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标配,还是选配?──海德薇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母爱是标配,还是选配?──海德薇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我长大以后,绝不要像我妈一样!”不知多少人曾在心中呐喊,老实说,我也是其中一个。并非我本人有什么可歌可泣可分享的惨痛受虐回忆,而是平心论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不愉快的童年经验,也许是调皮捣蛋挨揍,也许是成绩太差被责骂,甚或根本不明白错在哪里,就沦为大人的出气筒。这些难以忘怀的过往伴随我们长大,所谓童年创伤。然后我们暗自下定决心,将来绝对绝对要做一个和颜悦色、跟小孩讲道理的很棒的大人。《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然而多年后,我们长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孕育出血脉传承,才发现母职之路坎坷颠簸,光是孕期就异常折腾,孕吐、水肿,抽血也抽了好几管,还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担忧腹中胎儿体重不够,或是健康检测没能通过。生产则是徘徊鬼门关边缘的另一道关卡,虽说医疗技术比起从前进步许多,但我还是有个朋友,羊水栓塞,儿子的生辰与她的冥诞同日。无论千古传诵的歌谣,抑或俯拾即是的新闻,都将母爱视为女人的标准配备,母爱被定义为牺牲奉献的语词。孩子呱呱落地,一辈子的缠斗才刚要开始。挤奶喂奶、换尿片、哄睡觉、挤奶喂奶、换尿片、哄睡觉……每三小时轮回一次,外人看来母爱充满的和谐画面,亲自体验却是化身为挂满赘肉的哺乳母体,一边排出恶露,一边分泌乳汁,那种身不由己,仿如行尸走肉。且这份天职不分平日假日,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难怪很多女人说,怀孕的时候希望赶快把孩子生下来,生出来以后又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每个小孩出生都自带天生气质,遇到那种才满月就睡过夜,堪称来报恩的,母子还能相安无事;若碰上本书中描绘的难带磨娘精,夜夜啼哭,那可就煎熬了。长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折磨,不是监狱里刑求犯人的招式吗?真的会令人身心崩溃。社会新闻不乏拖著稚子轻生的案例,《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中的年轻母亲,也深受产后忧郁之苦,且并发了思觉失调问题。勉强度过学龄前期,接下来,还有无法沟通的半兽人时期,再隔几年,则进化为明明听得懂,却故意和你对著干的叛逆青少年时期……,身为母亲,必然都有被怒气冲昏了头的经验,有时我们望著那张神似自己的脸蛋,看到的不是纯真童颜,而是张牙舞爪、横眉竖目,耐性被磨损耗尽,心中爱意荡然无存,只想狠狠教训他一番,拨乱反正。等到失手打了小孩,才猛然惊觉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上一代的体罚行为,并深陷自责悔恨。我们不禁思索:女人,不是天生就拥有母爱吗?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同时也被剥夺了姓名,从某小姐,变成某某妈妈。兼具两种身分,既是母亲也是女儿,那么,为什么仍无法摆脱童年阴影,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好妈妈呢?难道暴虐的特质镶嵌在基因之中?研究报告指出,心理专家表示,小婴儿的生理需求若没能立即被满足,则难以和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当他们长大成人,会欠缺照顾他人的能力,且有较高机率以激烈手段争取伴侣注意,在为人父母后,也可能在孩子哭泣时没来由的焦虑和生气。四弦是我的作家朋友中,最为冷静淡定的一个,她对于人性有著细腻深刻的观察,角色心境揣摩到位,是我心目中与世无争的佛系作家,犹如宇宙的旁观者。“母性,是女人违背了人性,是母亲舍弃了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来爱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四弦以敏锐的觉察和犀利的笔锋写下《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直指华人在传统家庭观念的禁锢下,不敢碰触的议题,贴近社会现实,探讨母女关系的核心价值,并直言不讳:“母爱的极致不是牺牲与付出,是掠夺与控制。”《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分为四部,讲述的其实是五个女人的故事,涉及范围很广,有性侵、约会强暴、未婚怀孕、同侪霸凌、重男轻女以及高风险家庭等问题,却又能在故事末尾梳拢重心,聚焦于母女关系。本作中有控制欲强烈宛如恐怖情人的母亲,也有痛恨孩子拖累自己的落跑母亲,杏芬、小雯、佳嘉、郁涵、芯妮,她们在困顿的母女关系中挣扎,读来精彩万分,作者四弦巧妙地以第一人称自叙,编织出峰回路转的剧情,由隐形的线串起主角们的悲剧人生,令人绞尽脑汁也猜不透,直到最后一章才真相大白。唏嘘的是,命运会被继承,故事中的角色们也难逃命定。过往接触灵性疗愈,让我惊讶于童年创伤的普及。在我那个年代(我的年龄大概介于书中的小雯和杏芬之间),父母汲汲营营于赚钱养家,打骂教养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听闻朋友提及亲子关系,动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细数孩提时如何被各种不堪字句咒骂,如何被白眼和恶劣态度羞辱,如何被热辣辣的巴掌打去了信任和自尊。被遗弃、被忽略、被压迫,是许多朋友的共同感受。“我们是母亲的受害者,从一个受伤的孩子变成千疮百孔的大人。”四弦如是说,说得真对。然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都在成为父母以后,才慢慢学习适应新的身分,练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是吗?我相信,所有成年人心中都住著一个孩子,我们面对并承认童年创伤,并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真诚面对、接纳自我,拥抱真实感受,找回更完整的自己,从而建立同理心,突破恶性循环。诚挚推荐四弦的新书《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四弦以这本著作提醒你我,正视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女人读来心有戚戚,男人也该一睹为快,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助更多人,透过后天学习,筑构理想的家庭关系。祝福各位。本文作者海德薇“海德薇”的笔名取材自哈利波特的猫头鹰Hedwig,作者曾荣获时报小说赏、POPO华文小说大赏、两岸青年网路原创小说奖以及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等奖项。出版有《山神》、《我的虎爷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AURORA7光之继承者:希望之子》等八本实体小说与数本传记,其他短篇作品散见于《皇冠》、《印刻》等杂志。系列作《禁猎童话》更登上文化部IP改编推荐书单,受邀前往釜山电影节推广。海德薇同时具有灵疗师资格,不挥洒魔杖时则摇笔杆。海德薇希望能成为魔法的信使,以故事为世界带来魔幻力量。

+ More
用鬼降温正当时——命理师简少年评韩宾《温室效阴》

用鬼降温正当时——命理师简少年评韩宾《温室效阴》

最近看了一个蛮有趣的小说,叫做《温室效阴》我本身就是一个脑洞很开的人,对于世界上各种的可能性每天都有超多的想像,没想到这个作者也是一样的,他竟然想得出,透过鬼的阴气,来帮人类生活降温的想法,这个真的是太屌了。因为一般人写鬼,可能都是往惊悚,悬疑的方向去写,没想到有一个这么幽默且有趣的写法,而且还完美的符合时事。《温室效阴》韩宾/著最近虽然还没夏天,但天气已经热炸了,我本身是不喜欢吹冷气的人,但不吹很热,吹了很冷,而且吹了又会有点太干,睡觉时又怕太冷感冒,真的是很困难,我最后都索性不吹,来个心静自然凉。但试想今天如果有一个可以自动调控的智能温度冷气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完全量身打造,还不会有受风的问题,那真的是造福全人类啊!!再来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描写主角从一个为了体质所苦的年轻人,慢慢的转换到能够把自己的阴影,转换成一个正向的生意,再发展成一个认同。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可能不是灵异体质,有的人觉得腿太短,脸太圆,声音太甜等等的,青少年时期,可能因为这样的天生状态耿耿于怀,甚至到被人霸凌,进而心里有了阴影,影响著成年后的自己,但如果能够像主角一样,化劣势为优势,那这样得到自己幸福的概率就更高了。▲《温室效阴》作者韩宾以独特的幽默感描绘人鬼关系。(图/镜文学)迷信最可怕的不是真假,而是善不善良而故事中,主角也因著这个特别的体质和想法,开始延展出了一连串的故事,这些支线故事让主角踏入了一个自己前往未有的世界,然后开始跟灵异的规则,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有了另一个视角的解释,也随著他陷入的越深,开始跟周遭人产生了很强的情感连结,透过这些人,也让主角更多的认识自己的这份特别,可能是一份上天给的礼物。故事里面结合了很多时事,包含我们很常见的道士民俗仪式,奇妙的迷信宗教,还有来自日本的阴阳师,在里面都有不小的篇章描述作者的观察和想法,透过主角这样一个特殊体质又特殊想法的年轻人,把整个故事都演绎出来。我对于道士民俗的故事有非常深的感触,其实民间有很多婆婆妈妈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将民俗文化的方法作为第一首选,但我总是不断的跟我的道友们分享,能在现实世界解决的事情,就不应该在玄学解决,因为玄学做法的背后,那个代价往往是你无法预料,同时间无法后悔的,在这种摸不到,也看不到的状况下,一但失控了,所受到的伤害跟问题都是大家无法想像的。故事中的主角虽然看得见,也能打交道,但还是在其中失控时深受其害,所以我们一般人千万不可以小看。再延伸到新兴宗教这段,也是一个对于迷信这件事很深研究的一段内容,其他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科学诈骗,还是真有奇人,随著故事的演进,慢慢揭开这个宗教的神秘面纱,才发现,最可怕的不是他是真是假,而是善不善良,一个不善良的灵能力者,可能比一个诈骗的麻瓜还要可怕。这也让我想到,在我们学习面相的时候,有一个高段的相法是眼神,那时师傅特别教了我们一个篇章,是关于如何透过眼神分辨对方是不是灵能力者,那时师傅耳提面命的说,如果遇到灵能力者,记得先退避三舍,如果他的眼神又是属于邪恶的眼神,那一定要拔腿就跑,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玩不玩得过他。随著在江湖上走跳时间长了,其中也遇到了几位这样的人,但没想到这样人的追随者还不少,用了各种邪法来满足信徒各种欲望,其中养小鬼等等当然是不在话下,我听闻中间的故事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邪师,竟然还有如此多的人趋之若鹜,果然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能实现自己的欲望,再恐怖又如何呢?人生生死死,都还是那个死样子其中书里面我最喜欢的篇章,是关于阴阳两界的描写,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过阴界的样式,所以我总是会好奇,阴界的样子真的是跟古代书上写的一样吗?难道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吗?作者也描写阴界的时候,加了非常多人性化的内容,原本冷冰冰的阴曹地府,开始变得很有温度,无论是孤魂野鬼之间的小打小闹,还是阴差之间的彼此调侃,都让人觉得,其实阴界也跟人界没有什么不同,人生生死死,都还是那个死人样子。对于阴差梯次的描写也是很有趣的,以前书上常常说这些英雄最后化为天宫或地府使者,那在现代,难道就没有新的阴差会出现吗?阴差的样式难道也只有那些吗?作者把阴差做成了一个功能导向的职业,主管们也有对应的接班烦恼,像职场一样的管理安排,对于接班人不出现的无奈,工时太长责任制的抱怨,这一些的描写都是温暖且可爱的,为大家对于阴曹地府创造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许有一天,如果到了地府,应该也不是这么可怕的嘛?▲丰富的剧场及影像经验,使韩宾笔下的世界观更趋多元。(图/韩宾提供)人生悲欢离合都是大道的循环作者在故事的后段有写到关于主角的一段感情戏,这段感情戏将整个主角的年龄跟人物性格整个立体起来,原本感觉起来只是一个看得到鬼的年轻人,到了这段时,作者特别将女主角的际遇,以及主角的能力连结了起来,而主角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透过对于女主角安危的担忧,开始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危险的边缘,不单单是自己以为的有趣鬼生意而已,而是参与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同时自己在里面也越陷越深,对于世界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整个主角的血肉都出来了。这一段故事的过程我也很有感触,身为一个命理师,从刚学会时对于未知的兴奋,再随著经验多了,看了人生许多悲欢离合,越来越觉得人被欲望控制,其实需要的不多,再到自己有了家庭孩子,开始切身的思考家人的命运,中间又必然牵扯了很多无常,慢慢地年纪大了,也有一些客人跟家人逝去,就更觉得其实一切都是大道的循环,能平安知足,就是种幸福。而当自己越有能力的时候,就越发挣扎,面前的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帮,该不该帮,自己在这里又是否该牵扯的这么深入,这都是每天自己在天人交战的常态。帮错了人,可以害了这个世界,帮太多,又会不会公亲变事主。曾经我也十分挣扎,摇摆不定,但后来我想通了,既然我们会相会,一定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所以如果一切都有原因,那不如我们一起来让这个相会变得美好。故事的结尾时,作者也特别的安排了一个令人暖心的翻转桥段,随著主角心境上的起伏转变,看完了这个故事,从一开始的创意十足,中间的悬疑紧张,再到了结尾时的成熟暖心,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适合给任何一位,在生活中迷惘的朋友,可以与主角一同走过这个精采万分的阴阳生活,也让自己从第三者角度,省思自己得人生,如何才是一个人真正该有的样子,人鬼之间的关系,也反射出其实你我没有什么不同,自己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过好自己的人生。本文作者简少年老师自小就展现对玄学命理的高度天份,师从各家大师学习紫微斗数、潇湘面相、东霖姓名学、风水,在20岁并拜入台湾著名紫微斗数占验派门下进修紫微命理,成为实战派命理师,经过十多年帮无数人服务解惑,已成为两岸三地各大企业主争相邀请的命理大师,他擅长运用命理工具来协助每一位朋友跟伙伴从分析现况开始,经由了解运势方向,到作出最有利的决定,成功帮助无数客户朋友度过爱情,工作以及人生的难关。

+ More
母爱有阴晴圆缺,望周知──吴晓乐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母爱有阴晴圆缺,望周知──吴晓乐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直到第三十六页,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暂时从故事里的“我”挣脱出,争取到喝茶喘气的馀裕。太惊人了,第一人称单数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从一肚子坏心眼的人物发动,就仿佛是附魂在别人的身体上,目睹一切,却又幸免于难。读小说,有时就图这酣畅痛快。四弦是近年内我看过最慎重看待“母爱”二字的作家,因为慎重,才可以挑出过往世俗母爱文本里充斥的自欺、破绽与前后矛盾。《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       大学修习了一门社工系开设、关乎家庭的课程,教授屡屡提醒我们在家庭关系里“定性”的重要,因我们常借由名词来赦免、纵容某些人的责任,而让表面上的加害者,实为结构上的弱者承受全数罪责,借此捉小放大,也为悲剧背后的偌大结构擦脂抹粉。循此观点,切入《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第一部〈授乳〉,应能观察出“妯娌不合”之外的端倪。     叙事者杏芬婚后,她迁入夫家,屋檐下有需人看照的公公,惯于为老家背书的长子,备受母亲溺爱的次子,偏心且重男轻女的婆婆。背景一字陈列,隐约可窥底下浮现出一把手枪的轮廓,你心有预感,大事不妙。很快地,次子之妻芯妮腹中胎儿性别揭晓,是婆婆梦寐以求的金孙,杏芬受命腆著肚子伺候芯妮。日后,杏芬生产,她与诞下的二女儿备受婆婆冷落,打从病房等级、补汤来源至月子天数,无一不是明目张胆告知杏芬“她跟她的女儿是次级品”。一连串的奚落、嘲讽和差别待遇,读者都仿佛目睹了子弹一发,紧接著一发填入弹巢的膛室,危险等级正在攀升,过程中,不是没有谁试著介入、减缓张力,然而杏芬早已深陷歇斯底里,她一路接受到的善意过于稀薄,人生早已沦成修罗场。      四弦非常善于创造故事冲突,观众无止尽地为人物的命运提心吊胆,每翻一页你都能清楚感受到杏芬又被逼往绝境一步。她每个身分的价值被压榨至一滴不剩,做妻子的,做媳妇的,做母亲的……甚至辛苦挤出的乳水都被婆婆擅自挪用为金孙的营养补充,当枪声响起,厄运降临,你回头审视若干情节,发现每一步骤环环相扣,紧凑周密得仿佛是天注定。杏芬有罪,谁又能侈谈自己无辜?吊诡的是,这一家人倒也说不上有谁多邪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仔仔细细地看进结构,因结构会借力使力,借刀杀人。杏芬是把被借的刀。没收了一把,还会有第二把,处决了杏芬,也会有第二个杏芬,只要我们不揪出那只无形的手,血是流不完的。况且,杏芬还告诉了你,她从来不想步上母亲后尘,她极想做个好妈妈。杏芬不只是杏芬。     〈女孩与阴道〉,四弦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孩失乐园,两位要角林郁涵跟徐小雯于条件上是云泥之别,容貌姣好又知书达礼的林郁涵占尽人情义理的无限便宜,所有人都爱她,而貌不惊人、出身贫户的徐小雯只能看人脸色。让她们产生交集的是“性”,徐小雯无意间撞见林郁涵被家教老师给“诱奸”,易言之,她意识到这位同学有了“性”的麻烦,然而,她亦自身难保,先是被文具店老板给侵犯?后来找她做爱的男同学,以各种形式贱斥她的肉身。四弦既写出了,不问美丑,你,身为女子,一辈子,都无可避免要遇上几次“性”的麻烦;另一方面,她又顾及了,林郁涵的哀愁跟徐小雯的哀愁,终究是有那么一点不同,毕竟,身为“第二性”,每个人,被形塑为女人的经过——自然也是有别。这两项看似有些矛盾的认知,在四弦笔下交织得恰如其分,她赋予了徐小雯生命,也没有藐视林郁涵的灵魂。两名女子连自己被夺走了什么都无从辨识,有些伤害是内在的核爆,当下没事,一段时日才从里而外地翻开溃烂,你深谙局外人并不无辜,但也分说不清罪咎为何,再一次地,你感应到故事底下的脉动:人物所身处的社会让人相互残杀得理所当然。       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不仅把“母爱”做了更细致的梳绎,细读又能意识到延续著〈授乳〉、〈女孩与阴道〉的脉络:每一个女人,都行过“习得性无助”的幽谷,此一理论模型来自一九六○年代Martin Seligman所执行的动物实验:在笼子里反复遭到电击的狗,只要听到电击的信号音,即使这一回笼门开启,他们也只会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而不是逃离笼子。因他们已从过往的经验学习到“自己的挣扎不会改变任何结果”。叙事者周佳嘉的世界,在母亲的规划下,只有母女二人。周佳嘉做了许多尝试想撤退至“安全距离”,母亲却也利用成人的优势跟世人的漠视,消解了女儿的努力,最终周佳嘉坠入强大的自我欺骗,深信终有一日白马王子会来拯救她。此篇跟前面〈授乳〉、〈女孩与阴道〉有殊途同归之效,受暴的女子不信任自己可循正常管道解决人生的疑难,因“公义”始终站在反方,为此,他们采取了对世界也对自己最粗暴的手法画上句点。      最末〈轮回〉交代了这些角色背后共享的宇宙,把前面所埋藏的伏笔做了完整且别出心裁的收束,同时透过二十几年后的徐小雯与芯妮,道出整本书的命题:“母爱的多义性”。近年,许多论者指出“圣母形象”是把双面刃,母爱必须无私,为儿女倾尽所有,母爱日益被形容为阳光般灿烂且无微不至的暖明,人子因此恒常失落于身后巨大的阴影,有苦难言,受了伤也不被社会所承认。二○一八年,日本发生人伦惨案,女子桐生希望杀害了母亲并将其分尸,经过深入调查,方知至少九年的时光,桐生希望活在母亲“考上医学系”的执念,母亲没收了她的手机,还要求共浴来掌握女儿一举一动,桐生希望曾以自杀、离家出走、打工自食其力来闪避母亲的控制,却又在母亲报警协寻之后被迫返家。桐生希望竟是在入狱后,才从他人口中逐渐确认到,自己将近十年形同软禁的生活,也能被称为虐待,意即,她也不自觉地背负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枷锁,不敢轻率质疑母亲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措施,她不断忍耐,直到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天。若世人能够坦率直面,母爱是人性的一环,有阴晴圆缺,亦有杂质、私欲等暗面,我们才有可能终止对母爱的无尽执著与等待,把人的主体性还给母亲,也把相同的礼物馈赠给自己,进一步挣脱施暴与受暴的循环,如故事里的徐小雯,在幽暗的真相之中,摇摇晃晃地拼凑出活路。本文作者吴晓乐台大法律系毕业,现职作家与家庭教师,目前为镜文学重点签约作家。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讨因升学主义而扭曲的亲子关系,公视改编为电视电影,发布之后引发热烈话题。《上流儿童》探讨M型社会带来的教养压力,上市四个月即创下销售超过万本佳绩,目前已确定影视化。新作《我们没有秘密》创下尚未出版便已售出影视版权的惊人纪录。

+ More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伤的女人──林静仪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伤的女人──林静仪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是一部带来很多冲击的作品。不仅仅是书名,内容更是沈痛赤裸的冲击。   但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道歉?每一个透过女人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在怀孕过程改变了母体的免疫反应、带来荷尔蒙的不适、压迫骨盆、推挤肠胃、弯曲脊椎、压缩胸腔;顺利的,挤开膀胱与直肠,把阴道扩张到难以想像的尺寸、撕裂会阴部的组织与皮肤,导致持续几天的会阴肿胀、排尿困难,甚或终生的漏尿与脱垂的生殖器,迎来一个不断需索乳汁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关照的生命;不顺利的,在先进医疗的年代,由利刃割开皮肤、划开脂肪、撕裂腹腔筋膜、扯开肌肉与腹膜、切开子宫,掏出那个用疼痛折磨了女人几十小时的小生命,而若在缺乏医疗的年代,则很可能直接把那女人一起带进死亡。《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    为什么对于一个撕扯自己内脏、改变自己身体、占据自己生活的另一个人,必须充满爱?    因为那是母亲,以及她所孕育带来的生命吗?    而母亲这个身分,不就是成立在那个折磨与改变她人生的生命,呼吸了第一口空气的那一刻吗?    或许在知识、教育、经济支持与避孕和计划生育的年代,我们可以假设多数的女人是在充分认知与规划的情况下,心甘情愿让那个影响她身心一生的生命,成为她终生的责任与牵挂,但是,难道就没有许多女人,是在不明究理之下、无从选择的,迎来了影响她一辈子的那个生命吗?这样,她们有具备了什么特殊生理与精神机转,让她们依然心悦诚服吗?依然满怀愉悦吗?保持无怨无悔吗?    我并非要说生孩子有多可怕、多负面,而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美化了多少母职的想像,而不愿意承认进入母职的女性有多少冲突与矛盾,和无奈或困惑?     以色列性别与社会学研究学者Orna Donath的著作《Regretting Motherhood》(《后悔当妈妈》,光现出版,2016)访谈了不同年龄、婚姻状态与阶级的妇女,让她们说出对于自己担任母职(motherhood)的感受,尤其她们“是否后悔”;这样的研究与访谈为何让人感到恐惧或焦虑?一旦女人全面承认担任母职是负面的、感到失落的、后悔的,那不就打破了数百年来对于女性先天爱孩子、有耐心、愿意牺牲奉献的假设了吗?后面没说的是,“如果她们不再愿意担任母职,怎么办?”“如果她们不再提供无限量的亲职服务与关爱陪伴,可怎么办才好?”“如果她们也像医疗照护、高龄照护,专业化且计价,那还得了?”    不是要斤斤计较母亲对于孩子的陪伴变成论件计酬或小时计费,而是当多数劳务与照护工作都被视为有偿的职务分工时,母职却永远停留在只有母亲节的时候被称赞“感谢母亲无私的付出”,这从未被视为一种剥削或者勒索。    承认“母职”是充满挫折、是牺牲许多自我、压缩自己需求的,是否就会带来女性的全然“叛变”?──我认为不会。但是那才能让社会与家庭愿意承认和重新看待,应该给予担任母职者多少支援、多少协助、多少实质的诱因,不论经济上或是制度上,以及,与担任母职者讨论,这工作的暂停与终止时程。     我的书《诊间里的女人1、2》(镜文学出版)出版之后,获得许多女人对于生育压力与生殖角色的共鸣;我相信《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也会让非常多女性想起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曾经历过对于性、怀孕分娩、生育压力以及对女性的各种性别不平等的感受;尤其在本书中,无论是青春期女孩对性的探索与其所受的污名、对未成年怀孕的无助与其所受的责难,还有进入婚姻担任母职的压力、禁锢与互相争夺资源,以及亘古以来重男轻女观念之下的悲剧,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这些描述,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男性在生殖议题上,仿佛总是个缺席角色,或是个隐身的幽灵。所有女性的生殖,男性都是必要角色,即使科技协助下,或许不再透过身体交媾的行为,但也必须有来自男性的生殖细胞;而台湾的人工生殖法规定,要接受人工协助生殖技术,必须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说,不论是透过自然或人工,“被接受”的怀孕,必须在“男性合法的参与”之下。     不论是人工协助生殖技术允许施术者的“合法男性”,或是台湾普遍对于男女结婚生育用“修成正果”的形容,其实都证实了《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书中青少女非预期怀孕所承受的指责压力,因为那不是“被允许”发生关系之下的产物。我们的社会非常支持与肯定“以生殖为前提”的性,但是这个性被允许发生的前提,是年龄、身分和时间都受社会与家庭所认证;我在参加婚宴时常常觉得很有趣,众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祝福一对男女“早生贵子”,说穿了不就是公众在仪式中一同允许他们在当晚之后进行“以生殖为前提的交媾”吗?尤其具有已婚身分之后的女性,周边的人赤裸而且充满“善意”的“关怀”她:“有没有好消息了?”“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去检查看看?”说起来,是直接探问她在私领域的性交行为,如此直接且公开的对于某些样态条件下,性交频率的确认。     老实说我无从得知,男性在他的群体中,是否会这样不礼貌地被探询、被假设、或被要求,但男性在性事的积极主动,是被允许的,甚至连“难以克制冲动”都被认为“需要体谅”;青少年的性探索之后的生育问题、婚姻中生育责任的压力,男性似乎比较容易逃脱、可以躲避。《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的女人,不论是非预期怀孕的青少女,或是婚姻中进入生育责任的已婚成年女性,承担的巨大压力、甚至羞辱,我相信女性读者多数能够感受,因为那几乎刻画在台湾女性的生命经验中。但是男性呢?书中的男性,不论是探索与掠夺身体的男性,或是自己的妻子在窄小家庭关系中折磨与痛苦的男性,仿佛没有受到一丝压力,不需承担一些责任,与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只要最后与“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就可以作结。     我相信本书不是故意塑造出缺席无声的男人们,而是我们的社会中,允许男性在性与生殖责任中滑溜的躲开。如果我们在读完这部赤裸沉重的作品之后,觉得有所共鸣或愤慨,我认为我们都必须开始让男性在生殖责任与讨论中,出现他们的身影,而不再是个透明的幽灵,看著在由他们建构起的制度中,上演所谓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彼此折磨。本文作者林静仪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一只傲娇长毛腊肠的妈,眼睛已经老花的年纪。 大学之前读《红楼梦》、打毛线缝香包,大学之后读医学期刊、掏内脏缝人肉。没立过什么不得了的人生目标,结果做了些没有想过的事:第九届不分区立法委员、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委员、公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性别平等委员会委员,几个专业团体的理监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奖,喝了几个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风沙。 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选择中做选择,幸运要感谢老天,困境该检讨自己。人生观受村上春树的书影响极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论在哪一行都拼命工作,能够睡到自然醒然后煮杯咖啡来喝,就算幸福了。

+ More
冬阳评《滞留结界的无辜者》:穿越阴阳结界,也跨过类型与媒材界限之作

冬阳评《滞留结界的无辜者》:穿越阴阳结界,也跨过类型与媒材界限之作

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期三巨头之一的以撒.艾西莫夫,以创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闻名。当时,艾西莫夫先在1939年动笔的短篇〈小机〉中著手勾勒对机器人故事的诸多想像(包括补足他觉得前人写得“不够好”的部分),并与《震撼科幻小说》杂志主编坎伯接续讨论起主宰机器人行为的理路,之后于1942年3月发表短篇〈转圈圈〉,正式确立了三大法则内容,就此发展出机器人及基地两大格局磅礡又脍炙人口的系列,令日后想写机器人故事的各路创作者莫不以此为根基,持续挖掘探索、开枝散叶,拓展出壮阔的类型书写版图──之所以会提到这位苏俄出生、拥有生化博士学位、写作范围几乎涵盖杜威十进位图书分类(只缺哲学类)的奇才,全是因为《滞留结界的无辜者》一书开场,“结界概论课”讲师吴可翰洋洋洒洒罗列的十二点说明,不禁让我想起这位大众小说巨匠。《滞留结界的无辜者》天地无限 著出版日期:2021/3/26两相对照,机器人法则仅有言简意赅的78字(依猫头鹰出版社中译文字计),结界概论十二点的743字显然繁复得多。细究其原因,机器人法则规范的人形机器即便早在神话传说中就已出现,但真正进入人类社会引发广泛讨论,掀起诸多好奇、想像、研究乃至恐惧的时间点,其实非常晚近。然而,结界概论十二点所触及的死后世界会是如何、该怎样安好无恙地进出并带回资讯加以解读等等,肯定不是近当代才蓬勃兴起。从宗教民俗到医疗科学,一路回顾千百年全人类积累的历史文明,已有太多或写实或虚构的陈述试图描绘解释,五花八门不可胜数。我想,在天地无限最新付梓的长篇小说中,并不是企图建构艾西莫夫那以简驭繁的宏大世界观,反倒是以归纳收束的方式画出一个明显受限的框架,界定了“灵体、轮回系统、结界、阳道、节点、遗憾机关、拟像化物体”等名词的含义,从而去谈一个很“犯罪推理”的主题:动机。犯罪推理小说中最典型的动机,是“为何采取这般残酷犯行”的起心动念。早在强调诡计圈套的时期,这种念头是不怎么重要的,无须大篇幅交代,只消寥寥数字为一时冲动或策画已久的凶行提出合乎常理的说法即可,这往往不脱为情爱为钱财为仇恨的七情六欲,叙事重点该摆放在如何破解智慧犯罪的公平挑战感。当创作范围扩大后,“犯念如何成形”逐步成为小说家花费笔墨的大块段落,故事的“复杂性”不再局限于离奇难解的谋杀巧艺,而是要彻底地反映社会现实、生命曲折与人性幽微。况且这样的动机还是动态的、累加的、呈网络状蔓延开来的,不似过往犹如电器开关一扳就启动的,并且慢慢从既有的类型格局漫溢扩散出去,让人读来有股“好像没那么推理”的感觉──这在《滞留结界的无辜者》就能清楚看见,还连带将动机给机关化了。“结界的范围会随著灵体的灵力增长,而逐渐向外扩张。向外扩张需有节点支撑。节点需用特殊装置固定,该装置与灵体生前的遗憾有关,统称为‘遗憾机关’。”、“要释放灵体需先破坏结界,破坏结界必须先破坏各个节点,各节点又以遗憾机关固定,所以能否破解遗憾机关成了关键。必须从灵体生前经历来寻找破解线索。”,结界概论十二点中的第九、第十点,先行提示了后续剧情扩展的至要环节:想救出滞留结界的队员赵薇芝的灵魂,除了必须先解开“遗留阳间躯体内的灵魂X是谁”这个谜团,还要找出结界里头被赵薇芝设下的遗憾机关的解钥为何。这是留在人世的“无憾小队”剩馀成员、以及后来加入的待救者男友卫怀共同面临的限时难关,多年前发生在莱茵天厦2C 402室的命案真相(及其衍生的案外案)与薇芝的成长经历是唯二线索,得用侦探推理的手法予以迎击突破。在这条主线之外,还有一个要角亦存在耐人寻味的行事动机,那就是开设结界概论课的讲师、别仙楼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可翰。他以“科学方法驱鬼”的姿态引领我们先是同意鬼神的存在,接下来相信能借由科学技术取代多数人直觉寻求的民俗信仰,得到更为妥善完满的结果。明明科学驱鬼尚有许多不确定性及危险性(小说里的说法),为何吴可翰依然如此坚持?甚至在导致助手涉险、命在旦夕的情况下仍不听劝?这条伏笔副线既是带动后续故事转折的重要安排,也相当自然流畅地带领读者穿过了隔开灵异与现实、超自然与逻辑理性的那道界限。大抵来说,现实与逻辑理性这个阵营是默许灵异与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但不愿被其解释与干扰,因为那隐隐散发落后与不文明的气息(我们常简单以“迷信”二字称之),而逻辑理性更乐意反过来证实灵异与超自然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推理小说的发轫便具备部分这种性格。你我可以视灵异与超自然为茶馀饭后的谈资、刺激娱乐的消遣,或者试胆大会般的挑战、退无可退的姑且一试。然而在天地无限的笔下,揉合了上述各种情境情绪,他无意软性调和也不硬性撞破,而是以情感做为动力穿梭挪移──亲子血脉的牵挂、前世今生的羁绊、冤亲恩仇的纠葛,密密叠加在事件之上,丰富热络了作品的精采度。而这样的通透性,还传达了意欲从文字跃迁至影像的强烈企图,分部分节的架构拉出稳定前行的节奏,深具画面感的叙事让人物的性格、空间的方位、行动的俐落等,在阅读者的脑海里不费力地清楚投射,还能依稀感受到瞬间夺去体热的低温、将自己狠狠吞噬的丝缕黑气,以及那一朵朵费劲缠绕的戈耳狄俄斯之结云云。这让我再次想起了艾西莫夫,用简单法则构建雄伟机器人世界的背后,是出自对人类世界的观察与探究。在我看来,天地无限的《滞留结界的无辜者》亦具异曲同工,娴熟又轻巧地串接悬疑推理和灵异民俗,不落俗套自成一格,也是深谙人性人情的成熟书写、水准之上的发挥了。本文作者冬阳社团法人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央广“名侦探科普男”节目主持人,长期撰写推理小说导读、解说、评论与推荐。编辑工作资历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团马可孛罗文化副总编辑。欢迎搜寻脸书关注“冬阳一直推”。

+ More
解除遗憾的冒险旅程──龙猫大王评《滞留结界的无辜者》

解除遗憾的冒险旅程──龙猫大王评《滞留结界的无辜者》

台湾人爱鬼,毋庸置疑,即便是台湾观众不认识的外国导演所执导的电影,就算也没有任何观众熟悉的明星,只要够吓人,就能掳获台湾观众们的心。这几年来,灵异电影类型,也是台湾电影发展最亮眼的商业电影类型。以台湾在地的民俗传统、或是都市传说为题材所制作的鬼片,至今已经连续三年,每年都有总计超过一亿台币的票房表现。小说家天地无限也加入了这股装神弄鬼潮,但是,他的新作《滞留结界的无辜者》,却站在一个有别传统的特殊角度。《滞留结界的无辜者》天地无限 著出版日期:2021/3/26不管是因为台湾观众太喜爱港片里林正英的除魔道长形象,或是因为众多宫庙系统与各种道教仪式常见于台湾生活之中,在这些台湾恐怖电影里,有乩童、道长、灵媒等等角色,代替观众上穷碧落下黄泉避邪除魔。《滞留结界的无辜者》却不想便宜行事,依循这套观众与读者都很熟悉的“捻起朱砂剑、亮出八卦镜”套路,而是认真地准备讲义、打开 PPT,要为你上一堂看来熟悉却又完全陌生的新课程:这本书才翻开第二页,就正襟危坐地开始讲演:人死后应该会进入轮回系统,但是拒绝进入轮回的灵体,会在人间与轮回间,建立自己的专属“结界”。灵体在这个孤立领域里自我封闭,而祂这个小世界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人间产生相对的灵骚现象。而小说一开始就要开课的主角,毫不意外地,就是研究这一切异次元天象地理的教授。而他的工作,就是进入结界、破解里头支撑结界的机关、让结界因而崩塌、灵体可以升天、阴阳恢复太平。第二页就能看到洋洋洒洒的十二点定义,天地无限急著交待结界的构造、位置、还有与其他世界的交互作用,而且他还要读者“每一句、每一字、你要先牢牢记熟了”。在类型电影开头,电影与观众先讲清游戏规则,是一部好电影的必备条件。但是,你能感受这本小说,不是只交待“不能见光、不能浇水、不能过午夜喂食”(电影《小精灵》)这样的简单法则。相反地,它有整整十二条金科玉律,而且这还只是开头小菜,往后每一章,随著故事主角深入灵界,这位抓鬼教授还要一路谆谆教诲,告诉你下个转角会有凶险、告诉你两脚不要踏出这条线、告诉你别忘了活动时间只剩几分钟。好像那个非人间领域真实存在,现在只是暂时看到什么,就先简单提点你一下而已。我要提醒你,《滞留结界的无辜者》不只是过去读者熟悉天地无限专业的推理小说、也不是另一套香港鬼片的除灵抓鬼套路翻版,《滞留结界的无辜者》的野心,比里头出现的任何恶灵都要惊人。这引出了《滞留结界的无辜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以16开本形式出版。因为只能用类似百科全书的开本、图文并茂、说不定还要附个专有名词表的样式,才能呈现这一片新天地所有用心设计的细节。这本书重新定义了台湾人在鬼片与日常祭祀里,所理解的“鬼”、“轮回”、“因果”种种概念,同时创造了一个拥有完整生态与运行逻辑的异次元。那里有著极度低温、氧气稀薄、时间流速不同、还有具现化的怨念在四周流窜。人间的事物,在此以不同的样貌呈现,而不属于此地的活人在此,也必须以新的沟通方式,才能与这里的万物互动。《滞留结界的无辜者》塑造了全新的生态体系,自然与你我从小被灌输的传统概念有些落差,这本书不是板起脸来,一口气推翻那些不知是想像还是真实的传统。而是同样用构造这个世界的理性与逻辑向你解释,为什么阴阳两界之间的缝隙会长成这样,而我们又会因为哪些原因,而误解这个近在身边的领域。《滞留结界的无辜者》没有靠著主角威能,一厢情愿地让自己的假说顺理成章,而是有条有理地,让异次元也有属于异次元的物理定律。它未必能说服你对人死后的世界就是这样,但绝对有足够的理由,松动你习以为常的人鬼认知。但是,建构架空世界很了不起没错,可是《滞留结界的无辜者》不是一本只卖设定的幽冥游历录,这一切死后逻辑与动机,都牢牢地建设在我们离世时最强烈的情绪上:“遗憾”。如果是喜欢电影的读者,应该在阅读《滞留结界的无辜者》时,会有强烈的电影《全面启动》既视感。因为两者不但同样从开始就为观众介绍各种设定,两者也同样关注人类在生死间的难以割舍。但是,毕竟《全面启动》是潜意识里的冒险,要找的是某些我们不愿承认、甚至遗忘的情绪根源;《滞留结界的无辜者》谈的却是天人永隔——有些话已经再也说不出口,但是遗憾仍在,对仍有意识的灵体而言,遗憾是一种永世的咒缚,可以让死更加冰冷。因为死亡,遗憾变成了无法说出遗憾的怨恨,而《滞留结界的无辜者》还要继续深入这条负面连结——因为有些怨恨,是即便灵体投胎转世后,仍然紧紧缠附在灵魂一角的。它只是在等待主体放弃控制的那一刻,伺机找寻发泄的出口。不论我们用能量不灭的物理定律、还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的禅语,都能体会这样的设定不是天马行空。而这样的逻辑,反过来影响了书中的主角行为:他们不用破坏性的手段,消灭作乱的灵体。而是必须找到这个灵体念念不忘的遗愿,然后以最适合的方式,了结这个无人知晓的残念。可以说,天地无限在撰写这样的一个故事时,势必花了很大的心力,透彻地观察现实台湾宗教文化的细节,才能构筑出这样合乎逻辑、以及贴近台湾读者的小宇宙,这已经是很难得的用心。同时,以遗憾作为故事的核心命题,也仿佛带领读者,以温柔的眼神,看待这些仍然陷在生前爱恨情仇里的苦难灵魂。死亡不是结束,它甚至未必是另一个开始,死亡反倒是让你面对人生心结的最终机会。如果你有宿怨/宿愿未了,那么死亡,也只不过是另一个黝黑的牢狱罢了。只是,对这些恐怖又孤独的怨灵而言,又该如何才能真正放手?《滞留结界的无辜者》越读到结尾,难免令人涌起更多的同情。当然,就像许多编剧课本里说过的,如果你能建立一个能够自主运行的架空世界,那么故事就会自然生长。《滞留结界的无辜者》是一本你还不需要看完、脑中就会油然而生各种故事可能性的小说,这当然令人期待,在天地无限的幽暗新世界里,下一场解除遗憾的冒险何时才会再次启程?本文作者龙猫大王粉丝团“龙猫大王通信”主人。龙猫大王报导你从未在意(但很有趣)的小新闻、 报导已经过时(但很有趣)的昔日事物、 报导失败的、被嘲笑的、疯狂的、奇怪的人们。 报导日本偶像、好莱坞动作、飞车与劫盗电影、70~90年代物。时常遗忘经营十数年的部落格【新‧龙猫森林】,目前专心在粉丝页【龙猫大王通信】努力求生中。

+ More
为神明发声,为人民喉舌──刊读《乩童警探》三部曲

为神明发声,为人民喉舌──刊读《乩童警探》三部曲

(少量涉及剧情,阅读慎入)国外有灵媒,台湾有乩童,灵媒告诉你死人的遭遇,乩童传递神明的声音,当乩童变成警探,他会利用神明的声音办案吗?罗蛰,从小被温府千岁收为义子,成为乩童为街坊邻居解决疑难杂症,受人瞩目又备受尊重。罗雨是他的弟弟,羡慕哥哥总是夺取众人的目光,装成乩童却遇恶灵上身,从此罗蛰不再当乩童,不为神明发声,却当上了警察,脚踏实地查案。和弟弟的关系,却也成为解不开的结。《乩童警探》三部曲套书张国立/著出版日期:2021/01/29张国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透过三件案件去勾勒出台湾警察的模样以及犯罪现场。在台湾各式各样的翻译小说都不缺,日本的警察、欧洲的警察、美国的警察,读过加贺恭一郎那种里长伯式的查案法,看过马丁‧贝克常常得跨越城市的侦查,又或者是整天酗酒的哈利警探,我们却不是那么清楚怎么跟别人描述台湾的警察是怎么办案。反倒是乩童,宫庙都有,说不定我们都见过,也许哪天其实曾经目睹他们神明上身、斩妖除厄。既然是退休乩童办案,三个案件也各自与鬼神有点关系,《偏心的死刑犯》因为有灵感体质的罗蛰惊觉被行刑的犯人状态不对,才及时救回被行过刑的犯人,并重新检视原本就疑点重重的案件,后来也再度走进宫庙找寻案件真相。《双重谋杀》中,被谋杀的死者的指纹居然出现在下一个死者身上,如果确实是前一个死者复生犯下罪案,是不是真的得靠神明来指点迷津?《死亡的深度》中,罗蛰为了找失踪女警出现在碟仙活动的现场,退休乩童碰上碟仙,九死一生还被自己同事抓起来审问。后来凶手在每个犯罪现场都留下一枚平安符,是为死者祈求平安?还是要留下犯罪签名?作者在这个系列中一如往常的描写著我们身边的大小事物,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每个角色。因为姓氏昺实在太罕见而被取代称、老爱吃东西的丙法医,整天唠唠叨叨讲干话却又非常照顾自己下属的齐老大,好胜心强、老爱跟罗蛰比较的干练女警飞鸟,背负著过去的神枪手前辈石天华,以及不再当乩童斩妖除厄改当警察除暴安良的罗蛰,形成了这个系列的核心团队。人的案件还是要人来解,虽然罗蛰有神明的力量,办案却并不全然倚赖神明,多半只是因为这个过气身分,成为被其他同仁嘲讽的对象,或是被记者大书特书地转移焦点。故事中有警察之间的争功诿过与权力斗争,也有媒体的搧风点火与犯罪者的投机侥幸。各种你我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就轮番在书中上演。三本书各自有非常残酷而沉重的主题,不论是死刑废除的争议、熟人性侵、性别认同的迫害,又或者是安乐死,都是想起来头皮会发麻的议题。然而作者的黑色幽默,以及轻快戏谑的笔触,让整个故事不会那么愁云惨雾,反而让人能够逐步地跟著罗蛰去探寻这个世界的真实样貌,了解台湾发生的各种事件,唤起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关怀。而三起案件也各有特色,从《偏心的死刑犯》开始,打不死还器官错位的死刑犯,就给人一种荒唐又奇妙的起头,也带出各角色的性格与案件的走向。在奠定整个系列的黑色幽默基调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双重谋杀》后,仿佛在嘲讽法医的死亡迹证,以及令警察疲于奔命的连续杀人事件,却又不至于让人感到血腥,而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死亡的深度》则让人直接意识到真实世界的时间流动,因为疫情戴著口罩办案的警察们,模拟著凶手的行动,甚至还相约去看去年重新上映的《东京教父》与《阿基拉》,一瞬间那些角色的形象更为立体,仿佛就是隔壁邻居一样亲切,又或者是一样难搞。即使不以乩童的能力办案,罗蛰也还是跑遍宫庙寻求各种线索,这真是台湾不可或缺的一隅风景,和关老爷谈心或是跟财神爷求财也是家常便饭。而一边在查案,罗蛰也一边找寻著自己的弟弟,试图弥补过去的伤痕,更邂逅了各种女孩,和案件的关系人或是身边的同事有著爱恨纠葛。虽然不像欧美的冷硬派侦探整天酗酒、际遇悲惨,但有自己问题的他也化作一种属于台湾的冷硬派主角形象,不只工作,也写生活。而这三部曲也首尾呼应,测度著死亡的轻重,衡量著人主宰他人死亡的权利。《偏心的死刑犯》里喊著“人不是我杀的”的死刑犯,竟在行刑关头有了差池,说不定真的是神明在为他伸张正义。而在《死亡的深度》里面,自认为是神的使者,觉得自己在做好事的凶手,碰上前任神的使者,罗蛰这个乩童警探,两人的对决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对抗,人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吗?而一个人到了死亡的尽头,应该苟延残喘地活著,还是有所尊严的死去?这个答案,问神明,神明说不定也会要我们自己考虑。初读这本书,真的会期待罗蛰会起乩,找神明来帮他,利用超能力获得案件的线索,或是民众向神明控诉,派出罗蛰来办案。但实际上天助不如人助,即使他通晓天机,有些事情还是只有人自己可以做。不论是那些残酷又荒谬的案件,还是他与弟弟千丝万缕的关系,都需要靠他自己化解。虽然同事整天笑他,这本质上还是非常脚踏实地的警察故事,没有什么滥用超能力的桥段。不过真的也是满想看看罗蛰起乩跟温府千岁闲聊,不知道成为神明的义子都会跟祂聊些什么呢?总觉得在张国立的笔下,这个系列应该还有许多可能性。另外在《死亡的深度》中,还收录了漫画家Peter Mann改编的段落,罗蛰与伙伴们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原本作者的笔触就相当有影像感,图像化后更是充满不同的趣味。虽然可能和每个人心中想像的形象不同,但这个故事真的是变成影像也很有趣的内容,希望有机会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尤其漫画家挑选的段落真的很有紧张感,在山区追逐的情节拍成电影应该也很刺激。另外我觉得作者很适合讲齐老大的台词,真希望有机会听他配配看呢!虽然故事里面没有起乩的桥段,却也提及部分乩童的习俗与禁忌,以及介绍了不少宫庙,因此读起来非常亲切。若译成外文,不知道外国人对于乩童的理解,会不会真的很像灵媒?与神明对话的使者,似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角色,只不过定义与用途都不太相同。故事中提及的议题,也是许多人都会碰上的课题,而作者以其独特的诠释,化为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阅读各种警察小说或犯罪故事时,总会随著办案的历程窥见人心较为阴暗的一面,藉著阅读这个系列,也让人再度检视台湾这块土地上的问题。就像齐老大说的:“凡是人,必有可杀之处,找到可杀之处,就找到凶手。”看起来温柔婉约的女子或是气宇轩昂的男子,说不定也包藏祸心,查案过程总是艰辛而使人心累,透过罗蛰这种老是被当成调侃对象的主角,以及其他逗趣的伙伴,读来也就不这么烦闷。看起来不会过度悲惨的冷硬派主角,读起来也是很棒的!本文作者刊常被问笔名怎么念的文字工作者,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现任博客来推理专栏“时事新鲜报”作者,曾任读册侦探学堂选书人。办过推理课程、几场推理电影包场、访问过几个推理作家,致力推广各类形式的推理。最近迷上不会侵吞实体空间的电子书,开始囤积电子书与阅读器,累积更多书债。对了,刊念“刊”,是干干木,不是王王木。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
人间哪有凡尔赛 看职业小说家甩斧头——杨隶亚评陈雪《亲爱的共犯》

人间哪有凡尔赛 看职业小说家甩斧头——杨隶亚评陈雪《亲爱的共犯》

梦幻豪宅杀人案 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舍不得读完一本小说。陈雪近年曾说要完成小说三部曲计画,分别是一座大楼,一座城市,一座小岛。从已出版的长篇小说《摩天大楼》(2015),《无父之城》(2019)来看,小说家真的说到做到,《摩天大楼》让读者窥见水泥森林里都市人类内心的孤独荒凉,《无父之城》走入小镇寻找身世命运与历史记忆流变。这次,最新长篇小说《亲爱的共犯》(2021)小说家的眼睛同样凝视著“空间”展开,豪宅vs育幼院,富有vs贫弱,空间的对立感所营造的阶级群像也不停指引(误导)读者,读至最末章仍在真相边缘打滑绕圈。《亲爱的共犯》陈雪 著出版日期:2021/1/29《亲爱的共犯》全书有四章,分别是:梦中人、沉睡者、追击者、守护者。在悬疑小说的推理架构底下,透过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女警周小咏,走进豪宅与育幼院,拨开层层云雾寻凶办案,也透过她的双眼颠覆传统定义的空间价值、家庭组成、爱情观念。这部小说该要垂直去看,看山坡上,看市中心,还有,看流浪天涯四方,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小说开始就花费大量的篇幅做空间造景,故事出现两栋强烈对比的房子,一栋是山坡上的育幼院,另一栋是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别名为“白楼”的高级豪宅。育幼院里的孩子三餐仅是温饱,多人共用狭窄的客厅厨房,煮饭打扫双手万能,双层上下床铺,一张床还得挤著两个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涂鸦绘画和生活照片装饰点缀墙面,手牵手甜蜜的像真正的家人。而另一栋“白楼”豪宅,从设计动线到建筑美学,清水模构造现代主义,以为安藤忠雄到此一游,两旁尽是独家展品,搭乘电梯往上升,一层一户,司机外佣阿姨服务到位,采光入屋,却不入心,满满的冰冷。小说家陈雪以豪宅主人张大安最疼爱的二儿子张镇东被绑架勒索为故事开端,展开一连串警方与杀人犯的谍对谍攻防战。台湾的宫部美幸二月上旬,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的陈国伟所长于“开房间”(ClubHouse)app发起‘台湾宫部美幸,袭来!?’的类型小说讨论,他指出以下概念:日本一直有‘国民作家’的传统,最年轻的一位,正是多数读者相当熟悉的宫部美幸,而台湾作家陈雪近年交出的长篇小说作品,如《摩天大楼》、《无父之城》到《亲爱的共犯》,书中处理角色人物与社会议题的手法,都让人联想到宫部美幸。老实说,阅读《亲爱的共犯》过程中,陈雪处理死亡与掩盖秘密的指向,比起“技术指向”,更多的确实是一种“情感指向”,让我有那么一瞬间想起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所创造的“爱的牺牲”。多年前,《嫌疑犯X的献身》究竟是否属于“本格派”推理小说,曾引起不少讨论。小说里的爱意,一个人可以为世界上另一个人付出到什么程度?比起数学推理,摆在面前的是巨大到令人惶恐的爱。不过,X一书确实更偏向“时间秘密”的机智解谜,《亲爱的共犯》虽然也制造出类似“时间秘密”的手法,却不是通往真相的唯一路径,比较像是声东击西,用来阻挡、转移人们视线的障眼法。如果说推理可以拆成两条思维,一条是合理,一条是合情,《亲爱的共犯》更接近后面那条“情之路”,情多于理,刻画人性多于解谜刺激。这并非意味小说在推理结构不够慎重紧密,而是比起武功技艺,或许小说家更期待读者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看清楚。当读者依循小说家抛出的各种线索,条件纷纷指向“群体犯罪”,甚至就要大胆断言这是一场类似“东方快车谋杀案”,一人捅一刀的大团圆套路犯案。最后一章,陈雪再度让你大吃一惊,事情完全不是看上去那么单纯。因此,要细讲起来,比起本格派的出手,陈雪在《亲爱的共犯》所要展现的,确实更接近宫部美幸那般,往“社会派”的方向倾斜,比起享受解谜斗智的刺激感,更多是一拳打在你心脏胸口上人性试炼的重击。看职业小说家甩斧头村上春树固定慢跑,宫部美幸喜欢打电动,陈雪则是每天吃完早午餐后,下午固定写长篇小说,1500至2000字左右,每周规律做瑜伽,晚上深蹲加追剧。过年期间,听说只休除夕跟大年初一,每天都写,从不间断,高度自律的她曾表示,当日小说进度完成之前,绝不开脸书。我想起村上在《职业小说家》里曾提及:‘小说家的赏味期限——顶多十年左右吧。超过这个期限之后,就必须有更大的、永续的资质,来代替头脑的灵活了。’他还举例小说家的进程是三把锐利的刀,刚起步的小说家有“剃刀的锋利”,往后能演变成“柴刀的锋利”,最后抵达“斧头的锋利”。能够顺利转换下去,即是战胜自己存活下来的小说家。回想陈雪的第一本小说集《恶女书》(1995),时至今日已过26年,如今的陈雪,是否已走到村上春树在职业小说家分类里,传说的“斧头刀”等级呢?本次新作《亲爱的共犯》有一段描述,特别动人:‘当时他们四个人,曾经说好永远不分离,好像这世界上只剩下了他们,所以他们必须好好地守护著彼此。在那片山坡上,李安妮说过她将来要当歌星,林晓峰说他要当太空人,崔牧芸呢?她说她想要当护士,只有陈高歌,什么愿望也不肯许,或者他想过了但他不肯说出来,当大家闹著要他说的时候,他就说了,“希望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这样自立自强,只能依靠意志力建造梦想的孩子,让我想到陈雪的短篇小说集《桥上的孩子》,里面有一个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被生命逼迫长大的少女。我也曾在不同的文学场合,书展讲座或文学营听过陈雪提起一段故事,那是关于小女孩在一栋如同迷宫的旅馆里寻找母亲的故事,母亲就藏在某一个号码的门背后,这段寻觅之旅也是寻爱的渴望、孤寂、脆弱。从前,在迷宫旅馆寻找母亲的小女孩,在夜市摆摊叫卖衣服或批发手表送货,夜里抓紧时间疯狂写小说的少女,赤足踩刀一路走来,如今成为职业小说家陈雪。她不再需要取下身上的羽毛来当作故事题材,一出手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本文作者杨隶亚一九八四年十月生,台北人。东海大学中文系,成功大学现代文学硕士毕,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联合报》文学奖散文评审奖及怀恩文学奖、桃城文学奖等其他奖项。作品散见各报副刊、《印刻文学生活志》、镜传媒等。

+ More
哪一种才算是家,的推理——张国立评《亲爱的共犯》

哪一种才算是家,的推理——张国立评《亲爱的共犯》

大部分推理小说总是在死了一个人之后开始,忽然想起大导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代表作有《银翼杀手》、《异形》、《王者天下》、《黑鹰计画》、《神鬼战士》)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关于塞尔玛与路易丝两个女人的故事。她们本来过著平常日子,塞尔玛是个家庭主妇,有个易怒的老公,路易丝则是餐厅服务生,有个不太确定关系的男友。这天,天气不错,路易丝心情很好,邀塞尔玛出去玩,塞尔玛不敢对丈夫说,可是她决定该出去走走。所以这也是关于旅行的故事。旅途永远不可能平顺,在酒吧外,塞尔玛险些被男人强暴,路易丝一枪干掉那男人,旅行变成逃亡。接著塞尔玛遇上帅哥骗子(布莱德.彼特饰演)而被偷走了她们所有的盘缠。她觉得对不起路易丝,持枪抢了商店,这下子她们再成了抢匪,从调查局到州警动员大批警力的四处围捕。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塞尔玛被布莱德.彼特偷走了钱,那是上午,其他人仍过著正常生活,可爱的塞尔玛却成了抢匪。她的抢,纯粹为了继续旅程,继续她终于明白的“存在”。原以为挺绝望,但塞尔玛终于从丈夫的束缚里挣脱出来,路易丝也了解男友对她的真爱,“末路”充满欢乐,她们享受每一刻。法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奚默农(Georges Simenon, 1903-1989)写过一个短篇小说《警探回忆录》(From Maigret’s Memoirs),故事的主角是名巴黎老警员,他穿钉铁片的大头靴天天巡逻于市区,之所以穿大头靴,是一来警察的薪水买不起好鞋子,二来每天得走十三至十四小时的路。他说,警察的工作和街头妓女差不多,都有双得走上几英哩柏油路的鞋子与疼痛的脚踝。他的工作当然是破案,长官交给他一把凶刀,设法找出凶手,于是老警员带著凶刀出门,九个月后在某家文具行问出凶刀是这里卖出的,而老板还记得买刀的人。他靠坚持与耐心破案。奚默农透过老警员的眼睛带领读者看那时候的巴黎,看著初进城的青涩少女随岁月变成目光涣散的老妓女、看著火车站内找机会的盗贼。推理小说便在生活里寻找蛛丝马迹,设法找出答案。奚默农写,当时巴黎警察两个特征:穿大头靴是因为待遇低,这种鞋子耐走;留大胡子的起源不明,但大多数年轻人加入警界就是想留大胡子,觉得酷。读者随著大头鞋同时也进入警察的日常生活,人物像在定格的画面停留好几分钟,然后突然间走起路、说起话。雷蒙.钱德勒的《大眠》,嫌犯卡门小姐到侦探社找侦探马罗,他们之间有段对话。“干这一行(侦探),如果你诚实的话,赚不到什么钱。如果你有门面,那表示你赚了钱──或者准备捞一笔。”马罗这么介绍自己的办公室。“噢,你诚实吗?”卡门一边打开皮包一边问,她从一个法国制珐琅盒里取一根烟,用一只口袋型打火机点火,然后把珐琅盒和打火机丢回皮包,任由皮包开口。马罗回答,“诚实得很痛苦。”马上了解马罗是什么样的侦探,了解他的日子不太宽裕,而找上门的女客户则有钱到滴油。以《后车厢挽歌》(Trunk Music)创造出著名侦探鲍许的麦可.康纳利(Michael Connelly)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侦探的工作,不再古典时期的优雅,非常冷硬时期的写实。鲍许谈到侦探的工作:“有个雕刻家,当别人问他怎么把一块花冈岩变成一尊美女雕像?他说他只是剔除不属于女人的部分。我们现在要做的也是一样。”侦探得拿著小凿子对花冈岩一点点的敲,不能太用力,万一敲太多,黏不回来的。好看的推理小说必从人性著手,一如巡逻警察侦破杀人案于他的日常、靠他的每一步,这是他的人生。一如拿破仑部下说:“皇帝打胜仗靠的不是我们的刺刀,是我们的脚。”陈雪的《亲爱的共犯》一方面女刑警周小咏追查杀死富商二子张镇东的凶手,一方面作者追查到底“家”该如何定义?真正的家在哪里?为此,陈雪详细介绍豪门张氏一家三代居于一栋低调豪宅白楼内的生活点滴,大家长张大安原想这样能凝聚家人的感情与力量,却忘记钱毕竟是万恶之源。钱未必可怕,钱带来的势利与阶级才可怕,稍稍处理不慎会带来大祸。这三代纠葛不清的恩怨情仇便是故事的大背景。同时,作者暗示:少了爱,这是家吗?另一群成长于育幼院的年轻人,他们未忘记当年以院为家培育出浓郁革命感情,彼此关照,当其中一人有难,其他人不顾一切的设法为之解脱。作者再暗示:这样的感情不算家吗?透过女刑警的不懈的侦查,她带出一个人物串接一个人物,带出每个人的故事,像是拿破仑手下的法国大军,所有人物奋力的前进,抵达战斗位置,组成绵密的战列,等著作者下最后的攻击指令。《亲爱的共犯》追查的是我们究竟该认同哪一种的家。人生百分之九十处于大多数人认同的轨道上,像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在《黑暗,带我走》(Darkness, Take My Hand)里说的:“他们在人生中载浮载沉,如同浮在热水上的塑胶鸭,有时会翻侧到一边,等到有人把他们扶正过来,他们又回复先前的载浮载沉。他们不吵架,也没有真正的热情。”张震东对家人施暴,对事业、对家庭只有要求而不无付出,家里的亲人设法掩盖事实,像把翻侧的塑胶鸭扶正,他们有钱有地位,却不知道自己失去了热情,那么鸭子的倒或正有何区别呢?女警探周小咏找出凶手,然后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塔斯这么做结论:“寻找真相时,要对不可预期之事有所准备,因为真相总是如此难寻,而且总是在你寻获时困扰著你。”想到某本小说里说的:“问题不在于你能不能找到真相,而在你能承受得起真相吗?”本文作者张国立知名作家/美食、旅游达人/擅长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等。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总编辑,得过国内各大文学奖项与金鼎奖,文笔既可诙谐亦可正经,作品涵盖文学、军事、历史、剧本、游记等各类题材。近期作品:《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炒饭狙击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伟大的魔术师》、《海龙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战争之外》、《郑成功密码》、《张大千与张学良的晚宴》、《弃业侦探:不会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亿万富翁》、《弃业侦探01:没有嘴巴的猫,拒绝脱罪的嫌疑犯》、《偷眼泪的天使》……等。小说《炒饭狙击手》已售出北美、尼德兰(荷兰)等国外版权。

+ More
爱的有罪论──蒋亞妮读《亲爱的共犯》

爱的有罪论──蒋亞妮读《亲爱的共犯》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写下:“我们在没有被忘记之前,就会变成一种媚俗,媚俗是存在与忘却之间的中途停歇点。”陈雪的新作《亲爱的共犯》逼近的核心,与它相近。与其说,这是一部悬疑小说、推理小说,其实它更是藉著一场绑架失踪案、借道小说中住在“白楼”里外的众人,将视线投向“媚俗”世间。像是以灯探照,什么是好、什么是爱,你的心真的为此震动吗?《亲爱的共犯》陈雪 著出版日期:2021/1/29与前作《无父之城》相同,故事始于一场失踪。这一回,住在“白楼”里显贵的张家三代,二子张镇东忽然被绑架,刑警周小咏展开调查。嫌疑者有财富、有爱情,当然也有妒恨,人类究竟会被什么驱动?当我们关心一个社会案件、当我们为了家人与爱情付出、伤痛、流下眼泪时,要怎么看待每一滴眼泪?眼泪,总有两种,第一种眼泪,是出于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第二种眼泪,却是因为仿佛能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同悲悯共感动,如此美好丰沛,流下的泪。两种眼泪,都是爱,或以为是爱。这也是米兰·昆德拉告诉我们的:“地球上人的博爱将只可能以媚俗作态为基础。”如果可能,请把这本小说里所有的眼泪与选择,看作第二种。只因为,这个世界目前的眼泪,都更贴靠后者。复调之式神陈雪的小说总像是课堂里没教的文学核心。奇技淫巧与理论形式,那些可以被书明、曾经被论述的典籍,先变作了小说作品(work),再变成我们所见真正的文本(text)。从作品到文本的逸变,是一种精神视线,作品是可见的,文本是不可见、不可被计算与评价的;作品会占据空间,文本则是一座方法场,我们只有透过创作过程,才能检验文本。曾有个被单一化到极致的人物,那位像是一生只说了一句“作者已死”的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其实他所知更多:“文本不只是符码、可见的物件,更是乌托邦、不可见及一个可流动的过程。”如此看向陈雪小说的轴心,尤其到了《摩天大楼》与《无父之城》后,更能理整出她小说的特长之处,课本里、理论上、简而化之的一个名词:“复调小说”。西方世界,从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威廉·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的小说到《冰与火之歌》;东方与之相对,亦有《罗生门》及上溯至《红楼梦》、近身如凑佳苗小说般的复调蓝本。于陈雪的小说中,不管是此本《亲爱的共犯》里,间次地以失踪者张镇东身边之人开章分述,从引梦办案的刑警周小咏、生于微处的张镇东妻子崔牧芸、张镇东的大哥大嫂,到白楼里的管家陈嫂、外佣阿蒂⋯⋯全都成了陈雪指点江山的各种乐音。一如她在《附魔者》里,似以魂力捻出烛绳般,点燃所有在爱中的不同伤者与叛者⋯⋯直至《亲爱的共犯》,读者终于可以笃定知晓,小说家完全自知她与她的小说之技,有著如阴阳师与式神般最强大的契约术法,不论是复调、悬疑与人性,她都握于掌、晓于心。大象灰色的梦游者小说和爱情总是相近,最近之处,是明明知道所有的道理、做好一切准备,却还是写不好一本小说、谈不好一场恋爱。这便是“复调小说”一词,在课堂外的核心,在陈雪手中的别样,更是陈雪在经过了几年的文学高强度写作计画(字母会)后,意外地,将她的自我与小说浓淡度调低,从墨黑漂成了大象灰。小说中几次以颜色寓阶级,先是“白楼”那难以言说的白之综合:“只见得一片雪白、粉白、雾白,纷纷落落地营造出一种濛濛的光晕,阳光底下看起来,眼睛都要闪痛了。”再来便是“大象灰”,“这世上竟然有某些颜色是昂贵的⋯⋯大象灰,听起来不起眼的名字,那灰色若不是使用高级皮革,并且透过特殊的调制鞣制印染,不可能呈现出来,没有经过复杂的工法,最后只会变成老鼠灰。”陈雪的小说便似那法国最奢靡的皮革名店,凡俗者总被满柜的时装或前头的金工珠宝所诱,可那以Madame小牛皮、Epsom牛皮精巧鞣制而成的大象灰或班鸠灰,稳当地收在暗架,必得等候暗语、确认眼神,才能成为那识货人。它才是每个名字后的一生历练,如玉髓、岩脑与树之琥珀。这本《亲爱的共犯》可被视为影像的衍生空间,另一部独立于陈雪“空间三部曲”中“大楼”(《摩天大楼》)、“小镇”(《无父之城》)、“海岛”(尚未出版)写作版图外的作品。虽然,小说也极大程度的贴著“文明街四十五巷”那座白色大宅的空间伸展枝枒。但陈雪大幅地缩砍独白与呓语般的文字句式,把枝枒留给颜色、形貌、建筑与故事情节,这使得它的文字也变得近似一座建筑。透过指令、听闻线索,读者便成为了观众,小说中长出楼宅、看见人影,影视化的野心由此可见。没有野心的书写,难以成就伟大的作品与作家。每当作家一开始写作,作品就脱离了他自身,从陈雪的写作段落中,偶尔剥离如降灵般的感受,比如写梦论梦,醒觉而别致。小说中能以梦探案的刑警周小咏,这么说起她的梦:“如今的梦,都像是白天工作的延续。”、“她知道这不是托梦或什么神奇能力,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思念父亲、努力破案,两者合一,就成了梦里办案的情节,但这就是她想要的。”在这里,梦不是神谕,梦是野心。小说家和刑警和世人相同,自以为通透如解梦者,皆为梦游者。正如写出《他们》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这样定义作家与梦的关系:“我们也许沉溺于梦境,但绝对不是出于对现实的恐惧或者篾视。我们写作的原因与做梦如出一辙,我们没法不做梦。写作的人是严肃的做梦者。”这是一部推理小说,小说理所当然的推向了犯罪者的谜底,却提供了另一个思考与暗号:“有罪等于可恨吗?”同时,这也不只是一部推理小说,因为它不断给予提示,几近心理暗示。翻开书页,小说之前,你首先会看到“天空是白的,但云是黑的。”这是出自经典法国电影《新桥恋人》里的一段台词——它更是确认彼此相爱的密语,虽然大多数的爱情,总是危颤、疯癫与不公平的。爱这件事,果然与小说很像,可能罪恶,却不一定可恨。本文作者蒋亚妮1987年生,台湾台中人。 摩羯座,狗派女子。无信仰但愿意信仰文字。东海大学中文系、中兴大学中文所毕, 目前就读成功大学中文博士班。 曾获台北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文化部年度艺术新秀、国艺会创作补助等奖项。2015年出版首部散文《请登入游戏》(九歌), 2017年出版《写你》(印刻), 2020年出版《我跟你说你不要跟别人说》(悦知)。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