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可以如此凶猛的幻滅——陳思宏談新作《佛羅里達變形記》
文|翟翱
2020-12-28
陳思宏像催化劑。觸發一切,卻不會消耗自身能量。在安靜空間裡,他是最具活力的拔尖。訪問前,他說回台行程多,先應了一場VR電影試映。別人看VR有各種論述,他則好奇:「看到哭怎麼辦?戴上VR眼鏡,眼淚要流到哪?」他在威尼斯影展看完一系列VR電影這樣問設計眼鏡的工程師,對方語塞。
陳思宏也是不甘低迷的詠嘆調。無論寫景還是寫人,他的文字都像有節奏的歌唱與花式抒情。「我這個人就是不懂得節制。」陳思宏自承。所以,絲毫的情感或觸動都能被他放到最大,本來默默無名的故鄉永靖成為人何寥落鬼何多的《鬼地方》。新作《佛羅里達變形記》則將場景搬到美國,將七名男孩女孩的成長痛寫成了絢爛明豔又驚駭懾人的夏日煙火。
陳思宏 著
出版日期:2020/12/29
美國與青春的夢醒時分
《佛羅里達變形記》敘述同是龍年出生的十六歲三男三女參加宗教團體舉辦的美國遊學團,來到燠熱生猛的佛羅里達。其中五人來自上流社會,含金湯匙出生,也帶原生家庭的不幸。其中一名男孩想找住在海明威故居所在「基韋斯特」小鎮的父親,計畫逃亡。於是,男孩拉著其他男孩女孩,逃離遊學團也逃離家庭自太平洋另一邊延伸而來的陰影。他們以為來到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最終卻遭受青春最無情的曝曬,各自變形,不成人形。
因此,美國之於主角,不是電影裡的都會風情或好萊塢印象,而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莽林大暑。為何寫美國?陳思宏說,一方面這其實來自他真實經驗,「1991年,我十六歲真的參加了一場美國遊學團到佛羅里達。我們宿舍前有棵大樹,上面有條大蟒蛇,我的美國同學看牠像看天上的雲,完全不驚訝。」另一方面,則是他對美國——「一個能在大賣場同時買到槍枝跟肉的國家。」——的好奇使然。
佛州的美國經驗帶給陳思宏觀看美國非常不同的切入點,三十年後寫這段美國經驗,他為此又到了佛州兩次,再次感受那裡的風土。回到定居的柏林後,因為疫情封城,陳思宏關在家寫小說,《佛羅里達變形記》於是成為他最痛苦的寫作過程,因為「寫小說時我需要聽見看見人們的聲音跟顏色。」
上一本《鬼地方》是陳思宏在異鄉柏林寫故鄉永靖,這次《佛羅里達變形記》則是在異鄉寫異鄉。比起《鬼地方》不畏懼於翻開家族內裡,《佛羅里達變形記》是陳思宏一次更翻天覆地的坦露,那劇烈來自他對1991年美國經驗的遲來回應與想像——如催化劑的他遇見一個瘋狂的國度。
「美國的一切都很大,天大地大,連人都很巨大。我們來自小島小國,對美國一直以來都有憧憬跟幻想。」然而,陳思宏在巨大的美國夢中看見了孤絕,「在美國開車的風景就是麥當勞、漢堡王、麥當勞,再漢堡王、麥當勞、漢堡王,不然就是無境的黃沙紅土。」就連草莽與熱鬧並存的佛州,在陳思宏看來都是「憂鬱的熱帶」,「不那麼完美,也不那麼剔透。」
「人在美國變得很渺小,彷彿會被吃掉。」陳思宏說。《佛羅里達變形記》寫的便是天真爛漫男孩女孩被吃掉再被吐出來的過程。天真在大暑中蒸發,並且幻滅。
▲《佛羅里達變形記》是陳思宏《鬼地方》後的「夏日三部曲」之二。愛穿南國花襯衫,陳思宏卻討厭夏天,「因為很討厭夏天,所以要用三本小說去講夏天的壞話。」(圖/鏡文學)
逆反繼承美國純真傳統
美國令陳思宏神往,「我一直在想『美國』是什麼?為何能在強大的資本主義邏輯運作下蘊藏更強大的野蠻?同時,美國人又懷有他們獨有的『美國純真』。」
何謂美國純真?陳思宏解釋,美國人對家國有至高的信仰,認為是上帝天命賦予他們的,所以會說「天佑美國」;看待世界,也總以美國為中心。然而這樣的「純真」到了相對世故複雜的歐洲大陸常會發生不少碰撞,陳思宏說包括亨利詹姆斯與伍迪艾倫的「歐洲三部曲」都描述過美國純真在歐洲的促狹與窘迫。
在《佛羅里達變形記》裡,陳思宏則將美國純真與島國少年的青春嫁接在一塊,一同璀璨,也一同幻滅。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接合劑的,是小說裡不斷提及的海明威,「我一直對海明威很著迷,他非常美國,如此陽剛,又曾打過戰,並且總是槍不離身,最後甚至用槍自殺。你看海明威的臉,就是最立體的美國純真。」《佛羅里達變形記》的少年們開車到海明威的故居,便是公路電影結構的幻滅之路。
從佛州到海明威,陳思宏說他對美國南方文學情有獨鍾。「人在燥熱中會有變形的感覺,身體變得黏膩,氣味變得明顯,你會因此一直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的存在,同時為此焦慮。」陳思宏舉的例子是田納西威廉斯,「他的《慾望街車》跟《玻璃動物園》可以在我腦海中不斷上演,看一萬遍也不會膩!」
因此,慾望不但是潮溼的,更是汗淋淋的,關乎濕度也關乎氣味。身體總能最誠實的訴說我們的慾望。《佛羅里達變形記》裡,陳思宏之所以不厭其煩的描述少年們的身體到了美國大陸後的變化正在此。試看下列文字將身體寫成地景,又將地景寫得活色生香:
「熱帶是五花肉,油脂飽滿,撞上這些清瘦的青少年身體,留下飽滿的油膩汗水。油汗潤浸衣褲,乾燥的腋下原本是寒帶荒原,走一小段路,就變成灌木叢生的沼澤地。月亮肥滿,撒下豐盈光束,在校園鋪上柔軟的銀白稠緞。微風坐在鞦韆上盪啊盪,柔軟的海潮聲是棉花棒,伸入耳朵裡繞一繞,搔一搔,挖出新鮮的耳垢。耳垢是沃土,冒著蒸騰熱氣,埋一顆種子,可培育粗壯闊葉樹木。」
聖潔與否身體清楚知道
早在2018年的散文集《第九個身體》陳思宏就宣示了「身體的主體性」。藉由文字,他敞開身體,「一步一步,奪回身體的自主權。」到了《佛羅里達變形記》,陳思宏把青少年身體的原始跟成人世界的虛偽對比,小說裡出資讓少年們遊學的宗教團體「蓮觀基金會」崇拜從不露臉的聖人,要少年們穿著印著一朵蓮花的白淨T恤;看似光明,卻行不能見人的勾當。
對此,陳思宏說,「沒有人是純潔的,那些宣稱自己純潔的往往最骯髒。」他在小說裡不斷寫「屁」,「一切聖潔都是假的,只有屁是真的。因為人只有在放屁的時候是最誠實的。在那一刻,我們也因為對彼此最誠實而產生連結。」
陳思宏告訴我們,聖人的光輝其實是網美燈,迷人氣息來自香氛蠟燭。《佛羅里達變形記》寫盡了青春幻滅的姿態,童叟無欺,揭露一切。一個來自台灣的小說家在一塊大陸上寫另一塊大陸,陳思宏說,「很多歐洲作家或知識分子到了美國,都會把在那的衝擊寫成小說,《佛羅里達變形記》就是我一本亂七八糟的美國小說。」
何謂「亂七八糟」?因為青春與幻滅並行,生機與死亡同在,聖潔與汙穢對比,美國與台灣也被陳思宏折疊了起來。
此時,我耳邊響起唐麥克林的〈American Pie〉,以陳思宏的獨有詠嘆調,既歡樂又似悲鳴,那樣的豐饒又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