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Beck评Ami亚海《拼装家庭》-鏡文學

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Beck评Ami亚海《拼装家庭》
文|Beck 2020-11-09


你们要在相处中保留空间,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之间飞舞。
彼此相爱,但不要被爱束缚,
让爱如海洋般奔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
            ──纪伯伦


  《拼装家庭》最戏剧性的一刻,我认为在开篇就揭露了:

  甫失婚的男子何笃行抱著襁褓中的女儿缪缪回到前妻故居,怀著一股物伤其类的心情,叫住了前妻的前夫,几乎是语无伦次地问他:“你是怎么一个人养孩子的?”莫名其妙被这个看起来很没用的男人同病相怜,前前夫裴承飞白眼以对,没给他半点好脸色。接著,天上响了一记闷雷,大雨倾盆而下。


非典型家庭的日常


  因为冲动也因为巧合,被同一个女人抛弃的两个单亲爸爸,就这样带著一对同母异父的小姊妹,组成了四口之家。


  故事再展开时,已经是数年后的日常。经过多年磨合,两个男人为了养育女儿而组成的互助团体如今运作顺利,爸爸们的时间和资源精准分配,家庭生活就像玩传接球游戏一样默契十足。 


  裴承飞外放刚强,何笃行优柔寡断;裴沛淇沉稳内敛,何芸缪娇纵热情。两对父女的个性南辕北辙,随意挑出两个人来都能成为强烈的对照组,这一家人却也因此像拼图般彼此互补,每个人都在这个家里扮演著他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


  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和乐又融洽,就算有冲突和磨擦,从大到小对内对外,四个成员都知道“这就是我们的家”。唯一难以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与其说是外界的目光,不如说是深藏的心魔──即使“家”已经形成了,但各人心中却还是怀抱著对“家”的想像,担心自己现在这个家,并不符合家的标准。


  但又是谁规定一个家该是什么样子呢?台湾近几年反复在多元成家和同性婚姻议题上有抗争和辩论,法律走得比较快,人情跟上的速度仍是稍慢。关于这一点,天生无法选择家人的孩子们,反而远比大人还要知道得更多。面对同学质疑自己家里有两个爸爸很奇怪,缪缪头一回,脚一跺,一句“就算我有十个爸爸也不关你的事”就直接呛爆对方,也痛快呛爆了现今社会上某些人“家庭只能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僵固想像。


  既然是一个家,无论称呼是爸爸还是叔叔,那就是疼爱著自己的家人。缪缪知道裴承飞和爸爸一样疼她,淇淇也只会对体贴细心的何笃行撒娇。反而是大人们花上了许多时间和精神,闹过一次又一次别扭,才能摆脱对单亲二字的自责和自卑。唉,没办法,因为是大人嘛。


爱的界线与越界


  两个爸爸一开始连朋友都称不上,顶多是利益互惠的合作伙伴,在同居前也约法三章,对财务和教养都划好了明确界线,明智地在相处中保留空间,借此避开一般家庭会有的冲突。作者用了有缝隙的拼图和不同颜色材质的拼布来形容他们这个家庭,也借由两段破裂的婚姻和双方与原生家庭长辈的相处,来强调保留空间并非疏离,对彼此的尊重才是一段关系能够长久而无怨的关键。


  但情感是无法像责任和财产那样分割的,遇到关心则乱的事情,又怎能当成切蛋糕一样,这块是你的女儿,那块是我的女儿?故事走到后半,两个爸爸的教养分歧浮上台面,他们还因此大吵一架。怀著对“女儿”一视同仁的关心,总是习于包容退让的何笃行终究还是跨越界线──因为都很重要,所以无法选择。我读到这段总是动容,而这份无血缘的亲情也成为淇淇的支柱,让她下定决心,勇敢为自己任性。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转折,乍看像是作者在自我反驳前面的铺陈,但一切走到这里却又都是对的,没有矛盾。拼图的缝隙能让明亮的光线透进来,拼布的缝线让它有弹性好接住落下时的某个人;相处中应当保留空间,但那空间是为了让天堂的风吹拂,为了让温暖的海洋流动,为了注视彼此,而不是转身背对。


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拼装家庭》长了很多触手,围绕著这个非典型家庭,触碰到很多其他的问题。单亲家庭的性别典范难题、从婚姻中逃离的妻子、无法产生母爱的母亲、青春期教养问题、童年阴影、长女情结……明明是两个爸爸带小孩的故事,却处处充满女人的声音、女人的指纹。


  家庭为了孩子而拼装起来,故事也因为孩子而转动。原就擅长描写人物对话的Ami亚海写起小孩来简直像是被附身一般,敏感体贴的淇淇钻牛角尖钻得令人心疼,任性的缪缪遇到克星阿嬷时的自白又可爱得让人失笑,白目的小男生其实很勇敢又负责任,背叛好友的女孩内心其实不断挣扎和逃避……Ami亚海温柔的笔尖不放过理解每一颗心灵的可能,企图和何笃行利益结合的于美君反能说破他的心思,有偏见的楼下阿姨也不是什么坏人,即使是两度逃离母职的母亲,作者也不允许她留在过去的错误中,给了她告解的机会和未来的蓝图。


  童话式的结局往往是这样的: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拼装家庭》有个如童话般的开头,而其中点滴却是发生在你我周遭的日常,故事走到卷末,结局又比童话更加美好。家庭能给予的最完美的爱,其实是为了分离。爱在相处间一点一滴累积,让孩子有勇气迎接成长的痛楚,有勇气走出家庭的保护,有勇气接受全新的挑战,有勇气面对将来可能的孤独。不管走得再远都有底气,也不必回头确认,因为家已经在那里,而且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