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有好人,有愛如潮水——沈信宏評《樓上的好人》

樓上有好人,有愛如潮水——沈信宏評《樓上的好人》

 (本文包含部分劇透)愛如潮水進進退退,將你我溫柔包圍你會以為這是一個陰暗的故事。畢竟卷首序言就寫了,即使逃離也無用,「你無法自我解脫」,努力全無用處。「樓上的好人」是小說中的母親美麗帶上二樓的男人、恩客,獨自養育三子的女人經營髮廊怎麼可能生存,手指技巧不只用在頭皮與髮際,也用在無數男人的身體上。三個小孩在樓下不能上來。母親為這些好人編號,在金色筆記本上紀錄特點,專業的資料管理,第一次兼職就上手。員林男人們按號碼登場,個性鮮明,財力或精力雄厚,長槍快槍大水槍。278號是小黑警察,八卦多話,「透過小黑警察的嘴巴,員林更立體」,133號是刀疤會長,愛吹牛,「一張嘴就能聚海隆山,當然都瞎扯,但似乎又很真實」。不如說這些男人都是陳思宏,把員林虛構得真實無比,像《汪達與幻視》中被汪達以魔法變出來的西景鎮喜劇影集,劇中劇,角色演出角色,小說中活靈活現的男人都像是從真實生活中召喚來的,為了將主角推到中央,細數家事鄉事天下事,也紀錄了城鎮的興衰與掩蔽在時光裡的傷痕。男人紀錄到399號,好人來來去去,孩子還小,怎麼把這些私密頻繁的交易看作日常?社會新聞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小六女生模仿母親賣淫,曾遭堂哥性侵,導師:家庭不幸造成」一切的荒謬與不幸都合情合理,新聞說的,母親賣淫,心靈山崩。我們預期會看到這些孩子的心靈像抹布被扭轉,再擰緊,一滴水不剩,行屍走肉,甚至就該像活屍一樣傳染不幸的病毒。但沒有,這是一本愛如潮水進進退退,將你我溫柔包圍的小說。光是《新天堂樂園》是作為整部小說的引線,就知道這有多浪漫。記得電影其中的一個畫面,放映師為了讓無法買票進場的觀眾也能欣賞,將電影畫面轉至民宅,最後導致高溫引起大火,燒毀整座電影院與放映師的雙眼,但觀影的快樂與感動囤在那些觀眾心裡。一個家庭的悲劇與崩毀不是結局,總有鳳凰浴火重生。樓上的好人陳思宏 著出版日期:2022/3/4小孩壞掉了,怎麼壞掉的?精神分析師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小孩壞掉了,怎麼壞掉的,陳思宏將過程寫給你看。最不受疼愛的大姊長成自卑的高中國文老師,常用人絕對不會用來形容自己的詞形容自己——白痴、老處女、無奶。言語的傷害是從上一代開始的,從母親那裡學到所有的評判標準、價值觀和道德觀,「幹,我當初把妳丟掉就好,醜死人。生下來幹什麼。幹」。痛苦不能說,自卑成灰末也沒人知道,「說了,就是真的了。沒說,或許就不存在。」有錢人家才能真心話。窮人家不追問才是放過彼此,卻從沒有放過自己。大姊雖然恨極母親,連她死了都掩不住笑,但後來簡直母親附身,愛罵人、碎嘴抱怨,貪吃炸雞與蛋糕,蒐集癖,目光追逐男人翹臀,就連破處時,都要謊稱自己是母親,才能放下羞恥,感受身體的浪潮。母親多偏心,用盡一生數落大姊,無情剪裁童年,任她心靈破碎,逼她用一整部小說自我拼湊,冥想探索,搜集回憶廢物與橡果,逼近傷痛的核心。更不用說兩個弟弟——被溺愛的大弟無人挽回,小弟神童,卻因貌美而命途多舛,「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就這樣一張發光的臉,連男人都要入迷,蠅蟲在小說裡陸續雲聚襲來,到底是誰造成最大的傷害,陳思宏刻意不揭曉,跟著小弟時時處處自嗟自嘆,或許真該怪自己的不可方物。母親在樓上接客,小孩怎麼可能不上樓,母親美麗,男人赤裸,二樓隨時裸露最真實的秘密,小孩偷看偷聽,感官大開,小說裡太多活色生香,軟硬濕黏,繽紛口感觸感,童年變成性慾大觀園,大姊透過母親的筆記本關鍵字,開啟煙火般燦爛的感官記憶。毛茸茸的手、狂妄落腮鬍、黏糊糊體液、高潮時華麗流星雨,口腔咀嚼雪松森林,性愛是泥鰍拍打和棒棒糖溶解。感官已被徹底撐開,從此人生有如落下頷,嘴巴閉不起來,隨時吸收,含納,隨時準備無聲叫喊。不只母親,小鎮也會扭曲人的性格外貌,大家彼此認識,任意談論,話鋒隨時轉上身。小鎮一員不可與眾不同,「只要跟眾人有些許不同,無法歸類者,都是異類」,加入讀經團體,「神愛所有兄弟姊妹,大家都平等」。教書的用詞要政治正確,說錯話會被學生檢舉。所以大姊覺得兩個男人在一起是變態、「坩仔」、查某體,怎麼可以結婚。對弟弟愛男人從否認、自責、接受到正常化的過程,大姊的邊界向外擴張,從員林跳到柏林,從反同遊行走到彩虹旗下。大姊的身體適合流浪,只要離開一個地方,就習慣性以嘔吐或鼻涕排出舊地。大腿尋麻疹神奇排列出世界地圖,連身體都暗示要她離開,瘋狂一下,掙脫束縛。最後她終於領悟,女性自覺,想要就拿,不再安全保守,問自己「妳怎麼還在這裡?」終於擺脫故鄉鐵枝路,飛向天際。過去無法和解,就讓未來來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比喻「我們處於父母狀態(Parent Ego State),行為就像父母一樣。⋯⋯可以把父母狀態想像成一個法官,他的職責是指控人,給他們定罪,接著當然就是懲罰他們。」要解除自我懲罰的困境,就要從愛自己開始。但小說裡大姊更想讓想消失在人世的小弟懂得自珍自愛,姊弟間有太多連結——睡同間房,一起吃泡麵、月見糖、看電影,被媽媽同時擺在左邊右邊,像《蘇菲亞的選擇》電影畫面那樣,被他人的抉擇決定命運。童年即使滿佈傷害,但約定仍牢牢記在彼此心裡,中間分別的時間彷彿只是木頭人的鬼回頭,斷裂的終究要接上,曾經握住的兩雙小手,還留著互相緊握的念想。就說一件事,藍色龍蝦和橘色海馬,是小說中鮮豔的象徵,是小弟在西西里,和大姊曾經約定要一起去的地方,和長得像大姊的中國女人買的,小弟每次會放錢在家門外的橘色海馬裡任路過的神秘白袍女子自取,但後來都被大姊偷偷拿走,大姊不缺錢,缺的是愛。即使對他們來說,家不在員林,也不在柏林,家,不一定指某個地方,他們都已經踏上回家的路途。小說裡的人物,一開始看起來多麽惹人厭,媽媽荒淫、大姊魯蛇、小弟孤僻,家人互相殘害、言語撕扯,男人們自以為是,精蟲衝腦,但其實真的一個個都是好人。就像小說裡頻繁出現動物,與人交替現身——lotte牧羊犬不讓人落單,狐狸眼神無懼,靈敏難捉摸,貓咪、鵜鶘和猩猩。牠們各有寓意,人世紛擾,摒除雜緒慾念,每個人心底都豢養著一隻純真動物。因此小說結尾簡直就是另一部《新天堂樂園》,配樂感人,眼淚滾滾,兒時記憶精彩溫暖,好人大團圓,祝福別在襟上,鵬程各自萬里。這是陳思宏的《夏日三部曲》壓軸之作,不禁讓人聯想到2021年播出的韓劇《那年,我們的夏天》,劇中被心力交瘁的母親長期漠視的金志雄,自認擁有比別人更不幸的童年。長大後母親說她快死了,他依然無法原諒,只說:「妳努力活久一點,我們都可以試著重新來過,我們不要再依附別人的人生,就試著像別人一樣,過平凡的生活吧。」過去無法和解,就讓未來來,多些碰撞,激盪新的可能。《樓上的好人》也是,等待傷害的記憶與洶湧的欲望暫時平息,漂白水洗過,吸塵器集塵,吃過泡麵,之後會沒事的,沉溺的、髒污的將從水底浮起,掉毛的老處女也能張開翅膀,自由起飛。愛曾經退潮,曾讓人心碎,化作血漿與腫瘤,但走過千山萬水,在他們彼此心裡,像珍藏在電影膠卷裡的畫面,永遠是那麼美。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現任教職、夫兼父職。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中文所博士生。曾獲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林榮三文學獎等。曾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與小說選。著有散文集《雲端的丈夫》、短篇小說集《歡迎來我家》。其中,《歡迎來我家》入圍「二○二一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書中所收〈兩個女人的故事〉由高雄文學館改編為劇本。與妻子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 More
從「拉著妳走」到「陪著妳走」—沈信宏評《診間裡的女人》

從「拉著妳走」到「陪著妳走」—沈信宏評《診間裡的女人》

林靜儀醫師第一部診療紀實短篇集《診間裡的女人》廣受好評,還將改編為台灣首部女醫視角的醫療劇。那些當初沒說完,或是正持續發生的故事,終於收編為第二部。這兩部同名的作品有什麼差別呢?書名副標由「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變成「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從初出茅廬時率先衝鋒的「帶妳」,放慢速度,成為撫慰人心的「陪伴」。 《診間裡的女人2》林靜儀 著林醫師之前一路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一階一階向上攀升時那種不服輸、不怕挑戰的年少勇猛,以及身為女性而在醫療體系常被看輕,因此更加努力證明自己的倔強之氣,都寄託在第一部作品裡。因此她對同樣身為女性的患者常有急切的叮囑,或是直接的指令,希望她們都能擁有改變的勇氣與力量,她想要一一拯救起那些陷在困境或傳統認知裡的女性。即使面對挫折,她只是隱隱約約地,像香氣一般飄進心裡揪著。讀者貼近林醫師的視角,見證著診間裡的女人們一則一則的生命故事,一同感到詫異、憤怒,或是替她們不捨,也在林醫師的義憤填膺的建議裡,得到了勇敢闖破生命難關的力量。到了第二部,題材由「女人內在衝突的故事」轉為「女人和外在環境的疏離」,其實仔細觀察,兩部之間的轉變不只題材的重疊與擴大,林醫師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轉變——她不再是一個站在麥克風前振臂疾呼的女性主義者、在前方招手吆喝的吹哨者,她走出讓她閃閃發亮的聚光燈。這次她要輕輕地說,貼在我們耳邊,讓我們感受到她的溫度、心裡細微的起伏與坑洞,她就站在我們身邊,同樣是個承載著故事與傷疤的普通人,不急著狂飆到更遠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牽著手向前走。原來她之前說過的:「我曾經溫柔地觸碰了那些女人們心底的某個角落,讓某個暗暗發疼的地方也一起被發現了、一起治療了。」都是真的,她所有堅強的話語,都是從最脆弱的地方顛簸跋涉而來,她足以護翼無數患者的強悍靈魂,其實是一層一層的傷磨與硬繭。她讓我們知道,願意攤開傷口治療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才能真正發現與輕撫他人的傷痛。在第一部裡,林醫師就曾提到「人生裡有很多事,不是拚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但她依然堅強地說:「不要挑戰我,我會證明給你看。」直到第二部,這句話換到別人的口中,冷酷地劈向她:「有些事,認真也是沒用的。」這次她接受了,不論是愛情或是植物,乃至於整本書,都表現出更多的無奈。她敞開心裡曲折的路徑,讓我們看見她在絕路前被暗影吞沒的身形,在回音中無限延長的喟嘆。比如面對權威時的屈從,當老師將產婦轉給他,即使她有自己的判斷,仍必須服從與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上級指令。「我覺得我被侮辱」,她和產婦的意願是幾顆被匆匆跨過的小石子,聽命開刀的她只是老師意志的延伸,沮喪和說不出口的話,只能變成心中沉甸甸的石頭。又或者像是在書末最撼動人心的〈飄蕩〉,本來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那段無能為力的愛情往事,每一個字都像重新吸了一大口氣,才能勉強吐出。那是一個信仰著愛情的女人,卻被愛情的十根手指一個指節一個指節緩緩嵌勒的過程。林醫師過往在診間屢屢展露看透男人與愛情的清澈眼光,原來都是她尖銳穿探自己得來的。她勸告別人不要為了挽回男人「喪失理智做了很多傻事」,「當別人不愛你了,你做什麼努力都沒用的⋯⋯被愛,與不被愛,向來都不是認不認真、努不努力、自己好不好的問題」。原來太多女人的故事,只是一再反覆重寫,女人的眼淚總循著同一道溝渠流動;太多男人的真相,只是同一種腐朽與敗壞——「男人無能承擔的,比我們想像的可多了。」我們在第一部看到林醫師對精進專業的渴求,她向前成為更加精鍊的醫者與學者。在第二部她往回走,撿拾這一路上,從她身上一刀刀刻削下來的情感與記憶。我們終究無法旋緊每一顆人生的螺絲,掉落的零件雖然干擾運轉,卻也使人更加輕盈,更能掌控未來的生活。她有股強勁的韌性,像蒙田說的:「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向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傾頹的磚瓦,砌成了如今堅定穩固,能葺補心靈的診間。一個婦產科女醫師在患者面前,通常展現出專業銳利的一面,白袍雪亮,跟鞋喀喀利響,專注面對電腦鍵入病歷。寫作和診療同樣可以不涉真心,但林醫師不只療病療心,以真心交換,寫作時她更是毫不隱藏,當她說起放在心裡關於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時,她的醫療專業只是壓在書頁邊際的幾條註解。她要把每一個感動她的人,用文字再生她們的血肉,用故事寄託她們的情感,她溫柔的眼光從書頁中閃現,她在文字裡昇華為比真實更真實的人,施展了寫作最極致的魔力。她讓我們看見產科醫師鞋子上洗不掉的血漬,車子與服裝的限制,採集到完整息肉時有如小女孩般的雀躍,聽見她脾氣拗時的賭氣話,對不講理家屬的叱責,和患者一起哭泣的脆弱,無法解決病人心病的無力感,還有女醫師在婚配制度裡的矛盾處境。她也讓我們看見更多女人的樣貌,Arthur Kleinman的《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裡提到:「不適的核心其實聚合了生理、心理、社會三重意涵,牢不可破」,林醫師的書寫從不停留在生理層面,她願意撥慢診間急促流動的時間耐心聆聽,進而以文字當作聽診器,一再重返診間的記憶,細緻感受病患的心理起伏與社會處境。進入林醫師的診間,每個女人深藏在體內的故事便輸入了解壓縮的密碼。故事裡總有更多他者,女人的處境仍然常被擠到邊緣,身體與子宮不能僅由自我決定,不能反抗,必須保持嫻淑柔順,未成年時一切都被嚴密監護,嫁到別人家就要一生奉獻,年老與年幼的女性就必須純淨無欲。林醫師將女人身後的背景一起整體勾勒,要我們看清楚這時代新女性的生活圖景,可能是勇敢接受挑戰的新移民,是幸福的離家者,是懂得避孕的未成年少女,是坦蕩無畏的同志。有些女人是這樣的,在新時代灌注了新的力量,未來越來越能夠以自己的力量掙脫困境。在不同文化裡對病痛各有不同的隱喻,像婆羅門教認為女性的月經是不潔的,塑造出代代承傳的污名。在林醫師的眼裡,這些既定的隱喻與汙名都應該被重新檢視。對HIV開刀患者的刻意對待,對同性戀的惡意,對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對處女膜完整或母乳哺餵的偏執,對男醫師可能騷擾女病人的前提假設⋯⋯林醫師認為這些都應該被拿出來重新審視。如果患者在診間敘述症狀,是自我展現的一種,是自我習慣與社會互動的方法,那林醫師書中轉述他人症狀的情況又該如何定義呢? 我們從病患的敘述裡明顯看出一個女性的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再怎樣荒謬的病痛,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糾結,是人與世界用力碰撞後留下的瘀傷。從林醫師再度轉述的文字裡,能清楚發現她是如何將社會與體制看成一個病患,她知道要對症下藥,徹底變革,所有的女性才會得到救治。診斷是一種符號學,將幾種不適詮釋為症候群,觀察線索組成病症,林醫師的偵查全幅推展,揪出社會長期的病灶。但回到這本書核心的無奈感,醫師的關懷再怎麼熱切,都走不出那間按號碼流動的診間。其實醫師只有在診間裡短短的時間中,才有影響對方的機會,病患的要求如果無法被滿足,可能立刻再去別的醫院就診。現行的醫療制度裡,始終矗立著難以撼動的權威,深植著盤根錯節的老問題。一旦女人走出診間,終究會襲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診間裡的醫師,雖然僅是病患人生薄切片裡的一個小戳記。但就像走進鏡子屋,每一張相逢的畫面,都是自我的鏡像,她把這些故事全部映照成自我的姿態與型格,每一面都扣回身處中央的自我,形成獨特的觀點,試圖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她穿過這些那些故事的針孔,成為縫補的絲線,無比小心地將女人們的傷痛與破綻一個個修復、串接,然後再繼續,針尖探出書頁,細細穿過每個讀者心裡隱隱作痛的瘡孔。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現任教職、夫兼父職,深夜寫字。曾獲國藝會、文化部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出版有《雲端的丈夫》(寶瓶文化,2019)、《歡迎來我家》(寶瓶文化,2020)。  與妻子經營臉書專頁:「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