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写】当女孩成为碎心的搜捕者——专访《脑科学事件簿》亚苏

【作家特写】当女孩成为碎心的搜捕者——专访《脑科学事件簿》亚苏

立刻阅读:《脑科学事件簿》  采访亚苏这天,是乍暖还寒初春里难得的日丽时候。暖阳混著他平稳的声音,轻柔的领我们踏出盘旋在盆地之上,教人生厌的低气压。 亚苏早到我到达之前便在咖啡馆坐定,但我没料到眼前这位穿衬衫理平头,笑起来有点像哆啦A梦的男子正是亚苏——十多部罗曼史与GL爱情小说的作者。本尊性别与作品给人的感受有著强烈落差,应该是初见亚苏的第一反应。事实上,亚苏还做过线上读者调查,有六成读者以为「他」是生理女生、性向女同。 成为专职作家前,亚苏在家附近的板金零件厂工作,「我爸因为工伤需要长期看顾,妈妈年纪也大了,所以我辞职在家边写小说边照顾爸爸。虽然是责任担子,但也让我完成了想做的事,互相成就。」 被姐姐的罗曼史小说推坑亚苏家除了太太、爸妈,还有位姐姐。姐姐在他的创作之路上更是扮演神奇的推手——是姐姐书柜的罗曼史收藏让他「入坑」,「那天我跟同学在电话里聊完网路游戏,觉得有点无聊,转头看到姐姐之前推荐我看的罗曼史小说,就拿起来看。结果一周后就把书柜上的都看完了。接著,就换自己写。」 因为接触罗曼史小说开始写作,亚苏说自己写女生动作、表情的词汇比写男生多,带入感很强,「会把自己当成女生在写」。为了精准描绘女性,他「苦读」时装杂志,所以分得出鱼口鞋、缎面高跟鞋,以及怎样的耳环适合老婆。有次,他和男性友人逛夜市,想买礼物给太太,在小摊前选了方形贴耳耳环,让摊贩老板非常惊讶居然有老公记得太太的耳上风景。 除了姐姐的「推坑书柜」,已与90年代同成历史记忆的漫画租书店,也是亚苏的阅读来源。2000年左右网路兴起,租书店从顶峰滑落,亚苏开始在网路上发表创作,「我对读者订下一个基本责任,就是 po 出来的作品绝对不会弃更,不写悲剧结局。」 没有悲剧结局,可不表示故事不虐心。《脑科学事件簿》共计四部十六回,其中不乏生理或心理的创伤,甚至是死亡。疑云重重的死亡案件全靠两位拥有逆天美貌的女性,一手调查死亡原因,一手循著生者的破碎之心,拼凑事实真相。 携手绘师塑造角色 小不忍绘制的《脑科学事件簿》双女主汤英理、周靖琳。 两位胆色过人的女主角——汤英理与周靖琳——与她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初读《脑科学事件簿》最令人惊艳者,也是亚苏创作用力之处。 其中,汤英理是脑科学专家,脸上总挂著副大眼镜,穿黑色萝莉风长纱裙,脚踩高跟鞋走进刑案现场,乍看非常超现实。亚苏透露,汤英理的外貌是他想到《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中的新垣结衣时决定的。至于哥德式萝莉塔装扮,其实有武装意味,「黑色象征她过往的阴霾,同时表示理性、让人猜不透。哥德萝莉塔风,则是考量绘师小不忍的喜好。」 当初作品上线时,小不忍主动联系亚苏,酷酷的丢下一句:「你需要绘图的力量吗?」两人的合作于焉展开。「他很喜欢哥德风华丽的服装,也很会画,所以我就想写个主角给他画,像我这样有良心的委托人很少见吧。」亚苏笑说。 相对于汤英理,周靖琳是感性代表,心地柔软;虽是忙碌的刑警,却不怕麻烦的把手机号码给受害者家属,也总把受虐孩童的伤痛往身上背。《脑科学事件簿》便以她为引线,一次次爆破,炸出悬案的真相,也融化英理冷若冰霜的心。 当书写变成同理的方式 在《脑科学事件簿》以前,亚苏的作品有《兰沐清泉墨含香及其番外》、《老师外带》、《我的房里养了只笨蛋猫》、《穿越云空恋上妳》等,跨足古装罗曼史、GL、轻小说,《脑科学事件簿》则是他定义第一部具有推理色彩的GL爱情作品。少了爱火燉煮、床笫缠绵的戏码,改写尸体刑案会不会不习惯?他坦言的确需要充足准备,但这是必要的,「言情小说走到现在这样,一定得写新的题材。」 就台湾言情小说的发展脉络来看,从2009年禾马出版社开辟以中国言情为主的「众书系」,2012年龙吟出版推出具中国网路言情元素的巨篇作品「原创爱」书系,并结束本土言情小说征稿。本土言情发行便一路式微。 研究言情小说的林芳玫教授认为,「大陆原创小说透过耕林、狗屋等老牌言情小说出版社进驻台湾言情小说市场,形成新罗曼史现象。台湾本土言情小说不乏有本土作者,如惜之的《大周宠妃传》尝试长篇言情小说书写,但现今的长篇言情小说,仍明显以大陆原创系列为主。」市场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亚苏的写作方向。 亚苏认为台湾不乏模仿外国风格的言情作品,可是取材自真实生活的较少,所以成为他后续的写作方向。「从《老师外带》的读者反馈,我了解:作品能与读者的成长经验产生共鸣,相当可贵。把作品与时事牵连,不见得要反思或批判,作者也可透过作品的反馈,呈现读者对议题的想法。」 「从林奕含到 me too 运动,社会才惊觉有这么多女性受害不为人知。我喜欢写女性角色,得以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思考,便想像自己面对这样的事情又会如何。」因此,亚苏在《脑科学事件簿》里花不少篇幅写性侵所造成的毁灭式伤害。回到男性身份,他也想对可能铸下错误的男性说:『停下来吧,难道你真不知道这样会对她造成伤害吗?』」 亚苏写作《脑科学事件簿》时参考大量相关书籍,便是为了型塑汤英理这名天才科学家。各单元的探讨的心理、脑部创伤议题,也由此而来。 《脑科学事件簿》表面上是一桩桩命案,其实每桩命案的凶手都来自一个破碎的心,一个破碎的心带来更多心碎的故事。解决案件的汤英理与周靖琳,同样有各自的创伤,包括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与原生家庭的灾难。由是,《脑科学事件簿》追缉凶手也修补人心,两个破碎的心如何对抗豪猪理论——想彼此取暖又为彼此的硬刺所伤——依偎,成为小说最终的谜底。 如同小说写道:「这一刻,靖琳彻底发现自己错了;汤英理不但只是理解凶手的心理,对于受害者,总是带了一份旁人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的温柔。」这一刻,我确实被亚苏说服了。 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 小说里有这样一段,当汤英理发现案件追溯期限已过,并没有为自己可能的徒劳丧气,而是选择擦掉眼泪,戴回眼镜,说:「我只希望检方所提出的这些事证,能够还原所有事件的真相。告慰死者,也抚慰受害者家属遗留在心头的创伤。」 真相的力量或许教人存疑,然而小说里英理与靖琳面对粗砺的现实,仍选择相信「真相才是救赎的最佳解药」,这样共同的信仰也让她们找到彼此。小说最后,读者会发现亚苏依旧信守承诺,给了我们一个快乐结局——不论过程有多心痛。因此,《脑科学事件簿》也是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只是公主不一定需要王子,她需要的是一位能逆悲伤而上的公主——或者,她自己。 

+ More
【作家特写】生命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被悲剧治疗 ——穹鱼谈新作《邀请你参加我的每一场丧礼》

【作家特写】生命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被悲剧治疗 ——穹鱼谈新作《邀请你参加我的每一场丧礼》

立即阅读:《邀请妳参加我的每一场葬礼》 死亡不祥,是意义的终结,然而穹鱼偏偏「邀请妳参加我的每一场葬礼」──因为在他笔下,那不是爱情的尽头,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阳寿未尽的男子在茫茫人海里遇见真爱,可他七日就得再附身一次别人,真爱看他像茫茫人海。穹鱼透过奇幻设定探问爱情的模样,「小说真的能安慰人吗?」他问道。是书将于3月6日出版,邀请读者参加这场爱无所亡的葬礼。   转换类型如翻越山头 穹鱼大学三年级开始创作,已出版九部轻小说作品,《葬礼》是第十部,也是第一本类型小说。小说讲述男子意外死亡,命不该绝的他获死神垂怜,得以附身临死之人再活七天,七天后便是该人死期。在这过程中,他遇上所爱,努力再活一次。 2010年,穹鱼的第一本轻小说得到鲜网百万小说大奖,从此踏上专职作家的旅途。他说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自己已经做不了作家以外的事情了。八年出版十部作品,还有许多是长篇连载,创作量与速度绝对是作家中的多产型,如何拥有这般高产的创作质量,又如何调配写作心情? 「状况好的时候一天写一万字都没问题,但是不好的时候一周写五千字都筋疲力竭。很多人会问我是不是差在灵感,其实常常是大纲已完成,我也知道故事要怎么发展,但就是没有『感情』去把它键入计算机。我觉得对接下来要打的段落有没有感情,才是最大的差别。」原来就着计算机输入文字,也是把自己的情感分一点出来。 写作是独立事业,只有自己能为自己升迁加薪,设下目标翻越山头。在轻小里穹鱼早已悠游自在,然而今年他与镜文学签约──按照他的话是:「从此将大脑卖给他们。」改以影视化为创作目标,踏入不熟悉的类型写作。 穹鱼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丢出一个问题,他能马上给你答案。他自认创作是在对世界提问,例如「小说真的能安慰人吗?」便是他写小说时常常思考,也想透过创作实践的疑问。 问到类型小说与轻小说有何异同?仍是跨界新手的穹鱼为我解释:「以哆啦A梦为例,如果没有拉开口袋,取出一个个神奇道具,故事就无法继续;整个故事都是为了这个角色而展开,可说是『角色先决』。轻小说正偏向以角色为主。」反之,倾向以故事为主体,将任意门等道具拿掉,整个故事依然完整,就比较像类型小说。穹鱼的说法简单易懂,问他这是从何而来的譬喻。穹鱼看了看旁边的编辑,原来是他的编辑在他转换跑道时给的提点。 从轻小说转到类型小说有没有遭遇什么困难?穹鱼说写轻小说很少「卡住」,因为能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推进剧情;如果A写法腻了,就变成B写法;如果C套路制造不出高潮,就试试看神转折的D结局。但写类型不是这样,需要更细腻的事物。 「写轻小说的时候,我不需要去思考这个角色他早餐吃什么、会不会想上厕所。当我写类型小说的时候,则必须要让角色更真实,得让喜欢的角色做出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情。」他问我:「你能想象蝙蝠侠拉肚子吗?」 开始类型小说写作,穹鱼笔下的这些角色便需要能吃能喝,能爱能恨,有时还得不符合读者期待,「有这种让读者投票会希望被修改的段落,小说才让读者记住。」正因如此,《葬礼》原定八万字两个月写完,但穹鱼写了八个月共十七万字,删删写写,就为了让笔下的角色活起来。 写作要有感情才能下笔 穹鱼说有感情才写得出来,那么「有感情」是怎样的呢?「我创作的时候是很疯狂的,会乱叫会狂笑,甚至跳起来。写《葬礼》时,写到结局我就自己哭了起来。」写作之于他像电影在脑中播放,情绪会跟着脑中画面起伏,「如果自己都哭不了,要怎么让读者哭?」 正因为以真心交换文字,他常收到许多暖心或痛心的读者回馈,「之前曾接到想轻生的高国中生说看了我的作品后决定继续活下去,这让我发现自己的文字是有影响力的,更明白作家不是一个自己写出来开心就好的职业。」 《葬礼》男主角黄皓修因救人而死,死神决定给他补偿。因此,黄皓修当过亿万富翁、黑道老大、金发美女等。可是转了一圈后,他终究得面对自己死亡的真相——杀他的人寿终正寝,自己却英年早逝。 「因为死亡是公平的不公平。」穹鱼说。就像新闻里孝顺女大生每天打三份工却被酒驾撞死,撞人的富二代出狱后仍有宾利宝马,「这种不公平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所以我想在我能做的地方──写作──扭转这个情况。」于是《葬礼》中死神现身给男女主角做选择──再活一次相遇的机会。 死亡是不公平的公平 谈到死亡与公平,穹鱼的面容收敛,语调低了起来,「我经历过许多不公平的事,也亲眼见过一些不公平的死亡,所以有体悟──会去计较公不公平的,永远只有活人,死人是不会做任何事的。」访问最后,穹鱼突然丢出一句:「你会不会觉得我很反社会?」原来是他在新作《当世界只剩老死时》越过了死亡,开始思考死亡背后的意义,与人类社会既矛盾又依存的关系。对穹鱼来说,死亡不是终点,活着的人将继续追逐问题的终点。 穹鱼十九岁那年,一位重要之人突然因病过世,「她倒下来到离开只有短短两个礼拜。上一次见到她,她还是一个好好的人,再看到她,已像是不同人。那时年纪轻,我不知道怎么去消化这件事。在那之后也没去看她,连丧礼都没去。这不光是逃避,我内心也想:『她的家属应该不欢迎我吧?连最后一面都没来看,凭什么去丧礼呢?』」 穹鱼看待死亡,少了激情,而是克制,「死亡就是生命按下了静音,一旦按下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他在对方生病那两个礼拜一直祈祷,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默然,万物消音。 现实如此,小说则未必。 「我常在想小说有安慰效果吗?我写悲剧是希望让有伤口的人来看,看了以后他们就会发现里面还是藏有阳光与希望。」穹鱼说,这就像年幼的蝙蝠侠父母过世,高登局长在他身上披上一件外套。虽然不过是一层薄薄的外衣,难以抵挡更多的恶意,但这一点温暖便能让人相信或者愿意相信「天堂存在于人与人善意的互动」。 「我相信善意是会循环的。」穹鱼说。  新作探问:当死亡不再是句号 《葬礼》完成后,穹鱼开始新小说《当世界只剩老死时》。故事发生在一个不会有凶杀案、疾病及意外死亡的城市,人类只剩下自然老死。支撑这城市运作的的AI系统「华」能读取人们思想,并判断是否有犯罪意图,再进行「思想工程」改造。 「我试着丢出一个想法──如果善事可以传递,透过改造思想让人成为好人,那是不是所有人变成好人,世界就越来越好了呢?」为了让世界「臻于至善」,发明系统的博士侵入人脑。这样以善为出发点的邪恶,究竟是恶行还是善举?「不杀人」看似解决问题,然而,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背负不同的故事,造就了不同的自由意志与社会位置,当彼此的自由意志相互重迭该怎么办?因此,杀与不杀只是这个问题的终端,而非起点,「套一句故事中角色的台词,每个杀人犯其实都有一个理由。找到那个理由,就可以让杀人犯消失。」 访问最后,穹鱼突然问我:「你会不会觉得我很反社会?」为什么一个想藉由小说予人温暖的作家会觉得自己反社会?这或许更耐人寻味。是死亡曾经太过逼近,还是作家本质上就是想测量这个社会的所有样貌?穹鱼认为,创作是在对世界提问,而活着的人必须不懈的提出问题。 然而,我没问出口的是:「他有没有想象过那场没去成的丧礼?」我想,透过小说处理生者与死者的种种可能,这便是在一个不断逝去的世界,我们所能怀抱的最大善意了。 

+ More
【作家特写】㊣纯爱系搞笑艺人:肉文也可以很纯情,悲伤时更要搞笑——在BL的最大公约数之外

【作家特写】㊣纯爱系搞笑艺人:肉文也可以很纯情,悲伤时更要搞笑——在BL的最大公约数之外

立刻阅读:《荷生》 江湖传言,一开始读她的小说就停不下来,不但下腹燥热,还会眼眶泛泪,直到天色发白双腿发麻才甘休。她正是本名邹永珊的「㊣纯爱系搞笑艺人」,堪称大B板(BB-Love,PTT的BL讨论板)「发最多面纸」的小说家。 然而,比起荡气回肠、赚人热泪的剧情,「㊣纯爱系搞笑艺人」更在意文字内里,「我觉得好故事并不是小说的重点,重点是你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例如写男男裁缝师之恋的《裁缝师傅》这段:「高遐迩很轻柔很清晰地说出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颗晶莹卵石投入克里斯的心湖,那些涟漪串成迭迭的水波,传向远方,拍向克里斯自觉踏在水中,光裸的脚边,并且那水波持续在他脚边荡漾。」 爱的言语是晶莹的卵石;爱就是要所爱之人水波荡漾,让他光裸的脚感受你的浪。这就是她透过《裁缝师傅》小说语言让我们感受的事。 BL类型弹性大方便施展拳脚 从《玫瑰园先生们》、《裁缝师傅》到《荷生》,「㊣纯爱系搞笑艺人」习惯把「把悲惨的事情讲得很好笑」,但是依然纯爱。 不过,既然写的是类型,自然有其循规需要蹈矩。BL是「Boys' Love」的缩写,指爱好男性之间恋爱者创作的「虚构幻想的男同性恋」;男体的展现、「肉香四溢」的桥段,都是BL的精髓。「㊣纯爱系搞笑艺人」笔下的BL确实有颜有肉,但她想写的更在肉文之外。 「我写的这些小说很多性场景,可是都是纯爱,却没什么人相信,所以我只好用笔名表明立场。」文字瑰丽而精炼,号称一心一意描绘纯爱的她说:「BL这个文类在特征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呈现男性的恋爱关系,但是最大公约数之外的弹性很大,我常常在最大公约数之外。」 「实不相瞒,开始想写小说是基于很现实的动机──想要投文学奖。那时有朋友著迷《圣斗士星矢‧冥王神话》的同人,我就跟著看,看著就觉得别人写的都怪怪的,我不是很喜欢, 便开始以『自耕农』起家。 」 若以本名笔名两个品牌画分,「㊣纯爱系搞笑艺人」一手写相对严肃的文学作品,一手写BL类型;前者有两本小说、一本有声书及专栏。从创作顺序来看,2010年到2012年之间年她开始写BL小说,相继完成《玫瑰园先生们》、《裁缝师傅》、《荷生》。 看似紧密的创作,其实是十多年在BBS累积的能量迸发,同时横跨她个人的创作峡谷,「写完《荷生》后,我觉得自己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以全新的自己写了《铁道共乘旅游手册》。」《铁道》是部发生在德国柏林到慕尼黑中间十小时四次转车的故事,里头有她德国旅程或个人轨迹,然而更多的是她一直在追求的:远离个人历史的创作。「我认为小说是表现心里所勾勒的舞台场景,跟现实没有什么关系。个人的人生经验有限,所以重点是你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循此,我们可以发现她施展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的功夫,其实无二。 自许观念艺术家传达事物的状态 除此之外,「㊣纯爱系搞笑艺人」还有另一个身分──装置艺术创作者。目前,她的作品正在北美馆联展,「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以书写为主要形式,但不是出版而已,出版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听起来很玄,进一步说明便是她将写完的小说视为「物件」,考量其体积、物理性质、装帧方式,包括要不要有字──一部没有字的书还能算书吗?这是她的「artist’s book」。 「比较清楚的说法是:我是以书为形式的观念艺术家。」也就是说,书只是她的载体,在此脉络下,她用书写、制作、再造等形式来传达「观念」。这些形式有一个共通点──介于之间。 「分类跟分类之间有夹缝或交集,这就是『介于之间』的状态。」例如喜好女装的双性恋荷生摇摆于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也处于跨性别与顺性别「之间」;约炮却崇尚传统家庭价值的男同志克里斯也处于「之间」;爱上裁缝师傅却发现自己也爱克里斯的高遐迩也站在个人情感的「之间」。 在邹永珊的小说里,很难找到不在「之间」的处境。她说:「我自己就是介于之间的人。」 活在他方也活在两个品牌之中 活在社会这个集体主义里,大家习惯「西瓜偎大边」,选择轻松的或偏向同温的生活方式。然而,邹永珊对此抱持问号,不论拥抱的是困难还是怪诞,她都希望自己在那最大公约数之外。 「对于所谓的少数,我都会比较关注,不过不要扣上『关怀少数』这个大帽子,我只是觉得没人写的东西,那就我来写吧。少数,包括各种层面,所以我创作的最大主题便是『介于之间』。」 她在《裁缝师傅》后记提到:「贴标签是化约的行为,它没有让人生变得比较容易,也没有让小说变得比较容易,许多丰富细致并且重要的东西却在化约的过程被过滤、被删减,……根据标签来协助辨识(但是辨识什么)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方便。只是这个方便在我看来非常危险,它可以很轻易地抹消我在小说里所作的处理——这还算是小事,更可议的是它毫不费力地强化应该要打破的歧视与偏见。」 她一再检讨我们如何在标签与标签之间丧失真义,不过她的两个品牌──严肃文学与BL类型其实也是种标签。「可能我不够勇敢,对于自揭马甲(网路用语:指曝光自己的其他笔名),我不见得担心读者想法,比较担心的是要申请补助时,评审会怎么想。」在「邹永珊」这个品牌下,有旅德艺术家、文学奖得主、驻村艺术家等光环,一旦加上BL小说家,她在别人(评审?)心里的位置会不会动摇? 对此,她始终有点「不舒服」。「德语有一个形容词是,你把人分类就是你把人塞到抽屉里,但塞到抽屉里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好好的待在这个框架里,不要出来。』」 选择将自己分成两个品牌,她说:「这就像是台湾目前艺文界的缩影吧!」BL归属的次文化是目前出版市场销售主力,却常被贴上负面标签。她坦言:「采访前,我朋友就说,重点不是别让BL读者知道你是谁──因为他们都已经知道,而是那些不知道你在BL界混,或是不知道你在同人界的人会怎么看待你」 纯文学之于BL,难道真是九仞宫墙,两者毫无对话的可能?「㊣纯爱系搞笑艺人」或者说邹永珊不认为两者的质有差别,差别仅在于「看我想要在这部作品里放什么东西」。 作品是作者的导师带她领会未知 BL界有个说法,会称作者是作品的「亲娘」或「后妈」,前者代表作者给主角(以及读者)发糖,后者则是虐主角千万遍。邹永珊则是又虐又爱,「我和我的作品关系不是这样,」不论是亲娘或后妈,邹永珊都认为:「作品是作者的『老师』,但何时才能明白它对自己的教导,则是未知。」 她举创作中的小说《万福玛莉亚》为例,「之前零零星星写了短篇,但都不是很满意,我一直思索这些短篇到底要写什么,这就是我一直回去看自己作品的原因。我的作品里有很多东西是写作当下我不知道的 。这对创作来说绝对是好事──你的作品越过了你,这表示透过这个作品,你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你更好奇,也觉得更有意思的世界。」 作品是老师,那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吗?邹永珊说:「这样想太乐观了,人生不是打怪破关,不是你过了这个关卡之后就会一片光明。」因此,关于写作,邹永珊更试图廓清的,是创作与自我的距离。 「常有人问我:『你写的小说是不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是不是你的故事?』接著,我的发言就完完全全等于我的作品,等于我本人。我很反对这样,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用很长的文字,而非关键字。」 身为生理女性,邹永珊总把话语权让给男性,其实是刻意操作。「我认为重要的是,当我的角色跟我的性别不同时,我到底要处理他什么?又同理他什么? 我在意的是他的困境,他在社会上的优势,他利用了什么人?又被什么人利用?」 小说不只是策略的艺术,也是邹永珊给自己的挑战。如果书写仅是自我抒发,不时耍耍傻白甜秀秀高富帅,是把读者想得太简单了。「小说可能符合部分读者的期待,但不可能每本都符合。到底小说还是一个界线,处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一再碰到的问题:你忠于谁?你又为谁去做这件事?」 邹永珊说:「不过,创作在这一切之前就发生了,你不需要知道我是谁。」如同回到BBS的黑白世界,没有自拍照,没有过多的作者个人讯息,没有社群媒体的比赞给爱心。在最低限度的资讯量之下,爱意依然可以萌生:读者可以透过作品喜欢作者就好,男人与男人之间也可以只爱陌生人。

+ More
【作家特写】卸下千金假面——倪采青:写作是我的自救之道

【作家特写】卸下千金假面——倪采青:写作是我的自救之道

立刻阅读:《再见后,开始香恋》「女主角的黑眼圈是我的写照。」《再见后,开始香恋》的作者倪采青,左脑从商右脑写字,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是小说家、晶荷花精的社长、塔罗作家,也是妻子、七岁小孩的母亲,以及父母眼中的宝贝,身分转换,看不出一丝勉强。唯一线索,大概是她妆容下微微透出的黑眼圈。 倪采青有三个笔名,凡事认真、渴望完美的性格也彰显于此。「倪采青」写爱情、小说教学;「向日葵」写占卜书籍;「Sunny社长」分享芳疗资讯,宛如美少女战士不停变身,随角色功能穿卸铠甲。公主挣脱家世枷锁,迎战外界层层挑战。 模范女儿写小说反骨 「我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成为母亲以前,倪采青扮演模范女儿的角色:彻夜读书、台大榜首、投身家族事业。就连她在房间偷偷写小说时,都不忘计算时间,偶尔走到客厅给爸妈望一眼,深怕被他们发现自己在做闲事。「很多事情,我不敢讲出真心话,所以隐藏在小说里,用故事说出我想说的话。后来想想,那其实是一种胆怯。」因此,她将自己命名为「倪采青」,写出现实中无人聆听的愤怒,道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虽然倪采青研究芳疗花精与灵性疗愈,但她直言:「最初治愈我的其实是『小说创作』。」父母的情感问题造成她童年阴影及创伤,甚至一度影响自己的两性交往,「我害怕因此不能去接受男朋友,或者,开始一段正常的男女关系。」后来她明白,难以单靠努力驱散阴影,所以,把它写下来,是一场自救的疗伤。  「小说家的第一部作品通常都是自己的故事,我也是。」倪采青毕业后随即进入家族事业工作。一个意外,使她开始下笔第一部作品。「有天晚上,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突然间听到有个声音告诉我:『要写小说!』」当时她感到莫名其妙,但声音持续了三个月,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急促──尽管在那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写小说,更别说透过文字爬梳自己。 「我只是只黑色的大甲虫,穿著黑西装硬壳,其实里面是白色的心,一被踩,就啪啦流出里面白白软软的东西了。 」《金匙小姐不矜持》中的这段话,成为她不为人知的自况。「完成小说后,我的创伤就彻底被疗愈了。」写作以前,外界看见的倪采青,是含著金汤匙的公主。然而在镶金的背后,她曾对贫富不均困惑,亦对处理童年创伤感到犹疑。她希望藉由成为一名「畅销作家」,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努力成为让自己轻松的人 「过去的我比较像梅堇岩,坚持一个计画过的人生。认识身心灵疗愈后,我发现用轻松的方式也能达到同样的成果。」转念后的倪采青,懂得放松了,金匙小姐自此不矜持。在倪采青的部落格和写作教学书里,不难发现她用力读书、苦练执行的痕迹。例如,为准备〈处女作就成名的秘密〉一文,倪采青熬夜找出24位一夕成名的作者,研究他们的生平。她的塔罗占卜和芳疗事业更是如此。 「当初我看到一则女孩跳楼的新闻,她口袋里竟然放著塔罗牌!」原本只是好奇女孩自杀动机的倪采青,认真查看塔罗牌原文,意外促成出书的机会。「我接触芳疗,也是因为香气能够改变人的情绪,对心灵的功效更直接,想用它来帮助治愈自己,才开始代理引进。」也许是渴求完美的人格特质「作祟」,倪采青又一次变身──成为「社长Sunny」,走出阴影,让阳光狠狠的直射自己。 她的转变可从她对笔下小说人物的认同找寻蛛丝马迹。《再见后,开始香恋》两位男主角:梅堇岩认真负责、在意名誉、追求崇高理想;夏灿扬则是开朗真诚、做自己。「过去的我比较像梅堇岩,坚持一个计画过的人生。认识身心灵疗愈后,我发现用轻松的方式也能达到同样的成果。」转念后的倪采青,不再像小说里的金匙小姐,在书里抱怨:「想要改变这社会,理想、恐惧,有谁能懂?」她懂得放松了。「世界上受苦的人太多了……我只管助人,外界说我什么,请自便。」金匙小姐自此不矜持。 自生活提炼爱情的香气 为金匙小姐取名郑昭阳,化名Sunny创立晶荷花精品牌,以向日葵创作《塔罗葵花宝典》,都是倪采青本名的延伸。在《再见后,开始香恋》女主角身上,更存放了她的爱情故事。「我第一任男朋友是个很了不起的男人,大我六岁,聪明有历练,却也让我感觉自己是个附属品。」近三年的感情虽无太多波折,但倪采青内心的挫折感随著时间逐渐扩大,备感压力,「接著我遇到现在的老公,觉得就是他了!」 在《变身畅销小说家》里倪采青写道:「小说不只是提供两三小时的消遣。经典为何经典,关键在于主题表达是否深刻。」她的《再见后,开始香恋》也不例外,透过女主角的视角,倪采青传达自己在爱里的领悟:「究竟要选择一个伟大的男人,让自己过得辛苦,还是,愿意让一个人来把你宠成女王?」 「一个女人选择什么样的男人,基本上就决定了她下半生的命运。」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要女人嫁鸡随鸡,实则是她身体力行后的箴言。她笑言直至目前,「老公」是她人生中最有智慧的选择。有伟大的男人在背后支持,她不仅能兼顾事业与家庭,更保有「创作小说」的兴趣。同时,她的疗愈之旅,已达更远的灵媒界。 倪采青再一次变身,她透露下一本小说是灵修题材,「像是我最近认识的赛斯心法:你相信什么,就会创造什么。」她相信,心有所愿,就能改变现实。离开金碧辉煌的牢笼,公主旋转跳跃,七十二变之外,还有阵阵香气,疗愈你我。 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是小说家、晶荷花精的社长、塔罗作家,也是妻子、七岁小孩的母亲,以及父母眼中的宝贝。宛如美少女战士不停变身,随角色功能穿卸铠甲。公主挣脱家世枷锁,迎战外界层层挑战。

+ More
【作家特写】爱引战又爱说理性勿战——祁立峰:说话书写都源自欲望

【作家特写】爱引战又爱说理性勿战——祁立峰:说话书写都源自欲望

立刻阅读:《台北逃亡地图》 「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引战?」两小时的采访里祁立峰说了五次这句话。出版过小说《台北逃亡地图》,散文《偏安台北》、《读古文撞到乡民》的祁立峰现实生活是位大学教授,在脸书世界则是位「网红」。平均一则贴文都有两百人按赞,引战或是活动文七、八百赞也不在少数。引战,引得虽不是真枪实弹,却也满城烽火。祁立峰说:「我觉得可以战的人,要有一种心理素质。清楚了解网路世界,脱离便脱离,但我觉得,我不行。」因此,会把网路情绪带入真实生活的他,每逢贴文进入热战,开始有「长辈」或老婆关切时,祁立峰立马「删除」。他笑说:「逃避虽可耻,但有效。」这么不能战还每天一则贴文,三天批判一次时事?「有些话题还是想发表一下呀。我觉得这是源自于人类发表创作的欲望。」初衷源自于理解「我最近才跟学生上到《文心雕龙》的〈神思〉,那篇便是在讲写作者的灵感。为什么会想要写作?我觉得现在出版萎缩,很多人写作也许根本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就是有欲望把它写出来,出书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博士班毕业成为流浪教师的时间,祁立峰写了《台北逃亡地图》,「也许陈德宇最像我的投射吧。」祁立峰说。 陈德宇是他小说的主角,失业在家号称准备考公职,但其实人生迷惘,只能天天玩线上游戏。当时全台寻找教职却处处碰壁的祁立峰,跟他笔下的陈德宇一样。虽然拿到了台北文学奖年金,却也「好像某种透明胶膜罩住他,让他濒临窒息。」《台北》一写写了四年,「这本书寻求出版也不是很顺利,所以我一直在改。」尽管现在已为大学教授,但正因为经历过那段迷惘狂乱,却又得处处假装好过的日子,祁立峰感同身受地说:「那是很卑微又寂寞的呀。」 在散文《读古文撞到乡民》中祁立峰写到:「这部作品,它或许没那么正经却不完全是戏谑,没那么考究却不至于在瞎掰,认真地悲伤,同情地理解,这也是我写作之初衷。」祁立峰出版过的两本散文风格迥异,《读古文》与时事不可切割,以古论今但说有网路语言的深刻凿痕好像也不过分。而另一本《偏安台北》则是爬梳台北,写流行写资讯写疏离也写怅然,可以说是出自文学奖文络却也开创新局走上后现代。至于已出版的小说《台北》和即将在镜文学展开连载的《乐园》倒是有著一贯的类型脉络,「我喜欢看日本推理,所以受他们不少影响。例如吉田修一跟凑佳苗吧,他们都将乡下男女扭曲无助的心理写得很深刻。」 尽管过去学校老师曾说:作家应该要有固定的风格供读者咀嚼、让社会检验。但在各种文类里以不同面貌游刃的祁立峰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多工的年代,人脑就像手机,随时跳不同的 App 出来。回这个、回那个,像前两天我看到的一则网文说, Po 脸书是穿裤子,Po Instagram 是穿内裤,Po Twitter 是穿丁字裤。」同一个人原本就有不同的面貌,从不同平台上蒐集到的资讯牵连著自己想要呈现的自我。但不论哪一种笔法、在哪一种文类里,祁立峰的眼光都没有离开无助、悲伤,或是同情。 或许正因为熟悉网路世界的操作,对话现场的祁立峰以散文里乡民的口吻一边说著「我抖抖的」、「我比较鲁洨」,一边把自己埋藏在一条条BBS语言的谜题里。每则回答后他总会补上一句,不是反论,就是「不知道这会不会引战」。但他又说:「理性勿战其实本来就是要引战,预期可能会引战所以先讲。」 究竟是爱战还是不爱战,论调之外他把赞成与反对自己的都想过了一轮。所以他的面貌迷散在他的作品、我们的眼前,比起他曾经想要写的「继承像骆以军、黄锦树、童伟格的写作传统」,朝向类型的本格推理,似乎更像他,符合他说的:「我真正可以发挥的角度。」 小说的进程 带著诡谜本格小说的气味,即将发表的《乐园》超越过去《台北》将谜题埋得更深刻复杂。不同于《台北》,《乐园》是部没有门槛的小说,祁立峰说:「《乐园》里,我刻意把学者性跟理论性都拿掉了。」不再有著文学奖包袱,这本新作祁立峰清楚抛弃文学性寄托,把纯文学里常见的技艺稀释,换成较坚固的故事结构、推理诡谜,《乐园》将校园鬼故事推向了惊险离奇的挑战。 「米泽穗信的《冰菓》有给我一些启发,也参考了三浦紫苑的《强风吹拂》便觉得可以从青春的题材,加上些热血,还有推理来创作,于是《乐园》就从我大学时代很重要的话剧之夜写起。」一间山上大学的中文系,系上有核心的女孩圈,有宅男、边缘人,而这些人都因为一场话剧比赛而成了命案事件的主角。 祁立峰说大学时代的他就是宅男,甚至可以说是「系边」,只是当时的他并不这么感觉。为了追女孩他跑遍大台北:「正因为这样,那时对中、永和变得很熟,这也算是一种边缘性格吧,一直苦追核心女生、一直被打枪,付出很多没有意义的劳动。」也因此在《台北》一书中,祁立峰展现了超越常理的地理概念。也因为这样的青春观察,《乐园》有著蜷川实花的瑰丽:「把那些被欠贷亏空的玫瑰色给一次加倍讨回来,绽放出如花朵般娇艳的大学生活。」学生时代我们都可能因为某件事烧坏脑袋,有的人是恋爱、有的人是社团,也有的人是突如其来的学韩文之类的兴趣。青春是不可预测的,祁立峰的小说便是从这里出发:宅男精虫烧脑后被二一了、跟风成瘾的女孩被踢出了小团体,还有受到打击陷入疯狂的教授……一场命案,让所有人都转出原形。 关起门来面向读者小说是瑰丽的,但小说家的生活却很简单。尽管在网路世界里他引众注目,但真实生活,「我就是一个不喜欢出去的人。能不去旅行就不要旅行,在外面就很想回家。」祁立峰说。回到创作,他又说:「我一直想把饼做大,开一门课让更多人来上,讲一篇古文让更多人来学,写一本小说看能不能有更多读者来看。」想要做一个疏离的人,但又想要面对读者。 「在台湾有一批文青可能一直都会买书,虽然可能不一定会读,读了也不一定懂。以前的年轻读者可能会读侯文咏,而现在这些读者都流失,去玩手游了。」这几年透过跟大陆网路作家的交流,祁立峰发现在仙侠幻武等两、三百万字的小说领域里,对岸拥有著我们所没有的数以千万的读者。没有太多娱乐选择的农村青年,平常不读书,但却因为有了一支手机而开始在网路上读小说。「这让我很震撼。很多人都跟我说是因为大陆市场大,但我觉得他们做的不是市场大的事,是把读者吸进来的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加号跟减号的问题。我自己的观察啦,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引战。」 因此他希望面向读者,做些改变,以自己为例,「毕竟是读文学的人,我还是喜欢文学沉重跟不可解的荒谬,不过未来的作品还是希望可以更偏向类型一点。」要如何存有文学的重量又具备类型的娱乐性来吸引读者,乍听矛盾,但祁立峰举例已有不少作家在实践了,例如《妖怪台湾:三百年岛屿奇幻志.妖鬼神游卷》、《幻之港》的作者何敬尧就是他心中的成功案例。 真相只有自己最知道祁立峰是一位不出门、却拥有广大粉丝的作家。他没有战争素质,却天天引战。不同面向的祁立峰成天都在出难题给另一面的自己,活得像一道道诡谜,但他说:「我可以学习。」身为八○后的我们,小时候是没有网路世界的,但三十年间,科技使我们学习成了不一样的人。有些事逐渐消失,例如我们深爱过的纸本书,有些事却也无限膨胀,像是一直从萤幕上跳出的笑脸、哭脸、爱心、赞。不过,也有些事情恒久不变,《台北逃亡地图》写著「在这虚幻的诈骗之城,谁没说过谎?」以谎言包装现实历久弥新,过去我们写在学校的回条上,现在我们写在一天可能只有于睡眠时间才下线的网路世界里。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