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为家的人——专访陈雪《亲爱的共犯》

无以为家的人——专访陈雪《亲爱的共犯》

陈雪一直在浪头上。从90年代开始,她是弄潮儿也是酷儿,时代迎面而来,便理所当然的用尽生命书写。我问陈雪,“现在还有人用‘酷儿文学’称呼你吗?”她回答,“很久没听到了,大概很少人知道那是什么。”2019年陈雪随同婚法制化结婚成家。看起来,90年代那个披酷儿文学先锋标志上阵的陈雪已远。然而要到新作《亲爱的共犯》,我们才发现成家后的她成了潜行者,矗立一座家,悄悄从内引爆。“如果没有原生家庭,只能自己去寻找家的话,这个可能性是什么?”陈雪说。这或许可从她在小说前引用的电影《新桥恋人》台词“天空是白的/但云是黑的”看出端倪。盲女与流浪汉在废弃的桥上相遇,不见于社会的爱只能在不是家也非一般人栖身之所的桥上滋长。当爱始自荒芜,家的意义便同步塌缩。亮丽的家埋藏著什么过去陈雪创作出一个个罢家女孩(藉逃离原生家庭,反省亲密关系),现在她一手写恋爱课散文,一手搭起《摩天大楼》,具象化社会结构与受困其中的人;再来她搭建《无父之城》,搬演终极的暴力——白色恐怖。《亲爱的共犯》以一桩富二代绑架案开始,自幼失父的女警“周小咏”进入豪门调查,却发现侯门似海之外,受害者与加害者的位置也开始混淆不清,最终成为《白夜行》式爱与恶的辩证。我们到最后才明了爱是救赎,也是诿过。陈雪在《亲爱的共犯》里搭建一个整洁美满又安康的家,里头的人却不幸福。再明亮宜人的家对不幸的人来说,也只是有屋顶的天葬。《亲爱的共犯》触及不同阶级对家的想像,来自陈雪过去对家的不满及憧憬,“小时候我很讨厌家里的巧拼跟三层柜,心想为何大人都买这种东西。后来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家充满廉价家具,毫无美感可言,我却感到家的感觉。渐渐的,我发现你去很高级的地方,即使像饭店美好,但你不会称为家。”“现在大家常常谈断舍离,想要干净清爽的家,更好的生活,然而里面的人的状态是什么?当我们期望干净整齐的美感,就很容易不自觉的高人一等。使用美的东西,其实不会让人心里变美,更多时候是为了隔开混乱与肮脏,同时画地自限。”因此,《亲爱的共犯》开篇便是富豪“张大安”盖的“白楼”。陈雪这样描述:“一栋白色的建筑在夕阳映照中,呈现出几近金色的光辉,倘若有一双眼睛从空中俯瞰,将会看到那一栋市区巷弄里的独栋楼房,在一片灰色乐高玩具堆起的矮矮楼房中,站立著白色的庞然大物。”在不成家的地方守望陈雪写家,是颠覆,同时也小心呵护另一种家的可能。《亲爱的共犯》另一个重要场景是育幼院。陈雪说她一直对育幼院很感兴趣,小时候常觉得自己会被送到那,“因为我父母曾经分开,我始终有种不安全感。那时候《小甜甜》正红,我跟小甜甜一样有雀斑,大家就叫我小甜甜。可是卡通里小甜甜待的孤儿院很温馨,我的家却不成家了。”“我对特定空间著迷,总想著这里面住著怎样的人?”从《摩天大楼》到《无父之城》,陈雪在封闭的空间中试验人性。在《亲爱的共犯》里,人物则被放到两个极端——白楼与育幼院。育幼院培育没有家的人,那些人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会是犯罪者的面貌吗?答案当然绝非如此简单。这便碰触到小说另一个主题——爱与恶的等值。“爱一个人何时会变成恶或罪?”陈雪问道。《亲爱的共犯》以绑架案开篇,然而陈雪志不在写复杂的犯罪,“我不是写推理,小说里的杀人都来自人性,而非一个哏,只是想让人猜不到。”《亲爱的共犯》之前,她其实想改写真实刑案,但发现这些案件原因看起来都很简单,“可是人是这么复杂,这些简单或许有他们无法言说的部分,我想知道人在怎样的情形下会杀人。”“透过小说,我补足真实案件我看不到的复杂面,更千丝万缕的看待犯罪,试著找出一个人的生命在何时产生分歧。”因此,《亲爱的共犯》看似是侦案故事,到头来却展示——陈雪习惯用“展示”描述小说里的道德困境——令人怵目惊心的悲剧,“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活得很小心,往往还是被命运拉了过去。你想摆脱过去的恶,可是挣扎的同时也沾染了恶。”当暴力散发甜腻滋味如何书写恶,涉及陈雪近年关注的议题——暴行。“这几年,我一直想写暴行,施加于人却无形的暴力,例如控制与剥夺。吊诡的是,这其中有个反复的模式,伤害之后又呵护。施暴者都有一套说词,‘我是为你好’、‘连你都不相信我’等。我想展示这种暴力的形成,以及它如何黏著人。”大至国家机器,小至亲密关系。暴力深入脊髓,甚至散发甜腻的滋味,教人错觉是爱。《亲爱的共犯》里的许多人物正是透过家这个结构,用爱去实行错。陈雪透露,她曾经历一段有言语暴力的亲密关系,“对方一下贬低自己,一下贬低我,让我处在是非对错难分的处境。我一直不愿相信自己是受害者,直到对方动手。”“很多时候,爱是只有一个信徒的邪教,对方成为你的教主。”过去陈雪小说常出现青春女孩献祭的模式——女孩受了伤,用自身的不幸见证社会的残酷。然而陈雪说,“这一次我的小说人物的爱没有荒芜,还有能力并努力去爱。”“不健全的生命,不会去爱。然而我们从小到大会受到各种伤害,因此我们怎样通过伤害反过来肯定自己,而不是怀著负罪感。”《亲爱的共犯》一方面毁家废婚,一方面展现了最纯净的爱。陈雪写恋爱课散文,帮助读者经营亲密关系,自认写散文跟写小说的人格不同,我好奇两者差在哪?“写散文比较接近我自己,写小说的‘我’很淡;写小说比较能把人放到极端,写散文是中间值。”不过《亲爱的共犯》最后其实带著异常温柔的质地。对此,陈雪说或许是自己有了家庭后,对家的想像更有自信。“我发现家未必要在一个房子里,也可以有照顾与归属感。”《亲爱的共犯》是桥上的孩子长大了,曾经无以为家的人回头探望现在无以为家的人。

+ More
纯真可以如此凶猛的幻灭——陈思宏谈新作《佛罗里达变形记》

纯真可以如此凶猛的幻灭——陈思宏谈新作《佛罗里达变形记》

陈思宏像催化剂。触发一切,却不会消耗自身能量。在安静空间里,他是最具活力的拔尖。访问前,他说回台行程多,先应了一场VR电影试映。别人看VR有各种论述,他则好奇:“看到哭怎么办?戴上VR眼镜,眼泪要流到哪?”他在威尼斯影展看完一系列VR电影这样问设计眼镜的工程师,对方语塞。 陈思宏也是不甘低迷的咏叹调。无论写景还是写人,他的文字都像有节奏的歌唱与花式抒情。“我这个人就是不懂得节制。”陈思宏自承。所以,丝毫的情感或触动都能被他放到最大,本来默默无名的故乡永靖成为人何奚落鬼何多的《鬼地方》。新作《佛罗里达变形记》则将场景搬到美国,将七名男孩女孩的成长痛写成了绚烂明艳又惊骇摄人的夏日烟火。美国与青春的梦醒时分《佛罗里达变形记》叙述同是龙年出生的十六岁三男三女参加宗教团体举办的美国游学团,来到燠热生猛的佛罗里达。其中五人来自上流社会,含金汤匙出生,也带原生家庭的不幸。其中一名男孩想找住在海明威故居所在“基韦斯特”小镇的父亲,计画逃亡。于是,男孩拉著其他男孩女孩,逃离游学团也逃离家庭自太平洋另一边延伸而来的阴影。他们以为来到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最终却遭受青春最无情的曝晒,各自变形,不成人形。因此,美国之于主角,不是电影里的都会风情或好莱坞印象,而是一场永无止尽的莽林大暑。为何写美国?陈思宏说,一方面这其实来自他真实经验,“1991年,我十六岁真的参加了一场美国游学团到佛罗里达。我们宿舍前有棵大树,上面有条大蟒蛇,我的美国同学看它像看天上的云,完全不惊讶。”另一方面,则是他对美国——“一个能在百货公司同时买到枪枝跟肉的国家。”——的好奇使然。佛州的美国经验带给陈思宏观看美国非常不同的切入点,三十年后写这段美国经验,他为此又到了佛州两次,再次感受那里的风土。回到定居的柏林后,因为疫情封城,陈思宏关在家写小说,《佛罗里达变形记》于是成为他最痛苦的写作过程,因为“写小说时我需要听见看见人们的声音跟颜色。”上一本《鬼地方》是陈思宏在异乡柏林写故乡永靖,这次《佛罗里达变形记》则是在异乡写异乡。比起《鬼地方》不畏惧于翻开家族内里,《佛罗里达变形记》是陈思宏一次更翻天地覆的坦露,那剧烈来自他对1991年美国经验的迟来回应与想像——如催化剂的他遇见一个疯狂的国度。“美国的一切都很大,天大地大,连人都很巨大。我们来自小岛小国,对美国一直以来都有憧憬跟幻想。”然而,陈思宏在巨大的美国梦中看见了孤绝,“在美国开车的风景就是麦当劳、汉堡王、麦当劳,再汉堡王、麦当劳、汉堡王,不然就是无境的黄沙红土。”就连草莽与热闹并存的佛州,在陈思宏看来都是“忧郁的热带”,“不那么完美,也不那么剔透。”“人在美国变得很渺小,仿佛会被吃掉。”陈思宏说。《佛罗里达变形记》写的便是天真烂漫男孩女孩被吃掉再被吐出来的过程。天真在大暑中蒸发,并且幻灭。逆反继承美国纯真传统美国令陈思宏神往,“我一直在想‘美国’是什么?为何能在强大的资本主义逻辑运作下蕴藏更强大的野蛮?同时,美国人又怀有他们独有的‘美国纯真’。”何谓美国纯真?陈思宏解释,美国人对家国有至高的信仰,认为是上帝天命赋予他们的,所以会说“天佑美国”;看待世界,也总以美国为中心。然而这样的“纯真”到了相对世故复杂的欧洲大陆常会发生不少碰撞,陈思宏说包括亨利詹姆斯与伍迪艾伦的“欧洲三部曲”都描述过美国纯真在欧洲的促狭与窘迫。在《佛罗里达变形记》里,陈思宏则将美国纯真与岛国少年的青春嫁接在一块,一同璀璨,也一同幻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与接合剂的,是小说里不断提及的海明威,“我一直对海明威很著迷,他非常美国,如此阳刚,又曾打过战,并且总是枪不离身,最后甚至用枪自杀。你看海明威的脸,就是最立体的美国纯真。”《佛罗里达变形记》的少年们开车到海明威的故居,便是公路电影结构的幻灭之路。从佛州到海明威,陈思宏说他对美国南方文学情有独钟。“人在燥热中会有变形的感觉,身体变得黏腻,气味变得明显,你会因此一直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存在,同时为此焦虑。”陈思宏举的例子是田纳西威廉斯,“他的《欲望街车》跟《玻璃动物园》可以在我脑海中不断上演,看一万遍也不会腻!”因此,欲望不但是潮湿的,更是汗淋淋的,关乎湿度也关乎气味。身体总能最诚实的诉说我们的欲望。《佛罗里达变形记》里,陈思宏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描述少年们的身体到了美国大陆后的变化正在此。试看下列文字将身体写成地景,又将地景写得活色生香:“热带是五花肉,油脂饱满,撞上这些清瘦的青少年身体,留下饱满的油腻汗水。油汗润浸衣裤,干燥的腋下原本是寒带荒原,走一小段路,就变成灌木丛生的沼泽地。月亮肥满,撒下丰盈光束,在校园铺上柔软的银白稠缎。微风坐在秋千上荡啊荡,柔软的海潮声是棉花棒,伸入耳朵里绕一绕,搔一搔,挖出新鲜的耳垢。耳垢是沃土,冒著蒸腾热气,埋一颗种子,可培育粗壮阔叶树木。”圣洁与否身体清楚知道早在2018年的散文集《第九个身体》陈思宏就宣示了“身体的主体性”。借由文字,他敞开身体,“一步一步,夺回身体的自主权。”到了《佛罗里达变形记》,陈思宏把青少年身体的原始跟成人世界的虚伪对比,小说里出资让少年们游学的宗教团体“莲观基金会”崇拜从不露脸的圣人,要少年们穿著印著一朵莲花的白净T恤;看似光明,却行不能见人的勾当。对此,陈思宏说,“没有人是纯洁的,那些宣称自己纯洁的往往最肮脏。”他在小说里不断写“屁”,“一切圣洁都是假的,只有屁是真的。因为人只有在放屁的时候是最诚实的。在那一刻,我们也因为对彼此最诚实而产生连结。”陈思宏告诉我们,圣人的光辉其实是网美灯,迷人气息来自香氛蜡烛。《佛罗里达变形记》写尽了青春幻灭的姿态,童叟无欺,揭露一切。一个来自台湾的小说家在一块大陆上写另一块大陆,陈思宏说,“很多欧洲作家或知识分子到了美国,都会把在那的冲击写成小说,《佛罗里达变形记》就是我一本乱七八糟的美国小说。”何谓“乱七八糟”?因为青春与幻灭并行,生机与死亡同在,圣洁与污秽对比,美国与台湾也被陈思宏折叠了起来。此时,我耳边响起唐麦克林的〈American Pie〉,以陈思宏的独有咏叹调,既欢乐又似悲鸣,那样的丰饶又贫瘠。

+ More
小说家与大说谎家——卧斧谈新作《一开始就是假的》

小说家与大说谎家——卧斧谈新作《一开始就是假的》

 “我笔下的主角常常看什么都不爽,不怎么合群,所以很适合冲撞体制。”卧斧如此形容他小说中那些“发觉生活有哪里不对劲,所以开始探头找寻真相”的主人翁。 “也很像冷硬派的侦探。”这形容似乎也指向他自己。写小说抬起屁股敲门去有人以“推理一匹狼”比喻卧斧。除了伴随冷硬派侦探的踽踽独行,还有看准目标便紧咬不放的决心。2014年以来,卧斧的小说都瞄准议题,“碎梦三部曲”以都更、移工、宗教团体为主题;《FIX》则与废死联盟合作,改写台湾冤案。到了新作《一开始就是假的》,顾名思义,探讨假消息当道,浊世何清。套句卜洛克在《八百万种死法》说的:“办案本来就是这样。抬起屁股敲门去。”想找出答案,就认份起身,挨家挨户敲门找线索。写小说,当如是。卧斧对写小说有很清楚的轮廓与目标,“小说是我希望跟大众讲话的东西。我不想制造门槛,而是最大化读者。因此,读我的小说不用太伤脑筋。然而,这样的作品背后仍需要很精密的计算或想探讨的议题。”这时,服务生端上卧斧点的热美式咖啡。卧斧顺水推舟的给了我一个比喻,“写小说就像眼前这杯美式。端上来之前,我得选好豆子,再烘好磨好,同时顾及压力与水质。每个步骤都谨慎有意义,但我不期望每个读者都能明白每个步骤的用意。单纯把我的小说当作搞笑讽刺也很好。”因此,小说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它没有一定样貌,端看读者怎么接收。出版之后你影响了谁?卧斧像独行的狼,也跟他的小说策略与所处文学场域有关。1999年他出版第一本书《给S的音乐情书》,便决定不再出版,“我进出版社工作后,对出版的想像与文学奖都有了大概认知。文学奖经验反而让我充满疑惑:‘为何这些人有资格评出哪些是好的?标准又是什么?’2003年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文学奖,当时投稿的作品便是后来成书的《舌行家族》,决审会议有评审说这作品是一篇乡野传奇。然而,乡野传奇只是《舌行家族》的外壳。”《舌行家族》真正要谈的是话语权被操弄、垄断——总有一群人,总被一群人把持。讽刺的是,或许也似卧斧对文学场域的心得。之后卧斧有一阵子把写好的极短篇放在自己架设的网站上,有电子报想刊便随之取用。不以出书为目标,不参加文学奖,也不在副刊发表,在台湾文坛简直是自断双臂。然而这几年卧斧创作能量丰沛,陆续出版。对此,他说,“我要服务的对象很清楚,就是读者。要让他们读了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能复制、散布的文字作品不是被艺评家炒作出的单幅油画,不能想像只有一两个富豪会收藏会看,必须想办法让更多人看见。阅读也是一种休闲。”更重要的是,“你的作品影响了谁?”这个转变确立在2014年的《碎梦大道》。“《碎梦大道》后,我开始想写跟台湾有关的作品,动笔之前我注意到国内很多地方发生火灾,可能是老社区或旧市场,印象中大家会觉得这很正常。后来才发现,某些失火市场根本查不出原因,即使新闻提到可能有人纵火,也往往没后续,这让我起疑。2007年我写完初稿,之后看到火灾新闻都会特别留心,结果近十年全国有百起相关事件。2012、2013年土地正义议题浮上台面。我发现这跟我想讲的有关——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拉扯,于是我重写《碎梦大道》。”“写小说要想著,这是只有我才能写出的小说。”卧斧总结。因为“我”在意,因为“我”想找出答案。这个“我”既是他的小说主角,也是他自己。都只有“我”自己,可曾感到孤单?卧斧说,创作本就是孤独的事,“同时,创作是我觉得最爽的事,我工作就是为了创作,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写下去。常有人问我,为何能稳定的写?答案很简单,如果我不创作,其他事就会失去意义。”影射政治讽后真相时代写是为了让人生有意义,然而“意义”在当下却显得暧昧不堪。后真相时代,追寻真相的小说家,是将遍寻不著还是虚晃一招?循此,我们到了《一开始就是假的》。小说紧贴当下政治现实,以死亡议员尸体下葬后却出现在海滨开场,带出白党新兴政治明星“韦朝”的崛起,以及白党过往统治台湾的血腥历史。此中真真假假,死去的历史与活生生的现实相混,道尽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妄。讽刺的是,小说主人翁是八卦小报编辑,结果却是由他来寻找答案。为了销量,他煞有其事的编造报导——死亡议员握有白党秘辛,一旦揭露将动摇党本。“一开始就是假的”怎知却越演越真,报导提到的人物一一横死。“主角是本该知道真相的人,却制造假消息。这本小说与《舌行家族》有关,主人翁都是掌握话语权的人,这一本问题更进一步:掌握话语权的人说谎,我们该怎么办?”《舌行家族》写于2006年,时隔14年的小说却能映照台湾当下。是历史太讽刺,还是我们毫无进步?卧斧表示,小说于2018年选举后动笔,其中人物包括议员佘偬、市长韦朝,乃至白党,都可轻易连结现实中人。写作当下正是影射人物风头最健时。时隔一年多,这些人物从无地起楼台到眼看他楼塌了。卧斧或许会说,历史很滑溜很狡猾,不要想抓住它。这也是卧斧不直接写明人物的原因,“不能拿小说按图索骥现实,或指证这就是作者的意图。如同很多杀人魔或炸弹客,都会说自己是受沙林杰启发。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一个人所宣称的。”焦虑现况那就努力改变到头来,《一开始就是假的》便是一个聪明的演练。小说确实一如其名,然而卧斧说,“当读者发现‘获得的讯息可能是操作过的’,后来在接收讯息时,就会停下来思考。我公司的工程师读了《FIX》,跟我说他以后看到社会新闻都会想一想。那时我想,这就是小说的力量。”“如果人们一开始就发现自己被洗脑,一切是不是就会不同。”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卧斧变出一条很像历史的蛇,要读者感受被咬。很痛,之后会免疫吗?或许不会,但至少能试著学习教训。“我很实际,如果你对现况焦虑,就努力用别的方式让大家看见对的另一面。”

+ More
爱上旁观他人之痛苦——禾又丹谈《直播中:杀死青春》

爱上旁观他人之痛苦——禾又丹谈《直播中:杀死青春》

《直播中:杀死青春》以少女伫立在斜阳馀晖之中开场。四周静谧,少女却显得格格不入。因著身上的鲜血,与少女的心声——“在死之前,她会先毕业的。” 校园何以成炼狱?青春的甜腻与死亡的气息纠缠。这是禾又丹新小说最初给人的一记重击。校园霸凌题材当道的今天,《直播中:杀死青春》还能翻出新意,因为它加入了“镜头”。《直播中:杀死青春》禾又丹著小说叙述住在偏乡的女主角“俞智恩”本过著全校仅有四名学生的静谧生活,新学期学校实行城乡交流计画,因而多出了七位新生。新来的同学中自带明星光环的“洪琦玉”意外与智恩变成好友,让智恩被其他人妒嫉,遭到排挤。洪琦玉遭遇教师性骚扰,申诉无门还成为诬告者。一连串事件自此引爆。有人离开学校,也有新成员加入,以及,隐藏摄影机。这时,我们才知道智恩所处的学校被真人实境秀《霎时青春》选中,成为绝佳舞台——只是不是所有舞台上的人都知道自己正在被观看。透过观察贴近角色禾又丹出版过小说《她的他》、《在地平线尽头,再见》,此前多写爱情故事。三十多岁的她经历丰富,不过自称“没事业心,所以才什么都沾一点”,当过直排轮教练、设计师、补习班导师,在演艺经纪公司上班,还曾到英国、澳洲打工。做过这么多职业,对写作有帮助吗?“写东西要替很多人设定职业、个性、思考模式,如果生活太单一,很难写出真实感。这些工作经历让我写角色时更真实。如果没有这些,我觉得自己无法贴近角色。”例如小说中有许多参与《霎时青春》的小演员,都因想红而做出夸张行径,影响整部秀的走向。禾又丹表示,这其实跟她在演艺经纪公司的经验有关。她待的是负责临演的小型公司,所以看到很多努力想被看见,怀有明星梦的人,“有人把一堆很小的演出都写上去,但你知道他也只能演到这样了。”要贴近角色就得贴近活生生的人,禾又丹喜欢观察人。“我会思考别人这样做的原因,他们是不是遭遇过什么,这样或许更能有体谅的心,对写作也许有帮助吧。”关键或许在于,看见人的层次。禾又丹说,“比如今天骂你或惹你的人,其实没你看见的那么坏,也许他的坏是一种武装。”观察人之于写作有益,但禾又丹不认为这是什么特殊能力,“只是有的人生活中不需要时时刻刻观察人,不用想到别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只是我刚好不是这样的人。”“每个人有他的生活经验,可以一路自我的活过来是因为幸运。反之,能帮助你早点成熟,也是。不同的遭遇造就今天的自己。坏事发生在身上,而我有能力去思考‘为什么’,就可以让心情变好,即使无法解决事情。”“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是禾又丹因为喜欢观察人,而带给自己的最大美意了。真人秀有多真实?善于观察人,所以才写一部主角都成为被看者的小说吗?禾又丹表示,当初只想写霸凌故事,“因为我常看韩国综艺节目,大部分都有真人秀,前阵子许多韩国女艺人因为网路霸凌自杀,让我开始想,所谓的真人秀有多真实?”“即使没有脚本,节目仍可以透过剪辑‘呈现’一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本来的样子,就算拍的只是简单的做菜或出游,观众也会被引导,想像节目中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不远的血淋淋例子是,今年五月Netflix与日本富士电视台合作的《双层公寓》,因为其中成员不堪网路霸凌自杀而告停。后来传出该成员在萤幕上的表现,其实是制作单位要求的“表演”。“真人秀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而是被剪辑包装的产物。再者,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被拍时,所表现的就不是最真实的他了。”禾又丹点出了重点。因此,禾又丹将平凡的校园化身《楚门的世界》,当真实与作戏混为一谈,作戏的却又比真正的人物“认真”,最后便是受害者、加害者,以及旁观者三位一体,各人沾染各人的鲜血。没有无辜的旁观者为什么想写霸凌故事?禾又丹表示,因为自己曾是霸凌的旁观者。“学生时代班上有两个同学得罪人。有天放学后班上同学要我快点走,说有事发生,整个教室忽然清空,钟声一响,我听见奔跑的声音,一群人冲进来打他们,又‘轰’的一声散去,只剩下两个鼻青脸肿的人。然而,我那时只觉得他们可能真的惹错人活该。”因此,《直播中:杀死青春》最终探讨的,或许是旁观者的角色。在小说中,有几重旁观者:首先,是在事发现场默不做声的;再者,是参与实境秀,知道一切是演戏的;最后,是萤幕外那些看好戏,或单纯看,或上网留言添柴火的乡民。最后一种旁观者看似无害,却可能最张狂。禾又丹说,“我们不知道摄影机开机前及喊卡后,发生了什么事。每集都收看节目,也让观众错觉自己从头到尾都有参与,所以站在上帝视角用很简单的语言去评论一件很复杂的事。”然而,这很危险。小说里,旁观者中最后出手介入的都是女性。原因为何?禾又丹一愣,表示自己其实没注意到这件事,“可能我下意识把女生的共感放进小说里了。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中,女生比较容易对小事件有感,无论是喜欢想接近人,或是觉得别人对她有敌意。那是一种既亲昵又脆弱的关系。”他人投射而来无所不在的注意力,像一张网,把你捞住,渐渐收紧,最后让你窒息。禾又丹试著理解这件事,“或许她们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只能透过这种方式很激烈的寻求。不过我个人太爱自由了,所以都会远离。”她是站在最远的旁观者,得以看清,同时最安全。看到很热衷评论名人的网友,我都会想他们是不是生活太无聊。”禾又丹说。当我们旁观他人的痛苦寻求娱乐,更远处还有人在旁观,那些我们看似不为恶的恶行。

+ More
爱的乌托邦消亡史——梁淑淇谈《无差别爱人》

爱的乌托邦消亡史——梁淑淇谈《无差别爱人》

梁淑淇的文学起源既喧嚣又孤独。她由母亲独自抚养带大,暑假常到母亲工作的纺织工厂帮忙,一边剪去袜子多馀的线头,一边听收音机广播剧。广播剧用声音召唤她进入想像的世界。身处漫天飞舞的布料纤维,她心却在故事,跌宕曲折的情节,周旋纠葛的人物,以及超脱现实的乐趣。后来得知那些剧多改编自小说,回家发现母亲有很多藏书,开始主动进入另一个世界。现在,她创造。写作疗愈受伤的心18岁时,梁淑淇以小说〈等〉获第一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之后陆续出版《双十年华》、《小心爱》、《我和我的……》、《阳光最是明媚》、《爱你爱我》等。也许,写作与孤独有关,梁淑淇坦言自己极为内向,“我害怕面对陌生人,也不习惯跟不熟的人交谈,说不出口,只好写下来,即使写下来也不好意思直接写出感受,所以透过小说隐身其中,不让别人发现我。”也许,写作与想被看见有关。从青春少女写到现在,写作有带来自信吗?还是让她更习惯内向?她答,还是害怕跟陌生人相处,“对我来说,写作是疗愈受伤的心,堆在心底太满的时候,写出来才能抒发。”“以前我妈就说我都把情感藏在心里,所以总是不明白我在想什么,我完全不会跟她说任何心事。有时即使面对丈夫,有些心事我也无法当面跟他说。说不出口我们就互传短讯,透过文字交流,我比较自在。”因此,尽管梁淑淇的书名都带有爱或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却也多所质疑。她曾在其他采访中提及,小时候母亲藏书多是亦舒、琼瑶等人的爱情小说。在爱情小说中长大,她却怀疑爱的存在。也许,写作也与欠缺有关,新作《无差别爱人》看似建构了一个爱的科幻世界,实则演绎了爱的消亡史。科幻包装社会写实《无差别爱人》可套以前几年流行的反乌托邦作品外壳,骨子里却是《火线交错》、《冲击效应》等,借由多线叙述带出众生相——或者说,“不幸的总和”的写实之作。小说设想不远的未来人类经历毁灭性人祸与灾难,量子电脑成为“智能总理”统御世界;人类由人造子宫大规模培育,谁的精子与谁的卵子结合,由智能总理计算分配。繁衍不再是爱的结合,纯粹是电脑运算的结果,亲子关系因此消失。家庭功能则以“无差别爱人”制度取代——智能总理根据资料计算,为人分配家庭。血缘带来的亲疏远近不再,人与人之间的爱一旦相等,即是天下兼爱。梁淑淇以此为背景,铺展“无差别爱人”制度诞生的原因:求子多年未果,终于怀孕的妻子,却陷入产后忧郁,最终在恍惚间导致满载学生的公车堕桥;为暴力笼罩的家庭,父亲长期家暴母亲,儿子默默目睹,长大后在电梯间挥刀杀人;男子冲进幼稚园乱砍,杀死两名幼童。这三起无差别杀人事件何以促成无差别爱人社会降临,梁淑淇在小说间展现高超的调度能力。她的文字超连结,让两个看似迥异的文本世界(反乌托邦与社会写实),与三组小说人马相互纠缠,成为这部奇异又复杂的小说。梁淑淇说她最喜欢的小说家是伊坂幸太郎,当年读他的《Lush Life》大为惊艳,后来每本都找来看,“他的小说像斗智游戏,每次我都在想他的下一步会怎么走,又总是想不到。”伊坂幸太郎的《魔王》与《摩登时代》同样藉科幻小说侧写人的渺小与伟大,《无差别爱人》若是,但多了几分苦楚。写《无差别爱人》是为了回应现实里的无差别杀人,梁淑淇说灵感来自2016年的“小灯泡事件”。“事件发生时,我们全家三人在台湾旅游,正在计程车上。我女儿跟小灯泡同年,我不断想为何会发生这种事。如果有爱,是不是就能避免惨剧,如果有人在某一刻关心别人,会不会改变一切?”没有爱了也没关系小说里不幸的家庭关系成为更巨大的不幸,吞灭其他无关之人。“家庭惨剧往往是因为被关系绑死,觉得自己没出路。小孩无法选择父母,如果可以的话,会不会减少一些悲惨的故事?如果可以分开,人们会不会更珍惜一段关系?很多人以为自己非爱一个人不可,得不到便想同归于尽,所以我在小说里丢出的是:如果人们可以从爱中解放,这个世界会如何?”无差别爱人,让世界的爱等量,其实是消弭了爱,“或许因为我在单亲家庭长大,所以我从不觉得一段关系必须绑得死死的,相爱的话继续走在一起,不爱就干脆分手,潇潇洒洒,记住有过的爱,好来好去,至于令人不快的事记著也无益。”梁淑淇透露,母亲在她小学时另组家庭,后来她跟外公外婆生活。我故意问她,会觉得被抛下吗?“一点也不会,我很开心母亲找到幸福。”爱是如何消亡的?梁淑淇用其中一条主线铺展给我们看——“潘纪凝”被“有小孩才算圆满家庭”的执念所缚;有了小孩后,她却产后忧郁,不止是不快乐的妈妈,更是万念俱灰之人。梁淑淇透露,自己也一直渴求拥有自己的孩子。“我跟潘纪凝一样,很想要有小孩,觉得这样才算一家团聚,并曾为此陷入极大的忧郁,对生活完全失去热情,仿佛再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带给我情感的冲击。当时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走出幽暗,有天我做了一个梦,类似小说中“The One”那一节的梦,醒来后豁然开朗,想通了没有什么需要强求,于是再也不执著。我常常觉得是那个梦拯救了我,有时当人困在情绪中走不出来,可能就等著某一个开关,那个开关可以是一个人,一首歌或一个梦。只要打开了那个开关,一切将有所不同。”潘纪凝与她老公本是恩爱的夫妻,却从对爱的期待到无爱的地狱。梁淑淇说,她想让文字长出加害者的生命史,与爱的消亡过程,“人的行为再怎样极端,必定是什么东西被触发了,如果我们找到那个关键点,或许就能帮助他们。”如同梁淑淇前面提到的开关。悲哀的是,现实中关键往往是由错失铸成的。《无差别爱人》另一条主线是儿子成为无差别杀人者的母亲“常蕙言”。梁淑淇的女儿八岁,谈到女儿,她说为人父母痛苦在于“我们未必能够理解他们,只能努力陪伴。至于他们会不会爱我们,我们只能等待。”在梁淑淇口中,小孩爱父母不是必然的——正如她所谓“不觉得一段关系必须绑得死死的。”女儿比较爱跟爸爸在一块,“不过最近女儿愿意让我陪她睡前聊天,她跟我说她的见闻和心情,也会问许多关于我小时候的事。我喜欢这样的亲子时光,让我们更了解对方。”“我女儿是一个很开朗的人,跟我完全不一样。”怎么说?“我是一个很悲观的人,许多事情先往消极想,即使收到好消息,也怕功亏一篑。可能因为我个性悲观,认为现实大部分事情不受掌控,所以写小说尽可能有正面结局。这是我身为作者的特权。”也许,写作真的与欠缺有关。梁淑淇说,她喜欢写多线叙述,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故事中的主角,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我们无法得知他人的存在,仍如月亮牵动地球影响彼此。”总以为你唱罢我方登场,其实生命一如小说,是壮美的混合合唱。

+ More
宛如主妇杀人事件——青山晓谈《宛如处女》与《露营杀人事件》

宛如主妇杀人事件——青山晓谈《宛如处女》与《露营杀人事件》

青山晓新作《宛如处女》、《露营杀人事件》写谋杀巧艺,以及普通人成魔的悲剧。在此之前,她写爱情、玄幻,十七岁时甚至出版过一本言情小说。谈及这段经历,原来青山晓有个专职写言小的姑姑,“当时姑姑一出版就寄给我看,从来不问我感想,就这样一直寄给我,前后出版了二十多本。后来我跟著写,连当时写言情小说的笔名都是姑姑取的。” 姑姑于今何在?“研究紫微斗数跟佛理。”听起来她姑姑用旖旎前半生作水露,供养后半生寂无境地。那么青山晓自己呢?从爱情玄幻到血腥暴烈;现今四十多岁,平常是家庭主妇,结婚十多年,还有三个小孩,她又是怎样开始磨刀霍霍。当母性成为血性,宛如主妇的文字杀人事件。憧憬谋杀这件事“以前年轻憧憬爱情,谈了恋爱结了婚就会憧憬谋杀。”青山晓开玩笑说。“现在我早上起床把三个小孩送出门,接著整理家务,直到晚上十点她们睡著才写东西,写到十二点、一点。”文字产出看似稳定,其实青山晓的创作之路历经几次断裂。1992年,十七岁的青山晓出版第一本言情小说,遇到网路小说兴起,言小市场调整,后续几本都被出版社退稿。上了大学,她忽然丧失书写的欲望,“当时完全放弃写小说的念头,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萌生‘或许我没有写小说才能’的想法。”2006年,她到明日工作室当数位编辑,动念写恐怖小说,然而她说自己写恐怖的东西会忍不住化身主角,直写人物OS,所以放弃了这念头。2017年,青山晓以长篇玄幻小说《七城之殇》获第一届两岸青年网路文学大赛优秀奖,自言“重返江湖”。怎样找回书写的欲望?“当时我听周杰伦的歌〈天涯过客〉,故事画面就一个个冒出来。加上看完中国大陆热播的《三生三世》,回头看原著,发现戏剧的前半段故事都是编剧编的,原来IP可以这样玩,便想自己下海写。”之后她跟镜文学签约,开始写爱情以外。凝视深渊里的人新作《宛如处女》带著《黑色大理花》的不祥。小说以女法医“原宛如”为主角。某天,她刀下待解剖的尸体竟是大学时代的女同学,对方当年对宛如说:“只要几个月不做‘那边’就会很紧。只要装一下,推拒几次之后再跟对方上床,那边简直宛如处女一般,连我自己都以为自己是第一次……”言犹在耳,于今却阴部遭破坏,无端横死。宛如藉熟稔的鉴识科学,一步步追寻凶手,身边人却一一死亡。最终,过往开始反噬,成魔的不止是凶手。《露营杀人事件》则有如阿嘉莎克莉丝蒂写就的《亲切的金子》。子女在露营时意外身亡的夫妻们怀疑死因不单纯,携手找出真相。发现小孩死于谋杀后,他们展开复仇,设局吸引凶手。到头来,乖顺的人都将面对自己的心魔;当加害者与被害者双手都沾上了鲜血,就像幻想手上满是罪孽与污血的马克白夫人,欲洁何曾洁。改写这般重口味的作品,青山晓说《宛如处女》的开头真的来自以前一个朋友对她说的,“当时听到只觉得‘喔,是这样喔’,然而这句话一直沉在我心底。有了岁月后,才知道该怎么写。”为此,她翻遍鉴识科学书籍,“帮助我创造死法,以及破案的蛛丝马迹。”青山晓坦言,过往写恋爱或玄幻,都倚赖直觉,一挥而就,改写推理类型很辛苦,收尾时还卡住了,“因为我不知道是怎样的黑暗,会让一个人做出这种事。”“我在内心想‘那就写吧’,却不自觉的避免凝视深渊。”青山晓说,深渊里的黑暗与偏执,其实来自受过伤的心。尽管如此,她在《露营杀人事件》里,仍将黑暗扩大成吞噬人的窟窿——包括私刑与正义的辩证,“小说灵感来自我带小孩露营,晚上睡不著便开始幻想。同为父母,写时我比较有代入感。我相信为人父母,都会想要自己结束凶手的性命。”当煞车坏掉之后成为母亲与妻子后,还会再写纯粹的爱情小说吗?或说,看待爱情,还能纯粹吗?青山晓大概是不以为然了,答道,“为何结了婚,看待爱情就要改变?爱情是女人永远追求的东西。”因此,青山晓2017年复出后,也写了甜宠取向的《腹女大作战》,描述年过四十,体态不符一般审美标准的女主角遇上知名甜点师的恋爱故事。为了爱,她要瘦,却也像魔咒。或者说,爱情本来就是魔咒。“爱情到了某个终极点就会不见。因此,婚姻是修行,要忍耐,扶持,传承。”青山晓谈婚姻这番话像妇女规训。“现在我写爱情故事,会回想大学时自己是怎样谈恋爱的。”听起来则像缅怀。青山晓又说,“写东西让我有回归本位的感觉。身为妻子跟母亲,是一种无人知晓、心境上的‘被困住’。平常扮演这些角色,只有书写时我才是我自己。因为忙家事不会有成就感,只觉得理所当然。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最后金智英透过写小说找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对对对!这才是我啊!’的感觉。”青山晓坦言曾是不快乐的妈妈,她对自己说“这样对小孩对吗?”“我要自己肯定自己,小孩才会觉得妈妈有所改变。”此前青山晓回答婚姻不会改变爱情,是口是心非吗?或许只是金智英借由书写觉醒前的防卫机制,又或许青山晓把婚姻跟爱情视作两道平行的时空线,互不妨碍。青山晓想起自己,想到金智英,我却想到桐野夏生的惊世之作《OUT主妇杀人事件》里温驯主妇成为杀人犯后的对话:“人要跌倒很容易吧?”“没错,接下来就像煞车坏掉的脚踏车一样,一直冲下坡。”“谁也无法阻止它?”“只要撞上东西就会停住了。”青山晓用小说驾驭煞车失灵的脚踏车,同时一路冲下坡。

+ More
神明刚刚经过——午盏谈《神的落难时代》

神明刚刚经过——午盏谈《神的落难时代》

“把神写得小小的,因为生命中的贵人是神的化身也未可知。”刚交出新作《神的落难时代》的午盏说。 这话听来烂漫,眼前人又十足朝气,完全看不出她因为记错采访地点,在炎夏中走了十几分钟,且刚结束两小时的棚内摄影工作。午盏其人真的跟她的小说一样灿然吗?是采访之初我好奇的。呼唤偶然与巧合午盏现年二十多岁,老家在台中,正职是传产内勤。日文系出身的她,先在贸易公司上班,后赴日本打工度假,在冈山的温泉饭店工作,去年四月才返台。正职与写作八竿子打不著,连日文系都是因为妈妈一句“反正你喜欢看动漫,不如大学念个语言”才选的,又是怎样踏上写作之路?“小学六年级我有一个好朋友要搬离台中,就用笔记本写故事给对方当作纪念,所以一开始我的小说都写在笔记本上。因为喜欢看漫画,对编故事有兴趣。正式发表是在高三。那时鲜网快倒闭,我只在上面发表了一部作品。”2017年午盏出版长篇奇幻《冥府千岁》,之后在镜文学发表《跑吧!时光》、《给你的青春谎言》、《必然,好日子》等校园青春与穿越爱情作品。“爱情只是副餐,不是主体。”午盏这样注解自己的小说。话虽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牵绊甚至奇缘,始终是她小说念兹在兹的。新作《神的落难时代》更延伸至神与人,乃至这块土地的关联。在她笔下,这份关联千丝万缕,温柔铺展,“再怎么曲折颠簸,都有转机。”尽管读日文系,午盏坦承看的日文小说很少,“认真说起来只有江户川乱步的《怪人二十面相》。”午盏是看网路小说长大的一代,喜欢成名90年代的蝴蝶,自认受其影响,“我特别喜欢蝴蝶笔下的世界观架构,当每个小故事互相联结,读起来让人惊艳,也能让读者在其中找寻其他故事人物的蛛丝马迹,除读故事之外,也多了探索的乐趣。”甚且连笔名都受其他轻小说作家影响,“当年轻小说天后的笔名都来自诗词,我就用苏东坡词《浣溪纱》‘雪沫乳花浮午盏’取笔名。”误闯神界的少女午盏钟情于人的际遇流转,包括来生前世、平行时空等。魅力何在?“大概是我不甘平凡吧,想创造另一个自己受神眷顾,且有能力把自己有的分享给更多人。”创作本当如是——创造异想幻境,让人稍歇暂栖。午盏说,“别人有公主命,我是有超人梦。”循此看午盏新作《神的落难时代》,便有了不同的意义。《神的落难时代》以疫情时代为背景,人间灾难,神明也难自保,“神真的存在我们身边吗?如果是,为什么神没有听见人们的祈祷,世界仍有这么多苦难。”女主角“吴心仪”本是无神论者,却被指派开发线上参拜app,无意间闯入一间破旧的茶馆,喝了主人“莎莎”一碗神秘的茶,因而成为神明代言人。原来莎莎是台湾岛“福尔摩沙”的化身。众神来到这座岛屿,受她恩庇,而她继续保佑岛屿上的居民,同时帮助落难的神。在此,人与神与土地的分际已模糊。吴心仪成为神明代言人后,历经一连串事件,包括有人参选却假妈祖托梦为名,老树神因真身被挂猫尸而困扰,注生娘娘面对重男轻女信徒想求子,还有山神对抗台风之馀,更因人类破坏而伤痕累累等。吴心仪为众神奔波,才发现自己的二哥有不为人知过往。神有烦恼,人来解决,最终却是人有了连神都无解的心结。午盏表示,当初动念写《神的落难时代》是看到网路上有人贴出拟人化的山神吸引她;让神走入凡间,因“神的形体是我们赋予想像,以往大家会觉得神高高在上,住在渺渺天宫。我希望透过笔下神明带给读者另一种可能:也许其实神有平易近人的面貌,就潜藏在我们生活周遭,偷偷关注、帮助我们。此外,祂们也和我们有一样有血有肉,有身为神的烦恼。”小说中,少女姿态的妈祖发现有人冒用自己名义来参选,“迅速从制服裙子口袋掏出手机,”在分身群组里问到底是哪座庙的妈祖托梦,“只见大妈、二妈、三妈都不约而同立刻否认是自己托的梦,至于其他妈也在不同时间点也分别表明立场。”神的烦恼,往往来自人的不想负责。当信仰遇上科技《神的落难时代》让我想起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旧的神祇死去,被新世代新大陆的神取代。不过午盏并不纠结信仰与科技的此消彼长,反而让科技成为神明的推手,神明甚至也会用高科技,“神也要跟人一起学习新东西,万一信徒跟神许愿要手机或电脑怎办?”因此,与其说是探究信仰,不如说午盏著迷于小说的“What/If”魔力,以及生命千回百转的机运,“我们总说‘早知道’及‘如果’,感叹错过,如果有穿越时空与平行时空存在,也许就能挽回遗憾。” 说故事挽回自己自己有何遗憾吗?午盏坦承家中较传统,她是大姐,底下有两个弟弟,自小就被妈妈教导要让著弟弟,最常见的说法是“你是姐姐啊,怎么不让弟弟?”有次,她同妈妈折衣服,问了句“为何弟弟都不用折?”妈妈近乎反射性的说出“男生不用折”让午盏讶异。 命运如常且吊诡,“我妈在原生家庭也是长姐,有两个弟弟。”所以午盏很容易活得像她妈妈,内化压抑,不过她有自觉,“我常跟我妈说如果你希望未来媳妇快乐,就应该做出改变。”并且通过写作成就另一个自己。《神的落难时代》女主角是最小的妹妹,上头有两个哥哥,同时得帮助因婆婆重男轻女而逼迫媳妇生女儿的高中同学。或许便是午盏为自己创生的另一个时空版本。相信写作的力量,那相信神明吗?午盏说她什么神都拜,还透露了一则小故事。之所以到日本打工,是因为出了一场车祸,休养了一年半,“其实出事故前,因为工作不顺,我去给庙里师父算命,师父当时就告诉我晚上不要出门,但我当时工作刚好轮到晚班,师父听完眉头一皱,只意有所指要我辞职,耐心等到来年,运才会好起来。我没有在意他的嘱咐,结果在晚班下班途中出了车祸,住医院躺了十天。经过此事后,我觉得那位师父就像贵人,冥冥之中给我指点。”除了算命仙师父,午盏到日本打工也有段奇遇,“有次我在深山里独自骑脚踏车迷路,我过了无数个隧道,才意识自己走错方向,当时慌又急,打电话给家人朋友都没人接,只好硬著头皮摸索,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小时在山里骑脚踏车。我觉得除了自己运气好,肯定也受神的护佑。”小说里,午盏借由台湾岛的化身莎莎说道:“信仰摸不著也看不著,可是正因为这样,所以才能在人们徬徨无措的时候给予力量。”小说家以自己的人生为例,神明刚刚经过,如同风的慰藉。小说家也未可知的是,写作当下,那个曾为人生徬徨困顿的女子便是神明,说故事赐福自己,同时经过他人身旁。

+ More
人间动物园—— 专访浮果《老鼠发电厂》

人间动物园—— 专访浮果《老鼠发电厂》

三十多岁的浮果自言是一个内向的人,“从小到大,我都是班上最安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人。”与此同时,他写小说,经营个人文字平台《浮果志》,最久的文章可上溯至2007年。他的脸书贴文则活泼得很,有插画、摄影,包括自画像与自拍照。现实之外,浮果绝不内向。线上与线下的浮果看似矛盾,我却以为不是对世间有著由衷的好奇,写不出《除念师阿平》、《八爷》、《老鼠发电厂》等探问人情的作品。尤其新作《老鼠发电厂》,写一个善于隐藏自我的偷窃狂,不光是物质上的偷,连他人的幸福都想窃取,无道德如同“没有一只老鼠会为了咬坏电线而懊恼”。声音流泻小说世界浮果的笔名来自读书时代常去的甜点店“Flügel”,“这个字在德文里是‘翅膀’的意思,不过现在搜寻‘浮果’只会出现福建泉州的炸粿别名。”大学及研究所读图书资讯,在市立图书馆工作已九年。他通常下班后吃饱饭开始写,规定自己每天写两千字,“其实是签了镜文学的作者约才培养的,以前我是三天晒网两天捕鱼。固定写,灵感来得比较快,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浮果写作有个神秘习惯:靠听音乐进入写作世界,而且视作品搭配不同的音乐。“《老鼠发电厂》的主角喜欢听爵士,写这本时我狂听爵士乐,因为我觉得听爵士的人多半喜欢跟人分享,却往往很难找到理解他的人,这也符合主角的设定。写第一本完结的长篇《八爷》,听坂本龙一的音乐;写《恒河沙等身布施》听金刚经;写《动物侦探》听白噪音。因为系列作《除念师阿平》很贴近生活,写作时我打开窗户,让外面的声音带自己走。”浮果之前在服务视障朋友的启明分馆任职六年,需要模拟练习视障者的导览服务,或接受黑暗视觉体验,“大概也因为这样,才让我本来就很敏锐的听觉,更有感受力。”谈到图书馆工作,浮果说,“你们是不是以为在图书馆工作很浪漫,可以整天看书?其实我们能碰到书的时间只有书还回上架时。”尽管身在书堆,忙的都是人的问题。他的工作单位是“参考谘询服务”,业务包括回复索资,民众陈情,以及各式阅览规定有写,人们却懒得读的疑问事项,“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情绪抽离。”努力遮掩鼠色的心我想到《老鼠发电厂》主角“俊宏”。他自小情感破碎,对人际关系不抱期待,从自己的三叔那练就偷儿本事,开启无尽的偷窃欲望。长大后,他戴上平凡人的面具,安分成家,做著不上不下的工作,借此遮掩鼠色的心,直到不小心摸走黑帮老大的东西,卷入地下交易与黑白两道。于是,他一面小心翼翼的犯罪,一面悉心维护正常生活。到头来,两者竟如此相似。浮果称《老鼠发电厂》是本人物志,不止有主角故事,众多配角乃至反派都在其中活出了声色,“这本小说的起点是,想写一个停不下来作恶取悦自己的人,同时,你又无法讨厌他。”浮果把主角俊宏写得像混世魔王,一路过关斩将,只是无关正义,为的是饱足快乐的欲望。“写小说时,我重看日剧《四重奏》,当剧中揭露有人是偷了别人的身分存活,我们才知道她堪的过去。这让我想,‘偷’这件事竟可以让一个人活著。加上看到国中小学校长收午餐厂商回扣的新闻,便想把这个公共议题跟小偷结合。此外,我看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里头有个大魔王叫吉良吉影,让我也想写一个从头到尾都凌驾在他人之上的角色。”因此,《老鼠发电厂》不光是坏人的故事,还有坏人的辩证——小偷与大盗,为一己快乐而犯罪与破坏公共利益者,能否放在天秤上衡量?不过浮果没放过让读者思考的机会,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主角的对手也有其曲折来历,“我希望读者也能同情他。”写作也除自己心魔对笔下角色心有所爱,但浮果说他无法与人发展太亲密的关系,“我对情绪勒索很敏感,别人勒索我,我就翻脸闪人。”所以他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干净的安全距离,同时为此困扰,“当我不了解一个人,就无法跟他聊天,所以没办法跟陌生人尬聊。在网路上跟人聊天,对我来说也很难,因为文字看不出人的情绪。”浮果的系列作《除念师阿平》灵感便来自对关系的紧张,“当时我在骑机车,想到跟交往对象常常吵架,就像有人在你心里装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因此,他在小说里把人之间的羁绊具象化成可威胁、控制人的“念”。主角帮人除念,作者则为自己除去心魔。会抗拒对感情执著吗?浮果说,“我一向不执著,反而享受看著身边执著的人,觉得有趣。”人间是他的动物园,人与人的情感在浮果笔下则像债与偿,就像《老鼠发电厂》中俊宏想的:“他认为家人之间是一种偷窃的关系。丈夫从太太身上偷取恩爱,太太从丈夫身上得到保证,小孩对父母的予取予求跟抢劫无异,父母对小孩的期待也是一种勒索。”我怀疑这也是浮果的心底话。浮果说,从小家里彼此之间都保持一定距离,爸妈极少情绪勒索他,“不过现在或许是因为我妈年纪大了,开始会情绪勒索。有时我在家写作,躲到楼上写,我妈就说你为什么不在客厅写。或是当我不想说话,我妈也无法理解为何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会‘不想’说话。”过了一会儿,浮果继续说道,“其实我后来有发现原因,我外公外婆过世得早,所以我妈不得不依赖我跟我姐,但我就是想逃离。”人之间的情感是不求回报,还是债与偿?似乎端看你在什么位置。我想这问题若问浮果母亲,她也会有自己的回答。我隔著咖啡剩半的玻璃杯看浮果,霎时错觉我俩在玻璃窗两端。或许是世间太缭乱,浮果的小说让各人待在各人的橱窗里,安静的看与被看。不止是影子的角色我问浮果,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影响写作吗?浮果沉思片刻道,“这让我花更多时间去塑造角色,所以《老鼠》写成了人物志,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前我在乎的是画面,一旦角色多了,人物就会淡薄。到了这本我让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不是虚空的影子。”《老鼠发电厂》写众生相,里头哪个角色最得浮果的心?浮果说,“主角的启蒙师父三叔。因为这角色参考了我真实生活中的三叔,他是家族里爱喝酒常闯祸的人物,一度家里人都远离他,我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因为三叔从小是夹在中间的孩子,可能想做一番事包括闯祸引人注意。当年他到家里工厂找我们,我们都会逃走不理他。”小说里,主角俊宏一辈子想获得肯定,然而肯定他的人都不在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某个时刻交会后平行,之后逐渐远离。”不过人与人拉开距离,不妨碍浮果建立他的人间动物园。接下来,他想写一个神像雕刻师跟和尚相爱相杀的故事,“他们以前是双胞胎,其中一人变成死胎。转世后,他们像同极的磁铁,距离越近,彼此就弹得越远。”小说灵感源自三、四年前浮果在交友软体上遇到的和尚网友,“我到他家,看到他的袈裟,他头上还有戒疤。我问他,和尚可以玩交友软体喔?他说,‘是人都有情欲,跟你说没有情欲,一定是假和尚。’当下我觉得这样很亵渎,就跑走了。”浮果半带羞赧的笑了。我想到小孩都会用玻璃杯盖住虫子或小动物,后者在其中焦灼窜动,小孩看并笑著。现在,那和尚也在里面了。

+ More
悬崖上的乐园——专访吴晓乐《我们没有秘密》

悬崖上的乐园——专访吴晓乐《我们没有秘密》

吴晓乐很在意脸。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她笔下人物的面孔,以及新闻事件里千人一面的受害者。采访时,她不止一次提到“我想要她们长回自己的脸。”吴晓乐说,社会有张受害者脸谱,一旦受伤,我们就要活生生的人戴上,变成乖顺愚笨天真烂漫的角色。“我们想保护一个人,就会把他们修饰得很笨很无知,好让他们获得同情,同时剥夺他们的个性。我想写一个性的故事,不用大家习惯的写法——女人很可怜,男人很可恶,社会不尊重女人。”这便是她最新长篇小说《我们没有秘密》所抵抗的,一种危险的抵抗。《我们没有秘密》吴晓乐第二本长篇,也是酝酿最久的小说,一直想写,却一直找不到正确的方式叙述。写完了,她仍在自我怀疑。受害者长出自己的脸小说起源于23岁那年,她看了一部父亲与众女儿乱伦的纪录片,加害者与受害者的标签已贴妥,该是乡民征讨兽父的时候,可镜头里其中一名女儿却说:“如果晚上爸爸没有来找我,我会难过。”这让吴晓乐思考,受害者的脸,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秘密》是吴晓乐迄今最危险作品。因为这是后“me too”时代难以讨好公理(或乡民)的故事:女孩在名为爱意或初恋的乐园里,乐园却在颤颤巍巍的悬崖上,“我小说里的受害者可以是坏人吗?可以可爱吗?我们可以原谅一个非典型的受害者吗?”稍有不慎,女孩陷落。吴晓乐也是,完稿后,她仍不断自问“这样写,真的可以吗?”她自我怀疑的是“让受害者尝到甜头,会不会抵销她/他的痛苦?”而这正是吴晓乐想通过《我们没有秘密》试探的谜底。谜底在深渊,打捞过程往复于黑暗,她坦言几度想放弃,最后花了一年半才完成,“写这本书像在观落阴,每次动笔心里都会抗拒,因为我会跟著沉下去,写完会忧郁非常久。”支撑她的动力又是什么?“后来我笔下的女主角跳了出来,希望我捍卫她们的脸。”她们的脸,一张张在深渊里模糊不清的脸。小镇对坏女人的危险聪明如吴晓乐,知道读者不会轻易与她一同到深渊,所以用乍看像狗血韩剧的诱饵当开头——妻子消失了,妻子有秘密。律师“范衍重”妻“吴辛屏”人间蒸发,曾有家暴疑云的律师被怀疑是凶手。同时,他来到妻长大的小镇找人,却发现在此,秘密以镇为单位,大而噬人。过程中,范衍重遇见妻的家人与过往友人“奥黛莉”与“宋怀萱”,然而每个人口中的吴辛屏都不一样,他都不认得。妻的面孔渐渐模糊了,她曾是性侵受害者,是说谎的人,是十八岁就心如蛇蝎的高中生,也是他日日夜夜的枕边人。最终,吴晓乐没有闪避,不是虚晃一招,给出了用秘密交换秘密,以谎言抵达谎言的结局。或许是经历了作品影视化,《我们没有秘密》看似有别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与《上流儿童》,脱离吴晓乐熟悉的教养议题,更具惊悚小说的类型框架,结局也转了好几层。然而直到小说中段读者才会发现,《我们没有秘密》仍直指家庭“行礼如仪”冷冽之逼人。家的空废,成为小说的悲剧来源。至于主角们老家坐落的小镇,更是耳语交织的咒阵。吴晓乐说,小镇对坏女人是很不友善的,而且女人很容易成为坏女人,“我妈在澎湖长大,她跟我说不理解为何大家会怀念所谓的小镇风情。因为我阿嬷生了五个女儿,只要有男生站在门口等她们,就会被闲言闲语,说不知廉耻。”吴晓乐引张亦绚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说法,封闭的空间对女性而言,“邻居‘守望相助’之‘助’,更近‘助纣为虐’。”越想越不对劲的故事 法国作家岱芬.德薇冈书写家族悲剧的自传小说《无以阻挡黑夜》图片来源:读书共和国妻子长大的小镇是封闭的空间,对外来者范衍重来说则像迷阵,《我们没有秘密》也用类型迷阵作为布局,又敢于直球对决。吴晓乐问我“怎样?这次有进步吧?”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进步指的是勇于走写作的钢索,去问没人敢问,可十足八卦,人人都想知道的事,所谓的“越想越不对劲”。被侵犯了,可不可以越想越不对劲?想越久,正义是不是就会离你越远?“乡民看到性侵新闻,都会推文说价钱谈不拢,又一个‘越想越不对劲’。我想讲的就是越想越不对劲的故事,我要说,如果你人生没有越想越不对劲,那你不是神就是白痴。”人们看到性侵新闻,已练就膝反射思考,标签当事者。吴晓乐说,这时就需要文学把这个空间撑出来让人思考,“如果我的小说变成新闻,就只有加害者与受害者,但你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法律不能处理的,就交给文学。”2018年,吴晓乐写《上流儿童》,曾长时间田野调查,“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受访者所说的话,并在短时间内记下她们提供的资料。”写《我们没有秘密》,吴晓乐同样花费大量时间田调。为了回应23岁那年看过的纪录片,“女儿如果期待爸爸走进她的房间,那一瞬间她在想什么?”吴晓乐阅读性侵调查报告,采访好几名性平委员,“田调时,我发现很多女性表示自己兄弟对她们有性接触,即使是一瞬间的碰触,对女性来说也像烙痕。”吴晓乐强调田调的重要,“过程中遇见的个案故事、性平委员,以及读过谘商师的文章,帮助我走完这本小说,因为这么困难的事都有人在做了,而我只是写小说。”既然《我们没有秘密》写非典型的性受害者,那么受害者经验是否可以被扭转或克服?——这是一个危险同时僭越的问题。不过吴晓乐没有中计。“我没有答案,但我想这一切会发生,是不是因为我们不能谈论年轻的性?男生练习性的方式很强调碰触,例如小男孩很爱玩抓鸡鸡。当很多家长在崩溃小学不能有性教育,我就想到那些在抓鸡鸡的小男孩,他们总需要知道性吧?可是这种性探索的界线到底在哪?我自己朦胧的感觉是,至少让我们开始谈性吧。我的女性友人被妈妈问:‘如果你不是处女,那你可以给老公什么?’友人回答:‘技术。’”掌握身体如同书写巧艺,“最终的问题或许是,女孩们有自己的性故事,可是别人都帮她们写好了。”故事被写定,乐园倾颓了,女孩永远只能是失败者。因此,《我们没有秘密》在悬崖边搭建乐园,写出不一样的性的故事。当猎物自愿坐上椅子巧合的是,写这本小说时,吴晓乐的律师朋友成了性平委员,有一天丢给她一个问题:“如果你的12岁女儿,给人摸胸部,你可以接受她是自愿的吗?”12岁的女孩,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脸?吴晓乐坦言,“我很难有答案,只能跟我朋友说,至少你要让那个女孩知道性不脏。”这时,她变出各式关于性的譬喻,“就像甜点,很好吃,但你可能还不能吃。也像开车,开车很快乐,只是你这个时候还不能飙车。”如何描述性又不污名化,显然是难题。吴晓乐在小说里这样描述猎与被猎的复杂关系:“十岁的她突然被放到一张太高的椅子上,又相信只有把她抱上去的人,才可以放她下来。”《我们没有秘密》是危险的,也在于吴晓乐想呈现性受害者的面貌,又不污名性,可偏偏我们习惯找可怪罪的对象。“然而,受害者跟加害者的关系是很扭曲的,有自己的生态系,里头可能有快乐,可你敢不敢去讲这个快乐?我敢。我想让读者知道一切都是人性的思考,受害者不是这么笨,是有吃到糖才会继续走下去。”像格林兄弟的糖果屋童话。吴晓乐试著让她的角色有自己的面孔,也叹道“让她们长出脸,真的好难,她们的声音一直在跟我对话。我会想,她们是为了想要被爱吗?可是她们怎么可以想这样被爱?最后我问自己,我要写的是一个标签,还是一个人?”《我们没有秘密》最后其实仍有秘密,吴晓乐也习惯接收秘密,例如她说婚姻不是靠爱维持的,而是对彼此的供需暸若指掌才能长久,“共享一种黑暗,只有你能看出台面下的我。”就像小说里范衍重本来认为婚姻是谎言,后来却发现“老婆的谎言比他扎实。”吴晓乐说,她的创作观察多是靠听来的,而不是观看,因为大家很爱找她说心事。我以为其中有诀窍,吴晓乐却说,“你只要给他们一张椅子,他们就会坐下来滔滔不绝,因为每个人都想抢先讲自己的版本。”所以渴求的力比多真的无所不在,你想被倾听,很轻易的,就会坐上高高的椅子,却不知怎样下来。

+ More
蓝圣杰BLUE谈新作《1+1+1》—— 家是流动的,所以才能汇聚

蓝圣杰BLUE谈新作《1+1+1》—— 家是流动的,所以才能汇聚

「小时候看《哆啦A梦》大雄穿越未来,我想象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如果以前的我搭时光机到现在,大概会觉得,欸怎么是这样?」正式成为单亲爸爸已经两年多,将出版图文新作《1+1+1》,刚忙着用酒精为我们消毒的蓝圣杰说道。疫病之年,当个单亲父亲不容易。下午时分,我们趁蓝圣杰儿子上学不在家,同摄影师到他住家兼工作室采访。一进门,蓝圣杰为我们消毒,从双手到鞋子,连门把都不放过。我暗想,我们离开后,他是否会再消毒一遍。《1+1+1》/蓝圣杰着有了小孩改变了一切为人父,真会改变一个人吗?现年38岁的蓝圣杰六点半起床,弄完6岁儿的早餐,帮他打理书包,便叫他起床,不过蓝圣杰都用搔痒游戏的方式,「因为不想让儿子一早就被人吼。」七点半送儿子到幼儿园后,便随意买个三明治当早餐,吃完就开始画画。画到中午休息,下午再继续画到五点多,然后接儿子放学。成为单亲父亲,改变了蓝圣杰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以前我从没想过我变成亲子插画家。」「现在我还有强迫症,到处清洁就怕细菌。儿子生病,带他到诊所看病,要他乖乖坐在我腿上,担心他东摸西摸,把细菌摸上身。」所以蓝圣杰画了一幅他跟儿子木然坐在诊所里的画:他抬头望天花板,儿子眼巴巴盯着旁边看故事书的小孩。连载两年多的图文专栏「单亲爸爸周记」,多是抒发这样的心情——如父如子,又各怀所思,爸爸为儿子担心,儿子为无聊发愁。蓝圣杰说,或许这正是他画与儿子互动引人共鸣之处——「实在的生活感。」大写的父(母)爱与辛劳,天天都被歌颂,却很少有人描绘亲子相处的边角:小而劳形,却能搔到其他为人父母者的心窝。例如踩到儿子忘记收的乐高,或是庆幸他学会用电动牙刷之余,同时感慨「以后他不会需要我帮他了」。蓝圣杰说,牵手也是,「看到路上青少年,总让我想儿子的手还能牵多久?会不会再过几岁,他就不喜欢跟我牵手了。」蓝圣杰画「单亲爸爸周记」,很多时候偌大场景里只有他们父子俩,而他不止一次提到现在最害怕自己生病倒下,儿子无人照顾。我想起戈马克.麦卡锡的《长路》。末日之后,一对父子在文明废墟间踽踽向前。世界是灰败的,父亲仍告诉儿子未来值得期待。▲以前蓝圣杰喜欢画异色猎奇,儿子出生后,开始用画记录育儿点滴。2018年,蓝圣杰成为镜文学职人经纪作者,在镜周刊连载「单亲爸爸周记」图文。(图/镜文学)还在烦恼爸爸怎么当世界失了颜色,蓝圣杰还有画笔。2002年,他从景文技术学院视传系毕业,曾短暂在动画公司工作,辞职后靠接案维生,一度无以为继,跑到澎湖当民宿司机。之后他就读师大美术所,沉潜再出发。以前他喜欢画异色猎奇,儿子出生后,开始用画记录育儿点滴。2018年,蓝圣杰成为镜文学职人经纪作者,在镜周刊连载「单亲爸爸周记」图文。大家都说为父(母)则强,蓝圣杰用图画告诉读者,「成为父母」不是内建的,而是经历混乱,「过程很血淋淋。」很多读者觉得蓝圣杰是好爸爸,其实他一路走来战战兢兢,直到现在还是常常怀疑自己「够格」吗?怎样算够格?蓝圣杰心中有所谓的模范父亲吗?「我看YouTube上有的爸爸带小孩上山下海,都觉得自己好不足。有人会念我怎么都不带儿子出去,我内心也觉得好像应该带他上山露营,体验大自然,可是我又很怕鬼。」此时,已为人父的蓝圣杰彷佛退回成学生,还在抄写成为好爸爸的答案。可是好爸爸究竟要怎么当?因为从来不会有人告诉一个男孩,以后你可能会成一名单亲父亲。甚且,小时候看动漫,是无形的价值观规训,让我们长成某种面孔,服膺他处的信仰,然而动漫里总是「缺席的爸爸」让蓝圣杰初为人父时不知所措,「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会有老婆、房子组成的家庭,结果现在这两个都没有。」蓝圣杰不无自嘲的说。「(离婚后)一开始很怕,我常常听幼教相关的东西,让自己更快速像个爸爸。例如小孩跌倒,以前我会觉得我已经很累了,小孩怎么还这么不小心,后来才知道要赶快去了解小孩的心情,帮助他理解当下的心理反应,例如他会不会觉得很丢脸?会不会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然而然的反应,对小孩而言都是崭新的,大人要帮助他们辨认。」本来就常常想太多的蓝圣杰,有了小孩后更是三省吾身,「有时我会想,小孩回家做什么都要跟我报告,这是小孩本该有的样子吗?小孩是不是也需要自由意志?我常常担心自己没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与小孩换位思考,促成「单亲爸爸周记」源源不绝的点子。▲很多人好奇,蓝圣杰为什么坚持一个人在台北带小孩,不回台中老家?蓝圣杰的答案很实际,「想让儿子早点适应城市生活,不然会像我当初从台中北上,一开始傻傻的被骗。」(图/镜文学)当了父亲才理解父亲蓝圣杰在台中长大,原生家庭很传统,爸妈都是公务人员,还有一个弟弟。他的爸爸是台湾常见的严父形象,「以前我爸对我很严厉,三天两头被打,直到当了爸爸,我才能同理我爸的『坚毅』,无论是对小孩,还是看待自己的工作。」蓝圣杰爸爸以前任职农会,退休后钻研茶叶,在业内颇具名气。或许是父亲的职人精神,曾问他:「名声跟金钱,哪个比较重要?」当时蓝圣杰回答「名声」,父亲说:「我跟你一样。」因此,从学画到成为插画家,父亲都支持他选择这个在一般人眼中较崎岖的道路。 「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里头『保持存在感』。」蓝圣杰说这是他父亲给他的启示。同样扮演父亲角色,蓝圣杰与他的爸爸如此不同,我故意问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更称职?蓝圣杰急忙道,「我一直在想爸爸要怎样当,我也不能当严父,因为凶完儿子,儿子也只能找我讨抱。」 如父如子,这句话在蓝圣杰身上既成立又否。工作志趣上,他跟父亲一样,然而他扮演的父职角色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因此,「成为」父亲,也是一种换位,让蓝圣杰意识自己跟父亲,以及阿公的交流其实很少。 「我常跟儿子说,要多跟阿公聊天。因为我虽然是长孙,跟阿公很亲,但不知道怎么跟他聊天。我阿公当过日本兵,背负很多故事,但他很少谈这方面的事。就连我阿嬷日本时代读过帝大(现今台湾大学),我也是长大才知道。以前听说阿嬷看报纸学认字,就以为她书读不多,后来才知道她是因为以前学日文长大,日文被禁后,不得不靠看报纸学汉字。」 蓝圣杰说,前阵子李登辉过世让他感触很深,「与我阿公同一个时代的人正在消逝,而我们还没机会好好好了解他们。」我们怎么看待过去的人,正影响小孩未来怎么看待我们。新作扩充对家的想象新作《1+1+1》,耗时近八个月,宛若浓缩在一个夏日的《年少时代》——随时间长大的,不止是孩子,还有跌跌撞撞的大人们。《1+1+1》,书名看似便是「我们仨」,除了延续「单亲爸爸周记」基调——单亲爸爸带着不知烦恼为何物的小孩——还加入半虚构故事:蝉鸣大作的夏天,甫离婚的「蓝圣杰」搬离旧家,与儿子迎接二人生活。父亲还在学着当个父亲,儿子则因生活剧变而被迫一夕长大。此时,染着一头海蓝发色的女子,悄悄进入父子俩生活。因缘际会之下,他们得知女子是开业兽医,陪她照顾一只奄奄一息的流浪犬「小白兔」。我们仨,还有一只狗,无以名状的情感随炎日的空气蒸腾,然而女子也有自己的生命意义与困惑,需要追寻与解答。散聚有时,家的意义却也在此汇聚。「有时我会想,我们对家庭的想象是从何而来的?」蓝圣杰创作时浮现这个念头。《1+1+1》最后,一切复归原状又有所不同。成长是偷天换日,让我们变成不同的样子,就像家的样态在蓝圣杰身上历经各种变化,从原生家庭到婚后的小家庭,再到离婚后的单亲生活。「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动漫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哆啦A梦》或《小丸子》,出来管小孩、唠叨的,永远是妈妈。」然而,「爸爸去哪里了?」蓝圣杰希望能有一个新的范例,让读者知道一个家只有父子也很好。同时,屋檐延伸,家也具备为更多成员遮风避雨的功能,「家庭不是只有固定的样子。」▲蓝圣杰习惯一边画画一边听在线课程,「画画对我来说已变成反射性动作,大概只有在构图时需要动脑筋。」那画图创作的乐趣还在吗?「现在是在读者回馈,发现我画跟儿子互动时藏有一些以前『BLUE流本魂』彩蛋。」(图/镜文学)儿子成长也在远离他我好奇蓝圣杰儿子怎么看待「没有妈妈」?「其实儿子问过我为什么妈妈不能跟我们一起住。我跟他说,我们住在一起会吵架,分开住比较开心。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理解。之后他从妈妈那回来,有时也会问一些妈妈的问题,不过比较像疑问,而不是困扰妈妈怎么没跟我在一块。」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可以一个人住在台北照顾小孩?蓝圣杰回答,搬到新家一两个月后。「其实之前也多是我在带小孩,但搬出来后,只有我跟他,才发现,啊真的一个人也没问题。」「不过有时我会梦到跟前妻住的旧家,想到我曾有一个那样的家庭。」蓝圣杰坦承,他对家的想象还是偏传统,「偶尔会觉得现在少了些什么。」看到情侣或夫妻,也会羡慕,可是随即想到那些其实都是自己的来时路,「走过一遭之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创作《1+1+1》,想象家庭有新成员,不过蓝圣杰说,「我问过儿子:『爸爸交一个女朋友好不好?』他说不要。」蓝圣杰常常烦恼如何成为一个父亲,其实儿子正不知不觉带领着他。蓝圣杰透露,儿子到发廊会翻出周刊,找到专栏那一页跟每个人说「你看,这是我」。「不过他现在已经习惯了,不再是我的忠实读者。」会不会担心儿子长大后不让他画?「会啊,他现在有时候看到画,会跟我争论自己才没有这样。所以现在我一边画一边珍惜。」「或许未来有一天,儿子跟我都忘了这段历程,会庆幸还好有画下来,能好好记住。」后记:采访时,蓝圣杰的经纪人在旁。我问蓝圣杰从单打独斗到有职人经纪,有何不同?他回答,文书作业。原来蓝圣杰有阅读障碍,儿子做健康检查,一堆文件数据就让他头痛不已。从前接案时,「文书盖章来来去去,通常一天就没了」,现在有经纪人帮忙,才得以专注在画画上。此外,以前个体户难免遇到「不知行情」的业主,现在则有经纪人帮忙挡。「有些人不了解创作要付出什么,」蓝圣杰经纪人在旁说,「很多我都先帮他把关了。」蓝圣杰最近手上案子很多,包括「桃园市政府青埔旅游线推广」插画、基隆市刊 《魅力基隆》 封面,还有「儿福联盟助养计划2020 」主视觉设计。蓝圣杰说,以前接案是一波一波的,有了职人经纪才得以预排计划。那么业主看上的是蓝圣杰作品中哪个部分?经纪人说,「主要还是他画亲子关系与表现创意。」从猎奇女体画家到亲子插画家,「儿子真的改变了我的世界。」蓝圣杰说。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