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文学出版】无恨意杀人法
《无恨意杀人法》作者:舟动出版日期:2019/1/28 杀谁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为什么,有人会沦为无端杀人的加害者?为什么,身为受害者家属,他还愿意担任无差别杀人犯的辩护律师? 死亡带来恐惧,更令人恐慌的是──不明不白的死亡。当无差别杀人案让我们的理性一点一滴流失,有谁能看清全局,阻止悲剧一再重演…… 五年前,律师余云智因一桩随机杀人案而痛失爱妻,凶手却在狱中自杀身亡,犯案动机成谜,也在余云智心中烙下难以抹灭的伤痛与疑惑,并接受心理师咨商。五年后,心理师突然来访,委托他担任游乐场随机杀童案凶手的辩护律师,「难道你不想藉此了解无差别杀人者真正的犯罪动机?」几经挣扎,余云智决定接下挑战,深入真相。讯息一出,社会舆论负评排山倒海袭来,但辩护工作并不顺利,凶手的精神状况始终没有好转,连基本沟通都困难重重,甚至在二审中,凶手更突然当庭改变自己说法,口出疯言:「我要被判死!」 不久后,高雄街头发生一场警匪驳火追击,犯人持枪奋力逃亡,过程中余云智的助理也意外受波及中伤。余云智从警察朋友口中得知,就在杀童案前后,社会上接连出现数起街友遭枪杀的案件,犯人各异,但凶器线索却都指向同一把枪。余云智开始怀疑,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无差别杀人案,幕后可能有更大的阴谋......一心只想追索无差别杀人者犯案动机、阻止悲剧重演的他,能否直视邪恶的真相? 如果社会的真理是弱肉强食,死亡是随机杀人犯的最终责任,还是他渴求的解脱之道?死刑是遭人利用的工具?还是可抚慰人心的裁决? ★各方热烈好评推荐★ 天地无限 小说家、编剧冬阳 推理评论人杜鹃窝人 前台湾推理作家协会会长巫建和 《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金钟演员沈政男 精神科医师林斯谚 推理小说家、哲学系助理教授张耀升 小说家、编剧陈浩基 作家陈文贵 《无证之罪》剧本监制 陈玉勋 《健忘村》导演蔡依橙 「新思惟国际」创办人小益 《我一定是头脑有洞,才唸法律系》作者台湾大学推理小说研究社台北医学大学推理研究社法律白话文运动法操FOLLAW 【推荐语】 冬阳欣见本书迈出重要的一步,让阅听大众发现推理类型书写既能提供架空世界的爽快娱乐,也具备了积极入世的社会参与性。 沈政男无恨意杀人的背后,是不是可能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渐对世界失望的故事?去读读《无恨意杀人法》。 林斯谚透过无差别杀人的题材,《无恨意杀人法》反省了「人为什么会犯罪」这个大哉问,做了一次成功的犯罪学探索。 陈浩基这不是一本单纯娱乐取向的推理小说,更是一本提出问题、期待我们一起去解答的社会小说。 张耀升这作品带领读者走入一段悲伤无奈且令人愤怒的故事中,以泪水洗涤了众人心中的恐惧,达到社会治疗的效果,进而疗愈自身。 蔡依橙拥有这样属于台湾社会的小说,让我们都能更完整、更立体、更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复杂面向,是很棒的。 台湾大学推理小说研究社对于台湾社会议题与体制的批判颇有条理,而且也著力于法庭与执法现场的描写,切入一般民众鲜少看到的角落。 台北医学大学推理研究社这是一本情节紧凑的推理小说,很喜欢关于犯罪心理的部分,值得一看! 【作者简介】舟动台湾悬疑推理作家,以〈进化的引信〉获第十四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首奖,著有「灵术师侦探系列」长篇小说《慧能的柴刀》、《跛鹤的羽翼》,其新作《无恨意杀人法》改编自台湾著名社会案件。目前企图持续书写具有知识性及探讨社会、人性方面的议题,自期藉由悬疑推理小说,带动大众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亦常为各类小说作品撰文推荐、评析及解说。同时为英语文教学与研究者,资历近二十年,近期和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合译写作专用工具书《推理写作祕笈》。 脸书专页︱Wayne Song (舟动)www.facebook.com/wayneradolf 【购书连结】博客来 https://goo.gl/rZfzbF诚品 https://goo.gl/qN7Rsd金石堂 https://goo.gl/6oVi8D读册 https://goo.gl/ZgJTuD 主题页面▶ 【深度书评】▶随机杀人者的恨世与厌世|沈政男▶认识「无差别杀人」议题的起点|蔡依橙
+ More【深度书评】沈政男|随机杀人者的恨世与厌世
2014年5月21日傍晚,男大生郑捷在北捷挥刀攻击陌生乘客,造成4死24伤,震惊台湾社会。台湾先前也曾发生随机杀人案件,但直到郑捷的恐怖杀戮行为,才引发各界对这个新兴社会问题的大量关注。 郑捷为什么要杀人?他出身小康家庭,学业成绩不错,成长过程最大的创伤,就只是小学时代音乐课表演唱歌时被同学嘲笑了一下,没有其他任何身心发展、人格养成的高风险因子,为什么长大以后,自己在脑中闭门造车,奇奇怪怪的点子转来转去,最后转出了一个「我必须杀人,才对得起自己」的结论? 郑捷入狱后,有一位怜悯他的网友,跟他通了好几封信,郑捷伏法后,网友把信寄给我,因为我曾对此一事件写了不少评论文章。郑捷的字迹稚气,文笔普通,偶有错字,写文章常引用布袋戏台词来自况心境,对于犯行偶有悔意,但多数时候只是淡然,读来看去,我依旧找不到他杀害陌生人的明确动机。 郑捷在审理过程中,曾接受比一般情况更长也更仔细的精神鉴定,然而从精神鉴定报告依然难以看出,他为什么要犯下随机杀人案。或许就因这样的困惑,负责精神鉴定的医师竟然对郑捷施打镇静药物,试图藉此取得更多的自我剖析,但最后显然也是徒劳无功。 连最好的精神科医师都说不清楚郑捷为什么随机杀人,于是有专家学者干脆用「反社会人格」或「精神病态人格」,来指称这类难以理解的杀人凶手,意思是他们天生冷血,性格冲动又暴力,无法同理别人感受,宛如一头野兽,而野兽是不能被理解的。社会大众对这类凶手的形容也如出一辙——人渣、杀人魔、社会败类! 然后枪声响起,郑捷在无数人的诅咒中结束生命,台湾社会再也没有机会看清楚这位随机杀人凶手的内心风景,当然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解随机杀人行为的成因。 无奈的是,台湾社会接下来又爆发了几起随机杀人案,其中至少有两起是以幼童为下手对象。可惜台湾社会的反应,对于凶手依然是「众人皆欲杀」,即使他们罹患重大精神疾病亦然;而对于没对凶手判死的法官,依然是嘲讽与辱骂,甚至把为凶手辩护的律师称作「魔鬼代言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最能了解行凶动机的精神鉴定专业人员,也无法协助社会大众了解犯案成因,反而治丝益棼,做出了连委托鉴定的法官都不能认同的结论。 一个社会了解人性的企图与能耐杀人都有动机,最常见就是情仇财,而背后也都有指向被害者的尖锐恨意,然而随机杀人并非如此。那些被害者与凶手无冤无仇,甚至素昧平生,根本谈不上有何恨意,为何凶手要对他们痛下毒手? 一个不愿意探究随机杀人案件的成因,并了解凶手内心世界的社会,当然也难以找到预防之道,更可惜的是,这也泄漏了整个社会了解人性的企图与能耐。 还好,台湾社会依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耗费大量时间心力,而且更重要的,不让情绪淹没理智,而是从心理学、社会学与法律等角度,试图进到随机杀人凶手的成长过程与内心世界,找到一点点可以说明或帮助大家理解随机杀人行为的线索。 《无恨意杀人法》就是这样的一本小说。作者舟动在蒐罗了台湾历年重大随机杀人案件的相关报导,消化了专家学者的解读,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与文献之后,运用流畅的文笔与丰富的想像力,重建了随机杀人事件的现场,并带领读者进到办案、审理与辩护的过程,甚至穿越时空,来到凶手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以一个全知的角度,重新走过凶手的成长之路与犯案经过,并鸟瞰社会的集体反应与应对方式。 书中没有喧嚣呐喊,没有诅咒辱骂,这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也没有空泛的廉价怜悯,或者对于进步价值的肤浅拥抱,《无恨意杀人法》就只是把随机杀人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相关心理与社会背景,向读者交代清楚。对于想要了解随机杀人事件,却又对法院的冗长判决书与新闻报导的片段内容无法满足的人,这本小说是最好的入门书籍。 《无恨意杀人法》的故事情节参考了实际案例,然而除非你对台湾近年的随机杀人案了若指掌,否则不至于影响阅读乐趣。作者写过几本侦探小说,而《无恨意杀人法》应该是挑战最大的一本,因为必须把真实事件写得像虚构故事那么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而且必须避免流于宣传特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可说相当困难。令人惊喜的是,作者确实办到了。 由「恨世」到「厌世」的「无恨意杀人」「随机杀人」、也有人称作「无差别杀人」,意指凶手并没有一定要杀谁,而是在公众场所或虚拟世界里随机挑选。这类杀人案在欧美,因为经常以枪枝为武器,造成大量伤亡,因此也称作大规模杀人。至于「无恨意杀人」则是这本小说尝试提出的新说法,而这样的称呼,比起上述词汇更能彰显随机杀人行为的难解本质。 郑捷杀人,血染北捷,这么凶残的行为背后难道不存在恨意吗?郑捷在儿时的课堂上被讥笑以后,曾打算报复,但事过境迁,长大升学,原本他怨恨的人已经不知去向,而怨恨的心,也转为对人世的厌倦,于是他从恨世变成了厌世,因此想要靠杀人被判死刑来结束生命。如果没有死刑制度,郑捷是不是就不会想到此种自我了结的方法?如果郑捷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够好的引导,让他的恨世情绪得到正面抒发,是不是就不会转为厌世? 恨意达到顶点,接下来就是攻击,而攻击的背后如果没有恨意,那就是恨意被转化成其他心理能量,也就是厌世。无恨意杀人的背后,是不是都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渐对世界失望的故事?去读读《无恨意杀人法》。 这本小说对随机杀人案的辩护律师也多所著墨,而且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了成为「魔鬼代言人」的心路历程,相当有意思。这类案件对司法人员来说可谓崭新的挑战,因为传统的法学训练鲜少触及这样的课题,而这也是法界对于这类案件的刑度如何拿捏,出现严重分歧的原因。 台湾至今为止的随机杀人事件,几乎都使用刀械,会不会有一天台湾也出现像国外一样,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来遂行杀人企图的大规模杀人事件?读完《无恨意杀人法》,如果因此对随机杀人事件产生更大的兴趣,请一起持续关注这个台湾社会的新兴议题。 ▶「杀谁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无恨意杀人法 ◀ 本文作者 | 沈政男精神科医师
+ More【深度书评】蔡依橙|认识「无差别杀人」议题的阅读起点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 「无差别杀人事件」,是个今日台湾社会,需要认真去探讨的主题。但偏偏,这又是个很难讨论的领域,里头混杂了情绪与政治正确之外,议题本身,就横跨了社会学、精神医学、传播媒体、检警系统、法律(记得废死议题吗?)、政治(民怨与民意)等。在每次有相关案件时,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评论,但碍于篇幅,几乎没有能综观全局的论述,因为,这个议题太大,也太难,不是一两千字可以说完的。 作者舟动或许有感于此,决定用二十万字,架构一个故事,写成小说,让我们跟著他的文字,一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体验事件相关人物的情绪,认识每个必须考虑到的面向,把「无差别杀人」这个议题的方方面面,带大家「感受」过一次。小说家不说教,小说家直接让你「感受」。 这个企划并不容易,因为无差别杀人议题,有以下特色: 1. 「似乎」富裕且先进的国家比较多,像是美国、日本、德国、挪威、台湾,但这可能有偏误,或许其他国家不是没有,而是一直在发生,只因为媒体管制、维稳需求或人命不值钱,所以没有被报导。即使当地记者有报,可能也因为反差不够,没有爆点,而没有在全世界扩散开来。 2. 「似乎」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关,尤其家庭功能失调,多重困境叠加在行凶者身上,一旦遇到关键触发点,在文明社会中,就变成骇人听闻的悲剧。 3. 「似乎」跟遗传基因、精神疾病、药物滥用、支持薄弱……等都有些关连,但也都不确定,于是,分析与讨论,一不小心就污名化或歧视了弱势族群。事实是,即使用系统跟结构的概念来做多因素分析,事后讲,都能头头是道,但事前,依然无法预测。 每个人都可能瞬间卷进事件核心所以,作者舟动光是「敢」碰这个主题就很不容易,最终产出的作品更是亮眼。整本小说的架构很清晰,而且故事推进,总能令读者欲罢不能,前面那些让你隐隐察觉有异的细节,后面一定令你恍然大悟。多组角色的故事线,彼此交缠而不混乱,有效让读者感受到,我们以为跟自己无关的遥远事件,实际上可能离你相当近。不用到「六度理论」,只要一通电话,一个前来拜访的不速之客,一个隐约的印象,每个人都可能瞬间卷进事件核心。 介绍新书不爆雷,是基本道德,精彩的故事就留给各位自己读了。您可以在读完全书之后,回来检验,作者是不是在无形中,已经让你实际感受到以下要点: 1. 「无差别杀人」是个很难讨论且可能没有答案的议题,他却能用「确定」的故事与结局,传递那种「不确定性」。而且,前面我们讨论的三个「似乎」,小说都提到了。 2. 用高雄的城市场景,像是西子湾的咸味海风、整修中的城市光廊,让读者确实进入「这是身边之事」的氛围。所描写的角色,他们在生命中所挣扎的,也都那么真实,不管是在工作与家人间辛苦平衡、愤怒情绪与理性思维的拔河,均历历在目。 3. 最悲哀的,是对人生充满愤怒的弱者,连这困境该要责怪谁,都说不出来,只好把怒气发泄在身边举目可见的其他弱者,弱弱相残,没有止尽。 4. 全书九成以上的篇幅,持续堆叠出各种「一定有道理但怎么就是猜不到」的谜团,即使分析系统跟结构,也想不出确定的答案是什么,给读者的感受,就像全体社会面临「无差别杀人」案件时,「想抓住什么但却又抓不住」的复杂情绪。而作者在终章,依然能快速把这一切串起来,公布答案的同时,又有了几次的情节转折,紧凑且精彩。 我很享受阅读的过程,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作者处理这样的困难议题,会不会野心太大,不小心搞砸了,但最后证明是我多虑。结构恰到好处之外,各种专业用词与田野调查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让我们看到那些平常看不到的世界。 台湾读者,能开始拥有这样属于台湾社会的小说,让我们都能更完整、更立体、更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复杂面向,是很棒的。 ▶ 台湾无差别杀人事件蓝本 X 社会派推理风采淋漓尽现——无恨意杀人法 ◀ 本文作者 | 蔡依橙医师,新思惟国际创办人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