自己挺身對抗,告誡自己不要掉入社會刻板印象的陷阱中。接著,還要反向教育家人:父親做菜也很棒,媽媽的工作是媽媽的志業和理想,對媽媽很重要;照顧孩子是全家的責任不是媽媽一人的責任;而所謂的結婚是「你離開你家、我離開我家、我們建立新家,而不是我嫁進你家,疏離我和父母的關係」。這些反抗和教育,當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豐足,很快樂。我想說的是,人類五千年的歷史,女性能在法律上被視為一個主體來平等對待,不過是近一百年的事情,五千分之一百,就是我們目前的處境,不管改革的腳步再怎麼快,社會、文化的因素,依然盤據、深刻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怎麼可能是在一個理想中的平等社會?絕對不可能的。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曾祖母一輩,可能連存活都無法自主、連受教育都無法自主、連婚姻生育都無法自主,我們今天站在這裡,可以討論著是否要成為輔佐人,如何不要被迫成為輔佐人,這又已經是多大的進步?恐懼,是許多女性沒有辦法邁出第一步的原因。恐懼成為自己的主人、恐懼別人的眼光和批評,恐懼失敗。因此,「勇氣」是扭轉命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想傳達的、最重要的訊息。經由旁觀他人的生命經驗,了解到許多人也歷經掙扎、痛苦,在失落中重新建立自信,從破碎的夢裡,找尋自己真正的所愛。如果,那麼苦,也可以站起來,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為自己作主的能力。「幸福」從來不是存在於別人的評價,尤其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的評價,如果女性能更早一點認清這件事情,我們的勇氣或許會湧現得更早一些。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不外也就是希望未來的女性有更多的選擇:選擇成為輔佐人是自己的選擇,不想成為輔佐人,也能走出自主的路。相信每一個妳/你,都能在這本書裡,得到為自己作主的勇氣。 本文作者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 More
【書評】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在鬼地方:讀陳思宏《鬼地方》

【書評】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在鬼地方:讀陳思宏《鬼地方》

小說家陳思宏於2019年底交出長篇小說《鬼地方》,要寫鬼、聊鬼,他早就是老手,幾年前拿下林榮三短篇小說首獎〈廁所裡的鬼〉,即透過鬼故事召喚故鄉永靖回憶。相較於熱愛恐怖片或驚悚小說的影迷、讀者,我對鬼故事算不上特別喜愛,卻也曾經站在捷運車廂的電影海報前,對著片名《劫孕》偷笑。原以為讀小說《鬼地方》,會看到萬聖節或中元普渡一樣熱鬧奔放,鬼氣沖天、華麗生猛的奇情故事。出乎意料之外,我感受到的卻不是過了奈何橋要喝孟婆湯、人比鬼可怕,記憶一定要刪光光這些暗示,而是回想起一則台灣的電信廣告。那則電信廣告大概是這樣的:幾個人在漆黑的小鎮拿出手機撥號,嗶嗶嗶沒有訊號通不了,大聲呼喊:「這是什麼鬼地方啊!」當然,敵對電信公司也不甘示弱,跑到荒山野嶺也拍了另一支廣告,手機狂響,台詞是:「什麼鬼地方都接得到!」原來這些遠離主要城市的所在,是一些「鬼地方」,有些人稱鄉下(台語:下港),沒有捷運,公車站牌標示一天一班,而且很可能總是不按站牌預告的時間出現,也總有一個阿桑會拎著大包小包,對著站牌後的烈陽皺眉。 《鬼地方》  陳思宏 著出版日期:2019/12/5 鬼地方 原來就在人間   有網友把台灣稱為「鬼島」,鬼島上的某個地方,自然就是個「鬼地方」,鬼地方無奇不有,錯置荒謬頗為坎普,去不了巴黎不要緊,理髮店的店名招牌可以是巴黎美髮工作室,還有哈佛牙科診所,波士頓幼稚園,牛津補習班,賣洋裝可以東京衣著。不用出鬼島,鬼島上的人源源不絕生出夢想,寄託這些夢想,就好像去了很遠的地方。永久不衰的地縛靈們透過想像,每一條巷口都是世界他岸。   陳思宏小說中的「鬼地方」正是如此,並非著墨於怪奇的恐怖敘事,更準確來說,是一種「隔絕」。相較於鬼屋、鬼抓人、鬼來電,早早有那麼多的電影或故事講述對鬼的幻懼,讀陳思宏小說鬼地方 感受到的卻不是可怖,所謂鬼地方基於人與人之間生活狀態過度緊密,卻又在情感層面極度隔閡不理解,就像電信廣告中「收不到訊號」,一個被放逐、被隔絕的時間/空間。父親過了奈何橋,發了瘋的姐姐住在白宮,無家可歸的小弟陳天宏,流浪在德國糖果工廠附近的公寓。鬼地方,原來就在人間,就是彰化或柏林,就離你我不遠。小說中的「鬼地方」如此登場:「稱『鬼』,意指荒涼,對比文明國際大都會,他的家鄉荒遠偏僻,沒人聽聞過。島嶼經濟猛進年代,小地方沒趕上建設步調,農村人口大量外移,年輕人離鄉後 就沒回來過,忘了這地名,留下走不開的衰老世代。地名原本是個祝禱,卻成咒語,地名成真,靖,好靜。」    小說裡,本來五姐要嫁入餅乾大亨王家蓋的「白宮」,天曉得後來卻是四姐走了進去,結果兩個女人都被辜負,先生去中國大陸做生意,白宮只剩下幽怨棄婦如女鬼般的四姐,以及修剪花木、送餐打掃的園丁。這座「白宮」,這一隻女鬼,以及沉默不語的園丁,實在讓人聯想到威廉.福克納的小說〈A Rose For Emily〉(中譯:獻給愛蜜麗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納在小說中呈現的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後南方小鎮的精神衰亡,象徵父權的父親畫像就在家屋的牆上一直遙遙盯著女主角愛蜜麗;而《鬼地方》裡的白宮,四姐的房間滿滿的舊報紙,日期都停在五姐自殺那一天,她足不出戶,每天反覆瀏覽閱讀舊新聞,活在淒厲的輪迴地獄,連身體都成為地獄的縮影。對比深鎖在永靖白宮,雙腳早已跑得老遠,跑到德國柏林的陳家小兒子陳天宏,難道就獲得自由了嗎?遠赴柏林寫作,起初過著獨來獨往的孤單生活,直到相識男子T,開始過著異國同居生活。「你走」、「你不要回來」,陳天宏的父親母親輪番對他說過這樣的話,「隔絕」顯然不只是空間距離的,還包括語言、性別、階級思想意識等等。小說裡沒有辦法拿出一朵玫瑰哀悼致敬,台灣人的習俗是摺紙蓮花、端出梨子、排滿餅乾拜拜。一定要用梨子拜拜,「梨來」就是「哩來」,來啊來啊都來,陳思宏在小說裡,透過儀式召喚了平行時空中的永靖魂魄。私小說 天黑要你閉眼還要你閉嘴    陳思宏在小說開頭寫著:「寫給故鄉,不存在的永靖。」《鬼地方》顯然透過小說家個人真實的成長生活背景,透過汲取材料,在書寫的過程中進行局部的生命揭露,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私小說」。當然,私小說的情節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現實世界所有發生的事,陳思宏並不是小說中的陳天宏,他也沒有犯下殺人案進入德國監牢,但作者派出這一號角色人物,得以擁有一個書寫上的安全距離,代替自己承受與傾訴。    《鬼地方》透過空間進行時間的變形,持續讓讀者墜入異質空間,荒謬感也達到滿點。小說中有如此多台灣民間場景,每一隻鬼輪番上陣傾訴自己的身世。閉眼以後,腦海中想像的永靖與真實世界的永靖,究竟有多少疊合?真實的永靖小鎮確實擁有城腳媽小廟,隔壁是殺豬場,於是白日時光裡左邊誦經右邊磨刀,豬的亡靈無縫接軌直接原地超渡,黑夜又拉出白色大布幕放映電影,小鎮居民看了呵呵笑,彷彿暫時忘記煩惱。不只如此,鬼地方如何處理死亡?動物往生離世怎麼辦?沒有埋葬這回事,抱著狗貓走到河邊,眼睛一閉,扔下去,這一扔驚動所有蒼蠅,從更早就死過的腐敗的動物屍肉上飛騰起來。母親扔完死狗死貓,下一秒回家拿出芳貢貢醬油洗手炒菜。這不是江湖傳說,多年前我也曾經在鄉下的河川裡目睹類似的場景,不只積著死去的動物,還有垃圾袋、輪胎沒氣變形的腳踏車,以及對這一切彷彿理所當然的居民。    倘若與神共行,上天會派地獄使者讓亡者體會多活幾天的奧祕,但使者不會光臨鬼地方,大駕光臨的是鬼島警察。陳思宏在小說最終章顯然展現了更多的企圖心,一路掩埋的祕密終於揭發,從永靖的明日書局的二樓到殺蛇人的祕密地下室,從胖老闆與瘦老闆、紅色小短褲男到父親,鬼地方的「儀式感」終於完成。小說家並不優待這些鬼魂,它們終究沒有幸運過河川上的死豬以及蒼蠅,因為他連自己都不願放過,永靖的某一棵大樹下,曾經有一個少年被拳打腳踢,被大罵變態,渾身是傷,他的父母親走出透天厝,路過棺材店、醬油工廠、楊桃園、荖葉田,卻從來沒有保護他。    小說家疲憊地為我們指向一個想像的「永靖」家鄉,其實也同時指向台灣許多小鎮,不曉得其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牽引至什麼地方?我會永遠記得書中一九八四年的麥當勞薯條,那不僅是麥當勞在台灣開設的第一家分店,也同時是我出生的那一年;《鬼地方》裡的姐姐排隊好久終於買到一份,從台北搭車帶回永靖,薯條、漢堡、可樂在開往南方的慢車裡旅行太久,最終停靠於「鬼地方」,那些未曾離去的地縛靈們吃完薯條,吐出更多酸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聊個沒完。延伸閱讀★陳思宏談《鬼地方》:「當歷史的暴力劈來,小鎮卻若無其事。」★巡迴講座開跑!陳思宏親「聲」朗讀一探心中《鬼地方》★【鏡文學出版】鬼地方本文作者|楊隸亞 一九八四年十月生,台北人。東海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畢,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及懷恩文學獎、桃城文學獎等其他獎項。著有散文創作《女子漢》。作品散見各報副刊、《印刻文學生活誌》、鏡傳媒等。

+ More
【書評】江湖百態上的真實人性—評《江湖無招》

【書評】江湖百態上的真實人性—評《江湖無招》

「孩子,江湖路豈是一個慘字了得,餐風露宿,飽一頓餓一頓,今日不知明日事,隨時都有性命之虞。就算平家小戶,只要日子過得去,誰願意離家漂泊,走這江湖險路。」——《江湖無招》 前陣子我老母叫住我,說我已經年過四十,整天接案寫稿敲鍵盤,卻很少在人的世界裡打滾。她說,聽那誰誰說,公司裡江湖水深人心險惡,雖然人人皆取洋名,手段用心卻有如時下中國大陸宮鬥劇,層層疊疊,陰狠毒辣,把你往死裡打。「這是自然,」我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哎呀,江湖水深哪,」家母憂心忡忡:「你長年環境單純,不曾在江湖行走,萬一遇到人家出招,怎麼有招數應付?」我說,其實江湖無處不在。行走江湖,原來是無招勝有招。我告訴家母,我想起最近讀的一部小說,那裡頭的江湖,比較貼近真實的世界,她不必擔心我埋首書堆,紙頁上原也可以看見江湖百態。這本小說,叫做《江湖無招》。小說故事的時空背景發生在同治、光緒年間,人物是虛構的,然而若干大情節敘事卻是符合史實的。小說主人翁儲幼寧,開場時年僅八歲,是山東沂州一家糧行老闆的三兒子。本來生活平靜,誰知有一天奇變陡生,儲幼寧和父親被人擄走,中間迭生變故,他才知道自己竟是認賊作父(其中緣故,在這裡先賣個關子,讀者可看小說,自然明白)。養父自殺之後,他身心遭受重創,落下一個憂鬱症頭。沒想到此番際遇,反倒讓主角擁有異於常人的本領。彼得.帕克是被蜘蛛咬了一口才具備明察秋毫的特異功能,儲幼寧卻是遭逢人倫慘變,胸口總有一塊卸不掉的大石,而能元神離身開天眼,洞悉一切武功破綻。 也正是這悲鬱之症,讓我們的主人翁養成一種偏激暴戾的性格,出手很重。想當年金庸筆下張無忌初闖武林、令狐沖仗劍行走江湖時,因為顧慮很多,心腸太軟,與人動手過招都會留餘地;儲幼寧則是心神激蕩之下難以自制,一出手就把對手往死裡打!所以《江湖無招》的讀者不必擔心反派會在認輸後突然暴起傷人,因為本書主角性格裡基本上沒有婦人之仁。有了這樣出手狠辣、制敵機先的本領,加上心中常懷憂鬱偏激,我們的男主角這種性格,按理說應該會在江湖路上不斷惹事生非、引來無數禍端才對。好在一路上儲幼寧遇見的長輩,比如閻桐春、金阿根、胡延海等人,不但精明幹練,出於至誠關愛主角,更還都有豐富的人生經歷,為主角遮風擋雨、消災解厄,儲幼寧才能一路逢凶化吉。看來儲幼寧雖然童年接連喪父(親生、養父、師父),卻一直有父親般的人物在引導、呵護著他。即使是與他坎坷身世有重大關聯的養父儲懷遠,對他也是視如己出。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金庸筆下狄雲的師父戚長發、令狐沖的師父岳不群既陰險又冷血,王駿筆下的「父執輩」們深具江湖道義,散發人性的光輝,讓儲幼寧的際遇好了不只一星半點。小說裡的感情線同樣也耐人尋味。某次因緣際會,男主角救下了一年輕女孩。這年輕女孩後來由男主角長輩作主婚配,成為他的結髮妻子。女孩對男主角一見傾心,不過男主角這時情竇未開,不太來電,卻在後來與一名賣唱女子有了若有似無的感情。我初讀時,本來覺得這樣的感情設定稍嫌平淡,應該要設定成:男主角救了年輕女孩,可是年輕女孩一縷情絲,卻纏在與男主角同來的兄長身上,男主角與年輕女孩兩人郎無情女無意,卻不幸被湊成對。這樣情節才夠跌宕離奇、扣人心弦啊。可是後來轉念一想,覺得作者的安排著實高明,不顯山不顯水,卻緩緩道出了江湖兒女近乎真實的人性和感情。說完人設,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本小說裡的江湖。儘管是一部武俠小說,《江湖無招》卻書如其名,不大講究武功招式。小說裡幾次大型武打場面,著重動作的描寫,沒有太多招名招意。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江湖真相:懂武學的人不會拳腳,行俠仗義者則通常胸無點墨。所以,以為在江湖上與人動手過招會見到「黯然消魂掌」或「岱宗如何」的人請快點醒醒:那是手遊裡的虛擬幻境,不是你以為的江湖武林。這裡作者也從社會經濟層面點出了江湖的現實:你其實是看不到什麼名劍寶刀的。道理很簡單,江湖人士一般來說都很窮,根本負擔不起精鋼鍛鑄的刀劍。小說開篇後不久,男主角儲幼寧來到山寨,幫所有讀者問了亦父亦師的師爺閻桐春,說書裡占山為王、劫富濟貧的好漢們,不是都使著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各路兵器嗎?怎麼這裡只見到幾炳爛木槍木棍?閻桐春噗哧一笑,說道那得花上多少銀子才能辦到啊!真正的江湖,是幾桿破槍爛棍便須呼號而上的現實。接著作者便藉由書中人物之口,告訴讀者人在江湖飄,是怎樣一個慘字了得:孩子,江湖路豈是一個慘字了得,餐風露宿,飽一頓餓一頓,今日不知明日事,隨時都有性命之虞。就算平家小戶,只要日子過得去,誰願意離家漂泊,走這江湖險路。《江湖無招》裡的江湖,不太像金庸的《笑傲江湖》,因為裡面的人物沒有名字好聽的劍招劍訣,只有直來直往的拳腳棍棒,以及寅吃卯糧的殘酷現實。我曾看過一篇訪問,作者王駿自認他筆下的江湖與王度廬的小說相似,在我看來,他這樣備述晚清各名城風土人情的寫法,也與一九五○年代在台灣報刊力扛武俠小說盟主的郎紅浣筆下各部作品若合符節。隨著書中主角儲幼寧的腳步,我們也能看到社會底層、走唱藝人、在華洋人以及幫會民團的各種樣貌。江湖路當然不好走,江湖險惡往往就在心念電轉之間,但江湖似乎也不僅只是勾心鬥角、山高水深而已,江湖是呼吸生活之間的掙扎,江湖是「棋局已殘、吾人將老」的泫然欲泣,江湖是拔劍四顧的茫然,江湖更是見他樓起又見他樓塌的滄桑悲涼。這是二十一世紀台灣的真實人生,這也是資深財經記者王駿筆下精彩的《江湖無招》。本文作者:廖彥博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等書。另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作品。★【鏡文學出版】江湖無招★【作家特寫】虛實間,見江湖──王駿:一部武俠,就是一輩子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