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写】阿亚梅:我们都有过这些际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选择

【作家特写】阿亚梅:我们都有过这些际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选择

立刻阅读小说:我们不能是朋友 「爱情」这两个字,包含了多少元素,埋藏著何种变因,又有哪些异同的样貌? 「在一段固定的恋爱关系里太久的人,因缘际会接触到另一半以外的异性,会误把人际间的友好相处当作暧昧不明,脑波弱或者自制力不足的人就容易晕船、甚至做些出格之举。」──擅写都会爱情小说的阿亚梅,在《我们不能是朋友》中,藉女主角的独白这么说著。 「到像我(三十出头)这个年纪,最常遇到的就是结婚成家的问题,一个人生转换的关键选择。会有一种状况是,某天哪个好久不见的朋友、或是一直错过的心仪对象,突然对你发出邀约:我们在结婚前合法偷个情吧?」彷彿是单身最后的放手一搏,类似的状况,阿亚梅从身边友人听闻多次。有人断然拒绝,也有人陷入天人交战。「人在愈稳定的状态,愈容易松懈──反正现在感情这么稳定,有什么关系?」这样「婚前出轨」的挣扎与矛盾,便是她透过这部小说所发出的问题。 踏入媒体圈汲取编剧养分 本名蔡芳纭的阿亚梅,求学时就开启她的写作之门,2002年在BBS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十七岁的法文课》,到目前最新完成的《我们不能是朋友》,累积了十多部长篇小说与编剧作品。就读经济与经营管理研究相关领域的她,笔下男女主角也随著她自己身分与状态的变换,从校园背景的设定,到迈进职场从事经济、金融相关行业,既是她自身熟悉,也是过往工作经验的汲取。 「我在研究所毕业前就参加了电视台的编剧训练班,但我认为要写剧本,应该要有一点社会经验,就决定先工作。」为了维持住写作的热度,阿亚梅选择担任财经杂志记者。「记者可以不用一直待在公司里,还能以一种快速的方式让我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尤其彼时接触的都是高端经理人,这些脑袋的思考逻辑每每让初出茅庐的阿亚梅大开眼界,「那两年工作真的让我知道:原来大人是这样子想事情的啊。」她笑。累积了十多部长篇小说与编剧作品。就读经济与经营管理研究相关领域的她,笔下男女主角也随著她自己身分与状态的变换。但采访报导写多了,好像把人生字数的额度都用在上头了。「我本来以为我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写自己的东西。可是完全没办法。」白天不断「输出」的结果,使得当时连载到一半的《说谎爱你,说谎不爱你》(原名《公主是恶魔》)面临停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写作焦虑逼得阿亚梅愈来愈痛苦,身边人却无法体会。「我和先生(当时男友)讨论这件事。他说:妳不是已经在写东西了吗?」 一样是写,产出的东西却差很多。昔日编剧班的同学作品一部接一部,自己却交了两年白卷,「我看著自己,好像离他们愈来愈远了。」一念之间,让阿亚梅毅然决然辞掉工作,专注在编剧与创作上。 以笔重拾人生B方案 从商而文,著眼的还都以都会爱情为主,不冲突吗?「不会啊。对我来说,写小说是我抒发心情的方式。」特别是人在谈恋爱时,思绪最容易因著感情起伏变化发生触动,「例如在失恋的时候,我会回头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假如我在某个时间点上做的是另一个决定,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一个可能、一个念头,小说的想法便由此而生。「小说是作家的私人物品。不管写出来的有多少真实、多少雷同与巧合,刚开始写可能只是纯粹想写,但一写下去就欲罢不能,想要赶快写完,让那些角色解脱,也让我自己解脱。」那的确就是抒发情绪的过程。  「或者有点像是平行时空的概念──我在纸上演出一个『如果做了这个决定会是怎样』的故事。」在爱中面临困顿的人们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无非是「如果今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相遇,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像是以爱为题的《双面薇若妮卡》,有时候阿亚梅为过去留下的遗憾重塑另一个可能,有时候也为某个未来开展一种新的想像。 面临感情关卡…角色活出读者心声 无论小说或编剧,都是充满各种感知细节的书写。阿亚梅习惯在小说中让角色独白,编剧工作则需求大量对白。两者交互补强,让阿亚梅笔下的情节与人物具体且细腻,叙事的紧张度与流畅感也恰到好处。故事说得完整,自然更能带出她在看似轻巧讨喜的设定中,埋藏的情感关系议题。 例如《我们不能是朋友》讨论婚前出轨,而《说谎爱你,说谎不爱你》,是因为她自己曾在感情上遭受欺骗,尔后即使再谈感情也无法停止猜疑,便决定写下这个以「信任」为核心设定的小说;或是《非法移民》,探讨的则是百年不衰的「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 像是以爱为题的《双面薇若妮卡》,有时候阿亚梅为过去留下的遗憾重塑另一个可能,有时候也为某个未来开展一种新的想像。「每一部小说的设定都有点像在抛出问题。写小说不一定是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像是分析它,然后试著找出答案。」写作者花了一整部作品的篇幅来演绎与思考,自己清楚了,也希望让读者一起清楚。「我的小说帮助我了解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这三者可能不会一样。而我期望读者看了会觉得,他们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而有人帮他们说出来了。」同一件事,你我各有结论,也不见得能相互认同。但爱情这件事,古今中外,不分性别,会遇到的状况,其实都大同小异。「我们都经历过同样的挣扎与矛盾。这是我们都有过的际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选择而已。」阿亚梅说。 于是阿亚梅所能做到的,就是让她的角色更诚实。「我的角色最后都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尽管做了自私的选择,都要很清楚那是自己的决定,这就是他/她的诚实。」即使诚实从来就不是好事,但只有诚实,才能坦然在情感中接受自己,情绪也才能获得真正的释放。

+ More
【作家特写】谋杀与创造之时──编剧赖东泽与他的地狱全景图

【作家特写】谋杀与创造之时──编剧赖东泽与他的地狱全景图

地狱是一种概念,事实上它比口头所谈恐怖多了,而且有千百种样貌,但绝对不会超乎想像,毕竟「地狱」原本就是由心而生。地狱,是不可描述的,之于凡夫俗子如你我,是庙宇中的图样浮雕,是长辈要囝仔人隐恶扬善之规训所在;之于大文豪三岛由纪夫也难以描述。他曾以香港的虎豹别墅为例,谓其丑恶宛如抽鸦片产生的太虚幻境。 地狱之于编剧赖东泽,却是日常风景。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毕业后,他专职写作,曾入围皇冠大众小说奖,并以《潜脑侦查科》获得金穗奖剧本优等奖。绝对在地的硬派之作《潜脑侦查科》讲述女警探携手「非典型心理学权威」,藉由潜入死者脑内挖掘死因,并试图找出一连串死亡案件的凶手──诡异的是,死者都死于自身最恐惧的事物。所谓非典型,是指这位心理学权威有俗称多重人格的解离性人格疾患,内在高达九个人格,亦正亦邪,有男有女。至此,你可能想到好几部好莱坞电影,但在赖东泽笔下,《潜脑侦查科》是不折不扣的台湾故事。他让这座岛屿的社会现实与政治黑暗相互纠结,在骇人的虐杀情节之外,更可怕的是我们竟生活在这样的岛上。这个深具野心,以至于让你忘记这竟是来自台湾作家的剧本,是这样开头的:在锁炼声、古代木齿轮声、火焰声、沸水声、砧板剁刀声、尖叫声中──镜头让观众看清这正是菜市场──一名角色发现自己取代了猪羊鸡鸭,成为待宰的「菜人」。刀斧就要落下。这里正是他的地狱。魔法爷爷打开了开关地狱何以成为赖东泽反覆渲染的主题?这要从他摆荡在「信」与「不信」的童年说起。「我爷爷是道长,在地方上颇有声望。那时,乡下有小孩子一直哭,哭到累,发炎、发烧。我爷爷一去,发现是米缸的位置出了问题,便垫了一颗石头,在米缸里摆了一张符。三天内,那小孩子就好了。这件事记录在地方乡志。当时我念历史系,历史系要做家族史。我回关庙调查,才查到这件事情。」赖东泽说。赖东泽的爷爷开启或者说动摇了他对现实幻化的可能:「小时候要酬神,爷爷叫我过去,告诉我纸人会跳舞,便拿桃木剑在上面划;剑柄一朝前,纸人就开始跳舞。」赖东泽不信,用手在四周划过一圈,发现没有任何机关。此后,他愿意相信世上那些我们不相信的事。 赖东泽彷彿生来就具备「吸引怪咖」的磁场。他说即使走在寻常街上,也会有老太太靠过来对他说:「你相信电波武器吗?」那么你呢?你相信吗?赖东泽这样回答:「就数学机率来看,如果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机率不等于零,由于时间是无限的,那么,这件事就百分之百会发生。」听起来近乎诡辩,但赖东泽有更深的体悟。在幻觉中寻找真实离「被自杀案件」终结已过三年,士宗代替嘲风的位置继续担任潜脑治疗的工作。此时,一起俄罗斯运输机入侵台湾领空的空袭,拉开了一连串恐怖攻击的序幕……之所以在地狱里恍惚的活著,还要自赖东泽十九岁说起。赖东泽十九岁从台南到台北上大学,有阵子过得很忧郁,逐渐「发现」自已的脑子里出现哑铃形状的公寓,还会伴随鬼压床。当他睁开眼睛,就会进入那个空间,穿过一道走廊,两边各有房间,有窗,没有出口。空间里有一个老人,背对走道坐在摇椅上,穿著白色唐装,后脑勺绑著辫子。在赖东泽状况最糟的时候,老人甚至出现在他的真实生活。「那时在租屋处,屋内漆黑,我开著桌灯。老人不会碰我,但会数落我。我后来跑去当兵,打靶时,开枪的声音让我不舒服,老人的声音就出现了。他会对我说:『不然这样好了,等一下你上去,你就开枪自杀,你觉得怎么样?』后来我把子弹打完,老人就对我说:『你没有自杀,看来你还ok。』」脑中的老人于今安在乎?赖东泽答道:「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们了。」甚且,他自有一套分辨幻觉与现实的方法──「如果脱掉眼镜,视线模糊,眼前人却是清楚的,那他们就是幻觉。」不得不承认,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这个方法很具逻辑。真枪实弹的童年记忆赖东泽热爱军事,爱写军火题材,还熟知枪枝厂牌与型号。这源自他的家庭背景──父亲是霹雳小组成员,母亲是刑警,见到真枪的机会比玩具枪还多。赖东泽回忆,某次警察搜到很罕见的枪枝,开记者会展示时,得在每支枪前放上名牌,他便被母亲带去指认型号,看到有错,还纠正母亲:「这把不是九零手枪,这是比利时FN枪厂,枪款是FN57。」赖东泽甚至能分析台湾枪支来源,一开口就源源不绝。「台湾的军火零售商就像鸡尾酒,进口大宗是菲律宾。八九零年代,越战刚结束,还有中越战争,很多越南人往外跑,跑到香港抢钱、抢银行,于是香港就有飞虎队、反恐行动。有一些人跑到台湾来,也从越南弄来很多枪。越南因为打过越战,又曾受中国和苏联资助,所以美系枪枝、俄系枪枝都有。这些最后都出现在台湾。」藉由枪火,赖东泽得以拉出一条全球战争史,以及家族史,不大美好的那种。他曾在其他访问中提到,小时候常被父母打,藤条、拳头、过肩摔,肉身即沙包。六岁时,他离家出走,用藤条插包袱,走在凤梨田。虽然最后他还是回了家,但与家庭和解,要到他当兵以后。打杀、血腥、战争、死灭在赖东泽的文字和人生中一再出现,但他说:「我不喜欢与人冲突。」因为吵架是没有效率的事,赖东泽说,「排除法律与道德限制,当我不想听对方的意见时,最有效率的作法,就是直接杀掉对方。因此,干嘛吵架浪费时间呢?」说到这里,我开始回想上述问题是否有他「不想听的」。好在他继续补充:「但是人在世上,就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限制。既然不能杀人,那就连吵架都不需要了。」这是赖泽东式《罪与罚》了。背向死亡迎来新生Lobot技术开始普及,成为随身携带的网路心理诊疗平台,但新型态心理病毒,也悄然成形……《潜脑侦查科》里有各式死亡,既血腥又离奇,简直是以死亡作烟花的马戏团。关于死亡,赖东泽自有一套实践与辩证。小学六年级时,赖东泽就思考:「我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什么?」那些看起来快乐的人,为何决定离弃这个世界,自杀这件事让当时的赖东泽困惑。 或许是拥有过多的感知能力,痛苦对他而言,是可触摸的。赖东泽不讳言,他曾从五楼跳下来,结果压坏人家车棚,也试过割腕和手臂。「但我不鼓励自杀。」赖东泽强调。《潜脑侦查科》探求死者的地狱,新的电影剧本《红星孤旅》则为我们上演火星任务官的求生之旅。故事讲述一趟单程火星任务,成员仅有一名人类和他的机器伙伴,以及量子电脑构成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渴望人类陪伴,甚至惩罚不陪伴「她」的人类。在绝对孤寂的火星上,唯二的智慧体竟不是相互取暖,而是各怀所思,想掌控与拒绝被掌控;寂寞与逃离,原是一体两面。 此外,是「她」没错。这是一个女性化的人工智慧。是否隐喻两性关系?就留待读者与作者各怀所思吧。 《红星孤旅》最后,主角漂流在太空中,落入绝对的孤绝,那是巨大又无声的痛苦。我想起《潜脑侦查科》的主角曾说:「痛苦是精神的养分。」赖东泽则用幻觉带来的苦痛,与生在苦痛中所诞生的文字为我们示范这句话。「那些过得安逸的历史人物,能创造出什么东西呢?」他以补刀的口吻继续说道。 不喜欢这个世界,所以透过剧本创造一个新的,这是他的写作企图。背对死亡,赖泽东迎向文字世界的诞生。「有时候我觉得我不死,才是制造浪费。所以我活著,非得创造点什么。」 所以赖东泽讨厌浪费食物。 他为我描述,试想:有一只猪必须活在狭窄的环境,成年后成为人类的食物,被宰杀,被支解。然后有人点了一份排骨饭──来自这只猪的躯体,必须切片、裹粉、油炸过。最后竟被嫌弃,岂可原谅? 我想起我浪费过的所有排骨饭,流下一阵冷汗──脑中浮现自己变成被人嫌弃的排骨饭。此刻,赖东泽成功在我脑海中描绘出属于他的地狱图。潜脑非关科技,而是赖东泽的超能力。

+ More
【作家特写】赖以威:相对论太远,爱情比较近

【作家特写】赖以威:相对论太远,爱情比较近

立刻阅读:Ring of the Day对数学家而言,宇宙是数理的,能被转换成一道道公式或一则则数字,从质能关系式E=mc2到黄金分割,彷佛深藏宇宙里的抽象被数学家破解;但对数学家赖以威而言,宇宙里存有无法被计算的物质── 我们称之为爱情。 赖以威现在是台湾师范大学电机系助理教授,多数人之所以认识他,是从 2005 年一则在脸书上热烈转贴的「如何运用公式包红包」开始。赖以威像他的数学家同侪那般,努力用数学破解生活之谜──更切身更实用的那种,例如一串鞭炮要放多少久才会放完;同吋的蛋糕,圆形跟方形哪个比较大;「买888现折100」跟「买888送100」,哪个比较划算。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赖以威称之为「数感」,是生活里的数学力。 然而,生活里躲不掉的,还有爱情,这是数学家赖以威变成小说家赖以威的关键。「爱情麻烦数学算不出」「爱情虽然没有逻辑,但有规律可循。」赖以威说。这也是他想写爱情小说的原因。赖以威坦言,谈恋爱对他来说是很特别的事。「像我是理工出身的人,就会思考,如果现在做不好,要怎么样才能做好?」对他来说,不论课业或工作,都是花时间就会有成果的事情,然而谈感情截然不同,不是花心力就会有结果,所以会更加在意,就像夜市里圈不到的娃娃,总是让人想穷尽力气。但你以为赖以威就此放弃用数学推演爱情了吗?「爱情虽然没有逻辑,但有规律可循。」赖以威说。这也是他想写爱情小说的原因。赖以威把自己的数学脑和小说魂结合,用推理的手法写小说,藉由数学设计细节与线索。他以约翰.葛林(John Green)的小说《再见凯瑟琳》(An Abundance of Katherines)为例,小说里面的主角是一个情路不顺遂的天才,他始终爱上名为凯瑟琳的女子。最后,他将过往被甩十九次的恋情归纳、设计出「凯瑟琳定理」数学模型,藉此预测是否能为自己找到长久相爱的「凯瑟琳」。「我觉得这是很漂亮的连结,因为我是从工程学院出身的人,会比较在意一件事情该如何利用并清楚描述。」 照片是赖以威在冈山工作时,从老婆视角所拍下的照片,他看似拥有所有理工男的特征,但感情彷佛是他的「开关」,只要一按下,就会整个人烧起来,闪婚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同样理工出身、曾从事系统工程师的伊坂幸太郎,是赖以威在小说路上最崇拜的人。在伊坂幸太郎小说中,故事时而聚焦主角,时而转移配角;读者有时看到某人的内心话,却又是旁观者。这种不停切换的叙事方式,对赖以威来说是另一形式的全知──在小说里扮演上帝。「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你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但其实只是旁人的配角。透过这种方式,用不同的角度看出新的故事。」 〈Ring of the Day〉就是他用数学脑加上小说魂变出的漂亮结晶。故事写迷糊的男子在求婚前夕,把求婚戒指遗落在捷运上,就此展开一连串鸡飞狗跳的角色接力赛──不过接力的物品,不是接力棒,而是不断变换的叙述者,以及那枚戒指。 对赖以威来说,逻辑在小说中很重要,他也很享受推论的过程。比方〈好久不见〉写女主角在捷运上遇到死去前男朋友灵魂,利用手机与「他」通讯,抽丝剥茧前男友自杀的原因;〈七夕礼物〉在以遗憾收场异国恋曲中埋藏暗号,让分离的故事以美好作结。爱情很难完满,但在小说里可以。 除却青春式的寻爱、讴歌爱情,藉由赖以威的小说,我们还得以看到情感关系中的脆弱面──结婚前夕龟缩的男主角为即将失去的自由苦恼b因为太在乎彼此而错过的伤心之恋云云。同时,赖以威喜欢在小说里自我吐槽,例如在〈Ring of the Day〉里,他化身数学宅男赖子隆: 「这是我在捷运上第一百三十七次陷入一见钟情,跟我谈过恋爱的比例趋近于无限大。」 「没办法,任何数比上零都会是无限大。」 不过读者要跟上他的冷笑话,可能也需要一点高中数学记忆。 太太支持他继续作梦 赖以威/赖子隆看似拥有所有世俗对理工男的特征,是个相当理性且温和的人,谈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害臊,但感情彷佛是他的「开关」,只要一按下,就会整个人烧起来。 一谈到婚姻,他开始不停分享与太太的放闪情话──包括两人从结识到订下终身,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这点也坐实他藏在理性下的冲动。同时,他感谢太太,在决定成立「数感研究室」时,为了他辞掉原先的工作,专心替他处理琐事,陪他更定位理想的坐标,支撑他继续写作梦──关于爱情,关于数学,更关乎父亲的梦。 赖以威的父亲──赖云台──在他之前就已为数学献身,自小学教师退休后,投入数学益智游戏研发,和小朋友一起玩数学,让数学不再是课本上令人害怕的数字。2010年父亲逝世,让他整理诸多关于家族的回忆,出版散文集《再见,爸爸》。最深刻的谜团往往存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对赖以威来说,小说里的日常也是谜团所在,但他有将平凡日常重新排列组合的能力。就如同他到京都旅游时,在神社偶遇的和算算额,没人知道他在拍什么,但他却用小说家敏锐的眼睛,找到了藏于日常的宝物。赖以威忆起,从小每晚看父亲在案前写作,带给他规律的写作习惯。「我觉得出第一本书,是我爸冥冥之中给我的机会。因为一般人不会突然开始写作,不管是数学或是创作都是如此。」说完,他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距离他出版《再见,爸爸》已隔七年。当年在《再见,爸爸》写满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及思念,现在他也成为人父,角色的转换也带给他更多写作上的思考。 例如他每月在报纸上写专栏,故事是一对父子如何用数学解释生活的问题。「以前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儿子,父亲是我爸。可是最近这一、两篇,身分就有点互换了,会有点投射。觉得自己好像爸爸,那个儿子是我现在的小孩。」 最深刻的谜团往往存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生活里的谜团越迭越多,儿子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谜团。对赖以威来说,小说里的日常也是谜团所在,但他有将平凡日常重新排列组合的能力,例如〈Ring of the Day〉最后写道:「许多平凡的组合穿插在一起,成就了一场不平凡的际遇。」 这是数学家赖以威计算出的小说了。 阅读赖以威,让我想起曾经有人丢出一个问句:「数学是发明还是发现?」意思是:数学是人类发明出、用以丈量世界的一套工具,还是存于宇宙中的抽象,而我们只是发现其中的真理? 现在,我们知道爱情是宇宙真理里的谜。数学测不准的,就交给小说家吧!而我们刚好拥有赖以威。

+ More
【作家特写】以笔为帚──昆仑:愤青也是一种洁癖

【作家特写】以笔为帚──昆仑:愤青也是一种洁癖

立刻阅读:屠村日「当兵能让男孩变成男人」,这句话可能稍嫌陈腔滥调,能不能变成男人或是其他的什么,或许也见仁见智;但对昆仑来说,的确是当兵那段时光,让他敲开写作大门,成为一个小说创作者。 体格精实的昆仑,服的是消防替代役,除了日常勤务之外,闲暇时间很不一定。「就某天比较有空,想试著写写看,就动笔了。」说起来很是福至心灵,但这样的心血来潮,却让他发现自己对写小说这件事,不是闲著没事写写打发时间,而是宁愿熬夜不睡也要写。「有次趁学长们不在,一个人在房间写到凌晨三点。正要睡的时候,救护出动就来了。结果那晚几乎都没睡,超累。」累归累,他对拿睡眠换字依旧乐此不疲,也就此踏上写作之路。杀人者都该有洁癖最初他在部落格上写仙侠小说,后来转至PTT发表短篇。手感练得顺了,正好《献给杀人魔的居家清洁指南》的灵感也来了,于是那个苍白瘦弱、背负著沉重祕密的冷酷少年「十年」,便从BBS的黑底世界出场了。 既是「献给杀人魔」,剧情中自然不乏血腥残暴的书写。「看著这幕的林峻生发出阴森怪笑,突然抓紧怀中的头颅,失控的手指刺进那对瞪大的眼球,在眼窝中不断搅动,搅得眼球碎烂成糊。几道鲜血从眼眶流下,像是血泪。」文字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忍卒睹。然而,小说的另一面是「居家清洁指南」,「你应该好好保养冰箱,要特别注意异味。柠檬跟水用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有洁癖的昆仑,随身携带著消毒用的酒精瓶,对电影或是小说中的杀戮情节,除了恐惧,他更在意的是无法亲自动手整理的痛苦。用来擦拭冰箱有除臭的效果。多余的柠檬可以放著,自然的果香比芳香剂更好。一打开就飘出怪味,迟早被人发现。层板累积的血垢比较麻烦……」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清洁教学,往往跟在血迹斑斑的犯罪直击后面。杀人、打扫,两者看似毫不搭轧,昆仑却能透过十年,让原本的怪异言行变得如此理所当然,甚至带了点黑色幽默。 为什么要安排十年去清洁那些杀人现场?「每次看到电影或小说里,那些鲜血四溅、家具乱倒,到处乱七八糟的场景,你不会很想整理干净吗?」昆仑反问。但看在场众人一脸疑惑,他闪过一丝不被理解的痛苦。「好吧。是我自己有洁癖。」因为自己的洁癖,他笔下的十年,既是毫不留情的猎杀者,下手时又常一边碎念著打扫方式,「有点类似专人到府的居家清洁服务。」只是十年收拾的不只是环境,还包括那些隶属杀人组织「杰克会」的杀人魔。 读者的直觉反应才是最大的赞美 「和以前的短篇相比,『居家清洁指南』写得比较开心,因为想玩的东西,例如割头、挖眼等等,全都写出来了。」放胆写得这么巨细靡遗,不担心读者吃不消吗?「你不认为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都太温和了吗?我认为该写就要写。每次看到读者说看我的故事看得很胃痛、很虐,比称赞我写得好让我更开心。」对昆仑来说,写作最美好的时刻,就是知道自己精心编造的故事,造成读者的情绪波动,「那让我很有成就感。」 在黑暗中挑灯夜战,对昆仑来说,写作最美好的时刻,就是知道自己精心编造的故事,造成读者的情绪波动,「那让我很有成就感。」 为了复仇,十年只身对抗杰克会,像是制裁杀人魔的勇者,却与杀人魔成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杀人,对杀人魔或杰克会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可是在一般大众的眼里,却是很异类的。」同样是杀人,假设我们同意为了满足私欲的随机杀人是无可饶恕、理应获得制裁的;那么,背负著悲惨过去的猎杀,是否就情有可原、应该获得谅解?当十年从最初的压抑与冷漠渐次苏醒,他和自己深恶痛绝的杰克会,又有什么差别?所谓「正常」和「不正常」,界线何在?这些都是昆仑期望透过故事引出的讨论。 昆仑话少,答话前习惯先复述一次问题,感觉很是谨慎,像是在思考什么。这和大学念心理系有关吗?「没有。我不是个用功的学生。」他说自己在学校成天打混,念书时学的那些心理学理论,没一件用进小说设定里;平日的生活与过去在电影院担任放映师的工作经验,也只随手将某些片段拣进场景中。「人倒是有。应该说,我一直对那种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却搞些有的没有的人很反感,所以有刻意放这样的角色进去。」成长和求学过程中见多了这些表里不一的人,虽然自己幸运、未曾深受其害,但他选择以笔为剑,让公义获得现实世界里没能得到的平反。「我可能有点愤青吧。」昆仑笑说。 透过文字,让多点人听见微弱的声音陪他度过服役时的漫画《晚安,布布》,使他下意识塑造了十年这个深沉的少年,不过相较于当时的孤立无援,现在重看,反而很有治愈感。昆仑的文字具有强烈的视觉,画面随著情节一幕幕闪现,好似他回到电影放映师的岗位上,在你眼前播放著由他导演的电影。身为新手创作者,有觉得自己受到哪些喜欢的作者影响吗?「影响不确定,喜欢的话……村上春树和深雪吧。」平常多半阅读各种社会议题的书籍,例如《贫困世代》《最贫困女子:不敢开口求救的无缘地狱》,还有漫画。最喜欢藤田和日郎的《魔偶马戏团》。「最近重看浅野一二○的《晚安,布布》。」也是服役的时候,昆仑第一次翻看这部几乎不带任何希望的漫画,「那时一个人在南澳,常常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这部漫画让我愈看愈郁闷。」是不是因为心中有一块说不上的悬念被扣住,他自己也不是很确定。「但现在再看《晚安,布布》,反而很有治愈感。或许是心境上的转变吧。」 《献给杀人魔的居家清洁指南》,另延伸出系列作《不能让老师发现的霸凌日记》和《收购商的装尸纪录簿》。在将其他旁支交代清楚后,昆仑动笔了新作《屠村日》,扣连太鲁阁原住民被亚泥剥夺土地的现场,写出市井小民对抗大财团的无力与愤怒。「那些肮脏手段让我觉得,无论是好是坏,我都要把这部小说写出来。这是我们拥有的发声方式。」或许文字只是一场纸上争战,不见得有实际效益,但若能让多一些人听见这些微弱的声音,谁说未来没有翻转的机会?「可能这和十年猎杀杰克会也有点像吧,不知道和我自己的洁癖有没有关系──就是看不惯这些有的没有狗屁倒灶的鸟事。如果能除掉这些乱来的人,一切就干干净净了。」

+ More
【作家特写】横空降世的武侠黑暗骑士,以及穿过灰暗长路的《光明行》──楼兰未

【作家特写】横空降世的武侠黑暗骑士,以及穿过灰暗长路的《光明行》──楼兰未

标准金迷写武侠立刻阅读:光明行访谈进行前,一度在现场的骆以军对我说:「这家伙有点老派,但是个天才。你们好好聊,要对他温柔一点。」 问起楼兰未对现时武侠小说的了解。直到2013年才开始写作的他,并不清楚。「我们这样的人,就是少一根筋。」反正他想写,就写了,而且一写就是两百五十多万字,并成立自己的独立出版社,「不过,出版社到现在都没有出过书,零收入。」 武侠的阅读经验呢?五年级的楼兰未表示,年轻时看了很多武侠小说,但大部分都很烂,只有金庸读得下去。他的眼神认真:「我非常佩服金庸的创造力。他的大长篇《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鹿鼎记》都好得没话说。」 自诩是标准金迷的楼兰未,谈起其他与金庸名字连在一起的同行,则语带保留,他可以理解这种封号对书籍贩卖的效力:「不过,我自己不太喜欢,好像是次等的,就一定小于金庸。」 楼兰未语气里有著挑战的野望:「金庸创造了一种很高的水准,写《光明行》的时候,就想一定不能低于它。」他显然不甘于只是粉丝,眼光与心志都在更高的地方。 而对武侠小说热潮不再、即使是金庸魅力也大规模退烧的现况,楼兰未并不忧虑,他就像还活在盛世里。对他来说,写武侠就是一股挡也挡不住的冲动,而且他深信好的东西,就一定会被看见。 楼兰未已经计画好了,年底或明年初出版《光明行》,要采用网路直接销售的方式,不用被通路或经销商剥皮。他不相信好书会被埋没,甚至斩钉截铁地说:「像我们这样的金迷,一定还很多。我的书卖这些人就够了。」 抢先定义武侠世界的起源 「金庸创造了一种很高的水准,写《光明行》的时候,就想一定不能低于它。」他显然不甘于只是粉丝,眼光与心志都在更高的地方。楼兰未写武侠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回答:「因为读多了金庸小说,发现里面有bug。」比如,东邪西毒那类绝世高手,怎么可能不找皇帝麻烦,怎么可能安分于江湖?他写《光明行》就是要补足没有被讲述过的东西。 「先想先赢,而且,这是一种写作的乐趣。」《光明行》开头,就虚构江湖的起源:通过北方龙髓江、南方洗心湖者,就能成为江湖人。此外,内功、中医、少林武功、丐帮等等的起源,他也有自己的解释与定义,就连十二生肖,为何猫不在行列里,他也要阐述,也因此有十三生肖岛。 写汉朝也挺有意思,除黄易《寻秦记》,过往长篇武侠鲜少处理秦汉。楼兰未表示,仍是因为金庸的缘故,其小说集中宋元明清,「我不想重复写,往下写。你写这些,一定受金庸影响,也会被拿来做比较。」若往更早朝代写,就不会有问题。他强调自己像在「占金庸的便宜」。但从武侠史的角度去看,先不谈金庸占别人的便宜也没客气过,武侠的良好演化本就需要新角度切入与诠释。 另外,春秋战国九流十家是很棒的武侠题材,楼兰未讲道:「有很多缝隙,可以安插自己的说法。」再加上,王莽篡汉立新朝,政权转换居然没有流血太匪夷所思了,让他浮想联翩,更想将小说时代安于西汉末,细写武林组织、绝顶高手如何影响世间政权。 关于《光明行》有何核心思想,他直接表态,就是政治。楼兰未脸上一半是黑暗一半是火焰:「在台湾,你没办法闪躲政治,就算受不了也没办法。每天都有很多忧伤、愤怒,所以《光明行》装了很多我对政治的看法。」 金庸写《侠客行》,谈世间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侠客英雄,侠客不过讲讲好听,实为侠客现形记。楼兰未写《光明行》也异曲同工,九部曲到最后,愈来愈惨烈灰暗,光明稀薄罕见。楼兰未坦白书名:「跟光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想起阴暗暴力狂虐可怕的电影《黑暗骑士》──有时,就是得走进浓浓深深的黑暗,在满目绝望中,仍不丧失光明仍在前方的信念,而这不就是武侠吗?想要横空降世的野望 《光明行》的写作历程为何?楼兰未回忆,2012年离开台积电,但有一些工作后续要处理,直到2013年七月才开笔,于2016年九月完稿。楼兰未坦白书名:「跟光明一点关系都没有。」令人想起阴暗暴力狂虐可怕的电影《黑暗骑士》──有时,就是得走进浓浓深深的黑暗,在满目绝望中,仍不丧失光明仍在前方的信念,而这不就是武侠吗?「我很幸运,」楼兰未珍惜那段心无旁骛的时光:「很幸福的三年多,完全没有别的事干扰。」不只是因为他有积蓄不用担心生活,而是在他的年纪,身体、小孩、长辈等等,有问题也是常态。他感到很不可思议地:「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我居然可以好好地写完。」 写《光明行》,根本没预料到会变成巨篇武侠,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透过武侠体例,写自己的爱情故事。于是,跑去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写上瘾、愈写愈多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就固定到竹北的星巴克写──从下午一、两点到晚上七、八点,每天都要写满3500字。但星巴克生意有时没位子,就会跑到住家附近的麦当劳。 楼兰未分享当时趣事,星巴克刚开时,会有美女、长得漂亮可爱的小孩,如果有,他写起来就特别顺。不过呢,他干笑道:「后来,每次去都是阿公阿婆,厌弃啦。」 楼兰未想想又补充:《光明行》几乎都是在星巴克里完成的,结尾时却是在麦当劳完稿。他有点遗憾,应该要从一而终在星巴克写完。 楼兰未本来不叫楼兰未,他本姓徐,所以就以徐某为笔名。「但是被嫌弃了,说笔名很俗。」在镜文学连载时,一直被逼交笔名,他走投无路了,从《光明行》取一角色名回覆。通过以后,他就变成楼兰未。 他的人物群,也有不少是取自生活周边,比如同学友人或听过的名字,例如主角郎平,以前是有名的排球运动员,他很久没听人提过,以为没人记得,结果,「巴西奥运时,赫然发现她是活跃中的教练。」 至于书名的用意?他很多年前就决定以后写书一定要用《光明行》。他表示,那就像取孩子的姓名,预先想好的,跟孩子长大后的样貌、个性,压根没相干。 最喜欢《光明行》的那些部分呢?「幽默啊,中后段有很多胡扯瞎掰的部分,像荒谬笑话一样的东西,很精彩。」 对《光明行》的成绩又有何期待?楼兰未一边干笑,一边展露野心:「我想成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独一无二,充满原创性,不会跟谁牵连比对。」 武侠或许已经去圣渺远,那些曾经辉煌灿烂的神圣壮大早已消散。但也就是在这样I LOVE YOU无望的时代,真正愿意写、愿意坚持的人,才是对武侠有大热情。 而热情正是让石变为宝的最神奇元素。我这么坚信。 是的,这是武侠人最好的时代,这是最能证明武侠自其有价值的时代。 或许楼兰未就是武侠衰世所需要的、那位走穿黑暗与绝望的骑士呢。 本文作者 | 沈默武侠人,多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大奖得主,出版《天敌》、《传奇天下与无神年代》、《七大寇纪事》、《诗集》、《在地狱》四十余本小说。目前在镜文学连载作品《英雄热》。《英雄热》上卷:麒麟乱《英雄热》下卷:英雄缭乱

+ More
【作家特写】从浑身汗臭的男孩,到用故事承载民族使命的大叔——多马斯

【作家特写】从浑身汗臭的男孩,到用故事承载民族使命的大叔——多马斯

立刻阅读:异空间飞行放空思绪,试著把时空拉回高一新生入学那一天,新同学中有位男孩肤色与轮廓比他人深,说话带著腔调,而且卫生习惯似乎不大好,经过他身旁总隐约能闻到一股汗酸味。似乎整个社会对原住民的负面刻板印象,都在他身上能找到一丝痕迹。你会带著好奇心与他攀谈,摸摸他的来历?还是在心中默默画下一道界线与他保持距离?或者,在那个青涩毛躁的年纪,你会脱口喊他一声「番仔」,把他当成笑柄嘲弄一番,逞一时威风? 或许当年你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个男孩,但你早已不记得与他相处的片段。唯一能肯定的是早在毕业没几年,这男孩的身影就在你脑海中失焦泛黄,最终彻底消失,再也忆不起。但你不知道的是,对男孩来说,当时的每个片段,无论是羞辱霸凌或冷眼旁观,都是无论过了多久也难以卸下的情感包袱。 一晃眼三十年过去,原住民在台湾社会是否已挣来真正的理解、尊严与平等仍有待商榷,但至少现下的社会气氛已不容任何人再把「番仔」轻蔑地挂在嘴边。而当年教室里那个泰雅族男孩,在阅读与写作中找到了自己,靠著独树一格的原住民创作成了文学奖常胜军,他的名字是多马斯。 有过这样的生命历程,想像中多马斯的人跟作品应该是沉重而严肃,但访谈那天他是如此幽默从容,即便谈起十五岁那年从山区迁往平地后遭遇的种种歧视,语气也云淡风轻不带一丝控诉。 谈起十五岁那年从山区迁往平地后遭遇的种种歧视,多马斯的语气也云淡风轻不带一丝控诉。 「小时候在山上只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比较穷困,但是一直到了十五岁那年下山读书时才意识到自己被当成异类,被人骂『番仔』。我们说话的腔调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像是洗澡、刷牙,小时候在山上没有这种规律的习惯,所以难免会有体味,就连老师经过都会问我有没有洗澡。」有趣的是少时因口音被嘲弄的多马斯,此刻说起话来却字正腔圆。他说是都市生活磨去了腔调,他笑称如今每回前往山区部落探访时,这口都市腔反倒成了族人调侃的话题。 运用「穿越 」手法增添故事趣味性 在高中担任国文老师的多马斯,受访时说起话来也像在教课,但不是那种说教式的权威语气,而是有种一股脑儿想分享的热诚。他没有受访老手那种干练算计,问他什么,常常说著说著话题就转走,自顾自说起想说的。他就像悠游在山林里那阵自由自在的微风,天南地北辽远开阔。这样的性格也反映在他作品的多样性当中。 多马斯的创作,不论是放在原住民文学甚或整个华文创作领域中都显得自成一格。虽然他的创作几乎全是以原住民文化为背景,但他靠著情节与叙事手法上的复杂多变,用相同养分开出不同的花。对原住民文学不遗余力的他,曾参与山海文化杂志社举办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奖散文组评选,与同为评审的巴代(左起)、骆以军、杨翠、简齐儒合影。好比此刻正在镜文学网站上连载中的《独白》,故事由国中校园少男与少女间若有似无的暧昧展开,却因为少女在毕业前夕惨遭训导主任性侵而未能开花结果。成年后的两人在故乡再度碰头,陷入回忆的两人,缓缓道出当年的悲剧如何让他们不得不提前成长面对现实。多马斯以一段原住民青少年的酸甜爱恋为起头,带出部落少男少女从山林走入社会的哀愁。字里行间彷彿能闻到山林里的青草味,却也嗅得出一丝与现实搏斗的血腥味。 而另外一部连载作品《异空间飞行》更是一部极具野心的史诗钜作。他运用时下流行的「穿越」手法,描述一名飞行员在部队演习时意外穿越时空,回到一九三零年的雾社山区。一头雾水的飞官遇见了纯真的赛德克族女孩,两人跨越文化与时代的隔阂,产生奇妙的共鸣。多马斯在《异空间飞行》中以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还原当年原住民族与日本帝国激烈交战的悲壮。《异空间飞行》宏大的主题及历史背景与魏德圣导演的电影《赛德克‧巴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多马斯贯穿古今的魔幻写实手法,却又替严肃的历史故事增添了几分惊喜。 泰雅族的根本精神:永续经营 多样化的主题与创作手法,让多马斯的作品比起刻板印象中的原住民文学更为易读,也多了些娱乐性,然而娱乐他人并非他写作的初衷。写了十几年的多马斯说,时至今日,他仍是为自己、为族群而写。最近醉心于栽种有机作物的他笑称,自己其实最向往的是在山林过著耕读生活,但偏偏他是个有使命感的大叔,利用正职空档日以继夜地写,无非就是希望能透过作品让族群延续。尽管完全恢复传统已是不切实际的奢望,但至少要能将传统的核心价值留下。那么对他而言,泰雅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多马斯说是「gaga」。「gaga」为泰雅族语,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解释,难以用汉字直接对应翻译。多马斯说,「gaga」的根本精神,其实就是永续经营。 最近醉心于栽种有机作物的他笑称,自己其实最向往的是在山林过著耕读生活,但偏偏他是个有使命感的大叔,利用正职空档日以继夜地写,无非就是希望能透过作品让族群延续。 「很多人对原住民有很多误解,例如觉得我们狩猎是破坏生态的行为。但其实原住民有很严谨的规范,好比说春夏是动物交配的季节,因此严禁狩猎。如果我们把山里的资源都用完了,明年怎么办呢?很多人批评原住民不储蓄,但山里的资源都已准备好了,我们为什么要储蓄?社会对原住民的误解,其实是因为汉人与日本政府强行将他们的价值观加入原住民族,导致如今成了四不像。」从开始访谈以来始终谈笑风生的多马斯,说起原住民议题时神情显得严肃,语气也略为激昂了起来。 「全世界的少数族群都正在被强势族群弱化消灭,从语言到传统价值都在慢慢 崩塌。年轻一代的原住民虽然还保有原住民的脸孔,但却已经没有原住民的灵魂。语言藏有一个族群的古老密码,形成语言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是要消灭却很简单,一个『说国语运动』就几乎让原住民母语灭绝。所以我希望至少透过文字,让读者了解原住民的历史与传统。」多马斯说道。 唯有新旧交融才能带来生之气息 多马斯罩身上的原住民传统图腾花样,是他妻子揉合传统自创的图样。而他的创作,就像这些图腾一样,用行动实践传统,也在传统中寻找新生。正因为背负著这样的使命感,多马斯的创作不走老路,坚持以创新手法将原住民文学带出新生命。但他也承认,写了十几年下来,虽然在文学界挣到了该有的地位,但作品却只能在学术界流传,成为研究生的论文题材,多少有些可惜。既然他的初衷是透过作品替原住民发声,那么想办法提高作品能见度就成为最实际的课题。多马斯直率地说:「我们都自爽啊,作品都只在这圈子里转来转去。有些老人家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该如何推销自己的作品?我写了这么多年,也得过一些奖,不敢说自己写得如何。但这次跟镜文学合作,内心确实再度燃起一股念头,心想或许可以试著行销自己,把作品推出去。毕竟这是时代的趋势。」 二零零六年,多马斯曾以《雪国再见》获得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推荐奖,当时他在得奖感言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对我的族群来说,回顾近两百年来的历史,似乎与悲剧脱离不了关系,悲的因子来自侵略者与殖民者所延续百年来的不堪,凌辱了整个族群的完整的存在意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黄昏民族且血肉模糊,有无存在只消一念之间罢了。疗伤止痛也许是我这一辈最大的使命,渐渐的慢慢的积极的走出历史的阴霾,从强势族群的夹缝中找寻一丝丝曙光,建构出族群的主体意识,说不定这个时代是原住民族再生的时代。」该篇感言距今已有十一年,问起多马斯,十一年过去了,这段悲壮的文字依然能代表他对族群现况的想法吗?多马斯沉默地点点头。

+ More
【作家特写】饮马人:让鬼复自己的仇,来弥补人世间的缺憾

【作家特写】饮马人:让鬼复自己的仇,来弥补人世间的缺憾

立即阅读最新作品:《鬼岛故事集》贰・玩伴饮马人平常的打扮总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头梳发髻、手戴佛珠,宽松的袍子,像是要上哪收妖降魔的道士。然他又不喜直接露脸见人,遇见需要曝光的场合,他便像永远戴著大鼻眼镜的宅女小红一样,将马首面具往自己头上一套,再怎么闷热也耐得了。他说他一向如此,以一种形式上的高调,来维持现实的低调。 现今多数读者对饮马人的认识来自他从2015年5月起的脸书粉丝专页与ptt-marvel板的每日神异小说连载,殊不知他早在十多年前就以「饮马」之名,浩浩荡荡地出过字数惊人的校园武侠小说。只是缪斯女神开他一个玩笑,在他初试啼声不久后旋即离去,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才又回到他身边,助他写下《首部曲.灵异先生》、《湖滨大饭店》两部「鬼岛故事集」系列作品。虽然与过去的校园武侠类型有别,但节奏一样明快,故事也俐落依然,「差别在于以前第一本书用的笔名是『饮马』,还不是人。现在是人了。」他笑著说。 饮马人的写作,与他的人也有著雷同的气氛:以最易吸引读者兴趣的型态,佐以部分幽默搞怪的设定,将你我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情节,说成一个新故事。「重新写作,刚开始是先写一部以欧洲吸血鬼为主题的作品,写完之后意犹未尽,觉得创作的兴奋好像回来了,很开心,想继续写点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写鬼故事。」他不喜欢直接露脸见人,遇见需要曝光的场合,他便将马首面具往自己头上一套,再怎么闷热也耐得了。「我以前是不敢写鬼故事的。」饮马人一脸严肃谨慎。「我相信有鬼,我觉得写鬼故事就是在进行招唤。我不是怕,而是认为他们真的存在,所以不要轻易玩火自焚,不要招惹灵界。」毕竟开关一旦启动会引来什么,谁都不知道。 然而一直有股莫名的动力驱使著他,让他决定将笔往神异领域探去。「正式动笔之前,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我阿公过世时,我们在烧纸扎屋的景象,于是我就从这里著手。」写著写著,「鬼岛故事集」的主角阿弦就被他写出来了。真实世界的英雄 身为主角,阿弦其实鸟鸟的、弱弱的,一点都不像担得起什么大局的模样。事实上把饮马人创造的角色一字排开,要说没有一个称头也不为过。「我不写超级英雄,在我故事里的这些人,往往不会什么灵通神通,甚至还会被别人耍得团团转。」他总是叙写一个个平凡的更生人,经过挫折、低潮,慢慢改邪归正。「他们是英雄,只不过是很失败的英雄。」饮马人说,这才是真实世界,也才更贴近一般大众。 但他又让阿弦像那些名侦探一样,老是遇到光怪陆离的事,日子过得不甚安宁。「你不觉得台湾是个很适合写鬼故事的地方吗?我相信在这座岛上的人,每个都有一缸子的鬼故事可以讲。」──我的叔叔的阿姨的邻居的朋友看得到、我学校在日本时代是坟场、我念的小学以前是刑场……诸如此类的吹嘘或耳语,常常是人们在聚会时拿来热场的起手式。「更直接一点,当我告诉你:『我跟你讲一对母女的故事』,和『欸我跟你说个鬼故事』,哪一句更能引起兴趣?」就像看恐怖片总是双手摀脸又忍不住从指缝中偷看,多数人对灵异故事又爱又怕,神祕、诡异、八卦感,充满十足的娱乐性。「对我来说,写连载小说是自娱娱人,开心就好。」与其在意文坛地位或文学评价,饮马人更希望写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鬼故事,在大众领域得到更多共鸣。 「他们是英雄,只不过是很失败的英雄。」饮马人说,这才是真实世界,也才更贴近一般大众。 于是他写闹鬼,写招魂,写魔神仔,还误打误撞地写出一幢真实存在的灵异饭店。行文结合在地宫庙、王爷信仰、乩童背景、神将文化,从荒郊野外到都会豪宅,哪里有鬼,他就往哪里写;神、鬼、在地、土味交融一气,为台湾神异小说打造出一片崭新风貌。 张牙舞爪下的苦衷 说谐星不好笑是犯其大忌,但如果你对饮马人说「你的鬼故事一点也不恐怖」,他倒不以为忤。「我的重点不是吓人,恐怖的叙述都是看剧情所需才出现。」他慢条斯理地解释,「而且我相信鬼之所以要吓人多半有苦衷,与其单纯卖弄吓人情节,我更想探究这个鬼为什么要吓人。」脱去那些青面獠牙、腐脸乱发,再骇人的鬼,怀著的也许是一颗饱受委屈的心、一段不被了解的过去。「当我们抽丝剥茧,了解那些背后的故事,你就不会害怕,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同情。」这是饮马人最想塑造的温暖,从来都不只是贩卖恐怖而已。 手拿著亲笔挥毫的墨迹:「这是我的信念与目标!」 何况有谁真的见过鬼吗?总是在鬼故事创造出来的反差当中,才知道原来最恐怖、最险恶的都是人,不是鬼。「现实世界有太多不公平,太多不能说话的冤魂,太多正义无法伸张。」也许并没有鬼,也许鬼不会替自己追讨正义,但人们心中永远都会渴求那股正义的存在。「假使天道不彰,那我就投射在一个鬼身上,让鬼复自己的仇,来弥补人世间的缺憾。」这才是饮马人撰写「鬼岛故事集」的初衷。 「我还是比较偏传统一点,会想把一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传说、老一辈对我们耳提面命的古早叮咛、人生警示,融入小说当中。那都是很温暖的智慧,也有著相当强大的力量,不只能和主角碰撞出新的情境,还能加强作品的说服力。」他总笑称自己还是带有一点讲善劝恶的老派期望。或许在这凡事求新求快的时代,唯有老派才耐人深究咀嚼。

+ More
【作家特写】林剪云:这些人就是生活在我周遭的人

【作家特写】林剪云:这些人就是生活在我周遭的人

立刻阅读:「叛之三部曲」《忤》聊到二二八事件,林剪云先回忆起她还在念大学时,回到屏东老家的夏日某天。「那时放假,我返乡回家,穿著短裤在床边半坐半躺。躺著躺著也没什么事,突然我一个念头,想到之前在图书馆某本书上看到二二八事件这个词,但丝毫不知来龙去脉。我就随口问了在旁边的老爸:『阿爸,啥密是二二八事件?』我爸那时手上不知道在忙什么,听到这句话,像被什么打到一样,停下手上的事,一言不发地走过来。我本来以为他要拉一把椅子坐下好好告诉我什么是二二八,没想到他脱了脚上的木屐、直接往我大腿用力一挥,啪地一声清脆响亮;然后丢下一句话:『拗盖拢麦赛出企外靠供加!』(以后在外面不可以讲到这个)」从小学三年级起总是名列前茅、不曾被父亲痛打过的林剪云,竟然在上了大学、成年之后,因为「二二八事件」这五个字,被老爸拿木屐招呼,痛到她当场飙泪。「你就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件事是禁忌到什么程度了。」 一段空白的历史少女时期的林剪云,对于台湾历史的空白,早已燃起炽烈的好奇心。那约莫是1977年,台湾还处于戒严时期,学校教科书一派歌舞升平、赞颂领导英伟;党外运动则在全台各地日渐风火蓬勃。校园高墙将属于台湾的黑历史隔绝在外,同年年底中坜事件拉起往后街头运动的序幕,美丽岛事件再隔两年就要发生,空气中则不时流动著白色恐怖的肃杀。一般人遭到长辈如此喝斥后应当退缩,但那一记痛击让反骨的林剪云燃起更炽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么严重?」更有甚者,她开始意识到台湾史并不像学校教的那样,而是有著好大一块空白,或说黑幕。这让她早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台湾的近代史写完。将近40年前埋下的种籽,到现在才结出第一颗果实。这段酝酿的期间,林剪云从1989年第一部长篇作品《火浴凤凰》出版以来,不只小说,还编剧本,如《火中莲》、《断掌顺娘》、《路长情更长》等,从有线台到无线台都有她的成果。特别是无线台的编剧经验,因为每部戏都是将真人实事搬上萤幕,林剪云自此从闭门造车的小说家,变成到处与人聊天的采访者,甚至有过写一档戏就访上一百多个人。「我的采访工夫,可以说是从编剧这边所累积的。」而这些工夫,到了「叛之三部曲」要准备开花结果时,便扎扎实实地派上了用场。「叛之三部曲」首部《忤》是浩浩荡荡16万字的钜著,故事从1946年说起,围绕在屏东万丹首富鼎昌商号李仲义后代李其昌,与其子李子庆、李子毓家族,以及自泉州冒死渡过黑水沟来台打拼、辗转落脚万丹贩售小食的林伯仲,两条主线,一富一庶,细细勾勒起当年台湾南方的丰饶繁盛,呈现有钱人家和一般百姓在政局动乱之时,个别面临的艰辛与危险。十多年来,林剪云真正花在书写的时间上并不多,很多时间是用来考据、用来伤心、用来难过。 《忤》的事件主轴即是二二八。为了写出最接近实际的情节,林剪云字字句句详加访谈、考证,从大户人家使用的物品,到底层民众的日常生计,一事一物都追查得上穷碧落下黄泉。民生琐事即已用力如此,遑论那些牵动人心的历史。回溯起来,《忤》最初始的电脑档案,竟早在2003年就已存档。十多年来,林剪云真正花在书写的时间上并不多,「很多时间是用来考据、用来伤心、用来难过。」林剪云本身就是屏东万丹在地人,对自己的考据成果也相当自信;但伤心难过,又是怎么回事?真实比小说更令人伤心问题一抛,林剪云略有停顿,再开口时竟语带哽咽。「因为这些人就是生活在我周遭的人。」原来在《忤》当中,主角子毓留下的遗腹子,是林剪云的邻居兼同学。「我从来没见过像她这么美,却又这么孤独寂寞的女孩子。我从旁看著她,愈感受到这家人的孤苦伶仃。所以当我在写李家的遭遇时,我自己都很崩溃。」虽然两人早已失联,但林剪云对子毓之女的悲痛共感,至今仍相当深刻。 小说中写到的三栈西洋红楼,现已拆除。然而《忤》的书写还是面临查证上的困难。「台湾近代史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事件无从查起,除了尽力挖掘史料,还要拜访很多耆老。」先不说近代台史研究者基于立场不同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走访地方耆老所得的内容也不完全正确,更多的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词,或直接丢来一句「抹记啊啦」。即使解严业已30年,即使现代台湾号称民主自由,许多走过那段黑历史的人们,提起往事仍旧选择三缄其口。毕竟在当年,就连沉默,都不见得是明哲保身的解药。可能林剪云比其他历史小说创作者幸运的一点是,其他人必须消化诸多文献,才写得出一个故事,但她就成长于她笔下的大营里。「我看过有钱人的生活,也看过底层人的生活。当我面对这一团各说各话的混乱时,我就看身边人的遭遇是什么,去回溯出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她从真实的人物出发,撰写他们的境遇,再往上与历史层层相扣,浑然天成地造就了这部各项细节都能栩栩如生的作品。我只是呈现台湾人一路以来的寻觅与挣扎三部曲分别定名为《忤》、《逆》、《叛》,第二部预计以美丽岛事件为主轴,第三部则落定在太阳花学运,都是颠覆政府当局的事件,用现在的话讲,无非是著眼于「暴民们」,但也可看出在不同时期,叛乱者从「唯一死罪」,如今可站上公堂,争取更多民主权益。这是时代的演变。 然不少学者如李敏勇、戴宝春,都对林剪云的规画表示担忧,认为无论美丽岛或太阳花,都尚未真正入史,要写成历史小说言之过早,容易引起争议。「但怎样才算历史?历史小说又该怎么定义?这也是我很想追问的。」二二八到白色恐怖,时间太接近,很多当事人或其家属都还在,很多事情也尚未水落石出,弄得不好,林剪云还可能因此闹出官司。不少人建议她改写已经盖棺论定者,以免惹祸上身。「但我想写的是事,不是人。而且从近代史到现代史,是真的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或许写没有人会跳出来指指点点的东西会比较安全,只是那样的话,近的事情不就永远没人写了吗?」只要扯上政治,不免就万般艰难,永远都有人要你表态,要你选边站。「的确有读者说我在《忤》当中对日本的责难不够深。但我该写的都写了。该有什么感想、什么结论,是读者自己要去想的。」身为小说作者,最大的责任是把故事讲好,而非藉文批判,甚至宣扬自己的立场。「如果我要批判,那我应该写的是政论,不是小说。」「这些人、这些故事本来就存在,我只是确认史实之后,把它们写出来。我没有特别要去指责或说服什么,我只是呈现当代的状况,呈现各世代台湾人一路以来的寻寻觅觅、挣扎、牺牲。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 More
【作家特写】林庆祥:我只是写了三个想回家的人

【作家特写】林庆祥:我只是写了三个想回家的人

【书评】 现实一种,台湾警察小说的现形/翟翱「小弟是妳的,伊是恁张简家的孤子,对志雄来说,伊小弟几百个,不差这一个,阿瑞仔也不是会帮公司赚钱的干部,讲卡歹听,恁小弟生鸡蛋的无,放鸡屎的有,减一个没差,饲太多搁呷了米。若对我来说,偷偷放小瑞走,是犯法的,会害我呒头路,妳随便到警政署检举,我就下课了,尚盖好是恁小弟乎黑道的杀手打死,嘿嘿!拢无证据,我就安全了,但为何我要告诉你这些?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要讲义气,我陈江在江湖上站得起,不只靠警察身份,是我敢相挺、有原则,志雄有伊作老大的气魄,我嘛不输他,阮拢是爱伊好、惊伊死」。 他最后再补一记回马枪:「阿妹仔,我今天跟你讲的话,妳去跟志雄讲嘛呒要紧,但是,未来的代志安怎变化,无人知道,我劝妳对任何人拢要有所保留,听听就好,对我、对志雄拢仝款(同样),妳尚好连我嘛莫全部相信,妳自己判断,但别忘了,如果妳觉得需要我这个老大的时阵,可以来找我,我是警察,有法律约束跟立场,我不是流氓,不需要靠杀手恐吓掳肉(绑票)来赚钱」。 短短两段叙述,或可稍稍拼凑出故事的样貌:对话者一男一女,女方的弟弟小瑞是黑道老大志雄的小弟;发话的男方是个刑警,在此无法判断官阶,主要目标是小瑞;而女方因弟弟的关系成了夹心饼,谁都信,也谁都不信。 这只是林庆祥首部长篇小说《刑警教父》中的一个场景,但已足够让人嗅到这部小说当中的气味:警察、黑道、江湖、义气、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与不得已。 没有英雄的世界 林庆祥的小说里没有俊男美女。他笔下的警察们,没有谁是可以一次打十个的不死英雄,也没有出入枪林弹雨还能一脸痞样谈笑风生的最佳男主角。在《刑警教父》里,无论是警界的刑事小队长陈江、黑道大亨陈志雄,或是双方因著不同目的共同锁定的头号枪击要犯小瑞,没有一个是英挺伟岸的角色(在聊到若作品改拍成影视剧该由谁来演出时,林庆祥针对小瑞一角还特别强调:不能是帅哥)。却也因此,书中情节的种种描述,都不再是萤幕/银幕那端的云端想像,而是拳拳到肉、黑白两道的血淋淋人生。在当代为数不多的台湾犯罪小说中,《刑警教父》的出现,无疑为社会写实路数的类型作品添了一枚生力军。 警政线跑了十多年的林庆祥,说老还不至于,但早也累积了一大资料库的故事等著倒出。「我想写这部小说想了很多年。应该说,从我知道这些事,就一直想把它写成小说。」摇笔杆的人,多半抱著写小说的梦,何以拖沓到年近半百才以新人之姿出道?「年轻时有很多时间可以写。那时还没结婚,那个年代在日报工作,压力也不像现在这么大。但说真的,那个年纪,写小说哪有比去酒店喝酒、比跟黑道、业者、警察混在一起好玩?怎么可能下班乖乖回家写小说?当然是朋友喊了就走啊。」林庆祥说话豪爽,直率且坦白,「尤其那时警纪风气很差,我只要打三通电话,一定会有人正在酒店喝酒,叫你赶快过去。你还会回家写小说吗?时间就这样蹉跎了。」 在高雄市政府任职,每天与媒体打交道,与记者兄弟聚餐,那时喝酒也比写小说重要。初入行的记者,人脉重于文笔,「刚开始忙著建立自己的名声,担心认识的人不够多。」记者最计较自己的联络资源够不够广,遇到刑案知不知道要问谁、能不能问到对的人?为什么别人问得到自己问不到?为什么这个分局的队长会把讯息透露给谁,就是不告诉你?凡此种种,都关系著记者生涯的光明顺畅与否。「所以你会把很多心力花在这里,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也是自己爱玩。」毕竟没有人就没有线、没有来源。「所以年轻时的确过得比较……纸醉金迷吧。」他干笑,流露出一点尴尬。「但写小说的念头一直在,午夜梦回时会很愧对,干,自己怎么这么不认真、这么鬼混。也想过要先写点短篇小说,但都没想到什么好的idea……」讲没两句他又大手一挥:「啊其实都只是想想而已啦,还不就是懒。」他放弃替自己洗白了。 不看好也要完成 2011年前后,林庆祥帮高雄市长陈菊打完选战后离开市府。「当时在家连续糜烂了好多天,每天都跑出去喝酒。突然某天一个念头闯进来:干,我如果再不写,这辈子永远都不会动手了。于是电脑打开,想了开头,就写了。」他顿了一下,不无担心地问了一句:「所以开头很弱喔?」 还来不及回答他弱或不弱,他又喃喃地自白,「写到一半时无以为继,不知道怎么写,中间停了好久。写到后来甚至会觉得:它值得写吗?我写得完吗?这么烂,值得再写下去吗?」每一章写罢,林庆祥都没有多迈进一步的喜悦,而是从自己的写作能力到技巧,各种自我质疑反覆不断。「一直到后半我才有点自信要把它写完。」但不是终于认为自己写得好,「那时想的是:即使真的很烂,总也要把一件事情完成。」是这样的信念推著《刑警教父》走向结局。「我自己从头到尾都没有很看好它。」他说。 每一个想动笔写小说的人,心里一定有你关心的事。警察就是我所关心的。 「会写不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最初我只有隐约的想法和人物,没有先想好大纲,也没有结局,那种『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的情况真的很痛苦。而且我太耽溺于自己对警界生态的了解,光是开头的监听我就写了一大堆。这都不是好事。」对自己写作上的缺失,林庆祥看得比谁都清楚;而「第二本一定要把大纲都弄好再动笔」这句话,在整场访谈中大概出现了八百次,足见这种「边演边生剧本」是多么折磨。 善恶无关黑白 然也因为林庆祥对警界生态的了若指掌,让《刑警教父》拥有难以摧折的坚实骨架。他在台湾警纪风气由浊转清的关键时期进入新闻圈,那段警察比黑道还嚣张的年代,他虽未能躬逢其盛,却也耳闻不少。警政新闻的长期磨练,让他懂得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探究,什么时候可以硬起来翻桌;什么时候该放软打声招呼,而什么时候该闭上嘴。这些都渗入了小说里,成了血肉。「写警察,这是我最熟悉的题材,我和这些人也是有感情的。」 「我对警察很熟,一直想写的也是警察的故事。每一个想动笔写小说的人,心里一定有你关心的事。警察就是我所关心的。」 在林庆祥的小说里,无论是游走黑白两道的刑事小队长陈江、试图金盆洗手的黑道老大陈志雄,或亡命天涯的小瑞,都有双手染血的时分,也有显露人性光辉的瞬间。「这部小说里几乎没有好人,也没有谁是真正的坏人。只有三个想回家的人。」陈江想安全下庄退休养老,志雄想海捞一笔拍拍屁股走人,小瑞想回到故乡侍奉双亲。他们各怀鬼胎,也各有心软。黑道不全为恶,警察更不是永远的正义代表。在林庆祥所认识的警察中,不乏陈江这样一手犯著某些恶行,转过身面对本业又兢兢业业者。「贪污索贿、智勇双全,都可能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很多英勇殉职的警察也是很黑啊,平常违法的事情一件都没少干过,碰上要拼命的时候,热血一沸腾也是往前冲。所以你要怎么论定一个人?」 所以又回到陈江对小瑞胞姊讲的话:「……人是有感情的,要讲义气,我陈江在江湖上站得起,不只靠警察身份,是我敢相挺、有原则,志雄有伊作老大的气魄,我嘛不输他,阮拢是爱伊好、惊伊死」。置身白道,却与黑道相互比拟、争一口气,刑事教父比谁都要更懂得翻云覆雨;善恶之间,或许连一线之隔,都称不上。 资深记者谈记者:关于合法伤害他人的权力 年轻时的他,在马祖服役留影,当年为了放假回台湾,写违心之论的小说,还真的放了两航次的返台假。在和林庆祥聊他的工作经历时,他先讲结论: 「我这辈子只干过两个工作,一个就是记者,一个就是应付记者的人。」 林庆祥是宜兰孩子。中兴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觉得在家乡不好求职,就跑到台北找工作,找了两个月还是没著落。某天一个朋友邀他到台中家里喝酒过夜,次日一早两人买了份报纸坐到麦当劳看台中的地方征才广告,发现有家《震撼》杂志在征记者,就去了,自此踏上新闻路。「我从没想过要当记者,一生随波逐流。」他笑。 从泡茶聊天到公事公办 在《震撼》杂志待了一个多月,老板跑了;1996年年底辗转到彼时刚复刊的《台湾日报》,从环保、区里新闻开始跑,之后转到警政线,一待近10年,累积了他绝大多数的资源与人脉。2006年《台湾日报》收山后,他到《民众日报》沾了一下,随后进入公部门任职,成为他口中的「应付记者的人」。过几年撤出公部门,重新披上记者战袍,回到新闻现场。 20年前当记者,和现在几乎是完全不同的生态。「小时候多可怜啊,(为了新闻)每天晚上都要去陪警察泡茶,还带宵夜去请他们吃,坐到三更半夜。」警政线的记者与警察关系亦敌亦友,有亲密换帖的时刻,也很容易因立场相对而起冲突。和警察日夜「搏诺」(台语,意指建立交情),不只是为了不知哪天会到来的大新闻做准备,更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当然我们和警察还是会互谯:『干,条子都靠不住』、『妈的,这些记者,说变脸就变脸』,但信任感都还是在。」然现在的年轻记者与警察,大家都成了行礼如仪的上班族,少了互动,也省了独家。一切都由秘书室发新闻稿,或用LINE发群组。公事公办,不需攀附谈交情,但也缺了冲激的火花。 「现在的记者,坦白说,比较没有实力。想(用报导)修理人,也不知道从何下笔,修理不到痛处,人家也不会怕你。这个社会很现实,很多东西都是交换来的,你有实力人家就会尊重你。警察也是。」 即时当道,技艺不再 伏案桌前,以十五年来与警察朝夕相处的经验,写下精采绝伦的《刑警教父》所以现在记者比较好当吗?「难。」林庆祥简单吐出一个字。老鸟如他,也同样面临著即时新闻的压力。「现在报社重视即时,比重视一般新闻更甚,很多新闻专业就这样被牺牲掉了。」已经不是先求有再求好,而是有了就好。「你不能否认新闻它是一门技艺。从题目为何产生、怎么写、怎么了解事情的轮廓、怎么表现,都是技艺所在。」但现在这门技艺的原则和工法,为了抢时效、充版面,往往被迫省略。「就像做鞋。一双好的鞋,该怎么缝、该缝几针,要做到才穿得耐久。假如随便缝一缝,只求有个鞋样,当然穿不到几天就坏了。」林庆祥摇摇头,喷出一口烟,不知是替年轻同业叹息,还是替自己。 说起乡民最常嘲弄的那句话「少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林庆祥还是摇头。「记者这个行业,入行门槛很低,而且是愈来愈低。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要当个好的记者,永远是那么难。」感觉上这个职业一直被贬低,「但你会发现,社会上有三种人,只要一提起,大家都没好话,可是一出事,又很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朋友,就是民代、警察、记者。为什么?因为这三种人有合法伤害他人的权力。」简单几句,带出记者令人又爱又恨的原罪。林庆祥把手上的菸弹熄,不再多说。再问他,那怎样是好记者?他沉默好半晌。 「没有结论。」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