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性點綴日益模糊的善惡邊界——PURPLE談《刑警守則:幾何圖形的祕密》
文|PURPLE
2022-12-06
正義是什麼?過往許多人總是能迅速地朗朗上口一些他們所聽過的、或是切實遵守的原則及標準。如今同樣的問題,多數人總是笑而不語,或者反覆思索卻沒有統一的說法。時代變化快速,科技、環境等因素催促著來不及更新的法律,甚至是人們的道德觀與準則。人們總說規則是死的、律法是冷冰冰的,如此,又該如何將其更彈性一些?更溫暖一些?在那些看似罪惡的內層裡,又包裹著怎樣的故事,或是柔軟的人性?
在《刑警守則》中的主角徐澄是一名剛從警大畢業的菜鳥,高材生卻想做基層刑警工作。身邊的人都猜測著他可能看太多刑偵劇導致徐澄對警察工作有異常的幻想,或者是腦袋真的太單純的熱血青年罷了。《刑警守則》中藉由徐澄的直白、身邊同事的少根筋、徐澄夥伴既高冷又嚴謹的態度,種種交織之下,彷彿產生了某種難以言喻的化學反應,藉用不同人的角度去詮釋同一件案件。
早期的刑偵相關作品裡,往往不外乎是非善惡的壁壘分明,做壞事的人就絕對是錯的,好人不管用何種手段都是為了保護民眾、維持正義。曾幾何時,英雄作品裡開始討論起「罪咎 感」,故事裡的惡人們開始不再是奸詐狡猾、壞事做盡的形象,而是可能背負著某種巨大壓力或是內心拉扯之下,做了令眾人唾棄之事;好人不一定完全善良,所謂正義一方的作法不見得完全正確。若是所謂的好人站在壞人的立場,好人難道不會做出跟壞人一樣的決定嗎? 如此,也引起不少反思與討論。
故事之所以是故事,並非它原先就存在,而是人去飽滿了、圓滿了這些情緒與事件。作者提及曾有一次被某導演問及關於故事是如何發展的?結局又是如何定奪的?當時作者的回答與導演所想要的答案相悖。無論是劇本早已決定好故事走向,或是隨著角色性格日益鮮明而帶出新的事件面貌……都好。兩者都好。我們的世界之所以會複雜、豐富,都是由於有不同的面向去集合起來的,所以,實在難以道出誰優誰劣,最重要的反而是學習尊重。
如同《刑警守則》裡,每個案件都像在解謎,有時人會落入思考的窠臼、鑽牛角尖而走不出來;有時人無法接受答案就如此簡單,反而去責怪原始的出題者;有時翻來覆去,想得頭暈腦脹,卻發現原來答案在燈火闌珊處。
每一樁案件都牽扯著一條守則,無論是明示暗示,或通常只是刑警間的潛規則,抑或聽說來的口耳相傳的小傳統。在每個案件中,內藏的有時不只一則故事,而是更多的錯綜複雜的幽微人性。
通篇故事的初衷,並非想要推翻什麼論點、爭議哪些社會議題,而是希望人們在閱讀時,能發想出一些自己的體悟、思考一些只有自己理解的惆悵。給這個世界多一點的柔軟,也是給自己的溫柔。也希望每個閱讀《刑警守則》的人能像故事裡的一段話:「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謎題,謎底揭曉後,也希望大家都能喜歡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