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風雨飄搖年代的台美原貌——張國城評《1951全面追緝》-鏡文學

一睹風雨飄搖年代的台美原貌——張國城評《1951全面追緝》
文|張國城 2022-05-19


這本著作的精妙之處,在於作者王駿先生能夠用豐富的新聞記者經驗,運用輕鬆的筆法貫串史實,讓讀者理解這段國府一向諱談的史實。作者不僅旁徵博引,同時邏輯一貫,讓讀者能夠體會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的台灣原貌,筆者有幸能先行拜讀初稿,的確如作者所說的,「……讀之既能消遣解悶,尋奇賞樂,亦能向學求知,吸納台灣重要史料。」




《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

王駿 著

出版日期:2022/4/15



以筆者對中華民國現代史的粗淺研究,加以主持幾項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經驗,發現台灣的一般朋友對中華民國來台以後的歷史,有相當程度的誤解;這當然是在於過去的歷史教育,新聞輿論,對這段歷史避重就輕、諱莫如深,抑或有張冠李戴的情況。譬如:


首先,「兩蔣時代是清廉的年代」,事實上,毛邦初案的金額對當時國家財政的影響,對外形象的衝擊,要比拉法葉案嚴重的多。但知道毛案的人卻遠少於後者。當然毛能如此上下其手,源於當時的法制遠不如今天完備,能夠辦理對美軍購的人員也不像今天這麼多,但如此的貪汙仍然是非常可怕的;展讀這段歷史,可以讓讀者了解到中華民國政府之所以敗給中國共產黨,失去整個中國大陸退守台灣,實在是其來有自,不能全然歸咎於馬歇爾的調停。眾多的貪腐和無效率,「四大家族」的惡劣形象是美國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和支援的主要因素。


書中用大量篇幅記述蔣中正後來依法辦事,派人到美國以司法方式追訴毛邦初,不管最後能討回多少,總之是一種勵精圖治、追補前過的作為,對重建國府的形象和美國支持中華民國的意願,無疑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這一段史事對中華民國的重大意義。


蔣中正總統本身生活簡樸,但他本身能力的限制讓國府的「人治」到了一個足以動搖國本的程度—這一體制居然可以讓單獨個人身兼會計和出納,將數千萬美元當作私人金錢般地運用,又沒有可靠的審計制度,因此造成了中華民國相當的損失。這一段相當不堪的歷史,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重現於世,讓讀者不僅可以了解這段史事的本末,也可一睹當時國府在美國的外交風貌。


其次,台灣社會當然都知道美國外交、軍事和經濟援助在1950年代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但對於中華民國當時對美國的態度,其實所知有限。中華民國政府雖接受美援,其實對美國從未推心置腹真誠認同;從書中主要人物的態度,雖然作者以文學寫作的筆法渲染了眾多當事人的牢騷(事實上未必全然如此犬儒),但是就台灣人的一般感受和經歷,對這種「不甘心合作又無決心自立」的態度,應該不陌生。這些都是我們在飽覽作者筆下的歷史風華之餘,或許可以反思今日台灣是否仍然如此?筆者認為,這才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當然,本書也有一些與現實差距之處;例如第二回敘述「蔣中正從士林官邸搭車上班之際,途中,在中山北路上,瞥見有個士兵衣著不整,踽踽獨行,他要隨車侍衛龍頭,以「拐拐」無線電,轉告後頭隨侍車警衛,攔下士兵,問明單位番號…」,在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纂的《蔣中正先生來台後軍事言論集》(三巨冊,超過1000頁),之中,確有不少這類的記述,出現在蔣對內部高級將領的講話中;但事實上所謂的「拐拐」(AN/PRC-77無線電)在1968年才服役,(當時1950年)是沒有的。


第四回「…強人長子,出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繼而,創立國軍官兵「手牒制度」,杜絕吃空缺歪風。」「軍隊手牒」是舊日本軍隊的遺風,是士官兵入伍之後一人一本的手冊,不只是軍人身分證,也包含服役經歷和相關須知;蔣自己在日留學時,下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砲兵聯隊實習時就有,應不須蔣經國教他;第五回(1951年3月)提到周至柔在南機場(現在台北市青年公園)打高爾夫「…空軍卻出了花樣,說是來台美軍眾多,都沒個休閒娛樂地方,有必要蓋個高爾夫球場。就這樣,反過頭來,要陸軍總部下令,派陸軍工兵擔綱,構工苦幹,又出人力,又耗機具,推平農地,拆除建物,營造出這座美侖美奐高爾夫球場,全長五千餘碼,共九個洞。」但是該球場是在1953年10月16日興工,1954年8月完工,1951年周至柔應該還無法在該地打球。


第十二回提到毛邦初面見李宗仁,「…空軍副總司令、兼空軍駐美辦事處主任、空軍中將毛邦初,向李總統報到。報告總統,屬下失職,屬下來晚了。」以當時的習慣,毛邦初是不可能在李宗仁前面加上姓,口稱「李總統」的;最後一回「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五日…新聞又播放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談話,說已下令第七艦隊航空母艦戰鬥群,駛往越南外海,外加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泰國烏打拋空軍基地、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美國海、空軍各式攻擊機、轟炸機,將對北越展開「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遍炸北越戰略要地。」歷史上,滾雷行動是1965年3月2日才開始,執行該行動的美國海空軍和陸戰隊飛機也沒有從菲律賓和台灣出動。


筆者長年以來一直以為,領導人的功罪,除了個人私德以外,能不能知人善任,扶保善類殄除敗類是更加重大的責任。但是傳統中國史家一直到今日台灣社會,在考察、評判領導人時,還不甚習慣有這樣的觀念。另外,對領導人常常有過高的寬容和過苛的批評。前者當然源於意識形態和傳統「忠君愛國」思想,無足深責。後者除了意識形態之外,經常也是忽略任何人無論地位再高,都是受自身識見、所獲資訊、能動用的資源和所屬組織特性所侷限的;筆者竊以為臧否任何領導人,都應該從這方面去探討,才是具有建設性,避免過度被意識形態所影響,且能作為後代參考的有意義途徑。本此,這本著作是一本優秀的奠基於史實的虛構小說;筆者除了對作者深表敬佩以外,對台灣讀者來說,更是值得一讀的一本好書。


本文作者

張國城


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擅長國際關係理論、東亞區域政治、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


著有《國家的決斷》、《兩岸關係概論》、《東亞海權論》、《台灣健檢書》等書。負責主持的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包含當代國際關係學泰斗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經典《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Essence of Decision),以及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的《了解國際衝突:一項對歷史和理論的介紹》(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好書讀起來  

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
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 王駿 (殘陽孤叟)

【購書連結】: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Momo聲討軍購將領的跨海官司竟演成「誰才是總統」法庭劇?「本書不僅是小說也是歷史,可以視為毛邦初事件的全記錄。」——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專序推薦國民政府信任危機一九五○年春,台北情勢飄搖,美國社論、新聞不斷揭露國民政府軍購、人事弊案。強人總統追查源頭,發現空軍駐美辦事處主任毛邦初,對參謀總長周至柔兼任空軍總司令心懷不滿,藉美方輿論打擊報復。海外官司與跨國追緝總統派遣以查良鑑為首的五人小組赴美,會同駐美大使顧維鈞,以及強人總統駐美私人代表俞國華,以司法和調查委員會兩種手段圍剿毛邦初,卻屢生枝節,甚至在法庭上演出「真假總統」戲碼。其後,毛邦初更五鬼搬運空軍駐美辦事處機密檔案與大額公款,自美潛逃出境,讓查良鑑等人疲於追索……第一手資料改編小說作者曾長期採訪俞國華,並針對本事件蒐集相關中、英文檔案記錄,從多方角色觀點織就本書,試圖由人物個性、思路,以小說形式呈現五○年代政治局勢、人物關係,並還原毛邦初抗命一案全貌。跨國媒體戰、地緣政治、中美關係……當世界關鍵字不斷重複七十年前的台灣大事或可作為今日情勢的參考與對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