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恋爱时,总是被迫仓促——知名作家阿亚梅评葉揚《安然与实恩》

当人类恋爱时,总是被迫仓促——知名作家阿亚梅评葉揚《安然与实恩》

知道叶扬很久了,但真正认识她是在我也成为母亲后。那时,产后忧郁正在发酵,好友知道我资讯焦虑、不愿追踪各大亲子网红的动态,仍推荐我看叶扬的文章。我来到她的粉专,她那些信手拈来的生活日常,不仅让我一篇接一篇地看下去,还被逗出消失已久的笑。我惊讶叶扬怎能如此正向幽默地看待生活中的大小问题。我去听她的现场座谈,她也快人快语,幽默得信手拈来都是段子,再惊世骇俗的婚姻场景、亲子冲突名场面,她总能找到最有趣的角度理解它。再鬼的家庭故事,被她一讲,听起来也没那么糟糕了。得知叶扬写了爱情小说,我更好奇。她总说自己的人生轨迹很世俗,但我相信她一定会把故事说得不俗。比如,叶扬有没有可能给出一道令人绝倒的反转、在我身陷故事氛围无法自拔时,以她平易近人的文字、对我敲出致命一击?安然与实恩叶扬 著出版日期:2023/1/7这些年来,我们透过社群听叶扬说她的家庭生活,我们熟悉彼得先生、罗比、以及最新的成员路卡,但对她对自我的揭露,其实没有家人来得多。于是,我不自觉地在这本新书的字里行间找寻。如果生儿育女是人生的分水岭,那我只从文字中读过叶扬的后半生(其中还得被她的家人瓜分),对于她的前半生,我几乎一无所知。阅读时,很难不将《安然与实恩》女主角郑安然的工作设定和叶扬本人的背景连结在一起,我不确定郑安然有没有她前半生的影子,但很肯定的是,除去家庭生活的叶扬,肯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她更有趣。《安然与实恩》围绕著郑安然、袁实恩两位主角,全书共十七章,以年为分割单位,讲述他们从2006到2022年之间,横跨十七年的人生旅程。犹如《真爱挑日子》(One Day)的艾玛与德克斯特,在本故事中我们看见安然与实恩一次次地相聚,从邂逅、相识、暧昧……兜兜转转,他们参与彼此的生命历程,尽管波涛汹涌,却不足以构成一段真切的关系。在阅读爱情故事时,我们关注的第一个重点总是:心意相通的两个人被什么阻碍著?在《安然与实恩》中,距离是最直观也最贴近世俗的阻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两人,总是因为公司的差旅任务相见,他们像是在棋盘上受到摆布的棋子,每次相聚,短暂交锋,却又总是仓促。他们聚少离多,对彼此的爱情总是存在于想念中,他们花了大部分时间想像著爱彼此的可能性,而非将爱落实。因为距离,尽管他们走过路过不想错过,但终究注定在许多重要的生命事件中,有缺席的可能性,也注定会有一人以上要伤心。在阅读爱情故事时,我们关注的第二个重点是:心意相通的两个人如何克服万难去相爱?在十几年来的商业爱情剧训练中,我总会下意识地去检视:“主角在故事中是否有尽全力排除一切阻碍去对喜欢的人表达情感?”如果没有,市场(观众/读者)就会将其解读为“不够努力就不够值得拥有爱情”。然而,那终究是戏剧逻辑,并非生活逻辑,当你放下书本,发现日常俗务堆积如山,消磨著你拼命去爱的冲劲。也听过有人说,手机发明了以后,爱情作品的书写难度变高了。可是,爱情故事并没有消失在市场上。我们花费更多时间讨论,为什么通讯变得容易,心却疏远了?在本书中,叶扬仅以几个日常片段就说服了我:人活在世上,够不够爱已不是促成一段关系的必要条件,够不够从容才是。当年岁稍长,我们不再纠结两性文章里所谓的“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而是以“他能给的爱只有这么多”来接受现实,继续把日子过下去。即使像郑安然、袁实恩,每月领著外商公司的薪水,拥有优于常人的生活品质、拉著行李箱往返各城市高级酒店出差,却仍得像无头苍蝇,奔走于工作与家庭之间,夹缝中求生存,同时也把对爱的渴望放到最低。最后,是活了下来,但也无能为爱。他们总是仓促,错过各种爱的可能。在阅读爱情故事时,我会关注第三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相爱的两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让这段关系有成立的必要性?对于郑安然,我总是想知道,又看不清;而对袁实恩,我又太理所当然,因为总是看得太清晰。但其实恰恰相反。在通俗的爱情故事中,往往借由外在条件一次又一次的阻碍,逼迫出男女主角之间相互吸引的心、坚韧并且想相爱的真心,借此让读者看见爱的纯度。叶扬却反其道而行,将一个都会爱情的骨干,巧妙地剪辑、隐藏最重要的关键,布成一出精采绝妙的悬疑推理爱情片。叶扬设计了一个很高明的圈套,让原本犹如雾里看花的郑安然,随著时间推移,经历各种重大的生命事件,让她成长与历练;反倒是袁实恩,叶扬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他的“当男人恋爱时”,却把真正最关键的核心埋到故事深处,像极了冰山,也像极了爱情。或许该说,那座冰山就是爱情本身。那就是当人类恋爱时的真正样貌。不是全知的读者视角,不是商业影视作品的精准呈现,设定好男女主角的条件、像炸弹一样埋好线路在必要的时间点引爆爱情。真正的爱情,是诡谲而多样的,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有机体,它会诞生、也会消逝。最耐人寻味的一点,在《安然与实恩》的每章开头,叶扬都引用了该年度的新闻事件。微妙的是,这些新闻事件几乎都是极重大的灾难,即使有iPhone的诞生、都要伴随贾伯斯的逝世,唯一看似喜气的哈利梅根英国皇室婚礼,后来都走得风雨飘摇、争议不断。这些新闻事件不仅让安然与实恩的生活感更加具体,也似乎定调了这段关系蕴含的忧伤。读完全书,会发现灾难并不鲜见,郑安然与袁实恩就穿梭在这十七个悲欢离合的新闻事件中,被看似遥远的事物,潜移默化著他们人生的轨迹。《安然与实恩》所诉说的爱情故事,就像你我人生的写照,部分相似又部分相异的两人,在彼此的人生中进进出出,只是我们都期待他们有朝一日的殊途同归。

+ More
新型态侦查工具,旧时代破败人心──刊读天地无限《恶念的燃点》

新型态侦查工具,旧时代破败人心──刊读天地无限《恶念的燃点》

天地无限非常擅于将当代科技或社会议题融入自己的作品里,探讨人性与科技的综合所加成的效应,这本《恶念的燃点》更是结合了多起不同的案件,融入职场伦理、权力斗争、媒体乱象以及新兴宗教等多项议题,并且勾勒出极具特色的三位主角。故事中的三位主角,来自不同的三个单位,因为任务失误而有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转调行政单位的中年刑警李剑翔,饱受同事性别歧视及性骚扰的派出所女警杨颖露,以及躲在电脑背后,宛若小屁孩的资讯天才“天南星”,在高层的授意之下,组成了“神略计画”的团队。神略计画来自一套系统,可以根据过去案件的数位化程度,计算出彼此的关联性,政府打算运用这套系统,重新侦查过去未解的悬案,揪出真正的凶手。然而这项计画还在实验当中,需要秘密进行,因此找上明明能力很强却对警界生涯灰心的李剑翔与杨颖露,又或许是以神略计画的系统运算,他们可能正是这项计画的最佳人选。《恶念的燃点》天地无限 著出版日期:2022/11/25光是李剑翔与杨颖露的背景,就有许多足以讨论的部分,刑警在面对罪犯与死亡的情绪处理,在面对险峻的交战,瞬间的判断力足以决定他们的生与死,行动的顺利与否。处理犯罪面对的不仅仅是正义与邪恶的判断,有时更是探测人心的坚强与软弱与否。李剑翔的PTSD让单位长官对他批判嘲笑,但面对任务失败的压力与懊悔,也许正是他重视职务的表现。杨颖露因为哥哥意外身亡的关系,决定进入警界服务,消弭更多不该发生的犯罪。然而她最先遇到的,却是服务单位里面,同侪的出言不逊,甚至侵犯隐私,以及要求粉饰太平的不公平态度。在男性居多的职场里面,这才是她最先面对的恶行。即使是看似守护公理的集合,也是些藏污纳垢的地方。他们的遭遇,也隐隐呼应了他们所要调查的案件,原本看似单纯易解的“丰原区一家三口焚尸惨案”,在系统的计算下,竟然和数个辅案有所关联。乍看之下只不过是个因为发现小三而导致的情杀事件,神略计画的系统精密运算下,却发现远远不止于此。不论是案件记载的凶器或动机,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原以为只要待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脑、分析案情,透过超强大的系统辅助轻松破解,在查案过程中竟也搞得两个主角伤痕累累。毕竟他们也是个没有配枪、徒有科技的行政单位,想要调度警力出动,也需要透过层层上报的繁琐程序。但即使没有可动用的资源,他们的勤于奔走与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思维,反而挖出了许多权力之下,隐藏的污秽地带。作者对于两位主角面对恶徒的对战描写十分精彩,每个生死瞬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看见一场枪火不断的纸上电影,是一开始在阅读这本主题是AI大数据运算犯罪的神略计画时始料未及的事。李剑翔与杨颖露心中的创伤与对于现实的无力,乍看宛若冷硬派主角,没想到读著读著竟画风一变,根本险象环生的动作片。事实上,透过追查这好几个牵连极深的案情,也带出各种包罗万象的当代问题,环环相扣的案件转折,让人目不暇给。在丰原区主案中,嫌疑犯被指控因为迷信新兴宗教而误信教义,由于心灵的疲惫寻求慰藉带来不幸。这起案件因为受到媒体重视,却仿佛有看不见的黑手在操纵舆论,影响了警察与嫌疑犯亲人之间的信任,致使对方误信诈骗。另一方面,害死杨颖露哥哥的凶手家属,假借赎罪而靠著YouTube影片赚取暴利,也直指自媒体的言论自由问题。整个故事里面提及的问题丰富而尖锐,但最重要的议题在于,如果透过神略计画的系统能够提前预测犯罪,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要运用这套系统呢?藉著强大的资料数位化的程度与系统运算分析,就能快速锁定过去的案件、现在的想法以及未来可能的犯罪。这些资讯的呈现与整理,可能都是在侵犯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监视系统的完备,数位足迹的掌控,在当代社会要不留一点痕迹,除非隐居山林自给自足,不然基本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们真的想要这样吗?在没有留意的情况下,这些资讯就被政府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犯罪的预备军。但人的恶念并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消灭,以前的人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拿刀砍人,现代人反而有更多方式来制造各种有意无意的恶行。电话诈欺、新兴宗教、媒体霸凌等事件,过去可能都不会轻易发生。时代在进步,人心的破败却没有跟著消弭与缝补,反而有更多可乘之机。新型态的社会便有新型态的犯罪,新型态的侦查工具出现也是指日可待。神略计画的系统或许终有一天会出现在你我的眼前,算出每个人犯罪的或然率。如果在恶念的火种点燃之前就能扑灭,到底我们要不要用科技去探索人心呢?只是,人心变幻莫测,又有谁能保证用系统算出来的机率真实可信。天南星也如同李剑翔、杨颖露一般,因为自己的际遇,有著打倒犯罪的重要信念,和政府合作的神略计画,正是他意志的实践。但科技与工具的应用,是好是坏都在一念之间,或许天南星的坚持,以及他找上李剑翔、杨颖露的合作,就是某种可行的答案。那么,你我的答案又会是什么呢?本文作者刊文字工作者,致力推广各类形式的推理。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
神意与神爱,带你走一段和解路——林彻俐评《开着福音车征庙公》

神意与神爱,带你走一段和解路——林彻俐评《开着福音车征庙公》

读浮果新书《开著福音车征庙公》,最初被书名吸引,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开著福音车去征求庙公呢?”,而书名其实也正暗示了书中的两种宗教的共融。整本小说分成十九章节,前半段写主角萧伟诚的日常与家庭,后半段是漫长的西部进香旅程,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并层层推进剧情。初进入情节就会知道主角萧伟诚有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总是吵架,也吵宫庙的事,因而离异,父母亲各自拥有一个孩子的抚养权,对萧伟诚来说,他是被母亲抛下,然后开宫庙的父亲,喝酒、赌博、跑路,一事无成,对孩子来说是个大麻烦。即便萧伟诚的原生家庭破碎,但他却拥有另一个看似完美的“伪家庭”——他和同性伴侣陈亦辉、以及亲生儿子小平。《开著福音车征庙公》浮果 著出版日期:2022/10/28小说中萧伟诚与前妻结婚和离婚是因为单纯想要小孩,并非性向认同的关系,他看似一个平凡的单亲爸爸,只不过刚好是一位同性恋者,并且从小在宫庙长大。将单亲爸爸、同性恋、宫庙这三个元素融合在主角身上,既独特又大胆,也使得萧伟诚这个角色更加丰富而鲜明。就同志书写的面向来看,小说中延伸出的是宗教对同性恋的思考与认同,伴侣陈亦辉来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好不容易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后,以爱包容儿子,于是脱离原本的教会,另辟聚会所,但对于儿子的男朋友是不同宗教,又持反对意见。而萧伟诚的父亲作为宫庙主,更不能接受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甚至怕孙子被遗传或带坏,但主祀的池府王爷似乎有所感应,处处暗示男男这件事,萧伟诚也一直相信池王爷是知道的,看起来神比人更加接受。两种宗教与两个神职父亲,对于儿子是同性恋都各有看法与坚持,而神似乎是最没有意见的,显现出神比人更宽容。对应到社会上宗教教徒对于同性恋的争议,在小说中我们也许能从神的暗示中,无论是“神爱世人”的口号或签诗,都引领人找到神的答案。萧伟诚成长后积极想脱离宫庙与父亲,却因神人联手,一个宫庙需要找新宫主的理由,让他走上了一段意外的进香旅途,为了这段旅途,连基督徒的伴侣都加入进香团,和他一起扛辇轿,儿子小平则成为敲锣前导,组成伪一家三口的进香旅行团。进香旅途像一张西部宫庙地图,福音车上伴著卡啦OK机流泄出台语金曲或千禧年流行曲,三人一神,仿佛公路冒险。窗外流逝而过的是台湾西半边中南部的公路风景,每停留一处便能知晓地方的风土物景;每进到一座庙宇就能清楚庙宇神祇的历史,沿途所遇见的人,无不热心、亲切,进香旅行展现的不仅是风景,更多的是参与宫庙的人们,他们对神的虔诚、庙宇的眷恋,还有对同样是宫庙背景人们的关怀。近年来因为宫庙的“闹热”引起的争议上新闻,在制造脏乱、吵闹和保存文化间似乎很难取得平衡,而《开著福音车征庙公》细致刻画了宫庙的大小细节,不避讳坏的那面,像是主角父亲萧明基就因为公私帐不分,加上欠债,欺骗信徒将盖新庙,而获取更多香油钱,不过从另一面也能发现,萧明基对于池府王爷的虔诚,很难一言以蔽之宫庙与庙宇主人的功过好坏。小说里进香抵达的每间庙、神,更多的是人,热心协助进庙或寻找住处的宫庙人,都以最美的样貌留存下来,这是台湾宫庙最美的风景。当然也呈现了另一种宗教共融,如同小说里陈亦辉所说,认为神在天上祂们都是认识的,因此基督徒的他居然能看见池府王爷,更在南鲲鯓代天府被抓生乩,甚至在选新宫主的掷筊杯大赛中,得到高分。现实来说确实不可思议,但小说里这段情节却充满惊奇,展现了另一种宗教和谐。这一趟进香,它的意义并不单纯是宗教,而是一段和解过程,萧伟诚在旅途中终于在电话中对母亲说出内心话,也在对在池府王爷原生庙守候他到来的父亲渐释怀,伴侣陈亦辉,也得到老陈牧师认可两人关系,小平也认同了一家三口,接受有两个父亲的事实,同时改口称陈亦辉为“爸爸”。即使这是一趟漫长而辛苦的进香,但却别具意义,不仅是一家三口的初次旅行,也达成了萧伟诚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而他与伴侣陈亦辉也跨越不同宗教的阻碍,迈向爱情的另一个层次——婚姻。小说中基督的主与道教的池府王爷,各自展现了祂们的神意与神爱,因为神意指引了进香旅途,因为神爱所以让旅途成为和解之路,也让主不计较基督徒去扛轿、进香,甚至差点当上新宫主,让所有的爱都如池府进香时入庙一样畅行无阻。虽然萧明基曾对基督徒的陈亦辉说:“我们的神不像你的神那么博爱。”但显然池府也是跟主基督一样大爱,不只接受同性恋,也让异教徒亲近祂,或许这一趟旅途,是池府王爷和主基督在天上联手促成的,所有的不同都不是阻碍,爱才是最大的神意,也正是因为那些不同让小说里的“家”从破碎走向完满,宗教没有距离,当然,爱与家也没有。本文作者林彻俐东海大学中文所硕士毕,现就读于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班。作品曾荣获府城文学、紫荆文学奖、怀恩文学奖、打狗凤邑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国艺会补助等。著有散文集《附神:我那借身给神明的父亲》。

+ More
黑夜总会过去的 ——Kristin读陈雪《你不能再死一次》

黑夜总会过去的 ——Kristin读陈雪《你不能再死一次》

“那时他们的屋子后半部每一扇窗户都可以看到桃花林,每一年春夏秋冬,她看到绿树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到了落叶时节,一切变得萧瑟,有一次他们全家在窗前看落叶,父亲去清扫叶子,把树叶堆起来烧掉,她觉得悲伤,父亲却对她说,‘冬去春来,人生就是这样轮回轮换,所以遇到坏事不要紧张,春天一来就会万物复苏了。黑夜总会过去的。’”故事的第一章,犹如电影的开场,一名美丽的少女陈尸于桃花林中,白色、血迹、花瓣与与赤裸的身躯形成奇异之美,伴随著逐渐膨胀的恐惧感。作家陈雪的长篇推理新作《你不能再死一次》,透过如此流畅清晰的影像文字,为这出横跨多年的连续杀人案件揭开序幕。故事以此为核心,围绕著第一场命案的几名核心人物,抒情与叙事并重,从人性层面切入,他们伴随著各自的心魔辛苦长大,长成了孤独封闭的大人,多年后,命运将这些人带回起点,试图厘清血案背后凄美而残酷的真相,摸索属于自己的生命出口。当年的三人组丁小泉、宋东年与周佳君,一个二八年华便不幸香消玉殒,留下过于自责的初恋男友,以及众人口中“杀人犯的女儿”的挚友;十四年转瞬即逝,一切不因草草结案而落幕,宋东年选择走上警察一途,行尸走肉般埋首工作,而周佳君则彻底改头换面,变为业界知名的犯罪案件专题记者李海燕,不断从他人的悲剧中探询解答,关于悲剧,关于哀恸,关于馀生。《你不能再死一次》 陈雪 著出版日期:2022/6/10善恶的分野如此从人性面出发的推理小说,必得重新挑战观众的道德天秤,是与非、善与恶、光与影、生与死、美与丑、爱与恨,一切是对立存在的,但于《你不能再死一次》中,每个当局者皆有自己的思考模式,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唯有跳脱世俗观点的枷锁,方能挖掘到真正的情感真相。“追悔会成为他们馀生的命题吗?一桩命案可能把一个家庭或数个家庭完全摧毁,还活下的人,都变成什么样子?”对于李海燕而言,若想厘清生命里没有解答的问题,好比被视为畏罪自杀的父亲,最可行的方式是主动接近、理解罪犯,试图从他们的角度看世界的过程。至于宋东年,侦破无数案件却始终无法揉开内心的瘀血,遍寻不著自我救赎的途径,真正吞噬他的,更像是那份难以和死亡抗衡的无力感。另一方面,相较于揪出凶手,该如何挖掘犯案动机、还原完整真相,那也是“抒情写实”的诉求,选择探就心理层面的原因与影响,企图映照社会与大环境的阴影。总说悲剧的发生,并非单一原因使然,而是一连串的不幸所导致。事实不出人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拥有自己版本的真相,以及与世界应对的方式,陈雪透过核心角色各自的来时路,透彻梳理成长过程与外在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影响,非为罪刑开脱或卸责,而是可恨之人往往有可怜之处,仿佛背对阳光,凝视著深渊,折射人性难以被定义的多样性,在揭开谜底的同时企图审视挫折根源,并凭借文学的力量寻找些许理解与同理。创伤记忆“无论对受害者或加害者而言,创伤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因为重温记忆使人痛苦,或难免让人觉得不适。承受伤害者倾向于压抑记忆,以免再度感到苦痛;伤害他人者则倾向将记忆深埋心底以求解脱,同时减轻自己的负罪感。”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普利摩李维于著作《灭顶与生还》如此谈论,单单是“记得”,就得不停与社会、亲人、自我、记忆对抗,亲眼见证创伤对人性带来深远的影响,且记忆会有意识且无意识地牵动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所以阮越清会写,所有战争都发生两次,一次在战场上,一次在记忆里,那些终其一生不停遗忘的过往。于此书中,陈雪再度透过类型小说探讨了“创伤记忆”这个庞大命题,宋东年、李海燕深受童年阴影与命案所苦,显现于后来种种沉默、封闭的性格特质中,他们单打独斗拼命遗忘,却不停被拉回过去,生命状态自十六岁起便陷入停滞,时而压抑,时而逃避。然而,较为幸运的,爱与命运让他们用不著继续承受独自一人重新开始的苦痛,李海燕凿开了宋东年的冰封许久的内心,宋东年则一再用行动证明渴望共同重建生活的决心,而治愈的契机,就始于真正感受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毕竟没有一种酒,可以让人从此醉生梦死,没有一种恐惧,可以于时间中烟消云散,一旦舍弃记忆,就会忘记自己原本的模样,时间无法冲淡过去,只能找到一种方式与其和解,与之共存。爱永远比恨更强大假使人们持续对恶避而不谈,也会忘记爱有救赎力道。《你不能再死一次》作为推理小说的名称,显示了于此出连续杀人案件中,即便犯下滔天大罪,即便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记,爱仍是唯一的解答。因此,在分隔这么多年,李海燕与宋东年依然扮演著彼此的解铃人;自幼缺乏关爱的高岸,毕生受一厢情愿的情感所趋动、所左右,但偏偏多数时候,真正的爱不是做了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他说是为了爱,或许是吧,他毕竟也付出了代价,用错误的方式去爱人。”故事的末端,教人想起滨口龙介的《在车上》,最后于《凡尼亚舅舅》的舞台上,允儿流露坚定神情比划著:我们要继续活下去,我们一起走过漫漫长日,穿越幽幽的夜晚吧!咬牙承受著命运的考验,无止尽地生活下去,在回望自己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的最后一刻,将得以带著微笑,平静休息。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可窥见爱有摧毁的力量,同时有弥补的力量,这也是陈雪反复透过小说琢磨的复杂性。海燕感受到的爱与苦难亦是如此,难以名状,无从厘清,有时相伴同行,已经一起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他们未来即使有更多的漫漫长日、幽幽夜晚,亦不足为惧,曾经世界一片漆黑,当出现一道光线划破黑夜,即使微弱,即使稍纵即逝,光明仍战胜了黑暗,他们也将重获新生,见证著悲伤的美丽与意义。本文作者Kristin东吴中文毕业,英国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国际行销硕士,以推坑无数的书评和影评见长。经营粉丝专页“一页华尔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取名自电影“爱在三部曲”中第二部《爱在日落巴黎时》的音乐曲目。透过轻轻触摸却相当深刻的口吻,投射自身人生经验,解读潜藏于影像、文字和现实世界底下那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探索人类情感的旅途中,以真挚且独特的体悟、感知和目光解读眼底那片文学与电影的星空,并给予读者无比温暖的答案,让人们在负伤之际能片刻喘息,让人们在愉悦之时能闲适自得。选择钟爱的文字作为媒介,温柔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细腻品尝虚实交错的真实生命经验。FB:一页华尔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IG:kristinswaltz相关著作:《光影华尔滋(独家限量作者亲签版):每部电影,都是一支拥抱内心的回旋舞》

+ More
死亡的理由:陈雪小说创作的新本体——陈国伟评《你不能再死一次》

死亡的理由:陈雪小说创作的新本体——陈国伟评《你不能再死一次》

    陈雪一路从1990年代走来,以酷儿小说家出道,开启了性别书写的新局。接著在21世纪之交,她展现出乡土的书写手艺,重述了自己的起源故事;后来她成了同婚的先驱,也跨足爱情散文的书写,展现出多元的创作能力。然后时间前进到2015年,她在“当代小说家”这个具有典范象征的书系,交出了让读者与评论家既惊艳但又略带困惑的《摩天大楼》,自此进入了她全新阶段的死亡书写。    在她过去的创作中,当然不是没有涉及死亡,但后续一连串《无父之城》、《亲爱的共犯》到最新作《你不能再死一次》,死亡被置放在故事的核心,成为运转小说世界的主要驱动力,甚至在形式上向推理犯罪类型靠拢。这么剧烈的蜕变,不禁让人思考起,在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陈雪书写死亡的全新尝试,对于台湾的小说创作,将会带来什么意义。《你不能再死一次》 陈雪 著出版日期:2022/6/10    一旦谈到小说与死亡,我们总不免想到推理犯罪类型,也总是会联想到那些经典的名字,《谋杀与创造之时》、《谋杀巧艺》、〈血字的研究〉……死亡是一门学问,但当它被想像成专属于一个类型,并追求一种美学的雕铸、技艺式的锤炼时,其过程与原因往往被谜面化为折曲的探问,仿佛必须远离死亡才能再回返其自身。而书写这一切的人,也被想像为擘画犯罪的艺术家,死亡被暂时搁置哲学式的终极意义探问,而被安放于一个叙事秩序之中,故事最终必得解开死亡的理由,仿佛那便是死者以及环绕在其身边人物的唯一意义。然而,这不仅是对小说与死亡之伦理性的苍白想像,也是对极尽死亡奥义的推理犯罪类型之偏狭认知。因为,正如班雅明在〈说故事的人〉中指出的:“小说人物的‘生命意义’只有在死亡的一瞬才显露。但一部小说的读者确实是在寻找他能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同类,因此,无论如何他必须事先得知他会分享这些人物的死亡经验,若有必要的话他们象征性的死亡——小说的结局。但更佳的是他们真实的死亡。人物怎么才能使一位读者明白死亡在等待他们,一个确切的死亡,在一个确定的地点?这是个永保读者对小说事件浓烈兴趣的疑问。”可以说,死亡其实正是小说这个文类的本体,死亡既是小说的第一义,也是其最终意义。    所以,叙事与书写,作为死亡逃逸策略的隐喻,如《一千零一夜》那样,仿佛只要故事的歧径花园足够复杂,便能幻化为一个又一个的迷宫,抵御死亡的到来,将其困住拖延,让读者能够期待小说人物的生命旅程抵达到最后。而犯罪推理小说与非类型的差异其实仅在于,一般小说往往将死亡悬置于最后,但推理犯罪类型从一开始就直面了死亡。    也因此,无论是对于故事象征性的死亡(小说的结局),抑或是小说人物真实的死亡(一个或复数以上的死者),在推理犯罪小说中,为何必须要死?如何会死?就成了叙事的主要关怀。小说人物的生命意义不仅只在死亡的瞬间显露,而是在整部故事的过程中展演,在“预知死亡纪事”启动了情节的齿轮后,如何在死亡预演的阴影中,探照出角色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透过关系人的陈述,还是侦探或解谜者的侦察与探勘,小说的叙述过程其实是人物生命卷轴缓缓展阅的历程,而且不仅限于死去的人物,也含括了所有在故事中的角色。所以,推理犯罪小说的聚光灯不是只在侦探、犯罪者跟死者身上,而是如同镜宫一样,让所有角色彼此对映的重层镜象。    而这,正好是陈雪这一系列死亡书写中的核心。综观台湾纯文学与大众文学领域,要论描写人物,特别是透过内在的生命与创伤经验,立体化人物的形象,陈雪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而人物,不仅是故事的灵魂,更是推理犯罪故事中,在那复杂的人际网络间,牵动所有角色行动与情节推演,甚至是决定整个小说世界跃昇或沉沦的关键。从《摩天大楼》到《亲爱的共犯》,陈雪往往透过结构上角色的自我现声,架起人性无法匿藏的镜宫,透过角色之间的相互映照,透亮所有人物生命与性格的暗影与罗网,最终推演出她意图辩证的罪与罚。然而到了《你不能再死一次》,身为说故事者,陈雪的技艺更为纯熟,她以故事整体的经纬,将角色的内在声音与事件的外在陈述巧妙地镶嵌,让复线交织的情节精准地推移,因而无论在小说的内外层叙事,或是人物内面的复杂性上,都创造出更多的意外性与惊喜。    不仅如此,死亡其实是有时间性的。推理犯罪类型中的死者,无论是侦探的再三探问,或是关系人的往复回忆,在那些叙述与对话中,逝者都会重复地再死一次。而即便是生者,也如雷蒙‧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里的那番抒情的宣言:“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死亡的时间性在每个角色的任一行动与决定中,其实早已反复地启动著。也因此陈雪这次不只描写一次性的死亡,而是连续的凶案,透过调度生与死的复数时间景观,让小说中生者与复数死者相互渐层与浸染的真实生命图景,以及人性善恶维度的复杂性,随著连续叠合共构的时间景观,彼此共振。    然而更重要的是,死亡不必然是最大的伤痛与真正的惩罚,陈雪在这系列的书写中一直希望传达的,便是这种在世存有的煎熬与自我试炼,无论是生者或死者,无论是犯罪者还是找寻真相的人,在这个死亡罗网中,那些深埋在生命纹理的欲望涌动、遗憾、后悔、罪愆与惩罚的创伤凿痕,会随著时间永远无限地延滞,不断地复返降临。因为许多伤痛、欲望与恶意是沿著血缘而来,因此那些痛楚随著呼吸反复震荡,是既想摆脱但又沉溺其中的原初驱动,遗弃╱遗忘与欲求╱欲望实是镜象与孪生的一体两面。  陈雪也许没有言明,但这一切在小说中其实已经呼之欲出的,是人的怪物性,或者说,恶魔性。    承载死亡的叙事总是能够透过美学的追寻召唤出人的怪物性,因为杀戮,因为憎恨。但透过“连续死”与“勉强活”的小说人物对位,陈雪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怪物不只是犯罪者,而是因死亡的理由而催生出的所有存在,那些被爱与恨的纠葛掩映的影子,就是怪物的栖身之所。人与非人不是一线之隔,而是互为主体,随时转化。只要点燃爱与恨的动能,就能驱动人流变为怪物,甚至成为恶魔。陈雪希望提醒我们,正如她一直以来的关怀与观察,家庭其实是怪物与恶魔最原初的产地,那些创伤与牺牲者,总是在以爱为名的恶意中被喂养成怪物,甚至只要你忠实于自己的欲望与伤痛,就可能随时在镜象中,看到自己那张恶魔的脸。    最终,唯有面对这一切,救赎与理解才可能到来。当你╱你阅读到《你不能再死一次》的最后两个章节,方能懂得陈雪的苦心孤诣。而这,是她书写死亡真正的理由,也是她对小说本体的新一阶段思考,更是她小说创作生涯,让人期待不已的新境地。本文作者陈国伟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优聘副教授暨所长

+ More
神话与还原1951那段辛酸往事——于北辰评《1951全面追缉》

神话与还原1951那段辛酸往事——于北辰评《1951全面追缉》

自从个人于民国七十二年踏进军校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与观念就产生了莫大的改变,在思想统一的训练环境下,几乎是没有个人的想法,只存有“忠党爱国”的情怀,在那个党国一体的时代,对国家忠诚是核心价值,所有先期的学长都是我们效仿的精神标竿,没有怀疑!只有服从!但是当民主意识逐渐深植民心,我们也从当年封闭的神话中觉醒,我读完王骏先生所著的《1951全面追缉》,深入浅出的小说叙述模式,使极为生硬的昔日高层官员争权夺利的一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小说情节中,打从“蒋家天下陈家党,到宋家姊妹孔家财”,清晰阐述在抗日胜利后军民的兵疲马累感受,高官们不重视国家意识,只求得论功派职谋得一己的升官或是发财,轻者形成强人政治对家族政治的矛盾,重者造成国际间对国民党政府贪污成性的高度不信任,终至让国家形象严重受损,但是政府对内仍然大肆表扬官员的清廉与爱民,在多年之后将历历往事解密,内心著实深感伤痛。《1951全面追缉:军购.密帐.叛逃者》王骏 著出版日期:2022/4/15早期在官校大门两侧标示著两句精神标语,“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目的就是要藉以勉励从军的青年,爱国家才是从军真正的价值,若要赚大钱、享清福,千万不要报考军校,看到这两句标语学生们无不肃然起敬,缅怀革命前辈的牺牲奉献精神,激发出热血沸腾的爱国热诚,我们从仔细未思考过,前期学长们当真是秉持这般无私无我的情操,国民政府怎会被共军打退至台湾来?当年我们没有多想,其实也不敢多想。书中提及1950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中华民国空军驻美办事处,任职超过九年的空军中将副司令兼办事处主任毛邦初,突然到处投诉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用钱为私、拉帮结派,远在台北的蒋介石刚刚复行视事,对毛邦初在美的放话,造成政府形象的败坏已大为不满,却顾念毛邦初是元配毛氏福梅的亲戚,在家族的亲情考量下,初期并未对毛下重手,希望他好自为之自行卸下职务返回台北,但是毛邦初在华府担任空军采购要职多年,早已成为美国军火商人眼中的“财神爷”,在有钱能使洋人尊敬的前提下,不但掌握了大笔空军采购的不明款项,甚至建立了私下的帐本,国家的税收与民间的爱国捐款,除了购买一些台面上的飞机与零件外,不少金额都饱入了高官的私囊,有了钱就要争权,为了争取空军总司令的大位,居然在美国大肆宣扬国民政府的贪污与无能,引发在美的喧然大波,大幅影响空军的进步与建军。再论起当时的陆、海、空各军种之间,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小动作不断,光是为了松山南机场的高尔夫球场归属问题,都能闹得风风雨雨,殊不知晓当年大陆江山就是在此利益争夺下失去的,到了台湾这最后的土地,仍然在争取一己的私利,甚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都当成训练新进军人的精神口号,每逢开训时喊得震天响,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每个人在官场一套说法,私下又是另一套说法。书中最经典的一幕我认为是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衔总统之命去游说参谋总长周至柔,因气愤总统的不信任而怒辞总长,秘书长运用婉转的作为,使周至柔收回辞呈的曲折经过,其中充分显现官场文化的刚柔并进之术,因为一个文官要去说服手握国家最高的兵权的军事将领,在那个军权掌握一切的时代,哪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秘书长王世杰当下使出一个“委屈诉苦”的绝招,在周至柔还没抱怨之前,先将自己的一肚子苦水全然道出,让周至柔颇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在两人惺惺相惜的氛围下,顺势收回了辞呈,随即一并配合中央整肃挟洋自重的毛邦初。根据顾维钧先生的回忆录,更清楚的还原当年在美国的精采翻桌戏码,“毛皮大战”这场没人知道的舌战,先是由衔总统命令前往整合接替驻美三军采购业务的皮宗敢,皮是总统的侍从武官,当然是最内层的心腹,一开始便提出让毛邦初自动放弃在美一切权力的指示,岂料毛邦初非但不从,反而有备而来地当场拿出揭发总长周至柔上将贪赃枉法与政府腐败不堪的指证,周至柔与皮宗敢将军在军中都是有很有名望的将领,实在无法想像在那个刚刚失去大陆领土的时刻,这些掌握军权的高级将领,争斗居然如此的令人惊讶。当年军中甚至分为黄埔与留洋两个山头,一个身受总统全般信任,另一个则是拉拢夫人宋美龄的洋人帮办,这也让当年的政府、军队并不如我们所认知的“亲爱精诚”,反而高阶将领间,时常打著反共的口号互扣“红帽子”,霎时之间检举函满天飞,二二八事件的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也在当时被汤恩伯大义灭亲,检举在浙江投共的事实,在大陆江河变色之际,压送台湾随即枪决,此事颇有断尾求生稳定台湾民心之意涵。毛邦初到底是叛徒?还是卷款潜逃?或是对人事布局不满而怀恨报复?这个答案早已随当事人一一作古而无从考究了,在现今的军事采购体制下,贪污拿取回扣的机会应该不多,但是1951年发生的毛案实在应该引以为戒,国家利益永远高过个人利益,外派美国的军事采购人员,至今仍有为军种或是个人利益互杠的现象,在两岸日趋险峻的情势下,还有甚么事情放不下、看不开的?国内目前为了乌俄战争爱国心突然倍增,对于是否延长义务役兵役的服役时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过兵的长辈们纷纷建议恢复一年甚至更长的役期,正值入伍前夕的男丁则不平地说捍卫国家与兵役役期长短有何关系,只要具备一颗热爱国家,愿意于战时投入捍卫国家的决心才是关键,无论正反两方的说法出发点都是“爱国家”,最后政府如何决定其实都很难获得绝对的支持,这就是民主国家的特点,我们从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走到今天,超过七十个年头的冲击,无论是美苏冷战时期的姑息主义,或是中共大肆打著改革开放口号的怀柔政策,或是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兴盛大国之下的战狼外交,期间中华民国立足在台湾这个最终的领土,面对美、中角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军、民都不能重蹈过去的遗憾,上一代的长辈们失去了大陆还有台湾可以退,而我们这群在台湾生长的人,对1949年以前的锦绣江山是陌生的,更没有还我河山的宏图大愿,因为海峡对岸的那个中国,与我生我长的台湾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走出台湾到世界各地旅游或是出差,心中惦记的是“台湾”,因为我的家人在这里,我的幸福在这里,我的责任也在这里!毫无疑问我是道地的台湾人。虽然我大半辈子都是职业军人,受的是传统的大中国教育,年轻时长官们无时无刻的灌输我们,一定要反攻大陆解救大陆苦难同胞,这是国军的使命,但是随著时局的改变,昔日长官退伍后进入中国“交流”,改口要我们以和为贵,切莫激怒大国或是成为美国的马前卒,这让我等后辈曾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军人,感到十分不明白!我们爱国的热诚没有一刻改变过,真正的和平也从未降临过,希望读者们借由本书还原当年毛邦初叛逃的始末,更能警惕位居高职者,戒贪念、去私心,因为台湾是我们的最后家园。本文作者于北辰中华民国陆军少将退役,曾任国民党桃园市党部副主委、国民党黄复兴党部黄国园支党部主委、黄国园志工关怀会长、陆军官校正59期同学会长、陆军司令部委员、陆军装甲542旅长、陆军官校学指部指挥官、国防部战规司参谋、陆军官校正59期实习旅长等职,现职为政治评论员、网路名人、Youtuber。

+ More
一睹风雨飘摇年代的台美原貌——张国城评《1951全面追缉》

一睹风雨飘摇年代的台美原貌——张国城评《1951全面追缉》

这本著作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王骏先生能够用丰富的新闻记者经验,运用轻松的笔法贯串史实,让读者理解这段国府一向讳谈的史实。作者不仅旁征博引,同时逻辑一贯,让读者能够体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的台湾原貌,笔者有幸能先行拜读初稿,的确如作者所说的,“……读之既能消遣解闷,寻奇赏乐,亦能向学求知,吸纳台湾重要史料。”《1951全面追缉:军购.密帐.叛逃者》王骏 著出版日期:2022/4/15以笔者对中华民国现代史的粗浅研究,加以主持几项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的经验,发现台湾的一般朋友对中华民国来台以后的历史,有相当程度的误解;这当然是在于过去的历史教育,新闻舆论,对这段历史避重就轻、讳莫如深,抑或有张冠李戴的情况。譬如:首先,“两蒋时代是清廉的年代”,事实上,毛邦初案的金额对当时国家财政的影响,对外形象的冲击,要比拉法叶案严重的多。但知道毛案的人却远少于后者。当然毛能如此上下其手,源于当时的法制远不如今天完备,能够办理对美军购的人员也不像今天这么多,但如此的贪污仍然是非常可怕的;展读这段历史,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中华民国政府之所以败给中国共产党,失去整个中国大陆退守台湾,实在是其来有自,不能全然归咎于马歇尔的调停。众多的贪腐和无效率,“四大家族”的恶劣形象是美国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和支援的主要因素。书中用大量篇幅记述蒋中正后来依法办事,派人到美国以司法方式追诉毛邦初,不管最后能讨回多少,总之是一种励精图治、追补前过的作为,对重建国府的形象和美国支持中华民国的意愿,无疑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这一段史事对中华民国的重大意义。蒋中正总统本身生活简朴,但他本身能力的限制让国府的“人治”到了一个足以动摇国本的程度—这一体制居然可以让单独个人身兼会计和出纳,将数千万美元当作私人金钱般地运用,又没有可靠的审计制度,因此造成了中华民国相当的损失。这一段相当不堪的历史,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重现于世,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段史事的本末,也可一睹当时国府在美国的外交风貌。其次,台湾社会当然都知道美国外交、军事和经济援助在1950年代对中华民国的重要性,但对于中华民国当时对美国的态度,其实所知有限。中华民国政府虽接受美援,其实对美国从未推心置腹真诚认同;从书中主要人物的态度,虽然作者以文学写作的笔法渲染了众多当事人的牢骚(事实上未必全然如此犬儒),但是就台湾人的一般感受和经历,对这种“不甘心合作又无决心自立”的态度,应该不陌生。这些都是我们在饱览作者笔下的历史风华之馀,或许可以反思今日台湾是否仍然如此?笔者认为,这才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当然,本书也有一些与现实差距之处;例如第二回叙述“蒋中正从士林官邸搭车上班之际,途中,在中山北路上,瞥见有个士兵衣著不整,踽踽独行,他要随车侍卫龙头,以“拐拐”无线电,转告后头随侍车警卫,拦下士兵,问明单位番号…”,在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编纂的《蒋中正先生来台后军事言论集》(三巨册,超过1000页),之中,确有不少这类的记述,出现在蒋对内部高级将领的讲话中;但事实上所谓的“拐拐”(AN/PRC-77无线电)在1968年才服役,(当时1950年)是没有的。第四回“…强人长子,出任‘国防部政治部主任’﹔继而,创立国军官兵“手牒制度”,杜绝吃空缺歪风。”“军队手牒”是旧日本军队的遗风,是士官兵入伍之后一人一本的手册,不只是军人身分证,也包含服役经历和相关须知;蒋自己在日留学时,下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炮兵联队实习时就有,应不须蒋经国教他;第五回(1951年3月)提到周至柔在南机场(现在台北市青年公园)打高尔夫“…空军却出了花样,说是来台美军众多,都没个休闲娱乐地方,有必要盖个高尔夫球场。就这样,反过头来,要陆军总部下令,派陆军工兵担纲,构工苦干,又出人力,又耗机具,推平农地,拆除建物,营造出这座美仑美奂高尔夫球场,全长五千馀码,共九个洞。”但是该球场是在1953年10月16日兴工,1954年8月完工,1951年周至柔应该还无法在该地打球。第十二回提到毛邦初面见李宗仁,“…空军副总司令、兼空军驻美办事处主任、空军中将毛邦初,向李总统报到。报告总统,属下失职,属下来晚了。”以当时的习惯,毛邦初是不可能在李宗仁前面加上姓,口称“李总统”的;最后一回“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五日…新闻又播放美国国防部长麦纳玛拉谈话,说已下令第七舰队航空母舰战斗群,驶往越南外海,外加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泰国乌打抛空军基地、台湾清泉岗空军基地,美国海、空军各式攻击机、轰炸机,将对北越展开“滚雷行动”(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遍炸北越战略要地。”历史上,滚雷行动是1965年3月2日才开始,执行该行动的美国海空军和陆战队飞机也没有从菲律宾和台湾出动。笔者长年以来一直以为,领导人的功罪,除了个人私德以外,能不能知人善任,扶保善类殄除败类是更加重大的责任。但是传统中国史家一直到今日台湾社会,在考察、评判领导人时,还不甚习惯有这样的观念。另外,对领导人常常有过高的宽容和过苛的批评。前者当然源于意识形态和传统“忠君爱国”思想,无足深责。后者除了意识形态之外,经常也是忽略任何人无论地位再高,都是受自身识见、所获资讯、能动用的资源和所属组织特性所局限的;笔者窃以为臧否任何领导人,都应该从这方面去探讨,才是具有建设性,避免过度被意识形态所影响,且能作为后代参考的有意义途径。本此,这本著作是一本优秀的奠基于史实的虚构小说;笔者除了对作者深表敬佩以外,对台湾读者来说,更是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本文作者张国城现为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擅长国际关系理论、东亚区域政治、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两岸关系与中国研究。著有《国家的决断》、《两岸关系概论》、《东亚海权论》、《台湾健检书》等书。负责主持的科技部经典译注计画包含当代国际关系学泰斗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经典《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飞弹危机》(Essence of Decision),以及哈佛大学约瑟夫.奈伊的《了解国际冲突:一项对历史和理论的介绍》(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 More
监视.麻将.那个女人,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冬阳评《私人间谍》

监视.麻将.那个女人,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冬阳评《私人间谍》

没经历过的事件,或许会视其为不可思议、光怪陆离;曾经历过的时代,可能需要翻箱倒柜那称作记忆的仓房,时而点头认同时而歪头思索──张国立新作《私人间谍》考验著中年以上读者亲炙的回忆,对照著年轻读者自书册获悉以为的历史。“记忆”是状态的描述,不论做动词或名词用,强调的是当下的情境,宛如快门喀嚓留存的纪录;“回忆”则是在时间之河逆流回溯,需先找到那个明确的锚点,让现在的自己重新感受、理解那已然残缺的印象;“历史”则是他者个人或集体的陈述,存在明确的意识形态以及论述脉络。小说家不是历史学者,写出来的作品也不是个人回忆录,而是在时空中流动跳跃、建立人物与事件,展现独有的叙事主题。《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私人间谍》一书设立了四个时间点:民国六十到六十一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七十二年,九十七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的叙事是最清晰多彩的,高中毕业先当完兵、退伍后经历联考洗礼、进入天主教大学就读日文系的石曦明,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由一场场麻将赛堆砌而成的大四生活。绝伦超人的记忆力有助于在一百四十四张牌搭建起的战场厮杀存活(即便运气左右了七成胜败),能考上分发到这个校系也是这项能力使然(还真有人把整本英文字典背起来),但每个人缴交五百元报名费、不清楚背后支持者是谁以及冠军奖金多寡的博弈赛事,反而是印象最深、目标最明确、占据核心的记忆。人脑的资讯存取不是3C产品的精准读写,会排他、不成比例的放大、产生看似莫名实有逻辑的串接──泛起涟漪的投石原点是麻将大赛,而且是绰号“蚂蚁”的石曦明参与其中的麻将大赛。这个穷出名堂的家伙在不同的宿舍间流转,放牧人生般逐床位而居,若不是他人缘好、牌桌上的德性气势信念足以服人,否则党员身分早为他贴上职业学生标签。执著赛事到学业荒废、感情难以为继,不是因为赌鬼性情作祟、穷鬼力求翻身,更早之前暴力父亲施加的种种养成他的反叛束缚、他的渴望独立,深烙在他的脑子并且塑造出他的性格。记忆是很啰唆纠缠的,不是不去想就不记得、不肯定就不存在,没法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石曦明在十八九岁当兵的时候就遭遇到了。民国六十到六十一年,联考失利的他先入伍,身家调查一看不得了,父亲那说不上彪炳的军中经历让他辗转进了宪指部调查组,多了个照料他的警总保安处副处长,免去寒冬中军服内衬塞两天份报纸站冻得像冰棒的卫哨,只需手持Nikon F相机监视对窗的归国学人在家动静,基本上就是数馒头过日子眼巴巴地等退伍。代号拐两的石曦明称不上尽忠职守,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能少,尤其当那漂亮的女人出现在公寓窗台前抽烟时,相机快门顺势按下,工作日志老实写下。可是就这么怪,女人的漂亮是让人回想不起来的漂亮,几次拍照又都拍不出清晰的人影,副处长紧迫盯人地问到他怀疑眼睛怀疑人生。更麻烦的是,在那个时代,你的记忆不是你的记忆,是上级的、是党国的、是机密存档的、是事涉国家安全个人忠诚的,是会让一个归国学人因此身陷丑闻而得远走他乡的。问题是,他对那个女人的记忆没法说头昏了记错了,只是欠一张决定性的照片,欠缺一个可以顺藤摸瓜查出姓甚名谁、得以写进报告结案归档的句点。于是这个记忆就赖著不走了,几个人也就黏住他的人生不放了,石曦明成了用化名签单据拿国家钱、为一个需要自己眼线人马的家伙当起他的私人间谍。记忆是会被质疑、扭曲的,可以先射箭再画靶般修改创造,而且在不自觉中进行。民国七十二年,去美国念西洋比较文学的石曦明接受国内大学的短期约聘回台了,而且还租下当年监控的归国学人生活的屋宅住了进去。十多年前的那场监视行动还没结束,记忆仿佛是个只有石曦明看得见的幽魂,他想细细寻觅,想确认那个女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对副处长而言,监视行动则是重新开启,虽然住客同样是吸了洋墨水、思想极可能出了偏差的归国学人,但社会的气氛变了、工作任务也不一样了,只是他万不同意(也无法理解)自己布的键、自己的细胞、自己的间谍不受控,不容许世界以他不同意的方式运作。副处长化身为侦探,毫不低调地找来石曦明的友人、家人逐一盘问,关于石曦明的一切似乎因此慢慢澄澈清明起来──对读者来说是如此,但侦探反而益发焦虑不安。他想要寻求他应该完整掌握的答案,想要追捕且教训这个本为他用、不该脱离控制的间谍,甚至想彻查那个到底存不存在的女人……记忆是会被再诠释的,透过回顾爬梳找到不同的解读方式,也找到新的对应姿态。记忆是会拿来比对的,个人与群体相比、现在与过去相比,主观远强过客观。记忆不见得是往昔刻下的痕迹而已,也许换了人物、变了时空,再现时让人有种既视感Déjà vu。记忆也会透过小说家穿梭在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身或他者的交错混合)与虚构的文字书写,镶嵌在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放射耀眼的光芒。《私人间谍》有受限于记忆的戒慎、也有跳脱出记忆的豁达,在监视行动、麻将大赛、那个女人之间附身呢喃,乍看仿佛记录下一段时代剪影,也像极了一场除魅之旅。本文作者冬阳社团法人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央广《名侦探科普男》、复兴电台《故事与它们的产地》节目主持人。长期撰写推理小说导读、解说、评论与推荐。编辑工作资历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团马可孛罗文化副总编辑。欢迎搜寻脸书关注“冬阳一直推”。

+ More
被遗忘的空军元老,重返毛邦初的时代——许剑虹评《1951全面追缉》

被遗忘的空军元老,重返毛邦初的时代——许剑虹评《1951全面追缉》

有幸接受《镜文学》的邀请,为这本《1951全面追缉》撰写书评。笔者长期研究陈纳德(Claire L. Chennault)将军的历史,获得邀请撰写本文之际正在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翻阅陈纳德、艾利森(Ernest M. Allison)、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与包瑞德(David D. Barrett)等二战美军涉华人物的相关文件,灵感于是油然而生。毛邦初是什么人?今天台湾读者若非对大陆时期的中华民国空军有些许了解的话,恐怕还真不太知道毛邦初到底是哪一号人物。事实上他大有来头,与蒋家也颇有渊源,因为毛邦初正是蒋中正总统第一任妻子毛福梅的侄子,虽然不曾与毛福梅相见,却与蒋经国总统有著比宋美龄还要更为直接的渊源。不过关于毛邦初这号人物,笔者最早却还是在陈纳德的回忆录中读到。《1951全面追缉:军购.密帐.叛逃者》王骏 著出版日期:2022/4/15在美国军方里备受打压,以陆军飞行上尉军阶提前退役的陈纳德,正是受到了毛邦初的提拔才有机会得到宋美龄聘雇。陈纳德感谢毛邦初的知遇之恩,却仍在回忆录中对毛邦初有不少批判。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抗战之初他与毛邦初一起被叫到庐山,报告中华民国空军的备战情况。蒋中正从陈纳德口中了解到中华民国空军只有91架飞机可以作战,曾气愤到威胁枪毙毛邦初。其次则是中央航空学校创建之初,许多来自达官贵人家庭的飞行学员遭到作风严谨的美国顾问淘汰,最后中华民国空军在这些大人物的抗议之下,不得不聘请松散的义大利顾问团来华建立另外一套训练制度。由义大利顾问主导的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的毕业率高达100%,却导致中华民国空军的质量大幅降低,看在陈纳德眼中是导致空军在抗战初期失败的关键原因。从更深层的派系斗争角度来看,引进义大利顾问团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孔祥熙为了对抗蒋夫人的政治手段,以防止以蒋夫人为代表的亲美派势力坐大。早年被派往苏联与义大利受训的毛邦初,则被视为“亲苏派”的代表性人物,自然看在陈纳德眼中对于引进义大利顾问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也因为这个原因,毛邦初与史达林(Joseph Stalin)派来中国的苏联志愿队关系密切。至于《1951全面追缉》中提到的周至柔,与毛邦初的恩怨更是早在对日抗战初期就已经种下。周至柔出身保定军校第8期步兵科,本身与飞行称得上是毫无渊源,只因为他是陈诚“土木系”的手下爱将,又能够在宋美龄与毛邦初之间扮演权力平衡者的角色,被蒋中正任命为航空委员会主任兼空军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反观较早投入飞行的毛邦初,却只能当到副主任与副总指挥,自然让他难掩对周至柔的不满。换言之《1951全面追缉》的故事,其实早在1934年就已经埋下伏笔,就算没有政府在1949年的迁台也是迟早要爆发的。当然也因为毛邦初的卷款潜逃,中华民国空军的发展全面由周至柔所掌握,但是毛邦初的影响力也还是因为留学苏联的王叔铭后来继任空军总司令而在台湾留下了一点火种。一般认为,周至柔之所以能为蒋中正所重视,在于他与宋美龄和美国人相处较为融洽。不过关于这点,其实即便是陈纳德对毛邦初的评价都相当正面,指出毛邦初虽然与苏联人相处融洽,却也绝对不会排斥美国人。2003年6月,人在美国参加飞虎队年会的笔者,有幸见到击落12又1/4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希尔(David L. Hill)准将。希尔准将本身是中华民国的支持者,对中华民国的支持强烈到每次来到台湾都要到慈湖向蒋委员长致意。不过即便是这么一位自由中国的友人,都为毛邦初的卷款潜逃案叫屈,认为他受到了不白之冤。所以历史的真相,很多时候还真的不是只有一个,实非我们这些局外人所能轻易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王骏先生这本《1951全面追缉》读起来如此引人入胜。时至今日,67年已经过去了,毛邦初的名字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都已经为人所遗忘,但是关于军售的丑闻仍不断传出,比如涉及法国拉法叶舰采购的尹清枫案,直到21世纪的今天都还没有破获。自飞虎队成立80年来,美国依旧是中华民国唯一的安全合作伙伴,也是台湾稳定取得先进武器的唯一来源,相关的丑闻更是时常传出,成为政治人物与支持者们相互抹黑的重要议题。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破铜烂铁”,或者所谓美国卖给台湾的F-16V战斗机比卖给其他友邦F-35A战斗机昂贵的消息更是时有所闻。虽然毛邦初的名字已经为人们所遗忘,但朝野党派的政治人物与支持者却是天天拿著放大镜,寻找21世纪的毛邦初。各种消息真真假假,影响著国人的判断力,或许这是为什么《1951全面追缉》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原因。有幸的是,在这本《1951全面追缉》中,我们得知毛邦初最终于1958年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达成和解。虽然直到1985年去世以前,毛邦初从来没有再踏上台湾一步,但是他的弟弟毛瀛初在台湾还是发展顺遂,最终当上民航局长。毛邦初的儿子毛昭宙与毛昭寰,还以纪念爷爷毛家来的名义,在国立台湾大学设置“毛氏后人奖学金”,延续著毛家与台湾这块土地的连结。感谢作者王骏先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将自己过去研究陈纳德将军与飞虎队历史时,一些曾经读到过但是却没有机会和读者们一起分享的历史秘辛在此发表。阅读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们总能够从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中找到未来的启发。笔者相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951全面追缉》的内容证明了这一点。本文作者许剑虹1984年出生于德州达拉斯,自幼在台湾长大。初中后返回美国接受中学到大学的教育,并取得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的历史系学位。回台湾后,进入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攻读硕士。 曾经担任《兵器战术图解》、《英文旺报》以及《中时电子报》的文字编辑,目前兼任《航空最前线》与《世界民航杂志》的采访编辑。多年来研究军事历史,已经出版两本个人著作,分别为《飞行佣兵:中华民国空军第1美籍志愿大队战斗史》与《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战争勇士馀生录》。

+ More
执简驭繁,宛如置身现场——刘维开评《1951全面追缉》

执简驭繁,宛如置身现场——刘维开评《1951全面追缉》

镜文学来信告诉该社将要出版王骏先生的新作《1951全面追缉》,作者以小说形式,叙述一九五○年代毛邦初事件始末。因为我在多年前发表过关于毛邦初事件的论文,想请我写一篇推荐序。我在研究毛邦初事件的过程中,最感到困难的,就是虽然这是一个因为人事纠葛引起的事件,但是由于蒋中正(台北方面)与毛邦初双方对于问题认知的差异,其中又夹杂许多其他问题,使整个事件弄得相当复杂,难以有系统的理解。我知道作者王骏先生是前行政院长俞国华先生口述历史《财经巨擘—俞国华的行脚生涯》的执笔者,而俞先生当年曾经参与毛邦初事件的处理,因此很有兴趣接受这项工作。我利用年假,把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非常佩服作者能依时序从不同的地点切入,以二十多章的篇幅,执简驭繁,将事件来龙去脉梳理得十分清楚。作者虽然以小说笔法书写,若干情节,宛如置身现场,同时为加强可读性,增添一些当时代发生的事件,但是全书内容遵循史实,依据事件发展叙述,特别是最后几章关于毛邦初到墨西哥之后,以及由墨西哥再回到美国的过程,是之前对于事件相关讨论中鲜少触及的问题,也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小说也是历史,可以视为毛邦初事件的全记录。《1951全面追缉:军购.密帐.叛逃者》王骏 著出版日期:2022/4/15王骏先生在整理俞国华先生口述时,对于毛邦初事件,立了一节“追查毛邦初贪渎案”,如同本书内容,文中大量参考时任驻美大使顾维钧的回忆录,藉以补充俞氏因年代久远而淡忘的回忆。在该节最后,王骏先生以“关于毛邦初案,俞国华在四十多年以后回忆表示……。”列了俞国华对这件事的几点看法。俞先生的看法似乎轻描淡写,其实可以显示他作为事件处理当事人之一,对于事件后来的发展多少有些无奈,对毛邦初个人也有一些同情的理解。不过王骏先生进行采访时,不知道俞先生是否记得他保留了参与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文件。俞国华先生在二○○○年十月过世后,部份遗留文件在家属同意下,移送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现名“党史馆”)典藏。我当时在该会服务,负责接收并整理这批文件。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资料夹,是俞先生保存的毛邦初事件相关文件,包括台北方面与他的往来函电,以及美国法院判决书的中文译本,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毛邦初事件的相关资料。之后,因为参与一九五○年之后《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的编辑工作,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阅国史馆庋藏的《蒋中正总统文物》(简称“蒋档”),再度接触毛邦初事件相关资料,也开始对事件进行研究。在《蒋档》中有一个案名为〈毛邦初案卷〉的专档,包括蒋氏手令、毛邦初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单位与人士往来电文,及《毛案要件》十三卷,内容十分完整,前述俞国华与台北方面的往来函电均收录其中,这是理解政府如何处理毛邦初事件的核心资料。除《蒋档》外,外交部和国防部所有的毛邦初事件相关案卷,数量亦相当可观,但是其中部份与《蒋档》多有重叠。外交部和国防部的相关档案后来移转到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简称“档管局”),但是现在在该局《国家档案资讯网》,以“毛邦初”为关键词搜寻,所能查到一千四百笔档案中,却是以财政部国库署所移转“毛邦初侵占公款处理案”档案数量最多,有八百多笔,占总数六成以上,为该署历年办理毛邦初事件后续处理的档案。一千四百笔档案产生的时间,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七年,其中百分之九十集中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总数达一千二百五十件;一九五八年之后,主要是财政部国库署持续办理的档案。毛邦初事件是中央政府迁台初期喧腾一时的大事,由毛邦初与周至柔的相互指控,转变为毛个人的失职抗命,成为所谓“毛邦初失职抗命案”,事件的发生与后续发展,除了空军内部人事纠葛外,还有因为国共战争衍生的诸多问题在内。关于这些问题,作者王骏先生在书中有著详实的说明与分析;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林桶法教授对于迁台初期空军内部的人事纠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冯琳副研究员对于毛邦初事件中的美国因素等,亦有专文分析,可以参阅。但是使政府在应对这个事件上深感棘手的主要原因,是蒋中正对事件的认知;以及事件本质上为军方事务,在没有蒋氏指示的情形下,行政系统很难介入。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就是传闻毛邦初为蒋中正元配毛福梅之亲戚,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代办的蓝钦(Karl L. Rankin)曾就此事向外交部长叶公超求证是否属实,叶回复毛邦初“仅系与毛夫人同宗,并无亲属关系”,这也代表官方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根据奉化当地文史资料,毛邦初与毛福梅同族,属族侄孙辈,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毛邦初在空军中的发展,与他是国民政府组建中央空军时,少数航空科班出身同时是黄埔毕业有关。毛为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毕业,之后改习航空,进入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第二期,再赴俄国留学,返国后,投入中央空军建军工作,由航空班教官、飞行组组长、航空侦察队队长,一路晋升,曾任中央航空学校副校长、航空委员会副主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职,在空军内部形成一股力量,亦有称其为“公认的空军精神领袖”。而周至柔为陆军出身,之后转至空军服务,抗战期间出任航空委员会主任,成为毛的主管,但两人观念不合,逐渐出现磨擦。抗战胜利后,军事组织调整,成立空军总司令部,周为总司令,毛为副总司令;一九五○年三月,蒋中正在台复行视事,周至柔出任参谋总长,仍兼空军总司令,引起毛的不满。加上空军总部几项军事采购越过毛氏直接处理等问题,于是毛氏在美国对周至柔及相关经办人员提出指控;周氏对于毛的指控亦展开反击,双方争执,日益激烈。事情初发生时,蒋中正认为这是毛、周两人的人事纠纷,调查之后,判断周在金钱处理上确有疏失,但是并非毛所指称贪污不法;毛则认为蒋听信周一面之词,且以为台北方面将在美军事采购统一的举措,具有针对性,于是在美国采取诉诸媒体等行动,使事情越演越烈,引起蒋氏极度不满,认为毛“挟洋自重”,决定对其停职查办,指示成立跨部会的“协助处理毛邦初失职抗命案临时小组”,协助行政部门处理,进而在美国提起诉讼,采取法律途径,方才使此事逐渐平息。蒋中正对毛邦初最初采取的“停职查办”,尚为毛留有馀地,但是毛邦初为了反击,找了李宗仁出面,使事情失去转圜的空间。蒋氏得知毛之行动后,自记:“毛邦初投靠李宗仁,以期侵吞公款,逃避罪犯,可知人心之恶劣,无所不至,若非激发廉耻教育,何以复国救民耶。”决定不再宽容,对毛的处置由“停职查办”改为“撤职查办”,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七日发布撤职令,明令撤去毛邦初本兼各职。当然此举亦有利于政府在美国的诉讼,蒋氏在当年总反省录中记道:“李宗仁勾结毛邦初,在美诋毁政府贪污,美国朝野皆信以为真。余乃决心向美法院对毛之吞没公款案起诉,公开以后,真相大白。而十年以来,美国对我政府贪污腐化之观感,乃为之澄清矣。”本文作者刘维开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历任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政大人文中心主任、政大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总干事、党史馆副主任等职。著有《蒋中正的一九四九─从下野到复行视事》、《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与蒋永敬合著)、《中国国民党职名录(1894—1994)》、《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编遣会议的实施与影响》等专书,主编与发表之学术专论及相关文章超过百篇。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