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人生悲喜剧——罗浥薇薇看成英姝《再放浪一点》

戏梦人生悲喜剧——罗浥薇薇看成英姝《再放浪一点》

我有一群不三不四的朋友,在脸书上开了个名为「D级俱乐部」的私人群组,里头有大学教授、家庭主妇、烘豆师、海外游子、动画师、无业游民、艺术家等等共计十一人。这是个第一时间很难令人理解的神秘组合,但里头或积极或潜水、身怀各自武功门派的成员,加上版面里每日的插科打诨与世界奇闻转帖,让这俱乐部从一开始的无心插柳到而今的藤漫成墙,人人皆从自甘低级的嘲讽底下寻出最小众的乐子,并深深相信彼此必定能理解其中暗语。《再放浪一点》成英姝 着出版日期:2020/6/12看了《再放浪一点》,我一直在想自己的D级俱乐部,认真思索着此类秘密结社之必要。说秘密,其实这并非一开始便得说出口的要件(毕竟说得出口的就不叫做秘密了),而是一种气味,加上(听起来无比老套的)缘分。于是我们得到了爱莫、梁梦汝、巩丽莲、由果,四个阴错阳差、既排拒又亲昵的角色,成英姝描摹人物,尤其女性,真是一绝,相较起她眼底各形各色环肥燕瘦的都会女子,所有的男性都成了配角。她擅于运用活灵活现的人物及情节带动故事的节奏感,那些对话尤其简练精彩,你完全可以想象它被改编成舞台剧:「我小时候好向往院子有游泳池的房子,我心想,得多有钱的人家才拥有游泳池啊?」由果说。「人总是会向往没有用的东西,要游泳池到运动中心就好了,买月票才1500,不限次数。你知道养一个游泳池要花多少钱?还没有跑车实际。」巩丽莲说。「你都到公立运动中心游泳?」我问。「当然不!我是女明星,给人认出来怎么是好?」巩丽莲说。「她都去那种养生游泳池,有三温暖和草药浴的,草药池里头还放姜,老人都去那儿。」梁梦汝说。由果的天真烂漫、爱莫的追问者性格、巩丽莲与梁梦汝的看来互相吐槽实则交心至深,四个人从面部表情到人生观,在这个场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之中便生动描摹出来。成英姝笔下的都会女性,所需面对最波涛汹涌的,已并非社会架构底下的客观性别困境,更多是直面规范之后自我与他者的对话,而这个「自我」与「他者」在《再放浪一点》里,实为一体两面、无法分割。爱莫在看待与书写身边各色女子的同时,看似客观辛辣自有想法,但深究之后我们会发觉,所有的想法之中都包含着她对自身、人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的主观想象。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如同《伤心咖啡店之歌》里头的马蒂,成英姝在故事里藉主角的呓语,像在镜子屋那样抚着镜中的自己,一面自问自答、苦于毫无出路,一面仍舍弃不了内心深处对于(尽管可能永远走不到的)洞穴尽头那丝光亮的一抹想象:「人的一生说了数不清的故事,这些无穷的故事散乱,充满矛盾、歧义,它们会被什么指向一处,变成同一个故事呢?」「……,但事实上,每个故事在当下便已完成了,每一个瞬间就涵盖了过去和未来的可能,在那个点上,它已经是完整的了,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人或可以眷恋、频频回首、踌躇未知,但活着这件事只发生、结束在当下片刻,不仰赖倒带或者不确定的未来,因为它自己就是过去与未来。」四个个性迥异的女人们在铺陈了大半篇章后,终于抛开俗世种种、真正地乘着喷射机离去,在旖旎南国共处一室。你若曾经计划这样的旅行过,便能理解最理想的旅伴不是爱人,也不好是与你太过相似的人,这有点难解释,大致就像小说里四位女主角那样,可以疯癫可以拌嘴可以完全接住你,但绝不轻易把「包容」说出口。在异乡的放大镜之下,你会发现自己的开放性与想象力都水涨船高,角色性格与故事走向至此渐渐收拢而愈见清晰,那就算快被现实磨损殆尽也难全然舍弃的温柔慈悲由此淡淡浮现。我是从晓天与晴恩的支线看见那温柔的。相较起小说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对话,这段故事几乎可说是既唯心而又梦幻。我不愿说那是一段架空的情节,我还愿意相信人们生命中都拥有一个晓天或者晴恩,又或者我们都当过那个只愿享受他人全心的爱却付出无能的爱莫,我甚至为心有不甘的骄傲的她感觉不舍,都已身在那最后时刻,明明无关爱与不爱,还是不愿在情感棋局上弃子:「我不愿意让晴恩知道晓天忘记我了,这是一种耻辱,我不想在晴恩面前认输,但事实上,在晓天和晴恩之间,我已经不存在。」那是一个意欲证明自己「切实存在」的象征,透过他人错认晓天的爱的投向,稳固了爱莫的重量,尽管她如此理解那最初的、「属于她的」一切皆不再,「失忆」的现实与象征性,恰恰铺陈了这故事中为晴恩量身订作的,也是整本小说中最诗意喟叹、也最接近梦境的时刻。那也是整本书几乎唯一以怀柔方式坦白出爱莫(我们)自以为与众不同、实则害怕就这样遭记忆(时代/年龄)淹没的无声恐惧。而她清楚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对所有人而言,没有所谓的救赎,也没有Happy Ending,唯有坦然地(即使一开始是装出来地)大步向前迈,才有机会一再变换/坚持「自己的」样子。没法抵挡命运的嘲弄,至少走也走得看来无畏洒脱。《再放浪一点》原本有个简洁些、不过确实有点过分话中有话的前书名,我并不确定是作者或是编辑的意思让《再放浪一点》最末出线,但在读过原稿几次之后,我忽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些灯红酒绿却又相濡以沫的迟暮老派之爱背后,如此看透世情的心有不甘,这让「再放浪一点」几个字的积极与活泼完整地妆点了这无名俱乐部的午夜时分。旅行归来,说故事的人爱莫以自己进行得不甚顺利的剧中剧为引,铺陈了读者的悲喜情绪也同时暗示了接下来的情节走向。于是我们跟着她们一齐走到了看似荒谬而又萦绕淡淡哀愁的戏剧性转折点。在看似戛然而止的故事末端,爱莫这样跟巩丽莲说了一句话,大抵总和了这个大龄女子俱乐部的主题:「我觉得梁梦汝会比较希望我们笑,而不是哭。」散场过后,红绒布幕再次拉开,舞台聚光灯打在主角身上。人生如戏,戏若人生,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悲伤不能自已。趁灯光还昏暗,女子们便落下那只歪坏的长颈鹿,笑着向未来(过往)跑去。

+ More
【书评】嫁给鬼的新娘 —杀人系小说家昆仑推荐《牡丹》

【书评】嫁给鬼的新娘 —杀人系小说家昆仑推荐《牡丹》

我記得那是某個無聊的下午。趁著能偷閒的時候上了PTT,想當個趁職的嘴砲鄉民,結果在Marvel板看到一篇被噓到XX的文。這邊跟大家介紹一下,在Marvel板要被噓到XX不是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是達成某種驚人成就。因為Marvel板的鄉民基本上都滿客氣友善的,所以能被噓到XX的文不是故意來亂的,就是不知所云。好奇之下我點進那篇被噓到XX的「跟男朋友吃義大利麵」一看究竟。不看還好,看完真的是滿腦子「這到底是三小?」的困惑。那篇被噓到XX的「跟男朋友吃義大利麵」是連載小說,除了一開始的男友視角跟女友視角,後來竟然還出現義大利麵的視角。根據我鍵盤隔空診斷的鑑定,不管這個作者嗑了什麼,一定很純。這個作者後來還寫了「我們不冥婚,好嗎?」以及「變成貓的24歲」,一樣是ㄎㄧㄤ爆,讓我懷疑說不定有濫用酒精的狀況。當時追文的我一再被逗笑,於是記下作者,就是寫了這本《牡丹》,叫作乃雄的傢伙。《牡丹》/陳乃雄著身為一個低調內斂害羞避俗的人,我鮮少主動與人建立交情。但因為乃雄真的很有趣,所以除了PTT Marvel板的發文,我還開始關注臉書專頁順便留言刷存在感,後來彼此會聊上幾句。雖然乃雄常寫ㄎㄧㄤ文寫到無法自拔,但其實是能正經好好說話的,除了關注時事議題,對創作也很有想法,至少是有栽下去鑽研的那種人。記得在某次深夜,同樣身陷趕稿深淵的我們在掙扎之餘,抓住喘氣的機會閒聊。聊著聊著不免想到目前卡關的稿子,便開始交換對創作的想法。身為寫小說的人,對創作小說這件事難免抱持許多困惑。特別是坐在桌子前,一個人獨自與稿子奮鬥時,常會出現「這樣寫對嗎?」「這樣安排可以嗎?」「讀者對這部份的安排會喜歡嗎?」「這樣的情節會不會不夠有趣讓讀者失去興趣?」等等的想法,有一種拼命讓腦袋的馬達空轉,直到發出燒焦味的劇烈折磨感。沒實際認真下筆過的人恐怕有些會以為,寫小說不過就是坐在電腦前配上一杯泡好的咖啡,對著鍵盤敲敲打打,小說就會像冷凍食品微波後那樣叮一聲完成,然後就可以送到讀者面前隨意取用。(我也希望能是這樣輕鬆愉快的事。)但敲打鍵盤輸入文字不過是最基本的表象。寫作時的腦袋總是高速運轉,思考著是否緊緊抓住了核心概念、主線支線的構思、主角配角的安排、節奏的掌握、對白的拿捏收放……這些都是在腦袋中運作無法被看見的。在這之外,更多的是要面對自我懷疑並推翻之,一步一步踏穩掙扎前行。這可以說是一種相當孤立無援的狀態。即使一時能尋求他人的建議與看法,但最終回歸到寫作時,作者本身是處於絕對的孤獨之中,要在那不見邊際的黑暗迷霧中獨自摸索,既沒有地圖也沒有指南針,沒有正確或錯誤。幸運的人可以看見遠方的燈塔有個遙遠的方向,但更多的或許是僅僅憑著腳下隱約可見的踏足點,一點一點摸索,構築出故事的雛型,填入血肉和骨並來回反覆修整,直到文字與段落茁壯完整了全篇故事,直到完稿的解脫。關於寫小說的事,我是這樣想的,乃雄大抵也同意。幸運的是我們沒有被那份不斷糾纏、生長於呼吸之間的懷疑給擊垮,一直能持續創作。這部《牡丹》就是乃雄歷經各種短篇與連載的修煉後,所誕生的一部作品。乃雄本身是攻讀日本文化的研究生,《牡丹》以她專攻的日治時代為背景,寫一段男女情愛與家族糾葛。讀著讀著,彷彿也跟著回到那時的台灣,其中所穿插的真實歷史事件,沒有讓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變得渺小,反而更顯真實。讓人在讀著的時候發現,原來在男女主角放閃的時候,歷史正發生這樣的事情。儘管如此,《牡丹》並非歷史小說,乃雄另有其他安排。從PTT Marvel板發跡的她加入吸血鬼這個元素,讓這個距離現在有幾分遙遠的故事,多出幾絲奇幻色彩,看起來更是神秘,卻也容易想像。經過電影的洗禮,吸血鬼的諸般形象早已經深植在人的腦海中,乃雄順勢操作,不玩驚天動地的翻轉,只是在鬼的形體之外多加幾分人味。吸血鬼或許是冰冷的,但情感的溫度不分物種。至於書中所描寫的女性的無奈,無論時代更迭,似乎是自古皆然。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樣一句人人聽過的成語,戲謔地道出女性的弱勢處境。身為女性,乃雄更是切身體會那些不公平,是那樣血淋淋且真實,使她能精準從女性的視角出發,去描繪主角牡丹的遭遇。──嫁給鬼的新娘。倒楣的牡丹有個嗜賭成性的不成材父親,欠下太多賭債,所以賣了牡丹還債。這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女性被視作物品買賣或作為抵押。乃雄大概也是注意到了這點,才故意作此安排,去強調女性的悲哀無助。這看上去其實很毛骨悚然。先不論為了償還賭債賣身,牡丹無法選擇夫家這件事相當荒謬,婚姻不是像手遊刷首抽可以輕鬆重來的事。偏偏那時候,不,甚至直到現在都已經西元二零二零年了,一定還有女人無法為自己作主,要被迫任憑擺佈吧。幸好乃雄給了不算差的安排。小說畢竟還是小說,無法比現實更荒謬。至於主線中的復仇之路,再一次演繹了人始終比鬼可怕的這個道理。人的形貌有千百萬種,有賭博成癮六親不認的人、有被利益蒙蔽雙眼而設局的人、有沉迷修道卻幾乎入魔的人、有探究真理而遭其反噬的人、也有苟且偷安不願意面對現實的人……這些人混雜而成的眾生相,看起來與群魔亂舞無異,在故事中放肆交織、糾纏作弄,至死方休。可惜在巨大的時代之輪底下,人都要像無力的螻蟻被輾壓,融進胎紋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或許被銘記,或許無人知曉。我喜歡《牡丹》的結尾,礙於洩漏劇情走向無法說破,只好先說,讀了有股詩意般的飄渺。另一個令我相當喜愛的部份則在故事的末段,那些精心構築的文句讀起來都像歌,乃雄以一種歌般的方式去敘述,像有人在櫻花飄落的池邊低聲吟唱。這是既寫小說也寫歌的乃雄獨有的風格。一路看著乃雄的作品,她持續在改變在精進,越來越顯現出專屬於她的文體。不過我想,我們還是要持續為了創作而困擾不已吧。這是身為作家既痛苦卻又幸福的煩惱。差點忘記了,還有一些出於我個人主觀的小碎唸,《牡丹》既然有吸血鬼又有男女情愛,或許會讓人想到暮光之城,但實際上是不同性質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沒有備胎狼人、女主角也不是面癱、更沒有令人尷尬癌末期就地暴斃的親友打棒球橋段。對此感到恐懼的讀者大可以放心閱讀。更重要的是男主角有固定洗頭的習慣,真是謝天謝地。說到這邊已經有點長了,不耽誤你享受閱讀的時光了。淨空你的腦袋,放輕鬆呼吸,進入一九三八年的台灣吧。

+ More
【书评】融合台湾宫庙文化与玄幻元素的冷硬派 — 提子墨评《乩童警探》

【书评】融合台湾宫庙文化与玄幻元素的冷硬派 — 提子墨评《乩童警探》

提到《乩童警探》,不得不提到书中的灵魂人物—罗蛰,他十七岁前是神明代言人,十七岁后报考警校,成为刑警界的鲁蛇。喜欢冷硬派小说的读者,不难从《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端倪到充满针砭世态的写实主义叙事,以及许多冷硬派小说的经典元素。本文邀请作家、书评人提子墨老师,为读者回顾历史上经典冷硬派小说与导读本书。我在阅读张国立老师的前作《炒饭狙击手》时,就非常赞赏他能将推理小说的布局以台湾作为起始,一路随着剧情铺陈跨越到一万公里之外的罗马,令读者在阅读时除了感受到欧洲的异国风情,彷佛也看见了许多东方与西方所撞击出的火花!在得知他的前作成功售出荷兰版权后,我早已敲着碗期待他的新作上市!心中还思索着,这一次国立老师又会挖出哪些题材让它们互相「撞击」?可能是我「心想事成」的念力够强大,竟然有幸在他的新作《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上市前收到书稿!就在花了四、五天阅读完那一份书稿后,阖上电子书阅读器的那一剎那,我露出了心满意足的佩服笑容!光是看到编辑对本书的介绍:「罗蛰,惊蛰的蛰。十七岁前是神明代言人,十七岁后报考警校,成为刑警界的鲁蛇」,就足以令读者眼球发亮想要一探究竟,甚至开始疑惑这到底会是一部奇幻小说?或是警探推理小说?《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张国立着喜欢冷硬派小说的读者,不难从《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端倪到充满针砭世态的写实主义叙事,以及许多冷硬派小说的经典元素──外冷内热的警探、亦邪亦正的艳妇、桀骜不驯的妙龄女子、后知后觉的警局长官、道貌岸然的性侵加害者、疑团莫释的灭门血案,以及性、金钱、谎言与局中局。国立老师在写实主义与冷硬派之中,巧妙地融入台湾特有的宫庙文化与玄幻色彩,在多次回溯少年罗蛰成为温府千岁乩身的始末,或最终卸下乩童之职回归社会,以及那些不时出现在梦境中的奇幻景象,都隐藏着他性格上的转变与手足之间反目成仇的真相,还有人生中那些对过去与未来,所无法自我省思与参透的寓意。小说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人际关系,在底层也暗藏着千丝万缕的复杂情绪,无论是乩童与神明、兄长与弟弟、继父与继女、女儿与母亲、母亲与第三者、警探与幸存者、死刑犯与嫌疑人……每一个人都有着无法说出的怨怼、仰慕或秘密。那些沉潜于主线与支线底下的角色情绪,对应上灭门血案主轴中,一幕幕令人宛若置身于真实社会新闻,与枪决过程的冷硬派场面,更增添了些许身不由己的淡淡忧伤,也如暗流般缓缓汇流,将剧情推至最高潮。冷硬派小说(Hard-boiled)崛起于二○年代末期,通常是连载于美国廉价杂志(the Pulps)上的短篇侦探连作,它在三○年代逐渐崭露头角,直到五○年代起更成为侦探小说的主流类型之一!那么到底又是怎么样的时代背景,酝酿出如此冷冽与硬汉的小说文体?其实一九二○年至一九三三年为美国禁酒令时期,全国上下禁止酿造、运输或销售含酒精饮料,肇因此前酗酒、家暴和在酒馆打群架的乱象层出不穷,而引起许多宗教卫道人士的不满。美国政府在众多团体的施压下,进而祭出酒精禁令的法律条文,企图藉此改善当时社会的暴戾风气。在长达十三年又十个月,无酒精、反暴力与改造问题社会的氛围下,美国廉价杂志的连载中,也有一种小说类型悄悄异军突起,满足着许多血气方刚的男性读者们,内心底层那一股正义感、英雄感与对抗黑社会势力的使命感!那一种类型的侦探犯罪小说被称为冷硬派小说,而男主角通常会被设定为孤僻冷傲、智勇双全、出生入死的狠角色,这类型的人设后来也通称为「冷硬派侦探」(Hard-boiled Detective)!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冷硬派小说,为卡罗尔.约翰.戴利(Carroll John Daly)刊登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号《黑面具》(Black Mask)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假冒伯顿.康布斯〉(The False Burton Combs)。该小说是以当时经典的第一人称叙事探案,男主角是一名业余私家侦探,接受了某位男子的委托必须化名为伯顿.康布斯,造访位于麻州近海的南塔克特岛。这位性格冷峻的汉子,在岛上以假冒的身分周旋于外表鸡皮鹤发的邪恶老妇,与另一名蛇蝎美女之间,他的到来也伴随着一起起冷血的谋杀案接连发生……戴利笔下阴晦悬疑的探案风格,霎时令许多廉价杂志的读者双眼为之一亮,尤其是男主角特立独行的铁汉性格,也满足了禁酒令时期男性读者内心波涛汹涌的英雄气概!如果戴利是美国冷硬派小说的先行者,那么达许.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就是终其一生将之发扬光大的冷硬派实践者。一九二三年,汉密特的短篇小说也开始被《黑面具》杂志录用,并于十月号开始连续发表了数篇「大陆侦探社」(The Continental Op)系列的短篇小说,他毫不讳言自己是戴利小说风格的追随者,在往后的三十年内,汉密特所撰写过的几个系列小说与短篇集中,至少出现过四位冷硬派的男主角,除了「大陆侦探社」系列中,周旋于金钱、美女与黑社会之间中年发福的无名侦探,还有《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中经典款的冷硬派私家侦探山姆.史培德(Sam Spade)、《玻璃钥匙》(The Glass Key)中赌性坚强且花天酒地的奈德.波孟特(Ned Beaumont),与汉密特最后一部小说《瘦人》(The Thin Man),铁汉娇娃探案夫妻档的尼克和诺拉.查尔斯(Nick & Nora Charles)!虽然,汉密特的小说写作生涯因政治理想而中断,出版品的数量也远不如同期作家充沛,却曾引领冷硬派侦探小说进入百花齐放的年代,他所创作的多部小说与探案主角,至今仍是许多冷硬派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他的作品紧凑、悬疑与冷冽的风格,也启发了后进作家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钱德勒同样也是发迹于《黑面具》杂志,在一九三三年以短篇小说〈勒索者不开枪〉(Blackmailers Don't Shoot)出道,他的侦探小说虽然也偏向冷硬派风格,但是行文风格上却饶富趣味,常以独特的文字功力借物借景,来形容某个物体、情境或场景,令他的小说阅读起来非常生动且充满了想象空间,也因此被冠以「钱德勒式」文风。他笔下最知名的私家侦探角色当属菲力普.马罗(Philip Marlowe)!马罗是一名外表高大健壮的私家侦探,每次赴约见客户时绝对西装笔挺、潇洒体面,展现自己身为侦探的专业形象。钱德勒在马罗冷硬派侦探的设定下,也赋予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执拗性格,他原本是洛杉矶检调单位的调查员,却因叛逆与不服从而丢了饭碗,进而成为一名接案的私家侦探,并擅长在附庸风雅的交际圈探得内线消息。钱德勒的小说多次被搬上荧光幕与大银幕,无论是一九四八年由杰拉德.穆尔 (Gerald Mohr)所主演的电视剧《菲力普.马罗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Philip Marlowe),或一九八三年由鲍尔斯.布思(Powers Boothe)挂帅的HBO影集《私家侦探菲力普.马罗》(Philip Marlowe, Private Eye),都曾满足大批热爱「钱德勒式」冷硬派侦探的男性读者,也令许多女性观众认识了那位风流倜傥的侦探马罗!《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中的罗蛰,因为年少时异于常人的神职,以及某种原因回归普罗大众,投考警校成为了一名刑警。但是,在他内心所隐隐作痛的那份内疚,也造就了他成为表面上对长官鞠躬哈腰,隐藏真实自我的罗蛰。他对外人的内敛与冷漠,与前述六位美国冷硬派小说的探案男主角,其实有着非常相似的特质──他们都是心中有故事的冷峻男子!这一部充满台湾宫庙文化与特殊起乩场面,又带着点玄幻色彩的探案题材,再次成功地以乩童与冷硬派警探,撞击出无与伦比的精采火花,也确信这将会是欧美读者非常有兴趣的另类警探小说,甚至可以预期亚洲读者会有极高的意愿,期待观赏到罗蛰警探卖出影视IP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本文作者|提子墨作家、书评人与翻译,台湾首位拥有「英国犯罪作家协会」与「加拿大犯罪作家协会」双重会员之作者。第四届「金车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博客来侦探社」选书人、ETtoday与OKAPI签约专栏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说《幸福到站,叫醒我》,荣获TiBE遴选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台湾主题馆参展小说之一,小说作品亦获美国「旧金山市立图书馆」典藏入馆近六十册。脸书/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书评】在法律无法伸张下,真相的重现 —谭剑评《乩童警探》

【书评】在法律无法伸张下,真相的重现 —谭剑评《乩童警探》

我读毕《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时很满足,但也很疑惑,为什么这本富地道台湾风味的犯罪小说要找我这个香港人写推荐文?我阅读台湾的推理和犯罪小说多年,这些揭露社会阴暗的人性故事比旅游书让我更了解台湾。虽然和香港同样是华人社会,同样用繁体字,同样曾经是殖民地,但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拐过的弯碰过的壁完全不同,台湾社会总让我在熟悉中见陌生,在陌生中见新奇,就像日治的遗风和 「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 的民间信仰在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几年前我在台北住了大半年亲身经历过后,更觉得台港两地几乎在生活的每一环都是差异来得比相同多,就像香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过盂兰节,台湾是在七月十五日过中元节,但这差异并不只限于日期,还有整套仪式。香港人不会在办公大楼地面(香港的地面等于台湾的一楼)放置一张张铺满祭品招呼「好兄弟」(这说法香港没有)的桌子,而香港人在街上烧街衣和纸钱的盛况则是台湾人望尘莫及。由于司法制度不同,两地差异在犯罪小说上就更明显。台湾经历过戒严时期和白色恐怖,其后的解严、「万年国代」结束、民主选举、政党轮替和转型正义等,加上废死、媒体乱象和黑金政治等在地议题,使台湾犯罪小说愈来愈展现出跟欧美和日本推理截然不同的风景来。 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张国立着《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自不例外。除了书里的乩童和死刑为香港所无,这部长篇小说最具台湾特质的一点,是虽然不管书名或文案都没有提及,但在书里反复出现的「林宅命案」(4次)、「三口命案 」(7次)或「林宅血案」(6次),甚至更露骨的「谋杀林家老小三口人 」(1次)、「林宅确定是密室 」(1次)等字眼都无法让人忘记真实发生在1980年2月28日的「林宅血案」。台湾省议会议员林义雄的母亲和双胞胎女儿遭闯入林宅的歹徒刺杀惨死。案件里涉及三条人命,被执法当局严密监控的林宅也形同密室。现实和虚构在此交会,但其后的发展各有不同。在现实那桩整整四十年前发生的案件里,凶手居然来去自如逗留长达80分钟,匪夷所思到极点,和「刘邦友公馆血案」及「陈文成命案」等至今仍是悬而未破的重大悬案。小说里的「林宅血案」乍看和真实的「林宅血案」无关,但张国立在上一本书《炒饭狙击手》要说的就是另一起悬案「拉法叶军购案」(又称「尹清枫命案」,1993)。台湾军方向法国购买拉法叶军舰,参与采购的上校尹清枫被发现尸沉海底。案件愈查愈黑,结果台湾及法国两国一共至少十四人死于非命。在《炒饭狙击手》里,涉案的是军方内部的帮派组织。这一点并不完全虚构,张国立当年就采访过尹清枫命案,甚至见过青帮老爷子。他在《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提及「林宅血案」,是否把他的想法偷渡在里面?我这香港人无法判断,不过,倒提供另一个角度给大家参考:这故事真正要说的并不是台湾史上任何一起悬案,而是「翻案」这件事。这个翻案并不限于法律层面上的重新审理,也包括在法律无法伸张下,真相的重现。台湾有起大冤案「江国庆案」(1996年)。生于1975年双十节的江国庆被指于1996年在军营区内奸杀五岁幼女,在军方严刑逼供下认罪,最后在1997年21岁遭枪决。案件直到2011年才翻案,凶手另有其人但至今仍未落网。唯一确定的是江国庆根本无辜,但性命已无法挽回,国家不只对家属付出 巨额补偿(用国人的钱),还要背上官官相护的恶名。在《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第一部里死刑犯朱俊仁被枪决后死不去的情节,在时序上其实是故事绕了一大圈后才发生。起点是由曾为乩童、外号「小虫 」的警官罗蛰参与调查一起豪门命案开始。上市公司董事长林添财连同自己父亲和儿子三个人在一晚内心肌梗塞身亡(后来确定是遭毒杀)。地点在「林家四层楼,我们视为大栋的密室」(警方说)里。四个嫌疑人分别是:1. 家中居住的印度尼西亚帮佣。除非像电影《锋回路转》(Knives Out)那样的案件,否则可以排除嫌疑。2. 遭林添财家暴的太太林吴琼芬,也是身材丰满风韵独存的美魔女,时时在有意无意间色诱小虫。3. 被林添财侵犯的继女林家珍,也是林吴琼芬的亲生女儿。她剃了光头被侦讯时说话有一句没一句甚至很带呛的说话方式,散发浓烈怪咖味。4. 林添财旗下生化公司的研究员朱俊仁,懂得下毒,虽然没有动机,但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会被被枪决也死不去。比起张国立前作《废业侦探》里嘴贱的马罗,这回的主角小虫是被长官用粗言秽语骂到狗血淋头的「两线三星的台北市刑大警官」,他让我想起《007首部曲:皇家夜总会》(Casino Royale)里的詹姆士.庞德(James Bond),虽然在江湖打滚多时但仍然不上道也不够老练,所以打嘴炮和大开黄腔的责任统统落在围绕他的同僚身上。故事主戏就是看在女人面前尤其弱势的小虫和两位行事作风各走极端的母女周旋周璇,怎样被她们耍得团团转并从中找出真相。即使小虫是主角,但林家珍更像本书的灵魂人物。她说话没遮拦,和小虫的正经八百形成强烈对比。他们之间互动方式的变化,从头到尾牵动我们的情绪。如果朱俊仁被成功送上西天,案件就可以结束,可是他从鬼门关回来。幸存者不但不保持沉默,而且采取难以预料的行动。这是个爱到极致的故事,也是个恨到极致的故事,令我们对真相爱恨交缠。直视真相比找出真相困难,也需要更大勇气。即使找出真相并不等于翻案,也不会动摇国本,但足以一个人的世界全面崩溃,把他从天堂摔落地狱,就像在老电影《黑客任务》(The Matrix)里,Neo宁愿放弃代表美丽监狱的蓝色药丸而选择红色药丸,回到残酷的真实世界。小说刻意营造的轻松气氛令真相显得格外沉重,也令人掩卷再三。本文作者|谭剑曾任程序设计、系统分析、项目管理等工作。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国际会员。着有科幻小说《人形软件》和《黑夜旋律》及以台南为背景的奇幻侦探《猫语人》系列。好奇如鲨鱼。喜欢旅行、动物和大自然。与家人和一只爱撒娇的狗住在西太平洋一个小岛上。

+ More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果子离评《焰口》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果子离评《焰口》

《焰口》是林庆祥继《刑警教父》之后,推出的第二部警察小说。“焰口”是书名,也是小说旨义所在。小说一开头,便引述佛经典故,带出“焰口”两个字。 焰口是什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尊者,在林中修习禅定时,见到观音大士化现的面然鬼王。面然,即面燃,又称为焰口。他的面容枯槁,容貌丑陋,头发散乱,腹大如山,喉细如针,脸上喷火。阿难惊骇莫名,问饿鬼面然为什么变成这样,面然告诉阿难,因为生前悭吝、贪心,于是死了以后堕入饿鬼道。 《焰口》林庆祥 著出版日期:2020/3/27面然始终处于饥饿状态,因为喉管细小,无法进食,因此长年受饿,饿火中烧,烈焰从口而出,非常痛苦。阿难从面然口中知道,三天以后他寿命终了,也会堕入饿鬼道。阿难害怕不已,跑到佛前请示解决的方法。佛陀于是指导阿难《焰口经》和施食方法,让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后来,很多佛家法会结束前会有放焰口(瑜伽施食)的仪式,使饿鬼得以超度。由此可知,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所有的鬼,就数饿鬼最可怜,什么东西都吃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报应?一个是吝,一个是贪。贪与吝,一体两面,《焰口》讲的便是贪的故事。小说以警察、黑道与黑金体制中的政治人物为主线,讲述他们合纵连横,有时勾结合作,有时勾心斗角,皆为财色名利的贪念而起。本来,这个社会应该是道贼不两立,黑白不相交,但事实却非如此单纯。黑不是绝对的黑,白不是绝对的白,往往处于灰色地带,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套一句歌手萧煌奇创作的歌词,正是:“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警匪黑白两道之间,并非如外界想像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认识、不对话。有时业务需要,必须和黑道来往,必须掌握黑道组织,了解黑帮生态,建立情报系统,以便办案时借助他们的消息管道。如果把警察与黑道联络来往视为恶,那么也是必要之恶。每当重大枪击案发生时,警方辄请黑帮提供情报,或请他们帮忙抓人。很快地黑道便交枪、交人。枪是凶枪,人,通常只是人头,尽管如此,表面上警察有了业绩,风风光光。与黑道混熟了,与特种行业接触多了,身在大染缸,意志稍有不坚,贪念一起,便把持不住,乱了分际,沦为不肖警察,利用职权吃香喝辣,要钱有钱,要色有色。水帮鱼,鱼帮水。警察与特种行业形成共生关系。酒店、色情业、赌场、地下钱庄等业者,或行贿,或煽惑高阶警官投资,或给刑警方便,插干股、以优厚利润加股、提供情色,业者获得保护伞。从小,“官兵捉强盗”跟“老鹰捉小鸡”一样,五个字在我们心里留下深深印象,成长后却不时从新闻报导听说一些负面新闻,例如警察吃里扒外卷入不法案件,让人痛心疾首。有时则令人大惑不解,例如这样的社会新闻:地方角头在黑道经营的场所遭歹徒开枪身亡,现场有数名警官,不但未官兵捉强盗,且未在第一时间报案,反而闪离现场。外界不禁质疑,这些警官与黑道间的关系。后来才知道,关系可深了,彼此勾勾搭搭,剪不断,理还乱。也有很多报导,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如想像的纯情。例如黑金政治。这四个字渐渐成为政治新闻的常见字词,以及选举期间批判性的用语。现在我们知道了,黑道要生存要壮大,最根本的办法,莫过于寄生上流,透过漂白,扭转坏形象,夺取更多利益。黑白两道不可说的秘密,比《无间道》和北野武《极恶非道》等电影剧情更加错综复杂,看得大家如雾里看花,看不懂里头的铓铓角角。究竟怎么运作,心态如何,林庆祥《刑警教父》开了大门,《焰口》则已登堂入室,写人民保姆经不起魔鬼试炼,历经一番撩拨,陷落不可自拔的前因后果。不只警察、黑道,也揭开政治黑幕。新闻没讲的,电影演不深入的,政论文章分析不够立体的,林庆祥用小说体裁细说分明。小说以警察、黑道同流合污/合作的发展为主线,而黑道透过选举漂白,更是台湾政治生态的一页。林庆祥虚构的李金生议员,便与真实的郑太吉,成为台湾黑金政治的代表人物。小说有一段描述李金生的领悟:某人当上了省议员后,结交兄弟,插手黑道的生意。李金生看了眼红,感叹:“国民党提名了不少黑道兄弟,有些趴数比我低,例如,屏东的郑太吉,当选议员之前,经济状况、兵力,还比咱卡差,但他一当选议员,什么黑道生意拢欲插手,过高屏溪全部赌场拢要给他保护费……”有为者亦若是,李金生有样学样,也选上市议员。之前他只是个单纯的黑道,只捞点偏门生意,毒品、杀人放火的事不敢碰,但当了民意代表漂白之后,在议会呼风唤雨,驱使警察如牛马仆役,搞赌场、介入砂石买卖,抢标河川疏浚工程,无所顾忌。小说借由李金生之口,道出台湾政治界不能说的秘密。听听这些言论:.警察跟黑道是一体两面,警校教的那一套是骗囝仔的,我们也是在帮警察维持地下秩序,连情报局都要找兄弟去美国“锄奸”(按:江南命案)。.一晚上流动的赌资,没有一亿也有七、八千万,去那边赌的人,前任县长、议长、国策顾问,加上每天在那边混的省议员,都可以开党团会议了。所有的强词夺理,都透露一些早已运作如常的黑金内幕与政商潜规则。林庆祥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缩影,那是股市大好、台湾钱淹脚目、黑金体制成形、政治示威游行前仆后继的年代,也是如其笔下所说:“那是个群魔乱舞的年代,集繁华与罪恶、欲望与希望、堕落与败德于一个黑洞似的深渊,急速流转的漩涡里,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林庆祥的小说,就好在写出“身不由己”这四个字。 本文作者 果子离  作家,以写稿为生的阅读者,著有《孤读的岛屿》、《散步在传奇里》等书。

+ More
隐藏的历史、冤曲的台湾、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吴振瑞》

隐藏的历史、冤曲的台湾、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吴振瑞》

吴振瑞是我熟悉的人物。从高雄旗山出生,在屏东的小学、初中,到高雄的高中,一九六○年代正是我懂事之时。高屏地区的香蕉出口日本,蕉农的经济传奇被传颂,香蕉大王吴振瑞更是传奇中的传奇。越战在远方,只一些美国军人来台度假,在高雄港区街头的酒吧街—七贤三路,异国的放荡况味或说美国情调,衬托在盐埕埔的大沟顶、贼仔市,形成某种舶来意味。高中生的我们看《文星》杂志,但彭明敏和两位台大学生的〈台湾人民自救宣言〉事件,并不那么被一般人关切。战后台湾,像是从二二八事件的梦魇走过来,在美援、经济成长的社会情境,走向另一个时代。香蕉经济在高屏除了致富的农村传奇,也引发一些纸醉金迷的乡野景况,像是乡土小说的情节—而吴振瑞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 《蕉王吴振瑞》李旺台 著出版日期:2020/3/27 流亡来台的国民党中国蒋氏政权,拜韩战之赐,已在冷战时期巩固了统治权力,更在越战的共同防御条约连带中,形成反共体制,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五○年代的白色恐怖,似已在稳定的政权里暂时停住。但蒋氏体制的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形成三角构造,后蒋介石的权力角力在宋美龄、蒋经国之间拉扯,或明或暗的斗争从来不断。一九六四年的彭明敏事件压制了,以开放特许权笼络台湾新兴资本家,形成附庸财团,成为蒋氏政权的新统治手段。香蕉出口日本的畅旺形势是台湾农业经济的某种荣景,但背后的政治学错综复杂。 吴振瑞以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主导出口日本,既是台湾与日本的国际贸易,也在地方的政治权力、更在中央政治权力的体系,卷入政治经济学的纠葛。吴振瑞的蕉王传奇、金碗事件,本质上就是蒋氏政权、宋美龄与蒋经国权力斗争现象引发的效应。吴振瑞的故事,突显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之后,蒋氏政权党国体制的内部权力斗争。这样的斗争,阻碍了台湾香蕉出口日本的经济荣景,蕉农受损自不待言。在香蕉产业一直无法再现奇迹的现在,回顾已消失的时代传奇,吴振瑞故事的历史书写在经过半世纪之后,出现在一些书册。小说的历史书写比一般历史书写,更引人兴味。历史小说将历史虚构化,以小说的形式,更具大众文化条件。历史被失忆化的台湾,认同的形成必须经由记忆的恢复。新台湾和平基金会的台湾历史小说奖兴办,具有这样的旨意。李旺台以《播磨丸》这本终战时台湾人日本兵从中国返台的故事,在首奖从缺时,与另一人作品,同获佳作。《蕉王吴振瑞》也是李旺台在历史小说奖、首奖出缺的佳作,在决选会议获得许多佳评。李旺台是我同世代,一样成长于高屏,并是我短暂新闻记者工作的同僚。他有在地阅历,熟悉吴振瑞,他也在一九六○年代,亲身体会香蕉出口的蕉王传奇。新闻工作的历练,蕴藏在脑海、交织著经济与政治、穿插蒋氏党国体制权力斗争的台湾人悲情历史,在他的作家之路、以历史小说呈现,有其特具的条件。历史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小说,新闻之眼和文学之心必须兼备。李旺台透过吴振瑞的人生经历和香蕉出口贸易,以及蒋氏政权统治台湾政治控制、权力斗争,彰显活生生的台湾人被殖民的战后史。李旺台说他以自传体写成这本小说。他的孩童时代正是家中种植香蕉,父亲也是吴振瑞以理事主席领导青果合作社时,社里的代表,经历香蕉而改善经济的记忆,让这本小说的作者性带有特殊的感情。以一九七三年,在台北成立屏东同乡会的一幕,揭开吴振瑞经历牢狱之灾的世态炎凉、穿插台面地方人士的形色,小说的装置以日本时代、岛屿的痛、中国国民党时代,以他记者身分与同乡旅行团在日本东京陋巷见到吴振瑞之面的引子,再回叙自己成长时期所见、所思,具有台湾人水牛精神的吴振瑞行止,意气风发的时代、落难经验、流亡遁世形影,交织蒋氏政权权力斗争祸及台湾精英的战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群像。战前被日本殖民,战后国民党中国殖民,特殊历史构造下台湾人的历史隐含各种故事,正是台湾历史小说源源不绝的伤痕之土。台湾人的历史意识,或要因此而觉醒、而深化。从《播磨丸》而《蕉王吴振瑞》,李旺台的历史小说家之路,逐渐印拓出形迹。 本文作者 李敏勇台湾屏东人,1947年在高雄县出生,成长于高屏,大学时代修习历史,短期居住台中,现为台北市民。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历程,反映在主编《笠》诗刊、担任“台湾文艺”社长及投身社会运动与公共事务,曾为“郑南榕基金会”、“台湾和平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并在许多报纸、杂志专栏从事文化与社会评论。出版过《云的语言》、《暗房》、《镇魂歌》、《野生思考》、《戒严风景》、《倾斜的岛》、《心的奏鸣曲》、《青春的腐蚀画》、《自白书》、《一个人孤独行走》、《美丽岛诗歌》等。除了诗创作外,也出版诗解说、研究,译读当代世界诗,并著有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集等九十馀册。曾获得巫永福评论奖、吴浊流新诗奖、赖和文学奖。2007七年(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得主。

+ More
女人要从孤岛游出来,为自己调整人生优先顺位—刘黎儿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女人要从孤岛游出来,为自己调整人生优先顺位—刘黎儿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这本书绝对不输《82 年生的金智英》!在我看来,甚至更精彩,纵横都更宽广,而且更深入碰触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登场人物不论是女主角或周边的男人、其他几代的女人、男人,透过作者陈玉梅透彻的访谈及精准描述,跃然纸上;有时跟他们一起窒息,有时跟着觉醒的人一起深深吸了口气,潇洒帅气起来;但也还是会为了台湾依然如此受礼教束缚的女人而难过。 《贤妻良母失败记》  陈玉梅 着 出版日期:2020/2/7同样是儒家文化社会,日本女人已开始试着不断用许多新名词来解放自己,摆脱婚姻与家庭束缚,这也显示:女人都拒绝成为制度的受害者!日本人常说:「女人是一座孤岛。」尤其指称主妇。也因女人常常是婚姻的受害者,现在四十几岁的不婚男女,他们的爸爸都会劝说:「能结婚时还是结婚吧!」但妈妈反而会说:「你觉得人生充实就好,不一定要结婚!」因为知道养一个孩子比买一栋房子贵,如果没有能力帮儿女养孩子,现在日本父母不敢说「我想抱孙子」了!有钱的爸爸妈妈或许会对儿女说;「你去外面生一个孩子来!不管跟谁生都好!带回来,我帮你养!」日本还有便利的认养制度,爸爸妈妈可以认养孙子成为自己的儿女,也就是儿女生的孩子会成为其弟弟或妹妹。换句话说,生子未必跟婚姻绑在一起!日本人因青贫化,寄生老家(实家)者多。以前只有女人称娘家是老家(实家),现在男人也称父母家是老家;有些夫妻结了婚,两人依旧各自住老家,有周末才在一起的「周末婚」,或一年只一起旅行几次的「分居婚」等等。同居未必结婚,结婚未必同居,两者不必绑在一起,所有的必然逐渐变成偶然。「必然如此」、「必须如此」,是一种强迫观念,也成了一种束缚,等自己受不了,或是因缘际会而挣脱出来后,就会理解并非一定要这样才行。人生大抵如此,一定会超出自己或别人的设想,没有谁的人生是真正多成功或多失败的。全球化竞争之下,强化了所有人关于「赢家/输家」的概念,而且输赢全靠数字、纪录来评断,让许多女人的价值更容易被否定;女人为男人或家庭的付出,正如本书的几位女主角一样,无法换算成数字,变得非常吃亏。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输赢,只有走到最后自己觉得是否充实就好!离婚、或是未能好好养育子女,并非失败,反而可能是解放自己、丈夫及子女;所谓「贤妻良母失败记」,只是指社会设定的失败,但结果反倒是成功的,其本质是「女人人生成功记」,因为这些女人终告摆脱各种标记!也因此,本书被列入励志书也不足为奇!离婚或分手,在台湾还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也是书中女主角受苦受难的主因,这是很可惜的。我一直主张,一次分手或离婚是胸前多一颗人生勋章,因为比别人多经历了一次珍贵的经验,当然不必如将军般挂得琳琅满目,但是有几颗是很不错的,是可以自傲的。如果能这样想,许多男女或许可以早点圆满离婚,像日本现在也流行举行离婚典礼。日本一九四七年时每人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岁左右(男性五十.○六,女性五十三.九六),男女结婚没多久,孩子刚成人,大家就死了,但现在不论日台,至少大家都多活三十几年,婚姻制度的窒息感随着长寿而更加重!不仅女人,一贯享有宽厚特权的男人也有此感,而且夫妻性爱不一致更成为问题。而且这样的婚姻制度其实也没多久的历史,但社会却都相信这是「传统」!许多传统都是「伪传统」!就像日本虽然许多两性关系很前进,但至今还不是夫妻别姓(亦即女性保留自己未婚时的姓),民法是日本人只要结婚,就自动会变成同姓,九十六%的日本女人选择跟丈夫姓同样的姓;反对改成夫妻别姓的理由之一,称夫妻同姓是「日本的文化与传统」,但「夫妻同姓」是明治民法制定的一八九八年以后才有的,不过一百多年而已。困扰书中女主角们的状况之一就是男人或伴侣的背叛,一方面这是因为女人在原生家庭中没有信赖别人的经验,对人性充满怀疑,而成为有强烈占有欲的人,失去独立自主性;另一原因也是台湾通奸罪没除罪化,让女人无法很早就学会保护自己追求独立,而且在自己外遇时,若没有像书中云秀一样心生报复的快感,便会产生罪恶感。日本在战前是男人通奸无罪,女人有罪,战后宪法规定男女平等,因此必须男女通通无罪或男女通通有罪;男人因为享受惯了无罪,不肯变成有罪化,只好同意男女都无罪化;虽然女人可以对小三或丈夫控诉索赔,但精神损失不过三百万日圆左右。不过,至少男人外遇时,女人不会只骂小三,也不必像许多台湾婚姻咨询专家要女人自问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让男人不再爱我了?」这是很错误的概念!日本人常说:「外遇就像是在人挤人的电车上被踹一脚一样,随时可能发生!」人生无常,爱情或婚姻的稳定性更是如此,台湾女人相信海枯石烂的爱情,遭背叛就很惨,因为没认识到这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即使今天男人刚出门时还是好端端的爱自己,但可能被踹一脚后就变了;或许女人自己也是,只是礼教不准女人随意被踹而已。踹人或被踹,大抵都是很偶发的,不要自责,也不必白费力气去责怪谁,这只是让自己更悲惨而已,能骂到痛快就好。不论通奸是否除罪化,女人面对男人外遇,最重要而唯一需要自问的是:「这男人,我到底还要不要?」因为有时丈夫即使回头,自己虽然原谅他,但生理上已经无法接受他了,无法让其他女人也用过的性器进入自己体内,心理上或许能克服,但生理的洁癖却无法说谎!男女任何一方有外遇,其实是回不去原样的,但人生本没有完美的典型或范本,一个花瓶即使打碎,黏一黏,修补一下,或许更不漏水,许多骨董也因为修补而更具价值;但女人往往被灌输了许多单纯的「幸福家庭」、「完美夫妻」的想象,很难忍受婚姻或爱情有瑕疵,比男人痛苦数倍。我比较喜欢日本女人冷静观察自己的人生观,日本女人不时对镜自照说:「这个女人累了,应该去SPA一下!」这个女人不是别人,就是自己,也因此当她们发现男人的背叛时,都先问到底自己还要不要这个男人,许多女人发现自己不想要,或是意识到女人原来是婚姻制度牺牲者的本质时,就会开始准备离婚。相当高比例的女人自称自己是「离婚预备军」,而且真的好好准备离婚,除了搜证外,主要是调查并掏空丈夫财产,或是保留自己对家庭及事业贡献度的证据,才不会因为离婚将丧失一切,而不敢离婚。现在日本是每三对就有一对离婚,台湾也差不多。如果离婚者这么多,那么离婚不算什么,结婚也不算什么。许多婚姻不过一两年寿命,往往不如女人或男人一个爱用包包的寿命,婚姻绝对无法与人生划上等号!正如书中的女主角们一样,女人还有一个压力,就是不管怎么努力,只要跟丈夫关系不好,都会自自责、担心「小孩好可怜!」这也是女人被灌输的强迫观念之一,爸爸妈妈如果一直为了孩子牺牲奉献,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负担,孩子不是傻瓜,早就察觉一切。如果一直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到头来内心多少希望孩子偿还她的人生,这对自己或对孩子都是不公平的。日本社会反对夫妻别姓的人,也爱说「夫妻别姓的话,小孩好可怜!」但许多调查显示,小孩觉得自己父母不同姓很自然,也有挂出两个姓氏名牌的家庭,孩子的同学来玩时,都觉得很酷,并没任何问题。孩子其实比大人更有适应力的,「可怜」常常是大人们自以为的说法!几位女主角最后都觉悟了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原本不论男女,谁都不是彼此的所有物,孩子也不是自己所有物,父母也不是所有物,因此谁也不能占有谁。或许,相爱或遇到天灾地变时,彼此会加强依赖牵绊感,但是人不论出生或死亡,都是自己一个人,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女人尤其要注意要把自己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最近签写给人「我尽(我尽)」的原因,我尽不仅仅是任性的意思,而是要极尽自我,女人尤其该如此。而且要切记:爱情是给对方最想要的。这样,自己不会去束缚对方,就更不会连自己都绑住了。书中登场的台湾男人或许是从这些悲惨辛酸过的女人口中来理解,因此好男人不多,大抵自私,欠缺人生方向性,充满幼稚性,这点或许许多日本男人也一样,日本男人也需要好几个妈妈:生他的妈妈,照顾他的妻子也往往跟孩子叫妈妈,办公室代为照理的助手也是妈妈,晚上小酒店的女店主也是妈妈,至少四个妈妈。不过日本男人还有点公平性,许多自己花天酒地的男人会说:「妻子或许现在也在偷情!只是希望她如果要离开我私奔,希望她把孩子一起带走,否则我不知道如何起早给孩子做便当!」日本司法也大多把孩子判给实质上照顾孩子较多的女人,不是拥有经济抚养能力的男人。女人或许还是期待男人用爱情或性爱来肯定自己是女人,男人何尝不是如此?但男人却还看不破「男人用钱就能买到女人肯定」这件事的肤浅性,是因为社会对男人一直都太过宽大,女人只好自己先除却这样的迷思,才有希望改变。男人的价值不是数字决定的。日本人喜欢用「是否欲求不满」来衡量人的状态或人生,本书中的人物不论男女,很多都陷入欲求不满的状态,这是很可惜又可怜的。欲求不满的人很容易自己伤害自己或别人,一定要自己欲求满足,才能有余裕爱别人,尤其女人应该赶快改变自己人生优先顺位,把自己放在第一才好!玩不够或没玩过的人,一定要好好多玩些!当然女人有时懒散地留在舒适圈,其实也不是那么罪过,因为社会或身边人们往往不鼓励,但一有机会爬出井来、观天透气时,千万别忘记出来!忘记透气的后果,大概只能自行负责了!作者是我在台湾所见少有的好记者,而且更难得的是,她一直愿意用蚂蚁的角度来看许多社会底边的悲欢,而不是老鹰式的居高临下来看所有人。她是一个爱哭的作者,我可以想象她跟书中的女主角们一起流了很多眼泪,才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读此书时,也想帮她以及所有的女人擦眼泪。感谢作者,让我一次就真正体验了这么多人的人生! 本文作者 刘黎儿 旅日作家、文化观察家,忘龄女人;曾任中国时报驻日特派员,二○○四年专事写作,在多家报纸杂志撰写专栏;书写对象包括两性关系、职场文化及日本政经社会议题、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有《私藏东京》、《日本职场奇谭集》等三十余册;小说则有《棋神物语》等;二○一一年经历福岛核灾后回首关注家乡台湾高危险核电,重披新闻采访战袍,出版废核相关书籍数册。最大特点是好奇;最大愿望是慢慢咀嚼幸福;最大嗜好是读书、美食和旅行。

+ More
敲碎性别刻板阴霾,重新定义贤妻良母—周芷萱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敲碎性别刻板阴霾,重新定义贤妻良母—周芷萱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听闻本书即将出版之后就一直相当期待,收到书暂放在客厅桌上,家人随手拿来翻阅,结果就被抢去读了,欸欸我的书啊!!故事写得太好看,论谁都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等终于轮到我开始读的时候,也是一口气就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心里好沉,故事里小人物的悲伤太沉重、太跃然纸上,浓烈的悲伤袭来,但紧接着小人物的生命活力又敲碎了那层阴霾,随着每个故事的主角人生的改变和醒觉,读者的心也跟着渐渐释放。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着出版日期:2020/2/7人的价值观从不独立于这世上七个「不贤妻良母」的「失败」女人故事,每一则都是一出生命的舞台剧,充满喜悲起落。乍看这些故事或许有些猎奇,家暴、外遇、反对同婚的女同志,但其实,一如作者所说,他们就是我们。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台湾社会中生长,就算身上背着不同的年纪、生活地点、身分的标签,但每个个案都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价值观不会超然独立于这个世界上,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和人生经验的累积,形塑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与世界观。好几位故事的主角都曾提到面临痛苦的处境时,内心不只是充满痛苦,更想着他人会如何看待一个离婚的女人和他的孩子,或是不愿意让老家的父母因自己离婚而感到丢脸。既然人的价值观是由社会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人又是群居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很难拒绝旁人的眼光和想法。离婚故事中最常存在的两个阻碍因素,一是社会眼光,二是经济问题。纵使台湾社会的离婚率连年攀升已来到世界第四,在某些人眼里,离婚仍然是种失败,离婚的女人要再婚较难,男人却相对容易。尽管一段婚姻的「失败」需要两个人,但从故事里这些女人的身上可以看到,关于离婚,男女双方会遭遇的处境有根本上的不同。许多人的前夫都再婚生子或是开启新关系,而这些离婚女人却始终独自操心着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就算开始新的恋情,也不太愿意再次进入婚姻。我们也看到,曾经身处社会眼光的漩涡中的他们,之所以可以走出既有处境,往往是获得了其他的支持团体,宗教、朋友、甚至是新的情人。或是透过小区大学和学校有了新的生活圈,接触新的知识和人群。他们的所谓「脱离社会眼光」、「女性觉醒」,依然是奠基于新的团体和价值观之上。只是这一次,他们开始倾听自己的喜好,开始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将就和顺从他人。常常在进行社会批判的时候,会有人说「不要管他人眼光就好了,没有那么严重吧」,好像所谓的社会压力,以个人的一己之力就可以自行克服,但人从来都无法超然独立于世上,而是由许多社会交织成的网组成。这些女人的改变,可以看成从一个社会群体走向另一个,并非全然架空地跳出社会关系的漩涡。这些故事细腻刻画了支持团体对人的重要性,人性的复杂与纠结在本书中活灵活现,改变的过程刻画至深,不是突然被雷打到似的跳脱,是一步一步的积累在一瞬间累积成了改变。离婚的阻碍因素之二,经济问题,则是女性主义的老话题了。因为经济不独立而难以离开不合适的亲密关系的女人所在多有,而这些女人之所以经济难以独立,一方面是他们在婚姻关系中的实际贡献重要性常常不被看见,另一方面也是在传统的社会刻板印象中,女人被期待要依靠男人。这些女人被这样教育长大,身边的人不重视他的贡献,到最后,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贡献并不重要。传统社会的性别分工由女性担任辅佐、持家的工作,但相较于男性在外工作有实际的经济报酬,女性为家务付出的劳动长期不受到重视、不被当成需要支付薪水或是给予回馈的工作。不只是家务劳动,婚后倘若夫妻一起工作,女性配偶对于丈夫事业的帮助也常不被看见,更甚者,称之为「既然钱是男人辛苦赚的,外遇很合理」。导致处在传统分工下的这些女性一旦离婚,很难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对家庭经济上的贡献。再加上已婚女性因为婚育离开职场的比例高、职涯中断复工不易,女性长期处于经济弱势位置,让他们的选择严重受限,经济问题成为离婚路途上的最大绊脚石。无论是社会眼光还是经济问题,到头来问题的根本是性别刻板印象:男人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又该是什么样,男女依照在社会中的角色各安其职,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束缚了每个人。不只是依循这个期待走的女性碰到贡献不被肯定、失去自我的困境,书中也提到酒店经理对台湾男人的观察。阳刚特质对男性而言也是一种束缚,酒店里的男人们充满了展演出来的阳刚纸老虎和各种男子气概的伪装,被经理们一眼看穿。不过,这样看穿男人洞察阳刚气概问题的女同志,却难以看穿自己,依然相信异性恋结婚生子才是正道。刻板印象不只对异性恋男女都是一种束缚,对所有人都是。失败不见得是失败根据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的研究,台湾学生在全世界中是最害怕失败的一群,其中又以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败。研究也指出,害怕失败背后其实是害怕旁人的目光。我们太害怕失败,但其实成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人,走出自己的快乐,不见得是失败。倘若细思,贤妻良母的定义是什么呢,也许跳脱传统定义之后就不见得是失败了,离婚但取得儿女理解、拥有自己人生的阿惠是失败吗?离婚后重新学习独立、开创第二人生的云秀是失败吗?所谓的贤和良,是不是可以不再以他人的定义为中心,而是追求自我成就呢?本书除了给我们机会重新思考失败和贤妻良母的定义之外,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也包括引起的共鸣。每个读者一定在身边都可以找到几个和故事里的小人物相仿的人,也许是自己的母亲、也许是自己、也许是姑姑或阿姨,看似悲伤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若要指出本书的缺点,大概就是作者过度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纵使人的价值观绝对一定程度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也如前文所述的是来自许多社会因素的交织,但本书七个故事中,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明摆着写出了一个甚至多个原生家庭带来的伤或是启示,彷佛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只有家庭因素一个可能。事实上,依照每个人的家庭关系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可能有不同,过度强调家庭因素可能会制造新的刻板印象,再次复制「单亲家庭的小孩容易学坏」这类的偏见。原生家庭的过度归因并不妨碍这本书做为一种集体疗愈和跳脱现况的示范故事集,尽管每个人的选项不同、改变的可能也不同,但我们依然都有选择,都有可能透过自我觉醒而成为浴火凤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不再为性别所束缚。 本文作者 周芷萱 女性主义者、专栏作家。积极倡议性别平权。

+ More
妻母角色的变与不变─苏芊玲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妻母角色的变与不变─苏芊玲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读完陈玉梅刚刚出版的《贤妻良母失败记》。故事很生动、很好看,书读得很快,但整理思绪有点慢。身为女性,长久关切女性议题,接触和阅读过不少女性的生命故事,读《贤妻良母失败记》中七个女人的故事,有感慨,但没有被吓到。我在想的问题,除了何以致之,还有能怎么办。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 关于何以致之,已有很多分析,玉梅自己也提出了看法。从女性主义角度而言,父权文化最为根本。它透过家庭教养从小深植在女人的骨髓脑袋,即使有些家庭小世界已稍有解禁,外在大世界里仍有许多难以撼动的铜墙铁壁,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倾压、束缚、折磨女人,也因此,女人的生命故事会一再出现类似的主题。玉梅对她采访书写的女性有很深的疼惜、不舍,但我在她们身上其实也看到不少生命力和战斗能量。玉梅的笔调有点悲观,她慨叹这些女人的青春期来得太迟、人生被耽误,但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她们总算有所改变,而改变永不嫌迟。人生路途步步辛苦,但缺乏主体性的委屈痛苦和具有主体性的昂扬奋斗,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林志洁为这本书写的序中,自言是个自主性极高的人,但那并不表示她的人生就因此比较轻松,还是得不断直面外在环境的挑战,也得随时纠正周遭他人的观念,但她说:“这些反抗和教育,当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丰足,很快乐。”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积极地想一想,女人的主体性要怎么养成,想如何打造自己的人生,以及建立更好的社会。具体的做法或许可以是这样:如果你年纪稍长,是个母亲、老师或上司,就用不同的方式养育出不一样的下一代吧;如果你自己没有被好好养大,就多花点力气“壮大自己”,在现今的时日与环境中,这样的资源应该不算少;而无论你是谁,多大年纪,一定要透过各种方式,连结起来,共同建立善待女性的社会。壮大自己,支持其他女性,以及改造社会,都不是容易的事。三十多年前,在生了小孩之后,因为深受冲击,我就不断思考,如何在传统妻母角色之外,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因此写下《不再模范的母亲》。几十年过去,这个议题仍然没有“退流行”,从前一阵子引起许多女性深刻共鸣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可见一斑。我很好奇,妻母角色至今的变与不变,到底是如何? 陈玉梅的这本书,写的也是妻母角色的变与不变。改变很不容易,它经常血泪交织,既匍匐,又进退,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自觉和行动力。期待大家看完书,做更多的分享讨论。 本文作者 苏芊玲 曾任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长;是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的创会理事长、现任监事

+ More
置之死地而后生─ 卢郁佳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置之死地而后生─ 卢郁佳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一年前在KTV遇到作者陈玉梅。幽暗大包厢坐满十多个同事朋友,屏幕迷艳光影投在每个人脸上身上变幻不定。动力火车乐团MV中,两个迷茫忧郁的沧桑男子,披散长发咬牙切齿弹着吉他,歌词中有一种无奈的温柔:男人得知被甩,同居女友要走还继续撒娇讨拍,哭着不肯走。男人无怨无悔照顾她情绪,最后抱一下闻闻她的长发,提醒她再不走天要亮啦。我错愕,搞不懂歌词中的女人是要走还是不走,她到底要什么。如果男人正色要求「既然不想走,那妳就跟外面那男的分手留下来」,不知女人会不会打个冷颤,醒来自动拎起行李箱上Uber 头也不回离开。但这男人就是不会说破,这女人也不会行动,在残暴中存在着只有两人才知道的信任安全网。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着出版日期:2020/2/7 这两人一定分过几次了,分完一阵子就痛苦想复合,复合一阵子就痛苦想分手。复合后问题毫无改善,也早知分手后痛苦不会断根,以致对分手的缠绵仪式流程默契于心。他俩面前展开的是一条荆棘长路,尖刺嵌进了脚底拔不出来,皮肤黏着干涸的黑血,伤痕累累,苦路不见尽头。我以为分手就算谷底、停损就没事了,但他俩的痛苦还没完,故事不会结束。包厢沙发角落挤着个青年,把自己藏在大胡子大外套里,却把这首歌掏心掏肺唱完了。 那情绪像一阵冰风吹透我脚底,回神只好猛嗑桌上的冷盘猪脚、喝胖大海热茶压惊。我挫赛。KTV真是兵凶战危,天使纵有双翼,也不敢涉足如此险地。 陈玉梅说在写书,采访几位女性写她们的故事,写得很难受。这些故事,一般人可能一开始接触就想逃,因为当事人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太深,难以自拔,她旁观也不赞同。但后来她接纳了这就是当事人必经的过程。陈玉梅当时写的,就是这本《贤妻良母失败记》。书中的七桩婚恋生命史,表面常见,骨子里凶险无比。每位受访者都是幸存者,透过层层迷雾去捕捉自己飘忽的痛苦。那总是隐埋在「我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很感恩」、「我现在过得很好很快乐」的背后,遭遇过多少次羞耻自责和合理化的交互攻防。能够说出来,是多么艰难。能够写下来,是多么艰难。资深人物记者陈玉梅,是一位将跑新闻当成做社运的可敬先行者。在主流报章杂志一面歌颂企业家、名流成功与富裕,一面窥探艺人劈腿、外遇、婚变作为补偿的世界里,她为《苹果日报》采访了公娼、跨性别人士、街友等的边缘困境,在报上揭露社会牺牲了哪些族群来成就浮华权势。当年做这些报导并不讨好,往往被视为猎奇,热血记者们还常因遭受意想不到的内外反弹,而身心俱疲萌念放弃。陈玉梅没有沉默以对。《贤妻良母失败记》透过七位坚毅女性的人生抉择,探讨贤妻良母价值标准潜移默化的宰制。读这书需要非常慢,读完奇峰突起的戏剧化情节,再回头从平实行文的字里行间读夹缝文章,未明言的矛盾挣扎,难以启齿的奢望,在字面以下等读者打捞、端详。贤妻良母的标准是什么?主要是配合父母、丈夫与婆家的一切要求,并在丈夫失能时积极补位,替丈夫擦屁股收拾残局,谦卑再谦卑,原谅再原谅。何谓公平,是以满足丈夫的利益来界定的。如果主妇要求家务有给,丈夫得付薪水给她,那么贤妻良母会觉得这位妻子太爱钱,这样对关系没有帮助。如果丈夫下命令,妻子反抗,那么贤妻良母会觉得这位妻子太霸道太凶,男人不喜欢,这样没有好下场。贤妻良母知道该配合丈夫,因为知道丈夫不会配合贤妻良母。既然估计自己没有赢面,那么她不想制造冲突,落得大家难看。既然只要自己让步就没事,那么她就愿意尽力配合。如果丈夫外遇不道歉,那么她会主动道歉。如果丈夫不原谅她离婚,那么她会主动原谅丈夫。只要结果能关系和谐,她不计较单方面付出一切。如果贤妻良母的道德标准她不认同,「标准」只能靠着人多势众威吓她,而她可以像男人那样阳奉阴违,那么她终究会逃亡,这些标准无法偷走她的人生。然而有时她衷心相信贤妻良母之道,无论过程有多艰苦,终能换取幸福。即使到头来不知道事情怎会出了错,那么也是自己做得不够完美,至少努力过,心安理得。贤妻良母是一种民族宗教,因应解释为奴的苦难需求而生,把痛苦包装为公平的惩罚和考验,所以再多的失败实验都无法证实错误。书中每一对伴侣的冲突,都像动力火车乐团MV那样隐含着多重真相。贤妻良母观点的问题是,它封印了女人内心某些重要的真相层面,斥责它没有资格说话,以致问题循环无解。有时贤妻良母像是一种乐观开朗性善论的人本主义,基于已经结盟而要求自己信任对方,以共同体内部「自己人」的慷慨好客,放弃权衡得失,在亲密关系中付出而不求回报。放眼长远的互惠平衡,而在每个当下对伴侣不设防,开放予取予求,无条件地接纳。人们相处要求公平,哲学家汉纳.鄂兰(Hannah Arendt)说,但友谊当中不需要公平。如果超商店员少找一块钱,我们可能不接受,但同时我们却愿意请朋友吃饭。这种有条件的同理和开放,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机制,只是被系统化地滥用了。当女人落入亲密关系的霸权陷阱,却阻止自己意识到真相,阻止自己表达不满,她的付出煞不了车、回不了头时;性别平等就被发明出来因应冲突,宣布战争状态,树立界线,保卫界线。贤妻良母角色之所以能延续,确实有其功能:维持和谐、信任,坚持和平,避免丈夫感到受攻击,敌意防卫、语带讥刺、抗拒沟通。然而,即使丈夫心情很好,仍照样不可沟通时,那么,当个贤妻良母所为何来?贤妻良母所满足的传统功能,正是制度所匮缺的:双方源于自尊自信的安全感,相信关系并非零和游戏。如果只有女人单方面相信和平、坚持非暴力,那注定只有牺牲,而无法成就和平。所以贤妻良母路线像航天飞机的燃料舱,过了初始阶段就该抛弃,冲破云层闯入更高更深远之处。女人必须犯错,必须犯罪,必须去做过去自己眼中不够好的自己。可能在星云深处也有和平,但那却是在起始点所无法想象的和平。真实的和平,要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挑战,需要整个村庄一起促成。需要政府和小区支持母职,需要阶级分配的公平正义,需要对女人友善的媒体文化。女人「超越」贤妻良母的成长,往往被外人看成「负」贤妻良母,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而导致婚姻失败、人生污点。歧视、羞耻、污名会二次孤立受伤的女人,恐吓她们不敢轻言放弃婚姻。而女人之间的深度理解和支持,是当事人生活质量的保障。《贤妻良母失败记》功在打破高墙,建立连结,让女人理解女人,倡议团结,阻止分化。如果回家过年遇到长辈逼婚,或劝妳不该离婚,那么送她一本。这七位受访女性和作者,手牵手围在身边保护妳。她们会把敌人缴械,变成盟友,把爱恨矛盾起伏交织激烈的情绪荆棘险境,变成妳展翼飞翔的起点。 本文作者 卢郁佳 曾任《自由时报》主编、台北之音电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杂志总编辑、《明日报》主编、《苹果日报》主编、金石堂书店营销总监,现全职写作。曾获《联合报》等文学奖,着有《帽田雪人》《爱比死更冷》等书。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