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医者神坛──瞿欣怡评《诊间里的女人2》

走下医者神坛──瞿欣怡评《诊间里的女人2》

二〇二一年了,我们几乎要以为台湾已经没有性别歧视。我们有高票连任的女总统,同志伴侣也可以结婚,哪还有歧视呢? 幸好,女人不断书写,让角落里的人有了聚光灯,让真实的世界被看见。读林静仪医生的《诊间的女人二》,就像推开神秘妇产科诊疗间的门,诊间里,除了有迎接新生儿的喜悦,还有更多眼泪,那些眼泪,不仅仅是对生理上的疾病恐惧,有更多是来自女人正在经历的难堪处境。许多女人,在林静仪的诊间里落泪。《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把台湾与印度、中国等国家并列为严重性别失衡的国家。林静仪在书中引用卫福部的统计,透过人工生殖技术活产的男女婴比例为一二五比一百,但是在自然怀孕生产的情况下,男女婴的比例则为一〇四比一百,如此离谱的数字落差,要说没有人工干预生产,谁会相信?数字是冰冷的,诊间里的眼泪却是滚烫的。一位清秀素净的女人,来诊间拜托林静仪帮她想办法,她想生小孩。林静仪察觉她的紧张,开玩笑说:“想生小孩要找老公啊,看医生很多次也不会生小孩喔。”女人浅浅一笑。追溯女人的病史才发现,她已经有一个女儿,并且在生产时大量出血,差点救不回来。林静仪严肃地问她:“你如果再次怀孕生产,大量出血的机率很高!”女人平静地说:“我知道,我的医生说,我要是再怀孕,很可能会没命。”林静仪忍不住提高音量:“那你今天还来问我,说你要生小孩?”女人终于吐出关键字:“我婆婆说……”原来女人是再婚,跟前夫生了一个女儿,现在的婆婆逼她再生一个,而且非要孙子不可。“我婆婆说,如果这辈子没有孙子,她死、都、不、会、瞑、目。”“混帐,要死她先去死啦!”林静仪身为医生,竟然脱口骂人!那女人还是不放弃,一直追问要如何怀上男孩。技术上,精虫分离术可以提高生男孩的机率,可是,万一失败呢?林静仪揪心地说:“如果拼了命生下来,还是女孩,不就注定是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如果你死了,女儿这辈子怎么过?你现在的女儿又该怎么办?阿嬷不爱她,妈妈为了生弟弟给阿嬷,死掉了。你们这样做,对得起大女儿吗?”这些都不是病人想听的话,却是林静仪的肺腑之言。女人擦干眼泪,离开诊间。继续寻找愿意帮她“达成心愿”的医生。女人的命,原来还是草芥,不值得爱,不值得活。看多了女人的眼泪,林静仪愈来愈“强悍”,像极了日剧《派遣女医》里的“大门未知子”,与体制冲撞,不畏权威,充满正义感。她的诊间除了例行的病人外,专收别人不敢收的病患。比如,爱滋孕妇。这天,感染科又转来一名爱滋孕妇。其实只要透过投药治疗,爱滋感染者的病毒是可以控制的,这名孕妇就因为良好的治疗,病毒量极低,甚至连抽血也验不到病毒。孕妇生产时,只要预先投药,并且用剖腹产降低感染风险,新生儿感染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五。医护在手术时做好防护,便不需要担心感染。随著剖腹生产日期渐渐逼近,林静仪与感染科、新生儿科、妇产科病房、手术室的主任与护理长们,在术前会议上仔细地沙盘推演,从手术前一天的住院流程、进手术室的用药准备,到胎儿娩出后的接送和配方奶,都一一确认。等剖腹时间一到,就能准备充足地迎接新生儿。预定剖腹的时间到了,林静仪在开刀房外却等不到孕妇。原来是院方高层发现那台手术是爱滋感染者,坚持要排最后一刀,得等全部的妇产科手术都开完,才轮到她。林静仪气得在手术室外大吼,难道爱滋感染者就得活该排队受苦吗?当爱滋孕妇知道因为自己带原,所以必须被排最后一刀,是否会像其他感染者一样,卑微地想著:“只要有人愿意治疗我就够了,就算不公平,也没关系。”更糟的是,手术时间延迟,团队被迫打散,为了术前认真的沙盘推演,全都得交班给夜班的医护,原本可以好好因应的个案,变成急就章的处理,对医护都不是好事。幸好,外科手术提早结束,林静仪可以按照原定计画接生了。她还硬是赌气说:“你们不是说,她是高危险感染,要放到最后一台刀吗?”这口气简直就是大门未知子在耍脾气啊!手术开始后,林静仪专注眼前,孕妇下腹部露出的二十乘以二十公分见方,就是手术范围。她像大门未知子一样,眼神如刀,双手灵活地用手术刀、组织剪,一层一层划开孕妇的肚皮。很快地,羊水哗拉流出,又被迅速吸抽。林静仪食指伸进子宫,拉开子宫肌肉,在助手的协助下,把婴儿的胎头往一侧推,娩出右肩,再反方向,娩出左肩,轻轻一带,新生儿顺利地出生了。看著林静仪钜细弥遗地写著手术的过程,难免跟著紧张,想著一路被踢来踢去的爱滋孕妇,终于要生产了啊!当新生儿啼哭时,我竟然感动得鼻酸。每一个生命,都该被爱著、被尊重著啊。被歧视的爱滋孕妇,在生产时,除了双层手套,和被抛弃的无菌单之外,从下刀到完成,跟一般孕妇没有两样。而我们看待爱滋孕妇的眼光,是否也可以没有分别心?除了因为重男轻女而受苦的女人,和被歧视的爱滋孕妇外,她的诊间,还有许多故事。优雅端庄的中年妇女,却被台商丈夫传染淋病、菜花,在诊间崩溃痛哭;穿著白衬衫百褶裙的清秀女高中生,被母亲气急败坏带来,要验处女膜;从偏乡深山来的孕妇,已几近足月,妈妈手册却几乎是新的,原来她住的地方既没有诊所,更不会有大众运输工具,哪里来的馀裕每个月下山产检?林静仪在诊间与产房奔波,看了无数女人的生命故事,陪她们笑,陪她们哭。她自己的人生呢?一帆风顺的人,无法理解痛苦。林静仪在《诊间的女人二》里,做得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揭开自己的伤口。聪明优秀的她,高中考上第一志愿,大学顺利考取医学院,与同学相恋,毕业后毫无悬念地结婚。两个医生的婚姻,看似人生胜利组,却在结婚后,狠狠地被背叛,从自我安慰的无知,到对方找上门的无处可躲,种种羞辱、不堪,让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幸好她活下来了,活下来才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才能成为更好的人。这本《诊间的女人二》,收录许多女人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台湾依旧存在著性别不平等。但最珍贵的,或许是最后一篇,林静仪的婚姻自述。她卸下白袍的保护,走下医者神坛,揭露自己的脆弱,告诉那些在诊间哭泣的女人:“我和你一样破碎过,但我活下来了,你也一定可以。”本文作者瞿欣怡江湖人称“小猫”,任性骄纵,却很心软。路见不平,不拔个刀,自己会过不去,大学时开始参与性别运动。 曾经担任文案、记者、编辑,曾任职壹周刊国际旅游组、TVBS周刊主笔、小猫流文化总编辑等。现专职写作,二度获中国时报开卷奖。 

+ More
从“拉著你走”到“陪著你走”—沈信宏评《诊间里的女人》

从“拉著你走”到“陪著你走”—沈信宏评《诊间里的女人》

林静仪医师第一部诊疗纪实短篇集《诊间里的女人》广受好评,还将改编为台湾首部女医视角的医疗剧。那些当初没说完,或是正持续发生的故事,终于收编为第二部。这两部同名的作品有什么差别呢?书名副标由“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你找到生命的出口”变成“不再害怕失去,妇产科女医师陪你找寻被遗忘的自己”,从初出茅庐时率先冲锋的“带你”,放慢速度,成为抚慰人心的“陪伴”。 《诊间里的女人2》林静仪 著林医师之前一路从实习医师、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一阶一阶向上攀升时那种不服输、不怕挑战的年少勇猛,以及身为女性而在医疗体系常被看轻,因此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的倔强之气,都寄托在第一部作品里。因此她对同样身为女性的患者常有急切的叮嘱,或是直接的指令,希望她们都能拥有改变的勇气与力量,她想要一一拯救起那些陷在困境或传统认知里的女性。即使面对挫折,她只是隐隐约约地,像香气一般飘进心里揪著。读者贴近林医师的视角,见证著诊间里的女人们一则一则的生命故事,一同感到诧异、愤怒,或是替她们不舍,也在林医师的义愤填膺的建议里,得到了勇敢闯破生命难关的力量。到了第二部,题材由“女人内在冲突的故事”转为“女人和外在环境的疏离”,其实仔细观察,两部之间的转变不只题材的重叠与扩大,林医师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转变——她不再是一个站在麦克风前振臂疾呼的女性主义者、在前方招手吆喝的吹哨者,她走出让她闪闪发亮的聚光灯。这次她要轻轻地说,贴在我们耳边,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温度、心里细微的起伏与坑洞,她就站在我们身边,同样是个承载著故事与伤疤的普通人,不急著狂飙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可以一起牵著手向前走。原来她之前说过的:“我曾经温柔地触碰了那些女人们心底的某个角落,让某个暗暗发疼的地方也一起被发现了、一起治疗了。”都是真的,她所有坚强的话语,都是从最脆弱的地方颠簸跋涉而来,她足以护翼无数患者的强悍灵魂,其实是一层一层的伤磨与硬茧。她让我们知道,愿意摊开伤口治疗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才能真正发现与轻抚他人的伤痛。在第一部里,林医师就曾提到“人生里有很多事,不是拼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但她依然坚强地说:“不要挑战我,我会证明给你看。”直到第二部,这句话换到别人的口中,冷酷地劈向她:“有些事,认真也是没用的。”这次她接受了,不论是爱情或是植物,乃至于整本书,都表现出更多的无奈。她敞开心里曲折的路径,让我们看见她在绝路前被暗影吞没的身形,在回音中无限延长的喟叹。比如面对权威时的屈从,当老师将产妇转给他,即使她有自己的判断,仍必须服从与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上级指令。“我觉得我被侮辱”,她和产妇的意愿是几颗被匆匆跨过的小石子,听命开刀的她只是老师意志的延伸,沮丧和说不出口的话,只能变成心中沉甸甸的石头。又或者像是在书末最撼动人心的〈飘荡〉,本来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那段无能为力的爱情往事,每一个字都像重新吸了一大口气,才能勉强吐出。那是一个信仰著爱情的女人,却被爱情的十根手指一个指节一个指节缓缓嵌勒的过程。林医师过往在诊间屡屡展露看透男人与爱情的清澈眼光,原来都是她尖锐穿探自己得来的。她劝告别人不要为了挽回男人“丧失理智做了很多傻事”,“当别人不爱你了,你做什么努力都没用的⋯⋯被爱,与不被爱,向来都不是认不认真、努不努力、自己好不好的问题”。原来太多女人的故事,只是一再反复重写,女人的眼泪总循著同一道沟渠流动;太多男人的真相,只是同一种腐朽与败坏——“男人无能承担的,比我们想像的可多了。”我们在第一部看到林医师对精进专业的渴求,她向前成为更加精炼的医者与学者。在第二部她往回走,捡拾这一路上,从她身上一刀刀刻削下来的情感与记忆。我们终究无法旋紧每一颗人生的螺丝,掉落的零件虽然干扰运转,却也使人更加轻盈,更能掌控未来的生活。她有股强劲的韧性,像蒙田说的:“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倾颓的砖瓦,砌成了如今坚定稳固,能葺补心灵的诊间。一个妇产科女医师在患者面前,通常展现出专业锐利的一面,白袍雪亮,跟鞋喀喀利响,专注面对电脑键入病历。写作和诊疗同样可以不涉真心,但林医师不只疗病疗心,以真心交换,写作时她更是毫不隐藏,当她说起放在心里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时,她的医疗专业只是压在书页边际的几条注解。她要把每一个感动她的人,用文字再生她们的血肉,用故事寄托她们的情感,她温柔的眼光从书页中闪现,她在文字里升华为比真实更真实的人,施展了写作最极致的魔力。她让我们看见产科医师鞋子上洗不掉的血渍,车子与服装的限制,采集到完整息肉时有如小女孩般的雀跃,听见她脾气拗时的赌气话,对不讲理家属的叱责,和患者一起哭泣的脆弱,无法解决病人心病的无力感,还有女医师在婚配制度里的矛盾处境。她也让我们看见更多女人的样貌,Arthur Kleinman的《谈病说痛:在受苦经验中看见疗愈》里提到:“不适的核心其实聚合了生理、心理、社会三重意涵,牢不可破”,林医师的书写从不停留在生理层面,她愿意拨慢诊间急促流动的时间耐心聆听,进而以文字当作听诊器,一再重返诊间的记忆,细致感受病患的心理起伏与社会处境。进入林医师的诊间,每个女人深藏在体内的故事便输入了解压缩的密码。故事里总有更多他者,女人的处境仍然常被挤到边缘,身体与子宫不能仅由自我决定,不能反抗,必须保持娴淑柔顺,未成年时一切都被严密监护,嫁到别人家就要一生奉献,年老与年幼的女性就必须纯净无欲。林医师将女人身后的背景一起整体勾勒,要我们看清楚这时代新女性的生活图景,可能是勇敢接受挑战的新移民,是幸福的离家者,是懂得避孕的未成年少女,是坦荡无畏的同志。有些女人是这样的,在新时代灌注了新的力量,未来越来越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挣脱困境。在不同文化里对病痛各有不同的隐喻,像婆罗门教认为女性的月经是不洁的,塑造出代代承传的污名。在林医师的眼里,这些既定的隐喻与污名都应该被重新检视。对HIV开刀患者的刻意对待,对同性恋的恶意,对重男轻女的刻板印象,对处女膜完整或母乳哺喂的偏执,对男医师可能骚扰女病人的前提假设⋯⋯林医师认为这些都应该被拿出来重新审视。如果患者在诊间叙述症状,是自我展现的一种,是自我习惯与社会互动的方法,那林医师书中转述他人症状的情况又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从病患的叙述里明显看出一个女性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处境,再怎样荒谬的病痛,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纠结,是人与世界用力碰撞后留下的瘀伤。从林医师再度转述的文字里,能清楚发现她是如何将社会与体制看成一个病患,她知道要对症下药,彻底变革,所有的女性才会得到救治。诊断是一种符号学,将几种不适诠释为症候群,观察线索组成病症,林医师的侦查全幅推展,揪出社会长期的病灶。但回到这本书核心的无奈感,医师的关怀再怎么热切,都走不出那间按号码流动的诊间。其实医师只有在诊间里短短的时间中,才有影响对方的机会,病患的要求如果无法被满足,可能立刻再去别的医院就诊。现行的医疗制度里,始终矗立著难以撼动的权威,深植著盘根错节的老问题。一旦女人走出诊间,终究会袭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诊间里的医师,虽然仅是病患人生薄切片里的一个小戳记。但就像走进镜子屋,每一张相逢的画面,都是自我的镜像,她把这些故事全部映照成自我的姿态与型格,每一面都扣回身处中央的自我,形成独特的观点,试图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她穿过这些那些故事的针孔,成为缝补的丝线,无比小心地将女人们的伤痛与破绽一个个修复、串接,然后再继续,针尖探出书页,细细穿过每个读者心里隐隐作痛的疮孔。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清华大学台文所毕业,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生。现任教职、夫兼父职,深夜写字。曾获国艺会、文化部创作补助、打狗凤邑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林荣三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出版有《云端的丈夫》(宝瓶文化,2019)、《欢迎来我家》(宝瓶文化,2020)。  与妻子经营脸书专页:“我是信宏爸爸,偶尔妈妈” 

+ More
师姊带逛鬼乐园──马翊航读陈思宏《佛罗里达变形记》

师姊带逛鬼乐园──马翊航读陈思宏《佛罗里达变形记》

我之前说了,我怎么和夏琳道别、钻进爸妈的车里,已经没有印象。因为这也无所谓了。那个年龄,事情总会结束。你本来也知道事情会结束。——艾莉丝.孟若〈童戏〉 阅读完《佛罗里达变形记》之后,我出于压惊、好奇与求知欲,在Google键入“佛罗里达”,第十项出现了“网搜‘佛罗里达男子’成新迷因”。我继续搜寻佛罗里达男子,佛罗里达男子试图以鳄鱼在超商交换啤酒。佛罗里达男子杀掉好友后问Siri如何藏尸。佛罗里达男子看见弟弟与表妹在他最喜欢的七龙珠毯子上做爱,愤而将弟弟的鸡鸡咬掉——看起来也是《佛罗里达变形记》的变形,人体在这些不用分清真假的故事里牵丝勾缠,汤汤水水。斜斜勒痕陈思宏的《佛罗里达变形记》是属于夏天的故事:六个来自富裕家庭、龙年诞生的少男少女,来到佛罗里达参加尊荣严选的夏令营。他们从家庭暂时释放,又从夏令营逃亡。异地的热度催熟身体,埋在个人体内的欲望种卵从果皮爆开,直到招来一场意外事件。三十年后他们因为另一场死亡而重聚,故事揭开他们仍是龙卵前的秘密。此地与异地、亲密与疏离、诞生与杀生、压抑与喷发、逃离与幽闭、塑形与变形⋯⋯这些概念来往串接《佛罗里达变形记》,也可以向上连结陈思宏“夏日三部曲”的《鬼地方》。在油脂饱满、风像铁锤的热带远方,夏天不是时间,夏天是一种感官。当地球是斜的,记忆会是直的吗?《佛罗里达变形记》的章节轮替于1991年与2020年,以前以后折叠起来,相互印染。刻意制造短而细碎的句子,踏出枪声、烟火声、脚步声,产生鳞片、皮屑、落发、药丸、子弹、虫卵的质地。陈思宏扭转流淌的文字触感,在《鬼地方》里为鬼魂创造通道,到了《佛罗里达变形记》则靠近用药体验。但他不为歌颂迷幻与出神,而是重复曝光失序背后的秩序。夏日是夏令营,营队是辅导、训练、集中、成长,看似游离出岛,实则仍在家父长手中。箝制、牵制、规训的故事发生在所有角色身上:医学院、钢琴、基金会⋯⋯不洗澡叛逆吗?说谎叛逆吗?不告离营叛逆吗?用药叛逆吗?杀人叛逆吗?自杀叛逆吗?夏令营跟丧礼是小说内最重要的两个场景,让携带秘密的少年、成年后携带更多秘密的他们集合,但小说中的“集会”不止这些:机舱、泳池、餐桌、演出、社团、佛堂、性爱⋯⋯不只角色在变形,“规矩”也在变形,变得更庞大,更密合。一如当少年们初见“毫无勒痕”的一片沙滩,浪潮下则必然是“充满勒痕”的来处。岛屿优生/劣生学或许模拟一个句子:“我知道你们在1991年夏天做了什么。”如果是《惊声尖叫》,这些角色会在多年重聚后,一个个被复仇,惨死。《佛罗里达变形记》不为指出单一受害者的痛楚与反扑。少年不是元凶,当年密室内的造龙/人计画,优化血缘与净化/同化人性的始作俑者才是元凶——不,始作俑者也不是元凶。为什么是“龙年”?小说提及岛屿曾真实存在的龙年婴儿潮,乃知外围是更庞大的(犯罪)集团。我们不妨回想台湾文学中最出名的“龙子”:白先勇《孽子》中的王夔龙。他属龙,因为同性恋身份成为将军父亲王尚德的孽子,直至父亲逝世仍无法返家奔丧。《孽子》中傅老爷子的葬礼,成为儿子(们)的拟寻父/返家之旅。葬礼让人聚集,也让人目击被排挤至葬礼之外的事物。《孽子》也是一出台北的感官变形记:肥肿月亮、逃家少年、流汁烤鸭、被买卖或出卖的欲望。《孽子》也是攸关造人与杀人,与岛屿优生/劣生学的故事。巧合的是,《孽子》故事背景运作的70年代,恰巧包裹了《佛罗里达变形记》中龙子龙女诞生的1976年。(1976年,蒋友柏、陈幸妤、一青窈、徐熙媛、范玮琪、许慧欣、张泰山、陈思宏出生了,如果他们有一个夏令营⋯⋯)1991年,发生了什么?宛如接力赛,我们的身体里,被储蓄了什么?我们不过是时代的受精卵吗?《佛罗里达变形记》也是小史(们)的寻父记,父亲的变形记:父亲藏在永难抵达的Key West,地理与象征意义的天涯海角。父亲藏在三栋豪华的别墅里。父亲藏在复数的名字里。父亲藏在母亲里。(小说中甚至还有一头名为Telemachus,典出《奥德赛》的猫。)寻父也是制造父亲,但不只是(写作上的)想像与创造,而是在时间/年代的提示下,这个岛屿从前是“认谁作父”?是龙的传人,是苹果的滋味?《佛罗里达变形记》中有“优生”这门二十世纪的有效生意,但有更多因为“诞生”与“弃生”而起的波浪。生与死相接,小说对人物的紧随与揭穿,像是一种监看:那些不请自来的残酷,还需要什么样的馀震与赎还?我特别喜欢他对“莲观基金会”的设定,净化与组织看似有效,但依赖“台面”的事物,总是不堪一击的。无需任何影射与入座,也一样产生既视感。鬼也是活人变成的,《佛罗里达变形记》人人有面孔,也是有鬼的地方。但陈思宏从来不是抓鬼道长。教团吸收信徒,土地吸收太多热能,阴魂不散的东西多不胜数。他固然以小说虚造乐园与地狱,但更像引产与接生:历史产道滑出来的少年们多么美型,也是异形。疯狂的分泌物津津有味,得让伦理与历史的脸孔,流下顽劣恍惚的喙澜 (tshuì-nuā) 。本文作者马翊航台东卑南族人,1982年生。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著有个人诗集《细软》、散文集《山地话/珊蒂化》,合著有《终战那一天:台湾战争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

+ More
极乐世界的覆灭──连明伟评陈思宏长篇小说《佛罗里达变形记》

极乐世界的覆灭──连明伟评陈思宏长篇小说《佛罗里达变形记》

当破土迎接第一缕阳光时,它整个形态毫无艺术性可言 植物之子,也如人类之子一样幼苗越长越高,把各个器官组合成整体再反复、再创造可能发育成无穷尽的不同形态。你看:仿佛每片叶都被精心雕琢――锯齿状叶缘,波形缺刻,针状叶片在叶柄支撑下,与整棵植株交织为整体命中注定!歌德《植物变形记》 从《鬼地方》徙至《佛罗里达变形记》,“夏日三部曲”第二部妖异直袭,不容喘息。作家再次凭借招魂本事,探索人之渴求、忏悔与变异。鬼魅随行,附身不再单纯指涉肉身,深入记忆,使活人变成死鬼,使死人变成活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南方不可以止些。“小史”作为长篇小说开篇切入视角,为人名,为古代职掌记谱礼仪职官称谓,为诸家野史,亦指涉文明别传。一心离世者向友人递送邀约,遗书号令,聚拢四散败兵,命运歧路,离散分轨,蚂蚁运尸途径再次浮现,准备重回西方极乐世界,共同拼凑历史面貌。若言,《鬼》书是以逃至未来的异境“他”者,归返原乡,审视“他/他们”之生命故事;《佛》书,则以“他/他们”,重新从原乡抵达异境,还原过去,聚焦另一无所不在的“他”者。两书横跨巨幅时间,然而,最终抵达的地理、精神与意涵,却有所背离;亦即,两本小说内在意义之起始,互为陈述,同时互为抗衡。六位龙子龙女考完联考,参与“莲观基金会”举办的“佛罗里达暑期少年英语游学团”。领队蛋头带领,地域越界,扩增内在空间探向自我,一一凝视各自家庭境况。小说主要调动两个时间与两个地理位置。时间切片,是1991年的越界之行与2020年的瘟疫之年;地理切片,是佛罗里达与台湾。时空广袤,相互牵引,从中演绎人心诸多变化。龙子龙女各有境遇,因个性、潜能与家庭而走向不同方位,然而探讨不仅于此,私我演变除了情感需求,除了个人意志,隐然透露条条路径抉择,早有历史幽灵惘惘纠缠。表面,近三十年转变,揭橥肉体解放、感情冲动与思想桎梏,深入其中,则得研析整体脉络对人的影响。故事除了聚焦青少启蒙,肉体花草,精神蜕变,更是指向蒙蔽未知如遭操控的背景。位置从亚热带台湾前进热带佛罗里达,再抵至西方乐园避难碉堡,居此,文明洋葱剥落,解除限制,泯灭界线,紫夜、百香果、短吻鳄、火山蚁丘、犀牛、壁虎、绿鬣蜥、猫、红鹤、螃蟹、猫、红树林、蟒蛇等随侍在旁,莲座化为红树林,龙子龙女化为蜥蜴,并非异化为另一个我,而是在另一种文明可能性中重新雕塑,乃至发现原初自我。感官掌控,声色犬马肆意解放,展现兽性通感,深刻唤醒五感。视觉:凯文之精准素描。嗅觉:克莉丝丁之敏锐嗅闻。味觉:安妮之食蚁欲望。听觉:阿曼达之琴奏,莱恩对音乐专辑之迷恋。触觉:莱恩、克莉丝丁遭遇的肉体伤害,角色展开的情欲探索。饮酒,嗑药,著迷新颖食膳,性向暧昧游移,肉体解放跨至精神,乃至最后,无意间唤醒噬人之欲。罪恶迷人,同时迷惑于人。跨入现代文明,人的原初之欲毕竟有其底线,一旦跨越必定深刻烙印,无可复返。经由他者唤醒记忆,原罪胎记,将一辈子囚困探索者。有心无心,均为罪过。乐园揭晓,并非温驯可亲的动物园,而是深藏危机的热带兽园。以愉悦为出发的狩猎,沦为相对意义的野蛮,除非继续留存地下碉堡,展开另一文明向度。龙子龙女偶然造成“黄祸”(Yellow Peril),逃离乐园,返回东方,受限早已建构之道德方寸,终生愧疚。遗留者或自尽,或精神崩溃,西方文明亦无法容许此种流于冲动未被认可的杀戮。乐园沾血,自此衰落,地下碉堡正式敲钉封棺。西方避难乐园并非单独存在,紧密呼应东方“莲社/垂莲小佛堂”。亚裔意象错综贯穿小说,并与西方符码有效抗衡,Yellow、龙的传人、莲花、香港餐厅、指月割耳的传说等。细探机构成立缘由,早已背离佛教教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从党国体制的地下组织避难所,转化为优生学、分级人类、高等低等之“塑人”机制,再转型为慈善助人基金会,龙子龙女在此架构诞生,即使亟欲远离,却难逃掌控。西方避难碉堡的乐园建造者为孤狼杰克,东方躲避党政的地下组织创办人为双性人,东西极乐世界的领导者,均是各个文明制度摧残下的“畸形者”。由于受创,必得活在自主运作的场域,唯有坚壁清野,才得以生存。肉体之自慰,精神之自卫,凭借不受认同的畸形,勃生另一文明向度,宽容鳏寡孤独,接纳老弱伤残,瓦解单一文明故事法则。只是,空间护卫,未能演化另一规模的章程、训诫与道德,紧接势必步入衰败。角色的肉体探索、情感抵牾与精神转变,在畸形文明的互惠之下,萌发规范之外的火种。所谓“变形”,非指终点,而是探向本我之历程,一路巾帼罗襦,搽脂抹粉,天女散花,狂飙文字声色感官,展演行为浮光浪蕊,虚构中隐匿虚构,直至所有秘密一一接露,最终,得以知晓,作为“人”,其实无法避免残暴――于是纵情,于是性欲,于是乱伦。人之原始特征被激发,喷勃飞溅,一方面破除禁锢,另一方面探索文明框架,乃至人在社会系统底下的失误、乱码与突破意志。预设的教化模组之中,原始的欲望、人的养成与道德的培养,均成为诅咒。进而,探向内在意义,无意有意的杀戮,不再只是罪过,不再只是一辈子的忏悔,不再只是某种必须隐蔽的邪恶,巧妙转化,成为无法承担的抗辩,认清自我,借此正式背离东方西方极乐世界。堕入畸形的历程,同时揭露,远离畸形的路径,东西文明野蛮高贵在此正式崩解。作家的野心不可小觑。结合公路浪游、青春启蒙、性别认同、感官探索、忏悔告白、造人工程等主题,演绎出文化冲突、人类意志乃至文明起源雏型等。然而,或可斟酌,异境对语言造成的切割、镕铸与背离;同时,当故事不断解构本为虚构之体的小说,任何摧毁,无限翻转,易将轻易丧失意义厚度。兹因种种明显特征,仿佛刻意背离写实小说,通向寓言,指涉神话,展开更为交错、虚实与庞杂之象征辨证。乌托邦,无何有乡,意欲建立必得先行摧毁,诚心祭献人命;然而,献上人命,并不保证乐园必定到来,先行抵达的总是幽灵。鬼之言,佛之语,莲花瓣瓣垂怜,命运终将揭露我们本无堕落倾向之原初。本文作者连明伟一九八三年生,暨南大学中文系、东华大学创英所毕业。曾任职菲律宾尚爱中学华文教师,加拿大班夫费尔蒙特城堡饭店员工,圣露西亚青年体育部桌球教练。现为北艺大讲师。著有《番茄街游击战》、《青蚨子》、《蓝莓夜的告白》等。

+ More
地狱变的盛夏——作家林俊颕评《佛罗里达变形记》

地狱变的盛夏——作家林俊颕评《佛罗里达变形记》

一开始展读《佛罗里达变形记》,容易轻率地将之标签为廿一世纪、台湾版的《苍蝇王》。然而,并不很久以前流行过的一句广告语,“幻灭是成长的开始”,今日依然成立。跨入成长的通过仪式,必要的恶之华,一如蜷川实花镜头里的世界,总让人错觉是鲜血泼洒。这仪式是否又必然等同于启蒙,心灵之眼被打开了,从此再也不一样了,再也回不去童蒙的单纯天真?显然,陈思宏不满足重弹这样的老调,他的企图与野心如同一条极大的抛物线,把读者的视野推到北美洲最南端的佛罗里达;打著暑期少年英语游学团的豪奢名义,六位一九七六龙年出生、十六岁的三男孩三女孩集体离台赴美,一个癫狂、暴乱又各自内心寂寞欲死的热带暑假,在此核爆,其毁灭威力的半径笼罩他们此后一生,即使各自逃窜到天涯海角也不能洗脱。将近三十年后,他们鬼打墙地回到巨创的原点,那浩瀚大海、万里蓝天,果真成了那最古老的“情天恨海”。所谓核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恕不能在此泄露。但是,这一群美丽少年是一九七六龙年生的,当然并非偶然,此中有作者深埋的用意与心机,“龙的传人”还记得吗?不正是当下许多人唯恐不能彻底歼灭而后快的党国馀孽?每一个有著不同的精神残疾、或带著不可告人的罪衍的龙子龙女,追溯其罪孽根源,不正是他们的父母?而这伙该死的父母们,祸端之首,好一个黄俊雄布袋戏中的“藏镜人+女暴君”的综合体,深层布局终而创立一个秘教……有定见的读者,或要讨厌这样的对号入座,但我必须指明,党国馀孽的正宗本尊是龙子龙女的父母们—以世俗标准而论,大都属于人生胜利组—因此,历史背景必得再往前推一步。我存有《当代杂志》第二期,专辑标题:“革命的/理想的/激情的/反叛的六○年代”;冒著简化的危险,我要引用其中张北海文章〈摇滚与革命〉列出的关键字,“妇女解放、大麻、嬉皮、花的儿女、摇滚、禅、人民公社、性解放”。我的意思是,这本小说一再重点提示的一九七六龙年生,可不是希区考克电影的“麦高芬”(MacGuffin),而是草蛇灰线地提供了时代脉络与解谜的钥匙,从六○到七○年代,出身权贵的父母,在彼时去了美国,在一波波时代的惊涛骇浪打滚过,回到冷战尖锐的台湾,他/她带回了什么香花毒草,企图移植在这海岛?明乎此,我们便可洞悉小说家者言,盛夏的火气里,其中满溢的讽刺与怒气。然则,这讽刺与怒气、更是小说中的那一群崩坏之人的郁怒的标枪,投掷的目标是谁?但,若是这标枪已经找不到投掷的对象,是否回头反噬他们自己?书名《佛罗里达变形记》,既然活用了古老的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不禁要问,变形了什么?成长有必然的幻灭,正确的说,是生灭流转,这是生命的常与变。上天有好生之德,看似酸腐的老话,但生物繁衍,一代人老死,一代人接续,永不匮乏的是新生的眼睛,每一世代各有其哀乐与困境,然而世代之间,是遗产或负债,是罪恶转移或典型确立,该不该清算斗争,要不要转型正义,绝对是复杂而痛苦的思想与行动。此中没有捷径与便宜行事,否则就是开了通往地狱的道路。从十六岁到重回佛罗里达相聚的四十四岁,他们确实为自己构筑了没有出路的“地狱变”。回到小说、文字共和国,公领域,作者以其作品供读者回味并检验。老实说,文学与通俗、类型读物的对立,是相当令人疲乏的老问题。眼前实况是,网路大神的力量摧枯拉朽,贬值旧世界旧东西,尤其影音串流开启的水坝闸门,是巨量的消费供给,也是摄制的巨量需求。文字小说这一门古老的手工艺,能否是影像产业的智库,保有尊严与主体性?还是侍奉它?为其先导、临摹的前置作业?此时此地,尚难定论;恐怕永远不会有定论。在这本小说,故事的强烈戏剧化,叙述的意识流,像是正午海面上的强光跳跃,海面下鱼族随潮流疾游,必须坦承,我却惘然感受影像的阴影咻咻地席卷而来。《佛罗里达变形记》,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变是在作者。陈思宏丰富的旅游行迹,是否涓滴挹注、转益其小说写作,有待作者本人自剖。据说,今年正是《孽子》四十周年,张爱玲一百岁,不免令人想到白先勇笔下那仓皇无依的青春鸟之一,小玉,耿耿一念飞往日本寻父的传奇;而移民美国四十年的张爱玲,辽阔的新大陆于她不过是芥子之宅,太阳下毫无新鲜事。继《鬼地方》的波罗的海,陈思宏将小说场域拉到佛罗里达,刻意求工经营一场青春的献祭,鬼祟其后定居他们的心眼。在海岛台湾的读者,隔著淼淼太平洋读之思之,四面海洋环绕著我们,“浪打空城寂寞回”,世界那么大又那么小,自己的罪孽自己救,自己的鬼祟自己除,我想到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诗行,杨牧的翻译:“整整五㖊下令尊那里躺著,他的骨骼是珊瑚架子了;那些珍珠本是他的眼睛来的,他身上所有会消灭的都遭遇了一次海之变,已经转为丰美,奇丽。水妖们按时为他敲丧钟,叮咚!听啊!我听到了—叮咚的钟。”本文作者林俊颕一九六○年生,彰化人。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纽约市立大学Queens College大众传播硕士。曾任职报社、电视台、广告公司。著有小说《我不可告人的乡愁》、《镜花园》、《善女人》、《玫瑰阿修罗》、《大暑》、《是谁在唱歌》、《焚烧创世纪》、《夏夜微笑》、《某某人的梦》、《猛暑》等,散文集《日出在远方》、《盛夏的事》。《我不可告人的乡愁》获2012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与金鼎奖;《某某人的梦》获2015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与金鼎奖。2012年获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画(IWP)

+ More
【书评】失婚男人何去何从? 吴娟瑜评《拼装家庭》

【书评】失婚男人何去何从? 吴娟瑜评《拼装家庭》

拿到“拼装家庭”小说时,看到封面的两个男人各自牵著女儿的手,误以为这不就是所谓多元家庭的组合之一吗? 两个相爱的爸爸组成一个温暖真情的家庭,然后受到家人阻隢、社会异样眼光,结果爱情大崩坏……错、错、错……我错得离谱!抓住社会脉络叹服作家Ami亚海的神来妙笔,她不走温馨大团圆的剧码,她抓住了社会尖端议题──和同一女人离婚后的两个男人,为了各自女儿的幸福,努力协调彼此的价值观、工作型态、上下课接送,以及家事分工等。Ami亚海不走老路,也不走岔路,她老老实实记录两个最早互看不顺眼的前夫,为了女儿的“姊妹情”,继而彼此容忍,同时经历最新潮流的各式各样议题。例如:裴承飞曾是个“妈宝”、何笃行斯文到“没存在感”、淇淇在学校被“霸凌”、缪缪自编自导“绑架”,另外,单亲妈于美君的儿子“对爸爸过敏”、裴母误认“两个男人住在一起就是同性恋”,以及何笃行经手“青银共居”提案,等等。总总这些都是读者熟悉的字眼,不料,加诸于两个单亲爸身上,却组合了波涛起伏,情何以堪的纠结人生。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社会变迁瞬息万变,十年、二十年前,女人失婚是一件难以启齿之事,不但遮遮掩掩,还需含辛茹苦,拉拔儿女长大。如今,风水轮流转,拜女性受高等教育、职场女性吃香,以及经济自主之赐,婚姻中的女人不再低声下气,不再委屈求全。一个踉跄下,许多年轻男人如同何笃行和裴承飞竟然成了孤立无援的单亲爸,关键点──这些失婚男人尚未察觉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被老婆Fire了。失婚男人的悲欢诚如名导瞿友宁的际遇,他拍电影大卖,老婆却要求离婚。当时,他说了句全天下失婚男人的心声:“前一天还好好的,怎么隔天突然说要离婚?”接著,他补了一句:“她可能想了很久,但我都没察觉”。这就是现今社会一个非常微妙的变化,Ami亚海却抓对脉络了,她看出失婚男人的悲歌。“拼装家庭”里,两位男主角鼓起勇气出席“共同前妻”苏馥纯的再婚喜宴,读者除了会心一笑,也佩服Ami亚海的巧思铺陈。后来,苏馥纯准备退回两位前夫的礼金而约了裴承飞,两人终于有机会心平气和地对话。“裴承飞听著前妻诉说自己被产后忧郁反复折磨,向母亲求援却得不到帮助,还曾经想要杀死自己的孩子……他不敢相信前妻在经历这些事情时,自己就在她的身边。”我说Ami亚海“抓对脉络”,特别指裴承飞讲出了“自己就在她的身边”这句话。我是长期关注家庭结构演变,和性别趋势的社会观察者,我发现许多在婚姻浮沈的妻子早已发出警讯,提出建议方案,但是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打游戏的老公却“有听没有到”,甚至认为老婆是无理取闹,胡吵乱吵,结果拒绝沟通,以至错失良机,让失望的老婆转身离去。失婚者无罪,没有人故意让孩子在两边家庭奔波,也没有大人故意让孩子在暗夜哭泣,但是真的走不下去时,不放手,又能怎么样呢?裴承飞认错,向前妻说“对不起”,承认自己不够格做爸爸,苏馥纯也坦言自己不够格做妈妈。很少离异夫妻还能如此open talk,多数是带著误会和怨怼,从此一辈子不再往来。至于,另一位男主角何笃行,他没有裴承飞幸运,得以和前妻话说从前,形象懦弱的他仍心系苏馥纯,却考虑和另一位单亲妈于美君重组家庭,然而,裴承飞反对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好意,也各有思量,命运会怎么走,大家都不明白哩!至少,书里的两位失婚男人,Ami亚海笔下留情,让他们有很好的反省,让他们把失婚的隐痛藏住,认真地把女儿的幸福摆在第一位,在无意中组成的“拼装家庭”里互相支持。谁是藏镜人?建议读者们看这本书时,不妨把著眼点放在前妻苏馥纯身上,毕竟她是整个“拼装家庭”的藏镜人,她挣脱家庭后,展翅高飞,成为亮丽的Top Sales,是业务冠军,是第三任老公阿智的心上人。苏馥纯远离婆媳困境,从妈妈角色脱逃,又力争上游,站上自己人生的舞台,做为第一女主角,她在想什么?她在要什么?21世纪的女性是有声音、有形象,也有行动力的人,离婚前的何笃行和裴承飞应该无法理解前妻的心思起伏,一定也难以认同“做一个妈妈怎可能不要女儿,宁可离婚”的决定。但是,事实发生了,这个世代的男人已不是活在爷爷、爸爸的古老神话里,要女人三从四德,要老婆守著神主牌、守著家庭、守著儿女,要老婆做一个不出声音的影子,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了,这就是多元世代的多样家庭样貌,要阻止,要拒绝也难以达成。“拼装家庭”让我们在两个爸爸、两个女儿、一个前妻的主轴里,慢慢咀嚼,慢慢吸收,慢慢理解。失婚男人如何走出一片天地?在Ami亚海精准拿捏和生花妙笔下,绝对掀开了你我尚未厘清的人生际遇,非常值得读者们一窥其中曼妙哦!本文作者吴娟瑜国际演说家/两性专家

+ More
伟大的代价是责任——Let me sing you a waltz评《瞬间正义》

伟大的代价是责任——Let me sing you a waltz评《瞬间正义》

若论目前为止所读到的华文小说,游善钧的科幻推理小说《瞬间正义》大概会是适合直接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首选之一,有爱情,有悬疑,有亲情,也有动作场面,就连故事中的人物都已随著文字叙述自动于脑海中配对好合适的演员人选,鲜明的角色形象、生动的言行描绘、未来感的人工智慧,再加上张力十足、峰回路转的缉凶与办案过程,让人读起是欲罢不能。《瞬间正义》游善钧著(图/Let me sing you a waltz提供)过去关于警察执法过当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也许就是作者提笔《瞬间正义》的灵感来源,就像电影《关键报告》、丹布朗《起源》等无数电影或小说的题材,警察在明,犯人在暗,有时人脑难以于千钧一发之际做出最恰当或是最正确的判断,未来势必只能仰赖电脑改善人性本质上的缺陷,此部小说便著眼于两害相衡取其轻的办案考量,科侦中心设计出一套名为“Finocchio”的人工智慧,在每位同意参与此项计画的员警身上植入晶片,交出扣下板机的身体自主权,一场名为“瞬间正义”的计画默默启动,从此以后,是由电脑而非人脑决定开枪方式与用枪时机,避免伤及无辜,防患于未然,甚至为“正义”下定义,却也极有可能走向所谓的“必要之恶”。故事围绕在几名要角身上,生来就有英雄命的话题核心员警薛博泽,同时具备了大众喜爱的戏剧性与悲剧性,一手打造出人工智慧的高材生萧苡麟博士,以及参与此项计画的警界与媒体界相关人士。随著一场超商抢劫的失控意外,这个秘密行动因此摊在阳光下,过程中舆论风向不停摆荡,受各种阴谋论左右,曾经一面倒将人工智慧捧上天,又在弹指之间把赋予“正义”标准答案的新技术拉下神坛,毕竟那同时也可以是警察卸责的借口。“身为一名警察,必须对自己开的每一枪负责,那才是真正的正义。”“他的意思是:难道知道不是‘自己’,而是‘系统’让自己开的枪以后,那份杀了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吗?”正因如此,萧苡麟博士解释系统时会说“物种的进化是竞争,至于社会的进化,则是妥协”就在于,物种进化是技术层面,而社会进化则在于道德层面。可想而知,Finocchio 也将为警方惹来不少未知麻烦,从令人费解的开枪时机开始,参与此项计画的员警依序身亡,一起又一起命案引发社会哗然,再加上先射箭再画靶的牵强模拟影片,让人不禁怀疑人工智慧的可信度,甚至相信有其他看不见的手在背后主导一切。科技始终源自于人性,但就如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萧苡麟而言,在在证明玛丽雪莱所说,人的经验往往是盲目的。我们追求拓展智力,渴望探索未知,将人工智慧赋予最接近人类的形态,最终却无法明白自己一手创造出了何种危机,如此局面其实在无数科幻作品中并不新奇,然而接著看见的不出多少恶始于善,多少错误始于正义。基于诸如此类的原因,迫使人们不得不自省,于科技日新月异的过程中,举凡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各类领域,都必须回归根本正视一个终极伦理问题:邱吉尔提醒世人,伟大的代价是责任 ── 那我们的责任究竟在哪? 不难看出丹布朗对游善钧撰写此本小说的影响,透过社群、媒体各类元素,具有普世性的思维模式、科技现况、恐惧根本建构出潜在危机,选在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时刻,满是骚动与混乱的年代,巧妙将虚构情节对应到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以流畅易懂的笔法堆叠一个说服力十足的精彩故事。阖上书本后,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抱持类似的疑问,到底于科技和人性之间,未来的人们该如何取得平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正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幸,设法寻求一个标准答案的同时,也许该回归《起源》中的一段话:“愿我们的哲学跟上我们的科技,愿我们的同情心跟上我们的力量,也愿爱而非恐惧成为改变的动力。”

+ More
天作之合的定义可以很宽广——elish评《拼装家庭》

天作之合的定义可以很宽广——elish评《拼装家庭》

说来微妙,那怕向来有声音主张这是足以摧毁社会良善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虽然不晓得要怎么办到,想像力就是超能力?),但一夫一妻以外的家庭形式向来受大众娱乐创作的青睐。有像电影三个奶爸一个娃或伊坂幸太郎小说《OH! FATHER》这样“爸爸太多了”的欢乐路线。也有像电影《亲密关系》或《他不笨,他是我爸爸》这样的催泪系故事,整体而言是无需统计的多。 只是我有时还是会思考,一个平实的台湾多元成家模式可能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烦恼,能否成为托尔斯泰笔下那种所谓都是一样的幸福家庭? 那样的家庭可能是由台北两个男人的合作开始,他们一个叫裴承飞一个叫何笃行,都曾曾同一位女人结婚但最终分开。婚姻各留给他们一个女儿,然后因为许多现实因素,最后变成一起照顾她们,对,一起照顾。 在同个屋檐底下,淇淇和缪缪这对同母异父的姊妹有一个爸爸和另一个爸爸(通常是叫他叔叔)。两个爸爸常被误会是情侣可其实不是,嗯,好吧,结果这个事实好像反而让这个家的成分看起来更离奇。比如奶奶就一直表示,你们不去登记吗?这样没有保障欸!大概是对这类作品多少有点刻版印象吧,我刚开始总忍不住期待,故事会不会出现一些猛爆喜剧式或者惊人的韩剧式展开,不过再读下去就会发现,这本小说的重点就是平实。爸爸都得乖乖上班,一个公务员一个结构技师,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职业,小孩更没有超能力(不,那个,其实我没有期待小孩有超能力啦,真的)。两个爸爸一样会带小孩搭捷运、吃麦当劳,她们的女儿会去学跳舞和珠算,在学校要小考,也会和男生吵架,作业字写太丑只好一直改。为了学区租来的房子就算空间不足,女儿也还是要有自己的床,但爸爸就……睡同一张床也不会死,再说有何不可?嗯,这样很好啊,有何不可,真希望我也在那里!(不,所以说在那里干嘛?呃,讨论他们有多宠女儿?)但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家庭琐事,可以反过来让人察觉到很多事情发生之前难以想像,但真碰上了才会意识到那原来也是不错的选项。虽说没有精巧笑点与夸张情节,可相对的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特殊家庭日常中的温馨与美好。我想阅读Ami亚海的这个故事时,最有意思的点莫过于在台湾城市里看著角色经历自己熟悉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又因为自己的特别与平凡,经历了不同的风霜与一样的喜悦。毕竟《拼装家庭》的成分和其他家很不一样,可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部分却又如此类同。到头来读者总会意识到,不管成份如何,每个家都一样特殊也一样不特殊,许多看似平凡的家庭也都有自己的问题与压力,而标签的存在大可不必。只要彼此重视、互助,也愿意为了对方变得更好,这样的关系自然可以成就一个家,就像天作之合的定义也可以很宽广一样。身为读者我总理直气壮的在心里想著,这个家明明这么好,为什么总是被另眼相待?但其实我知道为什么会被另眼相待,正因为同样活在台湾,才更知道这样的家庭可能会受到怎样的批评。当看见小说里确实出现歧视时,无论那是来自邻居还是师长,在感觉不平的同时(可以把O老师鞭数十驱之别院吗?),又可以鲜明的想像那种态度与嘴脸。就算对象不是自己,但这样的歧视向来不令人陌生,更别提《拼装家庭》还比一般的特殊家庭更奇妙。这种奇妙可能会成为力量,但更多时候、至少在彻底磨合并变得坚韧前,异质往往仍是负担。旁人的目光耳语,来自所谓正常的歧视,都可能让人类在不自觉间把污名内化到自己心中。即使在主线正式展开的当下这家人看起来已磨合得很好,可实际上人和人之间永远存在著冲突和意见不合,也无法不去思考自己的现状究否为最佳解,又该不该持续下去。两个已经太习惯正常的父亲,尽管一边教导女儿正常的定义可以很宽广,却又总是不自觉的反过来肯认自己的异常。他们暗暗想著这种奇怪的状况不可能持久,甚至想找方法来加以治愈,那怕出现在眼前的是个烂方法也可以。但该怎么说呢?有时没经受困境反而无法形塑更坚韧的自我,也无法察觉到真正重要也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所谓幸福家庭更非没有冲突的理想小天地,而是一个不断互相摸索试探持续追求最佳解的命运共同体。《拼装家庭》正是以平实的剧情,在缓缓述说一个奇妙家庭如何经历考验的过程。它让读者循序渐进的去感受问题在那里、他们如何拿出爱、创意与坚定的心努力克服,又有那些问题本不应该是问题。当然家庭之外,我也喜欢作者对故事中那位前妻的温柔,她不是妖女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强悍,她只是个试著好好活下去的同时,变得无法顾及其他更多事甚至濒临崩溃的普通人。小说中那段和解,以及她再度勇敢追求幸福的尝试都让我浅浅微笑。孩子可能带来幸福,但也有些人的幸福无法包括孩子,而每种选择都该被尊重。总归来说核心家庭其实是非常近代的发明,早在现代社会成形之前的原始部落时期,一大群人彼此帮忙照顾非出于己的孩子的习惯,反倒才是人类在物种延续上的优势。没错,那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事,我们都是现代人了。但也正因如此,在这个环境已经异于古早年代的现在,我们都该试著接受更多元化的家庭结构,让人们凭需要与机缘采用而无需担心外界排斥。于是本书看到最后我的想法也从一开始的“有什么不可以”或者老套的“这样也很好”,慢慢变成为何这不能是另一种无需多言的理所当然。我很期望有天更多元的家庭结构能在台湾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而一本好小说向来能够去除偏见并开拓人们心中的可能性,比方说《拼装家庭》的故事。本文作者elish偶尔产生期待自己是业馀上班族妄想的写作者,习惯阅读、观影、写小说和心得,正在追寻更多有趣故事的人生旅途中。

+ More
AI vs. HM:人工智慧与人性道德的挣扎交战——提子墨评《瞬间正义》

AI vs. HM:人工智慧与人性道德的挣扎交战——提子墨评《瞬间正义》

2012月2月26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某社区的一名巡警,见到刚购物完走出超商的非裔男子特雷翁.马丁(Trevon Martin)后,先入为主认为对方看上去形迹可疑,便打了电话通报警局支援,自己也上前去盘问了马丁,随后双方却因故发生争执与扭打。当警方赶到现场后,马丁早已中弹身亡。2014年8月9日,密苏里州的弗格森市,一名年仅十八岁的非裔青年麦克.布朗(Michael Brown Jr.),亦是在被警察拦下来搜查时,就原因不明被该员警击毙身亡!《瞬间正义》游善钧著2020年8月23日,威斯康辛州的基诺沙市,二十九岁的非裔男子雅布各.布莱克(Jacob Blake),正要进入自己的汽车驾驶座时,却被警员从背后开了七枪而倒地。当时,三名年幼的儿女也正坐在车上目睹全程,布莱克因枪伤造成腰部以下半瘫,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多年来,美国警方因用枪时机而误杀无辜者的事件频传,再加上同年乔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被四名警员暴力致死的事件。警察歧视与不合理执法的抗议声浪日益高涨,引起全美五十个州一波一波的游行抗议。尽管,目前全球已有至少十四个国家的执法单位,规定出勤警察必须配备穿戴式的“警用密录器”(Police Body Camera),作为现场搜证、执法公平性评估,以及警察被投诉时的视讯依据。这些国家在全面实施后提出报告,警用密录器除了有抑止意图犯罪与安定民心的效果,在城区的犯罪率亦有明显趋缓。不过,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警察误杀市民,与执法过当所造成的伤亡事件。游善钧的最新科幻推理小说《瞬间正义》,适时迎上这个全球正在关注的重大议题,并挑战警察用枪时机与不合理执法的解决途径,也就是以人工智慧来防范执法者枪火意外的机制!这一部小说大胆发想出将人类的感官讯息,传导至脑中的微型人工智慧晶片上,再透过中央系统的管控构成一道“保险”,来防范各种擦枪走火的意外事件。故事背景设定于近未来的台湾,市警局的少数员警在实验保密的约定下,大脑被植入了晶片,而所用的配枪也加装了生物锁。那一块微型晶片在员警的脑中,搜集对方的视觉、听觉、触觉与周遭各种资讯,适时传达至中央端的Finocchio分析与评估任务处境。而所有被植入晶片的员警之间,亦能透过系统相互“共感”连结,由Finocchio交叉分析出环境资料做出最佳用枪时机,那一套实验性的AI系统被称为“瞬间正义”!人体俨然成为某种执法武器,而人工智慧却成为管控人体武器的保险锁。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并不赞同人工智慧过度发展。他认为人类的科技将持续进步,人工智慧也会在半导体与软硬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在知识学习与讯息吸收的速度上,超越人脑可以达到与容纳的境界。人工智慧的进程,也将短于人脑历经千百年来的进化与开化过程,并且极有可能繁衍出自我改造与创造的能力,将可能带来人类最终被自己创造的人工智慧灭绝的恶果。许多正在研发人工智慧的科技业者却乐观其成,他们认为目前的研究方向,电脑端并不可能有异变或意识苏醒的可能性,在许多方面更不会超越真实的人性,诸如:创意、审美观、同理心或怜悯之心。当然,也有人天真地认为,万一AI机器人真有任何叛变或脱序行为,只要关掉电源或拔掉插头就可除掉它们了呀!殊不知,现在许多人工智慧的装置中,早已具备太阳能自动充电功能,并不见得需要插头或归定位充电了。《瞬间正义》在人工智慧的题材上,也探讨了乐观派与悲观派两个方向的面向。对科侦中心“瞬间正义”的发明者萧苡麟博士而言,她对自己钻研神经科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所发明出的人工智慧晶片与系统深信不已,甚至对Finocchio所做出的判断,诸如:瞄准对象的选择、射击部位的选择、扣下扳机时机的选择……以及根据环境资料所推估的枪击后果假设,也乐观得全然信任。而媒体记者与受害者家属,则属于悲观的对立面,他们认为执法者对人类的生杀大权,日后将可能取决于由人工智慧来决定,当然深感恐惧与不可思议。记者们更认为,万一“瞬间正义”的计画在警界全面实施后,那么警方日后将可能把一切的枪击误杀或谋杀,甩锅给是听命于人工智慧的假想推断!而这两种面向的冲突,也在其后几名被植入晶片的员警,接二连三发生误击无辜者,与“被自杀”的谜团疑云中,彻底令人反思人工智慧真能取代人类,断下攸关人命的射击或停止的命令吗?就个体而言,每一位被植入晶片的警察们,内心也必须面临两种感知与思维的煎熬,一种是“人工智慧”(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种则是自身的“人性道德”(HM / Human Morality),它们看似分属于两道平行线上的感官控制,却能够在脑中交错缠绕出矛盾与不确定的自我!诚如男主角薛博泽提及──“难道知道不是‘自己’,而是‘系统’让自己开的枪以后,那份杀了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吗?”普罗大众可能粗浅地认为,在前线打仗的战士或维护治安的警察们,他们所枪杀的都是十恶不赦的“敌人”或“坏人”,完全不需考虑任何人性道德或罪恶感吧?其实,除了自身遭受他人暴行或侵害时,会导致所谓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当自己也成为某种形态的“加害者”时,无论是以杀害他人或屠宰动物为业的工作者,也常会导致相对的创伤后压力!那些在战场上为国争光、冲锋陷阵,而开火杀死或炸死敌人的士兵们;那些在刑场上,为伸张法律而执行枪决死刑犯的法警们;那些追捕通缉犯或重大枪击要犯时,需开枪火拼的武装警察们;就算是从事屠宰动物为业的屠宰场员工,都可能因为自身结束了某些生命,而引发挥之不去的“加害者创伤压力症候群”(PITS)。当所有的杀戮或枪击事件结束后,在他们平静的内心仍会受到人性与道德的煎熬,无论他们所杀害的是敌人或坏人,那一条生命背后的成长历程、妻小儿女或高堂父母,也会在他们内心如墨渍般渐渐晕染开来……《瞬间正义》是一部以人工智慧为主轴的科幻推理小说,却促使我们深思在完美光鲜的前沿科技表象下,那一波波暗潮汹涌的AI危机,剧情也不断在人工智慧与人性道德之间切换,触及著不同层面的人心与自我省思。当你阖上这一本小说时,脑中或许仍会浮起女主角萧苡麟,在记者会上骄傲地说著,那一番关于上帝与骰子的话语。读完之后,你应该也能看到霍金坐在轮椅上的身影,歪著头带著微笑看著萧苡麟,淡淡地说道──“爱因斯坦错了!他曾经说过‘上帝不掷骰子’。在我们对黑洞的研究中显示,上帝不光是会掷骰子,有时候祂还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因为祂会将它们掷到了看不见的地方。”Einstein was wrong when he said "God does not play dice". Consideration of black holes suggests, not only that God does play dice, but that He sometimes confuses us by throwing them where they can't be seen.本文作者提子墨 作家、书评人与翻译,台湾首位拥有“英国犯罪作家协会”与“加拿大犯罪作家协会”双重会员之作者。第四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博客来侦探社”选书人、OKAPI签约专栏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说《幸福到站,叫醒我》,荣获TiBE遴选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台湾主题馆参展小说之一,小说作品亦获美国“旧金山市立图书馆”典藏入馆近六十册。脸书/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Beck评Ami亚海《拼装家庭》

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Beck评Ami亚海《拼装家庭》

你们要在相处中保留空间,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之间飞舞。彼此相爱,但不要被爱束缚,让爱如海洋般奔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纪伯伦《拼装家庭》最戏剧性的一刻,我认为在开篇就揭露了:甫失婚的男子何笃行抱著襁褓中的女儿缪缪回到前妻故居,怀著一股物伤其类的心情,叫住了前妻的前夫,几乎是语无伦次地问他:“你是怎么一个人养孩子的?”莫名其妙被这个看起来很没用的男人同病相怜,前前夫裴承飞白眼以对,没给他半点好脸色。接著,天上响了一记闷雷,大雨倾盆而下。非典型家庭的日常因为冲动也因为巧合,被同一个女人抛弃的两个单亲爸爸,就这样带著一对同母异父的小姊妹,组成了四口之家。故事再展开时,已经是数年后的日常。经过多年磨合,两个男人为了养育女儿而组成的互助团体如今运作顺利,爸爸们的时间和资源精准分配,家庭生活就像玩传接球游戏一样默契十足。 裴承飞外放刚强,何笃行优柔寡断;裴沛淇沉稳内敛,何芸缪娇纵热情。两对父女的个性南辕北辙,随意挑出两个人来都能成为强烈的对照组,这一家人却也因此像拼图般彼此互补,每个人都在这个家里扮演著他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和乐又融洽,就算有冲突和磨擦,从大到小对内对外,四个成员都知道“这就是我们的家”。唯一难以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与其说是外界的目光,不如说是深藏的心魔──即使“家”已经形成了,但各人心中却还是怀抱著对“家”的想像,担心自己现在这个家,并不符合家的标准。但又是谁规定一个家该是什么样子呢?台湾近几年反复在多元成家和同性婚姻议题上有抗争和辩论,法律走得比较快,人情跟上的速度仍是稍慢。关于这一点,天生无法选择家人的孩子们,反而远比大人还要知道得更多。面对同学质疑自己家里有两个爸爸很奇怪,缪缪头一回,脚一跺,一句“就算我有十个爸爸也不关你的事”就直接呛爆对方,也痛快呛爆了现今社会上某些人“家庭只能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僵固想像。既然是一个家,无论称呼是爸爸还是叔叔,那就是疼爱著自己的家人。缪缪知道裴承飞和爸爸一样疼她,淇淇也只会对体贴细心的何笃行撒娇。反而是大人们花上了许多时间和精神,闹过一次又一次别扭,才能摆脱对单亲二字的自责和自卑。唉,没办法,因为是大人嘛。爱的界线与越界两个爸爸一开始连朋友都称不上,顶多是利益互惠的合作伙伴,在同居前也约法三章,对财务和教养都划好了明确界线,明智地在相处中保留空间,借此避开一般家庭会有的冲突。作者用了有缝隙的拼图和不同颜色材质的拼布来形容他们这个家庭,也借由两段破裂的婚姻和双方与原生家庭长辈的相处,来强调保留空间并非疏离,对彼此的尊重才是一段关系能够长久而无怨的关键。但情感是无法像责任和财产那样分割的,遇到关心则乱的事情,又怎能当成切蛋糕一样,这块是你的女儿,那块是我的女儿?故事走到后半,两个爸爸的教养分歧浮上台面,他们还因此大吵一架。怀著对“女儿”一视同仁的关心,总是习于包容退让的何笃行终究还是跨越界线──因为都很重要,所以无法选择。我读到这段总是动容,而这份无血缘的亲情也成为淇淇的支柱,让她下定决心,勇敢为自己任性。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转折,乍看像是作者在自我反驳前面的铺陈,但一切走到这里却又都是对的,没有矛盾。拼图的缝隙能让明亮的光线透进来,拼布的缝线让它有弹性好接住落下时的某个人;相处中应当保留空间,但那空间是为了让天堂的风吹拂,为了让温暖的海洋流动,为了注视彼此,而不是转身背对。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拼装家庭》长了很多触手,围绕著这个非典型家庭,触碰到很多其他的问题。单亲家庭的性别典范难题、从婚姻中逃离的妻子、无法产生母爱的母亲、青春期教养问题、童年阴影、长女情结……明明是两个爸爸带小孩的故事,却处处充满女人的声音、女人的指纹。家庭为了孩子而拼装起来,故事也因为孩子而转动。原就擅长描写人物对话的Ami亚海写起小孩来简直像是被附身一般,敏感体贴的淇淇钻牛角尖钻得令人心疼,任性的缪缪遇到克星阿嬷时的自白又可爱得让人失笑,白目的小男生其实很勇敢又负责任,背叛好友的女孩内心其实不断挣扎和逃避……Ami亚海温柔的笔尖不放过理解每一颗心灵的可能,企图和何笃行利益结合的于美君反能说破他的心思,有偏见的楼下阿姨也不是什么坏人,即使是两度逃离母职的母亲,作者也不允许她留在过去的错误中,给了她告解的机会和未来的蓝图。童话式的结局往往是这样的:从此他们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拼装家庭》有个如童话般的开头,而其中点滴却是发生在你我周遭的日常,故事走到卷末,结局又比童话更加美好。家庭能给予的最完美的爱,其实是为了分离。爱在相处间一点一滴累积,让孩子有勇气迎接成长的痛楚,有勇气走出家庭的保护,有勇气接受全新的挑战,有勇气面对将来可能的孤独。不管走得再远都有底气,也不必回头确认,因为家已经在那里,而且一直在那里。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