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文化普拉斯”专访:一部小说破一件台湾悬案,张国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中央社“文化普拉斯”专访:一部小说破一件台湾悬案,张国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主持人:邱祖胤/中央社主任记者与谈人:张国立/作家、资深媒体人、《时报周刊》前社长主题:小说家在现场3台电脑、3本笔记与贴满墙面的便条纸,散落在记忆中各个角落的线索,串连成超过40本个人著作,张国立将记者生涯未破的悬案,人生中错过的美好遗憾,以真实的虚构撰写成册,在小说中实现梦想。▶完整内容: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7185004.aspx

+ More
监视.麻将.那个女人,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冬阳评《私人间谍》

监视.麻将.那个女人,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冬阳评《私人间谍》

没经历过的事件,或许会视其为不可思议、光怪陆离;曾经历过的时代,可能需要翻箱倒柜那称作记忆的仓房,时而点头认同时而歪头思索──张国立新作《私人间谍》考验著中年以上读者亲炙的回忆,对照著年轻读者自书册获悉以为的历史。“记忆”是状态的描述,不论做动词或名词用,强调的是当下的情境,宛如快门喀嚓留存的纪录;“回忆”则是在时间之河逆流回溯,需先找到那个明确的锚点,让现在的自己重新感受、理解那已然残缺的印象;“历史”则是他者个人或集体的陈述,存在明确的意识形态以及论述脉络。小说家不是历史学者,写出来的作品也不是个人回忆录,而是在时空中流动跳跃、建立人物与事件,展现独有的叙事主题。《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私人间谍》一书设立了四个时间点:民国六十到六十一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七十二年,九十七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的叙事是最清晰多彩的,高中毕业先当完兵、退伍后经历联考洗礼、进入天主教大学就读日文系的石曦明,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由一场场麻将赛堆砌而成的大四生活。绝伦超人的记忆力有助于在一百四十四张牌搭建起的战场厮杀存活(即便运气左右了七成胜败),能考上分发到这个校系也是这项能力使然(还真有人把整本英文字典背起来),但每个人缴交五百元报名费、不清楚背后支持者是谁以及冠军奖金多寡的博弈赛事,反而是印象最深、目标最明确、占据核心的记忆。人脑的资讯存取不是3C产品的精准读写,会排他、不成比例的放大、产生看似莫名实有逻辑的串接──泛起涟漪的投石原点是麻将大赛,而且是绰号“蚂蚁”的石曦明参与其中的麻将大赛。这个穷出名堂的家伙在不同的宿舍间流转,放牧人生般逐床位而居,若不是他人缘好、牌桌上的德性气势信念足以服人,否则党员身分早为他贴上职业学生标签。执著赛事到学业荒废、感情难以为继,不是因为赌鬼性情作祟、穷鬼力求翻身,更早之前暴力父亲施加的种种养成他的反叛束缚、他的渴望独立,深烙在他的脑子并且塑造出他的性格。记忆是很啰唆纠缠的,不是不去想就不记得、不肯定就不存在,没法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石曦明在十八九岁当兵的时候就遭遇到了。民国六十到六十一年,联考失利的他先入伍,身家调查一看不得了,父亲那说不上彪炳的军中经历让他辗转进了宪指部调查组,多了个照料他的警总保安处副处长,免去寒冬中军服内衬塞两天份报纸站冻得像冰棒的卫哨,只需手持Nikon F相机监视对窗的归国学人在家动静,基本上就是数馒头过日子眼巴巴地等退伍。代号拐两的石曦明称不上尽忠职守,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能少,尤其当那漂亮的女人出现在公寓窗台前抽烟时,相机快门顺势按下,工作日志老实写下。可是就这么怪,女人的漂亮是让人回想不起来的漂亮,几次拍照又都拍不出清晰的人影,副处长紧迫盯人地问到他怀疑眼睛怀疑人生。更麻烦的是,在那个时代,你的记忆不是你的记忆,是上级的、是党国的、是机密存档的、是事涉国家安全个人忠诚的,是会让一个归国学人因此身陷丑闻而得远走他乡的。问题是,他对那个女人的记忆没法说头昏了记错了,只是欠一张决定性的照片,欠缺一个可以顺藤摸瓜查出姓甚名谁、得以写进报告结案归档的句点。于是这个记忆就赖著不走了,几个人也就黏住他的人生不放了,石曦明成了用化名签单据拿国家钱、为一个需要自己眼线人马的家伙当起他的私人间谍。记忆是会被质疑、扭曲的,可以先射箭再画靶般修改创造,而且在不自觉中进行。民国七十二年,去美国念西洋比较文学的石曦明接受国内大学的短期约聘回台了,而且还租下当年监控的归国学人生活的屋宅住了进去。十多年前的那场监视行动还没结束,记忆仿佛是个只有石曦明看得见的幽魂,他想细细寻觅,想确认那个女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对副处长而言,监视行动则是重新开启,虽然住客同样是吸了洋墨水、思想极可能出了偏差的归国学人,但社会的气氛变了、工作任务也不一样了,只是他万不同意(也无法理解)自己布的键、自己的细胞、自己的间谍不受控,不容许世界以他不同意的方式运作。副处长化身为侦探,毫不低调地找来石曦明的友人、家人逐一盘问,关于石曦明的一切似乎因此慢慢澄澈清明起来──对读者来说是如此,但侦探反而益发焦虑不安。他想要寻求他应该完整掌握的答案,想要追捕且教训这个本为他用、不该脱离控制的间谍,甚至想彻查那个到底存不存在的女人……记忆是会被再诠释的,透过回顾爬梳找到不同的解读方式,也找到新的对应姿态。记忆是会拿来比对的,个人与群体相比、现在与过去相比,主观远强过客观。记忆不见得是往昔刻下的痕迹而已,也许换了人物、变了时空,再现时让人有种既视感Déjà vu。记忆也会透过小说家穿梭在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身或他者的交错混合)与虚构的文字书写,镶嵌在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放射耀眼的光芒。《私人间谍》有受限于记忆的戒慎、也有跳脱出记忆的豁达,在监视行动、麻将大赛、那个女人之间附身呢喃,乍看仿佛记录下一段时代剪影,也像极了一场除魅之旅。本文作者冬阳社团法人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央广《名侦探科普男》、复兴电台《故事与它们的产地》节目主持人。长期撰写推理小说导读、解说、评论与推荐。编辑工作资历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团马可孛罗文化副总编辑。欢迎搜寻脸书关注“冬阳一直推”。

+ More
大时代没有先知,只有错乱的好人——专访张国立《私人间谍》

大时代没有先知,只有错乱的好人——专访张国立《私人间谍》

张国立像永远的小说顽童,说话中气十足,结尾常常哈哈哈大笑,还有一套左右互搏的哲学。他说世界上最重要的莫过于“我”,“我做好我自己,我老婆高兴,我女儿也高兴,这两个人高兴我就高兴。”“所以你说身为人,‘自己’是不是最重要?会把人贬低的社会,便是不好的。放到小说,就是只为自己写。因为这样,我写作时都很快乐。”正是这份快乐让张国立写小说其快无比,能同时交叉写三本小说,因为“一直埋在同一本很无聊。”《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沙林杰或卜洛克,他选择卜洛克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张国立的职业小说家理论:既然是职业,得一直写,那就要快乐的写。他在不同访问提到的说法是,作家有两种——沙林杰式跟卜洛克式的;前者第一本书就轰动文坛,但至此成绝响,后者从软调色情写到推理小说,有说不完的八百万种死法,“这两种作家,我比较愿意当卜洛克。”因此,写完三本《乩童警探》系列作,张国立很快便交出新作《私人间谍》。不过谈新作,张国立总会谈到更新一部,而且最新尚在构思的作品,还是他梦到的。仿佛小说路康庄大道,走马看花他都能记下。与“我”的哲学看似相悖的,是张国立对希腊悲剧的信念。三年前我采访张国立,他自称是希腊悲剧的追随者,两千多年前希腊人写的故事告诉他,所有人的命运都跟自己的过去有关。所以活著就是在前进的时间里迎接过往决定的宿命。尽管如此,信奉悲剧的张国立不悲观不萎靡,别的作家写作是苦闷的象征,他写作唯一的抱怨是需要抽烟,老婆会不高兴。世界再疯狂,他也有不尽的好奇。张国立的人生哲学让我困惑,就像悲剧读起来是爽朗的不搭调。直到我读完他的新作《私人间谍》,才明白他的追寻即是逃离。活得自我,才能外于这个世界,同时观察、欣赏它。▲写完乩童警探三部曲,张国立交出追忆狂飙青春与荒谬时代的《私人间谍》。谈到那个还有匪谍的年代,张国立说“抓共匪其实很虚幻,但精神错乱的人很多,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错乱。”(图/镜文学)文青间谍的自由幻梦《私人间谍》透过三个章节讲述既狂飙又苦闷的70年代,一名说是间谍其实更像文青的自由梦。主角石曦明的父亲是有战功的荣民,因父亲之故,石曦明加入国民党,并在当兵时被警总吸收成间谍,负责监视代号水手的归国学人。水手生活平淡无奇,唯一可疑的是有名妖娆神秘女子出现在水手窗台。最终女子不见其人也不知所踪,水手却因此遭罪。四年后,受水手读的《老人与海》启发,发奋读书的石曦明进了大学,又遇到当年的警总叔叔,向他打听学校里的匪谍名单。多年后,石曦明学成回台,搬进当年水手住的房子。然而退去的时代浪潮回卷,尝过自由滋味的他得面对过去间谍人生的这笔帐。《私人间谍》书名有玄机,既名间谍却不为国,何以私人?因为间谍夹在国家与良心之间,也受困于父子般上对下的指导与掌控;小说描绘的这层关系与其说是国家机器与间谍个人,倒不如说是传统价值里如父如子的执念在作祟。眼尖的读者会发现小说主角的背景跟张国立很像。张国立说,他生命里真的有一位“警总叔叔”。“以前我在《中华日报》他常常出现,总是笑脸迎人,到哪里都看得见他,对谁都很客气。他看到我就说国立啊怎么没烟啊,就拿烟给我。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警总保安处的。他对年轻人都很好,但是有目的的。”如同张国立在小说里写的,这样的人物需要年轻人成为他布的键与人脉。写不是先知的众生这位总是笑咪咪的人物让张国立想写,“你说他是坏人吗?也未必。他从小受的教育跟人生环境告诉他,因为匪谍让国民党丢失中国,所以有仇恨,所以要抓匪谍。很多年后,他才知道自己是白色恐怖的来源。但那个恨跟付出也是真的,人离开自己的时代就无处安放自己。你要他否定努力了一辈子的自己,太困难了,而且他可能比我们都努力。”“你期望每个人都是先知吗?大家都是混啊,混到能靠关系就好。”张国立说。认为小说是在写白色恐怖吗?张国立答没想过,认为这说法是种“束缚”。“这些人做不对但是自己理想的事,可谁告诉他们不对?就像美国也曾有麦卡锡主义。我不喜欢用这个白色恐怖这词,太模糊。这就像说我是个老先生,但我心里可能不老啊。好人坏人分太清楚,写小说就不好玩了。”张国立的看法并非安全牌,或许还有些政治不正确,但《私人间谍》确实也是部讽刺小说,讽刺因为抓共匪而错乱的时代。这,关乎张国立从小到大的“想反抗”。“社会与大人不断期望我成为某种面貌,我觉得很烦,难道我不能做自己吗?就像我十八岁决定写小说——你看我是不是很早熟。我妈妈很慌张的说,这样我以后怎么活。预官退伍我在家写小说,我妈说看样子我人生是不行了,只能替我多存点钱。后来我找工作就是为了不让我妈担心。还有小时候有一个沈伯伯常跟我讲故事,是我说故事的启蒙。后来我得奖,他拿报纸框起来贴在家里。我心想不要这样吧,我只是喜欢写而已,没有什么理想。”回首青春,张国立总结是“念了文学,结果人人都在为我担心。”因此,写《私人间谍》是“趣味化那个人人都在给自己压力的时代。”▲学生时期的张国立。张国立读日文,曾让母亲不开心,因为家里出身南京。回忆这段求学经历,他形容“命运会小心安排你,给你开扇窗,让你有机会跳出去本来的生活。”(图/张国立提供)没有束缚,人生就能看多一点很难说张国立是把一本悬疑小说写成了《家变》,还是把《家变》的主题写成了一本悬疑小说。毕竟张国立始终主张小说没有类型与纯文学之分,“小说里没有纯不纯,写得好就好。”谈到类型小说,张国立以最近看的影集《僵尸校园》为例,“《僵尸校园》其实是《苍蝇王》的变形。类型的架构永远存在,只是你用现代精神去诠释。”或许,《私人间谍》是张国立用自己的“现代精神”——反抗时代对人的定义与塑造——诠释他经历过的年代,书写混沌的众生。同时,张国立在小说正文前写道“听说只要有人记得你的名字,你就永远存在/给张渟,我的母亲我一直记得”。谈到母亲,张国立说,“我妈从小放任我,我觉得很了不起;她会担心,但不会制止或要求我。”接著张国立反问我,“你知道你爸妈为何结婚的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因为我爸是再婚,而且我妈很匆忙嫁给他,我一直很好奇原因。后来去中国大陆问我大阿姨,我大阿姨说我妈抗战时认识一个男生,对方因为要打战而离开她。八年抗战完,她还没结婚。有天她接到电话,是那个男生从武汉打来的,二话不说飞去武汉,两个月后脸色很臭的回来,就嫁给我爸爸了。”“我们平常都会忘记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人生,有可能你不是你爸爸、妈妈的最爱所生下的。我觉得这件事很好玩,一个人的人生真是丰富到难以想像。所以你说小说写得完吗?不可能嘛!哈哈哈。”所以,不是对世界有由衷的好奇,不懂得欣赏无聊的人生,无法成为张国立这般的小说家。这般的小说家张国立讨厌被人摆布。有一个小故事是他当年在《中国时报》上班穿短裤,结果被高层长官骂,“后来我退休后只穿短裤,现在连一套西装也没。”张国立真的总也不老,因为把洒脱活得很中二,“当你人生可以摆脱各种束缚,就可以看到多一点,这样不是很好吗?”

+ More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匪谍—— 江昺仑评张国立《私人间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匪谍—— 江昺仑评张国立《私人间谍》

起先看到书名《私人间谍》,还以为是一本本格派的悬疑谍报小说,或者是个冷硬侦探大显身手的故事。没想到开卷之后,才知道是以戒严时期情报机构为背景,带著悬疑及推理的兴味,并佐以校园青春爱情记事综合起来的时代大戏。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我自第一页读起后,便难以释卷;不过阅读过程中虽乐趣横生,却又无端感到悲喜交杂。那样无法名状的纠结是,一个如此苍白的时代,在父权、军队与国旗等符码中折腾喧闹不休,历史却自我嘲讽,终于虚无与荒诞。像是当代的黑色喜剧一样,使人笑中带泪。其实,所谓白色恐怖,不仅只是这本小说的背景设定、也不是复古情怀,而是一整个世代的苍茫、抑郁与伤口。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人们在和解之前,还需要更多理解。时代并未走远,威权幽灵尚在徘徊,台湾社会都还如同主角石曦明后半生一般,在徬徨中踽踽而行,本书是我们集体的悼亡——青春、自由,以及那些被湮没的真实生命。如何理解伤痕?阅读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生,听说他者故事,也许是一条集体疗伤的路。本书主角石曦明,父亲是一名来自四川,曾经获得荣誉勋章的退役军人,但酒后异常凶暴,动辄殴打妻子及小孩。石曦明的妈妈因而在他们幼年时逃家,石曦明因而留下阴影,长大后也不愿再见父亲,希望未来可以带著妹妹一起离开。石曦明中学毕业后入伍,进了宪兵队,后又被分到警总保安处,进行一项特别任务——监控一名代号为“水手”的留美学者。如同电影情节,石曦明以及同袍窝在水手家中对面的公寓,日夜监控他的一举一动,例如水手阅读怎样书,喝怎样的咖啡和酒,与怎样的对象来往,石曦明及同袍们都一五一十地都写成报告,希望能找到任何“思想”。石曦明在监控当中,被水手高雅而西式的生活所影响,开始阅读水手书房里的《老人与海》、也开始模仿啜饮苦涩的咖啡,后来更因此燃起考大学的斗志,历经一番苦读,在退伍之后考上辅大日文。但军中的长官许雅文,十分欣赏石曦明的才干,于是吸收他,要他继续担任警总的线民,监控学校里的师生。在台湾文学当中,关于白色恐怖受难者的作品不少,但鲜少有以党国特务的角度出发,书写“执法者”的心境。陈映真的〈夜雾〉是一名篇,近年来则有黄崇凯以监控聂华苓的特务心境,写成的〈三辈子〉。但作者描绘石曦明的心路历程,更较前作入木三分,可以看得石曦明虽然在党国教育长大,但水手开启了他心内自由的窗,加上小时候在及暴力威权下成长,更造成他日后精神上的折磨与断裂,上演一出“家变”的荒谬剧(《家变》为王文兴小说,书中的微小隐喻)。石曦明靠著过人的记忆力读书考试,游刃有馀,但这样的超能力,却也是被父亲毒打出来的伤疤——象征由党国抚育长大的长子,却矛盾地想要争取自由,摆脱党国。小说第二部分,风格一跳,转向青春旺盛的校园喜剧。说到石曦明考入大学后,与父亲断绝往来,所以只能靠自己半工半读,以及部分来自“国家”的津贴过活。但石曦明的大学生活并不主流正向,除了打工,还忙著到处游牧、寄居他人宿舍,剩馀时间都在打篮球及玩麻将,以及参加国民党的校园社团活动。大四的时候,石曦明为了赚取到美国留学的高额奖金,参加了校园里的秘密麻将大赛,他为了高额奖金,没日没夜投入赛局,几乎没有去上课,女友还离他而去。最后,石曦明面容日渐枯槁,人生猥琐难堪,甚至差一点倒毙在总冠军战当中,终于赢得了比赛。大学生活的放荡不羁,还有拼死拼活,或许是石曦明长期以来,一直想摆脱父亲及许雅文控制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荒唐可笑,事实上却是别无选择的哀伤。第三部分是石曦明大学毕业之后的故事,由于涉及本书最精彩的悬疑部分,在此请读者自行阅读体验。本书后段萦绕在某种悬疑惊异的氛围当中,不过实际上诡异的并非超自然的部分,而是清晰可视的两个幽灵徘徊上空:一个是党国,如同石曦明父亲石重生,亦如同警总长官许雅文。他们都是父权象征,都自认有权、也有责掌控石曦明的人生。不过小说中可能暗示,原本党国符号应是雄伟光明的,实际上却委靡不振,石重生在妻子逃家、长子背离后,过著行尸走肉般的馀生(“重生”之名或也是种讽刺);而许雅文则沦陷在另一种自囚情境当中,如同珍视魔戒却反被困住的哈比人咕噜;甚或辅大校园里,四处探听抓匪谍的宇教官,在剧情中更像是一名路过瞎忙的甘草人物,十足讽刺。另一面我们看到的另一个幽灵是柔和且阴性的,象征理想与自由。小说中带来救赎、精神跃升的总是女性——除了第一部分在水手家中出现的神秘白衣女子,还有石曦明相依为命的妹妹、石曦明最困顿时给予情感抚慰的阿玲,乃至最细微的,许雅文晚年时照顾他的孙女,都是与党国威权互为参照,自由的喻依。而连同小说中缠绕著的抽象国度:当时台湾人心目中的“美国”,似乎是包裹一切希望的精神彼岸,包含水手家中的咖啡、唱片、海明威、石曦明嚼烂的字典、如醉如狂的麻将大赛(赴美门票),在在都是同捆理想与自由的譬喻。虽然作者细腻地重现了1970年代的布幕舞台,如同《天桥上的魔术师》里有许多细节值得人们探究回味,但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布幕后面,无法直接嗅闻出来,却更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书中白色恐怖的情节虽然可能为作者虚构,但一查档案,和现实却有许多吻合的情节——1971年即有“成大共产党案”,蔡俊军与吴荣元等多名成大学生因向往共产主义,在校园里面成立共产党,后遭警总逮捕,蔡吴两人一度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而威权伸手进校园的案件不仅于此,1975年的台大哲学系事件,是国民党清理殷海光等人自由主义思想的最后手段;而1977年的“台湾人民解放阵线”一案更与小说情节有巧合之处,当事人之一是自美返台的戴华光(戴的父亲是上校,也真的在商船上实习过),与向往社会主义、不满时政的赖明烈(文化建筑助教)与刘国基(辅大法文所)等人接触,共同贩卖左翼书籍与组织社团。不久之后,戴华光与赖明烈在罗斯福路的租屋处被警总逮捕,后来戴、赖、刘三人以“二条一”(《惩治叛乱条例》最重的刑责)被起诉,戴华光最终被判无期徒刑。考据诸多历史档案,情节历历在目,政治受难者普遍都有著十足的理想,向往更崇高的平等或自由世界。但可惜的是,本书对于这样的著墨不多,书中唯一被当成“匪谍”逮捕,那一位疑似半夜升五星旗的商院同学,思想面容却也模糊不清,难以辨识。或许作者想要反映当时一般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无法拥有思想,只能躲藏在庸碌的现实当中。那些装疯卖傻、酒色财气,或许才是戒严统治底下的生存之道。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麻将大赛虽然看似荒诞,却为学生们反抗的微弱手段,或者精神逃亡的洞口。小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或许比真实还更贴近真实,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大时代的悲喜交欢,特别是仍未散去的各种幽灵。本文作者江昺仑台中人,政大台湾文学所毕业,台大台文所博士班肄。曾任职溪州乡公所、台湾文学馆。曾参与合著《史明口述史》、《终战那一天》等书。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