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写】日常推理X笑气纵横的电商之战:天地无限谈《办公室疯云》
立刻阅读:《办公室疯云》 三个月前,天地无限把工作辞了,搬离台北。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我的人生命题是怎样写小说为生,不会饿死。」天地无限说。 天地无限本名郑惠文,今年四十四岁,出版过《第四象限》、《第四名被害者》、《悬案追追追》、《达达战争》等小说,其中《第四名被害者》已售出台湾、韩国影视版权,台湾版影集已拍摄完成,预计明年上映,还有若干短篇获剧本开发补助;目前正于镜文学连载办公室推理喜剧《办公室疯云》。 采访前,天地无限看到咖啡馆里的免费占卜,透露自己会算《易经》。怎么学的?「透过手机App跟看YouTube,上面很多教学。」不难吗?「其实点通了,就会。」专职写作之路则不同,投文学奖、写剧本、卖书靠版税过活,天地无限都尝试过,结论是:「没有一个能走下去。」 类型作为接轨在地与国际的方法 天地无限国中开始写作,高中得文学奖,风光领奖,全家人都来陪他,但下了台转过身,长辈嘱咐他:「写作不能当职业,会饿死。」大学时代,因为姐姐爱看推理,推天地无限入坑。之后,他开始投稿《推理杂志》,正式踏入推理创作。《推理杂志》书背都有作者名,天地无限看到日本作者都四、五个字,版面更大更显眼,便给自己取了四个字的笔名,「现在听起来有点中二,但也来不及了。」 天地无限会算。小说之路转机看似天上掉下来的,其实是他嗅得先机。当OTT平台进军台湾,需要类型作品,市场缺乏,天地无限便顺势浮上台面——自生产端让作品更容易改编、IP化。这也是天地无限选择与镜文学合作的原因,以及他得以辞职,转职写作的契机。 然而,怎样才是类型,写成类型后又怎样才能受青睐?天地无限的结论并不新奇:「越在地,越国际。」不过他以《达达战争》中一篇以酒驾为主题的故事为例,「一般人写酒驾,可能会写受害者多惨,酒驾多可恨,但我设想了一个『酒驾杀人公司』,专门将谋杀布置成酒驾。」不讲大道理,不控诉,而是用类型作为切入点,这便是天地无限摸索出的创作路径。「老外看到这个故事,会想为何台湾这么多酒驾累犯?」如此便将社会议题与类型结合,同时,很在地。天地无限示范了文化隔阂与特色可能是一线之间,类型可以将前者翻转成后者,让读者循着悬念,跟着故事往下走。 天地无限平日在书房赶稿的模样。墙上贴的是用「故事板」(Story Board)方式制作的《办公室疯云》初始大纲。2012年,天地无限写〈举手之劳的正义〉谈恐龙法官现象与私刑正义。2015年出版《第四名被害者》描写台湾SNG泛滥,记者成为加害人。发生火灾,火在烧,导播在催,记者问受害者:「请问你现在心情怎样?」都是天地无限有机结合议题与类型的范例。 天地无限的题材多来自网络或新闻事件。大家都看新闻找题材,但他强调「不能原封不动照搬」。此外,还要把事件反过来写,「小说中最夸张的段落往往不是我虚构的,而是真实事件的核心,这样才有张力。」在这读者胃口被养大,见怪不怪的时代,当现实比小说更离奇的部分变成小说,读者才有「共鸣」。注意,不是有兴趣,而是共鸣——当脸书或其他社群软件插旗读者眼球,食伤的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短暂的奇趣,而是让死水微澜或惊波的本事。 「过往作家的作品被改编,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祖上有德,但我想把它变成一种策略。」天地无限说。 新作结合商战与推理喜剧 新作《办公室疯云》便是天地无限策略下的作品。《办公室疯云》讲述来自数字杂志的「电商三键客」,如何从媒体业华丽转身,进军彼时正兴的电商业。值得注意的是,《办公室疯云》采用一季六集的英美剧规格,各集有三段独立剧情,主事件则以连续三集的形式交代;调性上,也偏向台湾少见的情境喜剧。 《办公室疯云》顾名思义,充斥让主角群抓狂的鸟事,小至会议室不对外却每小时响三次的电话,营运部搞乌龙把客户与小三的合照放上产品销售页;大至办公室出现催泪瓦斯恐怖攻击,以及各大电商之间割喉免运战,都在天地无限笔下成为节奏快速,主副线并行的推理喜剧。 谈到电商之战,天地无限是见证者。2002年左右,他在某电商担任副总编辑,之后创业投入网络宠物食品;看过电商在台湾草创,卖出一台相机就全办公室拍手庆祝的景况,还有虾皮挥军台湾,发起免运战,逼迫各家电商厮杀的惨烈。 2017、2018年发生的台湾电商免运战,是小说第四集之后的重头戏。这样损人伤己是为何?天地无限表示,是后到的玩家为了重洗电商排名,逼使没银弹的玩家注销游戏。然而,发起者没想到台湾人太会钻漏洞,趁免运费揪团购发货,或寄空包裹,只为了透过收费系统确认对方有付团购订金。 「结局便是虾皮原本计划投入30亿,但当年集团净损一路攀高至76亿;PChome商店街下柜,以及排名最后的某购物网站关闭。」所以说,真实远远比小说离奇,无心插柳的老百姓成为最大赢家。 推理来自生活中最细微的部分 没有尸体的推理,也算是推理吗?日本推理小说早有日常推理这个派别,让主角透过基本的演绎法与归纳法,解决生活小事,可能是一本书的下落,走丢的猫,失却的信物。天地无间把日常推理放到办公室,让职员解决老板,不对,是解决老板的问题,「推理,未必要解谜,也可以是找出烦人公事的解决之道。」「我不会强调『本格推理』。在既定事实之下,一步步找出结果或解决方式,对我来说就是广义的推理。」 推理小说的起点可能微不足道,对天地无限而言,你是否留心日常的细小之处,并且愿意花时间验证自己的观察,就是写推理的动力。前面提到的酒驾杀人公司故事,便是源自有一阵子新闻很常报导高速公路有逆向驾驶,引起天地无限注意。 天地无限兴趣广泛,除了写作也钻研易经。经常在寄出大纲与人设后,会用易经六十四卦来卜上一卦看看此次提案的成功机率。 新闻里,驾驶千篇一律都说自己是不小心开上交流道的,且使用车辆都很破烂,让天地无限好奇背后是不是不单纯,于是设想有组织立赌局,藉诱使无辜者危险驾驶,博弈他人生命。这当然是一个邪恶的想法,「但你会想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天地无限说。 有人将天地无限归类在社会派推理,天地无限认为这是因为没有属于他的分类。他坦言自己的作品不典型,很难说是社会派或本格派,推理之于他,比较像是调味料,拿来勾引读者。 谈到本格派与社会派之争,天地无限个人观察,虽然推理/侦探经典始于欧美,不过台湾推理小说受日本影响更深,也强调追求本格,如近年也有「新本格」的分类。然而,过度强调本格设定,不易影视处理,「诚然,本格是推理的核心,是小说的加法,但也不用刻意强化,把它变成乘法。你能想象两小时的电影,前面一小时五十分钟在找线索,最后十分钟解开谜题,观众会买单吗?」不要被名词绑死,是天地无限给推理创作新手的经验谈。此外,怎样形塑人物,也是重中之重。他以前写推理,人物都像龙套,只是尸体或解谜过程中的NPC (Non-Player Character) 。接触剧本后,天地无限才开始认真经营人物,因为「人看故事第一眼还是看人。」 写过剧本,又多次授权作品改编,天地无限怎样看自己的东西可能被魔改?「授权出去,就往下一本前进吧,不要执着。」天地无限说得豁达,不过仍补了句:「还是希望改编接近原作啦。」 最后我问,写作变成职业,写的时候还快乐吗?天地无限说,至少他星期一不会烦闷了。正好,《办公室疯云》第一集就叫作「人人都恨星期一」。所以推理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本事,至少,在我面前的人解决了星期一。
+ More【采访后记】从波拉尼奥到脸书 从无人知晓的九零年代赖活到现在
骆以军与陈雪像台湾文坛的苦行僧,拿笔写作是自我鞭笞。尽管文学起点不同——骆以军自颓丧奇谲的现代中文迷宫降生,陈雪则以敢于暴露异端的酷儿姿态露面——两人横跨世纪末,自热闹又荒芜的九零年代写到现在,有份相濡以沫的情谊。他们三十多岁认识,算算已二十年。 2008年陈雪忧郁症发,打电话给骆以军求助,要他给她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骆以军说:「难道你不想看看我们六十岁写的小说吗?」六十岁还没到,两人前后交出重磅新长篇──骆以军的《明朝》与陈雪的《无父之城》。 同时出书,又是好麻吉,便理所当然的想将两人兜起来受访。采访时,骆以军话多,陈雪话少。然而,陈雪总知道骆以军下一句要说什么,体贴的帮他接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骆以军说话像天女散花。正确接落,靠的是绝佳默契。两人碰头,陈雪便对骆以军说:「我觉得你的文笔变了,变雅了。」骆以军问她:「你有看出哪里是大赶稿时期写的吗?」彷佛对彼此作品都心照不宣,哪里好哪里欠了一点。 骆以军与陈雪今年同时交出重磅长篇小说——《明朝》与《无父之城》。两人碰头,陈雪便对骆以军说:「我觉得你的文笔变了,变雅了。」骆以军问她:「你有看出哪里是大赶稿时期写的吗?」彷佛对彼此作品都心照不宣,哪里好哪里欠了一点。 采访一开始,谈到两人花费多年心力的字母会创作计划。骆以军语带感概的说,写到「B巴洛克」的时候,大家还元气十足,写到「S精神分裂」就泄气了,「但陈雪还是很有干劲。」 「这六年很像拿剃刀在刮我的脑袋,把所有思绪都刮下来,其实是很不舒服的极限运动,但又是很顶尖的作为。至于写长篇,是很私人的事,很幸运我们可以写这么厚。」骆以军说。 采访最教我印象深刻的,是谈到网络脸书对他们的影响。两人的身分除了职业作家,更身兼无给职网红──因为作家很难有业配。骆以军同辈作家曾被黄锦树称为「内向世代」,深受电视视觉文化影响。进入网络世界后,内向世代是否转向了?陈雪说她以前关在家里写作,很少朋友,成为网红以后,脸友的只言词组常常带给她温暖。会不会妨碍创作?陈雪说:「只要我控制时间追剧就好。」 骆以军更极端,「2002年以前我是原始人,不会打字,没经过MSN、部落格、网志等,34岁以前我是脸书的局外人。但沾上脸书后,刚开始还好,现在真的像中毒。」他的经验跟陈雪很像,「前脸书的我跟陈雪都是怪怪的宅男宅女,很害羞有人群焦虑,很容易被很小的事件击垮,爆掉。」 「以前我们想成为乔伊斯、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但除非能有童伟格那样的意志,不然等待我们的命运就是爆掉。可是我意外沾上脸书这几年,太怪了,前几年我被长辈斥责说堕落了,现在则有人说我是被小说耽误的喜剧演员。很奇怪的部分是,我就像违建的大教堂,脸书上的留言哈拉像钢索,多少个晚上我忧郁症发作,想上吊,是他们支撑了我。然而他们不会知道自己的留言形成奇异的支撑线。」爆掉,是骆以军采访时常用的字眼。照他的说法,写小说的人都是在吸收核废料。 陌生的慰藉,除了脸书,还有来自智利的作家──波拉尼奥。骆以军跟陈雪都爱波拉尼奥。骆以军七月时身体很差,却发生了一件他口中很幸福的事,「我在杂乱的书柜发现四本波拉尼奥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应该是陈雪送我一本,黄崇凯送我一本,我自己本来有一本,然后某个中国文青又送我一本。之前我一遍都没看,拿到小旅馆翻,结果好得不得了。前阵子我家冷气坏掉,工人来修,需要书桌站。我清理脏得要命,有烟灰、放很久的蜜饯,甚至死蟑螂的书桌,又发现一本波拉尼奥的《遥远的星辰》。」 在旁的陈雪听了,直嚷嚷:「齁这本我没有,你看完借我。」接着,两人开始细数近来的阅读,骆以军说他读到大江健三郎、鲁西迪、帕慕克便停滞了(陈雪帮他补充还有韦勒贝克),直到遇见波拉尼奥的《2666》。「这就像你以为自己是纵欲过度的浪子,已了却凡心,却发现感官的触须还能整个炸开。」骆以军说。 陈雪与骆以军三十多岁认识,算算已二十年。在创作的路上,彼此照亮也彼此照料。采访尾声,骆以军说:「我们真的可以组一个团体出道。」 波拉尼奥的小说是遥远的星辰,照亮了一万八千公里外小岛上的作家。一辈子写流浪、失意者的波拉尼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慰藉吧?小说家与小说家,恒星与恒星,彼此照料也彼此照亮。 「我们真的可以组一个团体出道。」骆以军对陈雪说。
+ More【作家特写】预知毁灭纪事:专访骆以军《明朝》
立刻阅读:《明朝》 骆以军有疾,他的老师杨泽常常要他不要看太多书,说他的脑袋在发炎。采访时,骆以军听了我一长串的问题,先道歉说他今天状态不好,结果说起话来还是太阳风暴等级的密度。 见到一同受访的陈雪,他拿出礼物送她和她新婚伴侣早餐人。陈雪推托,骆以军便说:「这个送你,说不定下次我就不在了。」陈雪只得拍了他一下,说:「乱说!」便默默收下。打开,是两颗骆以军近来沉迷收藏的石头。 病体与文体,是互为因果,还是彼此摧枯拉朽?在《匡超人》里,骆以军已展现他如何超克「破鸡鸡」,藉由书写让疾病的隐喻爆破成意义的黑洞。到了新作《明朝》,骆以军对未来的注目与好奇,已超越自身的病体,以及眼前的惘惘威胁,而是对文明将弃的孤注一掷。 当文明迎向灭亡 要认识《明朝》,得先知道它依傍的对象《三体》。《三体》是中国作家刘慈欣于2006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叙述人类文明之外,还有超越人类、绝对高等的三体文明。当地球发出的讯号被三体文明拦截,两个不对称的文明就此展开博弈较量。小说最终,刘慈欣设想了掷向人类的终极武器「二向箔」,使太阳系变成二维平面。光辉灿烂与邪恶败德的文明都无所遁逃,迎向奇异又绚烂的毁灭。只有一船之人乘着最先进的曲率引擎飞行器免于平面化。 骆以军不否认推崇《三体》,「我是踩在刘慈欣的巨人肩膀上写《明朝》。《明朝》讲的便是不同于《三体》最后,人类没有曲率引擎,没有任何逃生的可能。当地球人类已在三体威胁下将灭,国家结构崩坏,邪教圣教并生,很多资本支持的类国家型态便开始发明新技术——虽然人类肉体无法存留,但人类建立的文明可以透过远程投射,在无边际的宇宙,历经漫长的流浪,等待重启。」 小说里,不同类国家型态有各自的投射计划,其中一个便是由华人团队选择投射的「明朝文明」。这设定不无讽刺,人类历史终结,人类的发明却能描述人类可能「是什么」。我想起《银翼杀手》著名的「雨中泪水独白」,近半神的生化人死前呢喃:「我曾见过令你们人类难以置信的事情。我看到过战舰在猎户座肩旁熊熊燃烧,也曾看到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旁的黑暗里闪耀。所有的那些时刻,都将消逝在时光中,一如泪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变态与美的极致 听骆以军说话必须很专心,因为他调度的信息量非常大,且千回百绕,在你以为要离题之际,又给出问题的核心答案。就像谈新作《明朝》,骆以军丢出了一个世代的小说家课题,从近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到台湾现代主义信奉者的无以为继。 但小说家跳出来说死亡的时刻还没到,至少得先看段明朝是怎么一回事。为何是明朝?骆以军说,明朝是人类文化不可思议的时刻,在变态与美之间达致无与伦比的境界,「从朱元璋到崇祯,是人类变态马戏团的大展演,明朝每个皇帝都搞屠杀,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到武宗更不用说。然而,这个朝代是全球白银最大的输入国,能做出有如神灵在其上舞动的青花瓷,万历五彩,成化斗彩,也是美到不行。」 因此,小说家好奇:这么变态的王朝为何可以运转?「支撑这个王朝的文官系统很虚伪,儒教系统的文人可以因为利益分配自主运转,官员打炮,养小三,小三再帮你洗钱。」骆以军形容,明朝就像玲珑球,把一个象牙雕成十多层又全部不相连,一个孔一个视野,从这里看是官员淫人妻妾,从那处看是仇英的〈汉宫春晓图〉。 没有比不厌精细的变态更变态的了。如果明朝已远,骆以军召唤它又是为何?骆以军说,这个系统在中国或台湾还存在,「你会看到这么黑暗的统治者,这么酱缸的社会,没有正义可言,但这些十六世纪的人却长出徐渭美如梦幻的画作。」 「这些在黑暗中创作的人,就像波拉尼奥。」波拉尼奥是智利小说家,他的小说往往以遭受军政府迫害的知识分子、流亡者、艺术家为主角,也是骆以军近年一再捧读的作家。波拉尼奥是阅读《明朝》一个遥远的线索。 小说家与国家暴力 明朝亦是我朝。知识分子面对的苦难,以更细微缜密的方式铺成康庄大道。「《三体》有很多寓言可解读,二维平面化就像中国在莫言之后,无法讨论到后六四。」《三体》或者说《明朝》隐然嵌合现下此刻的中国。「现在中美贸易战,我认识很多三十多岁的中国人正面临全球化的暴力,他们都厉害得不得了,却都陷落在《三体》的预言中,未来只有必然的,与之前梦想的辉煌颠倒的,一种压扁的,感受上的二维箔化。」 骆以军有一天读了波拉尼奥的小说,很生气的在群组里干诮,说中国跟台湾的第一线小说家太不用功了,没有能力与这个世代对话,或永远只能是迟到的叙述,「后来我后悔了,这样冒犯很多人。接着,我发现自己调度的情感非常脸书,很直观,就是挺或否。如果是波拉尼奥,他可以掌握那些藏在历史之外一个个消失的人。」 「我觉得波拉尼奥的小说可以解释许多政治运动,包括运动的正反对立,还有处在其中尴尬者。最重要的是,在他笔下每一个人都是纯质的,无边下坠的,这是波拉尼奥最了不起的地方。」 当代作家如何写政府的告密者,为运动失败哭丧的人,不能到场或到场了失踪的二流作家?这或许是骆以军高度赞扬波拉尼奥,而没有说出口的。 吃了三十年的毒 不耐烦的读者可能会问,那骆以军自己呢?他如何书写这个世代?骆以军的回答要以百年计,得追究长篇小说的始源。骆以军认为,当我们意识到长篇小说是帝国的概念,才能理解小说家享尽痛苦与荣耀的位置,「没有网络的时代,只有帝国才能支撑起小说的格局,就像一个房间里,同时有诗人神学家革命家,又有勾心斗角的贵妇,还有征战沙场的将军,势必得是帝国偌大的房间。」 那不曾是帝国的台湾呢?骆以军说,台湾有既是悲哀又是礼物的现代主义洗礼。何以言悲哀?「我们二十岁开始信仰西方现代主义,那一套一个齿轮卡另一个齿轮,如此庞大的运转,其实是二十世纪单一人类不能承受的暴力,屠杀犹太人,一战二战,基督教崩坏,共产主义出现,渐渐的西方人也发现自己同胞在印度搞别人,美国在南美阿拉伯摧毁别人家。」 小说家书写与搏斗的对象如此庞大而狡猾,写作却宿命般是一个人的志业,下场便是,「我一个正常的好人,吃了三十年的毒,就从一个快乐的牡羊座青年爆掉了。」台湾的文学环境也加速一批批吃了现代主义的毒的作家毒发。「职业小说家不应为了生活去讲一场三千六的演讲。」骆以军说。 爆掉的骆以军现在每天睡到中午,46岁后便觉得「自己职业运动员般操课的阅读渐渐不行了」。中午后他固定从一点写到五点。以前晚上小孩睡了,两三点睡前还能看书,现在体力已经负荷不了,「现在只能挂网,结果回头一看,干,他们也在挂网。」 骆以军形容自己像武士,披着无用的盔甲,挥起不见血的刀刃。盔甲看似坚硬,底下是伤痕遍布。日没黄昏,四顾茫茫,曾几何时,同时期的写作者走了好几个。武士会是最后的武士吗?骆以军要用他的小说注视这个时代到最后。 骆以军说,领受现代主义的爆掉作家人生,走到极致就像舞鹤、袁哲生,其他如黄锦树、董启章都曾大病一场。唯一的例外,是童伟格。童伟格像修道僧,过得很苦,但总是微笑待人。骆以军坦言,他对早一步自杀的同辈感到愤怒,常想他们为什么那么早就去了?「他们好歹要走到我这个年纪再爆掉。」 「我二十岁决定写小说,当时便觉得这是极限运动,不知道可以走多远,但我是很努力的人,时光印证,我的天赋也不错。写到四十、五十岁,我发现自己变成了武士,着一身盔甲,持刀挥空,遇到生病、经济困难,或是江湖打击。基本上我是很孤独的,但大家都以为我很哈啦。」 一旁的陈雪跟骆以军一样,都曾面对疾病折磨。陈雪在脸书提到2008年她忧郁症发作,打电话给骆以军,要骆以军给她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骆以军说:「你难道不想看看我们六十岁写的小说吗?」距离六十岁还有十年,骆以军先交出了《明朝》。 直视到最后一刻 《明朝》何尝不是骆以军本人的远程投射计划?在病体与亡国的可能下,想永续言说与书写的欲望。骆以军说,亡国感这件事,并不陌生,「我老爸的中华民国在我认知里已经亡国,所以我写《西夏旅馆》。我跟哥们打气,说即使明朝亡了,还是能长出《陶庵梦忆》这么美的作品,一百年后还有《红楼梦》,身为文人不要害怕,要目睹这一切。」 然而,目睹了,读者可能不领情,「很多人读完《女儿》气得爆干摔书,但很多人不知道那让人爆干的,正是我给读者的礼物。」听到此言,读者或许会再摔一次书。且慢,听骆以军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例,讲述文学在虚境之中的魔力。 「《牡丹亭》的故事超怪,一般人只解读是发春的少女,但它是一个死去的少女预知了未来的事,又以鬼魂身分要一个男的挖出她的尸体,最后她又活回来了。这中间还隔了好几年,就像你做了一个春梦,梦到一个小学生,太春了你就死了,这中间小学生长成成年人,你还是维持美女状态,结果你复活了,跟成年的他恩恩爱爱。很怪却美到爆。」 一场幻中之幻,是骆以军给《牡丹亭》下的批注。「你不知道明朝人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的个体被挤压后才能看见这样的风景。」挤压,毁灭,二向箔,潦倒与贫病,一切都失去意义之前,这座曾经热闹一阵的多情小岛,有一位小说家向宇宙递出了他的满纸荒唐言——《明朝》。
+ More【作家特写】缩小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陈雪谈《无父之城》
立刻阅读:《无父之城》 陈雪笔下的女孩像易碎品。看上去有种颤颤巍巍的美,却会扎人。 过去,我们看过那些很酷又易碎的陈雪女孩,纪大伟口中的罢家者——藉逃离原生家庭,重新协商最亲密又最具杀伤力的人与人的关系。女孩往往来自很奇怪的家,她们出走、抗拒父母,与陌生人建立新关系,让读者在九零年代认识真正的破碎之心,也可能是美好的。 到了新作《无父之城》,陈雪女孩有了更迷离的面貌。女孩是罗生门,是恶的培养皿,《无父之城》便是封存一整个台湾的浅浅的器皿。 女孩到哪去了 《无父之城》是陈雪第十本长篇小说,以一宗小镇少女失踪案,寻人者与失踪者间的对位,带出一代人的创伤,其中有国家难以言说的白色恐怖,也有小我不被爱的缺口。前者是巨大的题目,陈雪却如精巧的裁缝般将之藏在谎言与证词,虚构与真实交织的故事中。 听起来有点残忍的作者正坐在我对面,近三个月前她与伴侣早餐人的合照因为同婚法制化登上了各大报。照片里,陈雪笑盈盈的,理所当然的散发喜气,让我不由得幻想「陈雪女孩」都到哪去了?从罢家到成家,陈雪用小说与自己的生命历程见证台湾的同志史。 读了《无父之城》,我才理解陈雪目光转移到更巨大的地方。关于写作,她也更有自信。「我想写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陈雪说。 「这是很奢侈的愿望,但年纪大了,作品多了,我想自己可以这样做,让类型元素丰富说故事的可能。写《摩天大楼》时这个技艺还不熟练,这一次则是全力以赴。」 陈雪口中的类型元素是犯罪题材。自上一本《摩天大楼》起,她便藉由犯罪元素,形塑更复杂的情节与深沉的人物。文本排列成恶的迷宫,逼迫读者走到最后。陈雪说这个技法来自很寻常的一件事——看剧。 「有一天,骆以军推荐我看《CSI犯罪现场》,我就坠入美剧世界。犯罪类型是一个方法,能让纯文学小说产生动能,这是过去我用现代主义无法达到的,同时增加可读性与影视感。解谜过程帮助读者进入,我则偷渡一些很难的议题。这是我熬夜看剧的心得。」 活体般的小镇 采访陈雪时,推她入坑的骆以军在旁。问到是否看过彼此的小说,骆以军说《无父之城》让他看到陈雪把想象变成了「活体」,不止是抽象层次的哲学概念,而是呈现活体的移动与视野。 陈雪谈新作有股女主人欢迎入住的自信。趁访谈空档,她问我:「怎么样?(小说)好不好看?」我当然(同时诚心的)说:「好看好看。」历经《摩天大楼》与字母会,陈雪的小说长出了独有的脸庞,不怕读者来挑战。 何以言活体?因为陈雪彷佛千万触须的摄影镜头,动态捕捉整个小镇。小镇的耳语、秘密与谎言,在小说里成为多声部的存在,「陈雪在有限的空间内,用巴洛克式的暴动把所有人类个体的故事悬念串起。」骆以军炫丽地点明《无父之城》的过人之处。 「有限」与「所有」,两个完全相悖的概念,却存在同一部小说。《无父之城》显然是陈雪继《摩天大楼》舒展拳脚后,尝试犯罪类型的练成之作。 《无父之城》构思三年,早在《摩天大楼》前便有雏形,几次易稿,抛弃六万字,终成现在的版本。《无父之城》写作期间与字母会计划重迭,陈雪坦言,字母会藉小说试验各种哲学概念,不无影响她的长篇小说,读者当可在里头寻得踪迹。同时,字母会计划让陈雪厘清自己的小说路,「我没有复杂的哲学与学识,我的路就是说故事吸引人。写字母会时,我发现写某些故事会比较过瘾。」 《无父之城》的背景在虚设的中南部小镇,何以是小镇?小镇在台湾文学上其来有自,日治时期龙瑛宗写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将停滞的小镇及主角与熟成美好,又隐隐带腐败气息的木瓜勾连;现代主义狂飙年代,则有七等生的问题小镇,道德在此暧昧难解;此外,郑清文、陈雨航皆用小镇铺叙人情,搬演淡而不寡的日常。 陈雪说,她想用一栋大楼、一座小镇去观察这座岛屿,前者便是《摩天大楼》,至于后者,「当小镇已有质变,外来人进入封闭小镇,会引发怎样的连锁事件?」在此,小镇是异样的乡愁——里面的人想逃离,逃离后又怀念,也是台湾的缩影,同时像推理小说常见的暴风雪山庄舞台,死的,活的,困在同一个空间,还有凶手。 被爱摧毁的人 当所有人都被困住,本来就脆弱的人际关系更形紧绷。《无父之城》由是产生各种欲望的变体,包括父亲投水自尽的代笔作家兼叙述者汪梦兰,与一生都在寻求父爱代替品的失踪少女,她俩都与不同男子建立关系。 「我最想写的是汪梦兰与侦探陈绍刚之间若有似无,又带给彼此转机的关系。这是各种形式对爱的渴望与变形,以及这渴望与变形造成的问题。你能不能承受有人爱你?如果没有人爱你,你会变成怎样?被爱遗弃或糟蹋,你又会变成怎样?」 「里面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爱的摧毁。」陈雪总结。 此时,陈雪彷佛转换写《恋爱课》、《人妻日记》的感情专家陈雪老师。陈雪不讳言这个身分带给她很大的慰藉,「脸书上的『陈雪老师』,让我可以见到很多年轻人,这温暖了我。以前我过得很苦,关在套房写作,很少朋友,也不喜欢拍照,脸书让我面向粉丝或读者。有时我常常看脸书,错觉自己跟某人很熟,这算拓展吗?或许算吧。另一个层面,或许是同温层的局限。」 陈雪的回答颇让我意外。因为我访问过不少创作者,大多抱持远离脸书,以策创作生命安全的论点。陈雪却反其道而行的说,最大的缺点只是让她时间变少。 陈雪开始写作的时代,正是网络发展之际。网络消泯国家边界,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虽是陈腔滥调,但对以感知触觉世界的小说家而言,从无到有,事关重大。 「网络让我到了这年纪还是非常有创造力,以前我觉得只能写自己的生命经验,不过可能是我追了太多剧,现在给我一个设定,再找数据,就可以写个八分。这跟以前读书不同。我觉得我可以形塑没有见过的人。网络媒体是我的军火库,以前会担心被影响变媚俗,但现在发现网络不会让我受困,而是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力量。」 陈雪的上网与写作之道,让我想起杨照在二十年前对她第一本小说《恶女书》的著名评论,认为陈雪的书写抽离了社会脉络,希望陈雪多「面对」社会。《无父之城》让人看见地方金权与宗教乱象,将视野上升至观看一座岛屿的高度,同时,更处理白色恐怖记忆,算不算面对社会? 发作中的集体创伤 谈到小说的白色恐布,陈雪说那是书写上一代记忆必然会碰触的,甚或发生在周身而不自知,「阿早的爷爷就是政治犯,结婚前我就知道,但以前都委婉地说『爷爷不在家的时候』。我从一无所知到疯狂找资料,始终围绕一种奇怪的感觉,一个人去听演讲就被抓了,或是跟一个人吃饭,参加读书会就被抓了。」 陈雪写《无父之城》时,向一位研究白色恐怖的博士生请教,他帮陈雪调阿早爷爷的档案,发现他确实加入共产党。吸收他的人是著名的台共分子王忠贤。这个发现带给陈雪很大的冲击。 「陈雪老师」在脸书上谈感情经营,她的小说则是反面教材,告诉读者:被爱遗弃或糟蹋会变成怎样?「《无父之城》的角色几乎都受过爱的摧残。」陈雪说。 「这不止是冤错假,而是他们这样就该被杀坐牢吗?阿早爷爷只是宣誓,之后吸收他的人离开了,他没参与过任何组织,就被关了十年。很多人确实怀抱理想,这样的人有罪吗?如果没有,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人,以及这些人的后代?阿早的父亲,乃至阿早,都是一群曾经无父的人,这样的数量并不少。他不是无辜的,但他并不一定有罪。」 白色恐怖与孤寂的少女,父亲自杀的作家,失却家庭的侦探,共构成复杂又相互对话的困境。「我想说的是一个集体创伤,不止发作在当时,还影响好几代人。关于白色恐怖,我没有想写一个巨大的故事,所以留下一个隐喻一个线头,没有多写,没有少写。」 当小说家可以安心地说出自己「没有多写,没有少写」,该是非常有自信的吧? 真相之外的问题 我想起《无父之城》的女主角汪梦兰,身为一个创作者却无法写自己的故事,只能当代笔作家,直到某个转折点,才开启她真正的创作。陈雪也曾是代笔作家,「那时我初到台北,对写作是什么还很模糊,写了《桥上的孩子》,发现原来书写可以让我在世界有立足之地,我想汪梦兰也是类似的处境——可以写作,但对写作是什么,没有反身性的思考。」 汪梦兰获得书写自己故事的能力,是她听到了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那个故事的脸打动了她,让她想快速记下。大家都在找失踪的少女,每个人都想知道真相,但挖掘真相,会发现别的问题。」 什么问题?陈雪说,那是关于自我的抵达之谜,「我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变成这样的人,我能不能重新启动自己?」 所以,《无父之城》真正的侦探不是别人,是误以为自己只是看热闹的读者。阅读此书的人,能否跟着代笔作家与侦探,一同走出迷宫。迷宫外,可能是笑盈盈(藏刀?)的陈雪,或拿斧头的杰克.尼克逊,也可能是等待你许久的另一个女孩直子。 陈雪的女孩散发猎物的气息。这一回,她征收了一座岛屿,布置成无父的城邦,猎物女孩在里头让所有猎人步入陷阱。
+ More具现化系小说家李穆梅:干声四起的编辑人生也可以是奇幻舞台
立刻阅读:《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 李穆梅喜欢戴帽子。张爱玲说,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不由己的时候,身上那件外物能制造最贴身的环境。写作或许也有点这道理。 李穆梅的成名作是架空奇幻《诞降师》,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写一对掌握奇术──能赋无物以形体──的父女,面临国家巨大的进逼,女儿从而修练成长。乍看是完全的奇幻之作,李穆梅却说其实小说在影射北韩,是她看完报导文学《我们最幸福》构思的,「不过从来都没有人发现这件事。」 小说家怎样取舍与现实的距离,点化草木成精怪,同时保持其本性让人辨识,李穆梅藉甫完成的小说《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回答这个提问。 揪心情节是创作开端 三十多岁的李穆梅国二开始写作,十六岁出版第一本书,自认受动漫影响比文学小说来得多。因此,尽管出道甚早,她常觉得自己「不上不下」。有读者问她:「为什么要写悲剧?」她答不出来。或者说,答案太简单太技术性,李穆梅说她的小说常常始于「想到一个揪心的情节」,继续打磨,便得动用生离死别,然而很多读者不喜欢在小说中读到死亡。 也有读者抱怨她的文字太难,李穆梅喊冤似的说:「但我觉得根本不难啊。」或许是中文系训练,李穆梅对小说语言文字有一定要求,「用文字描述动作之快非常困难,我看很多写打斗的小说,都觉得里头人物动作很慢。因为追求速度感,仰赖更多文字,结果就是越写越慢。」这点在《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开头便可见得,女主角柯诗容正是在打斗喧嚣中登场——要一面描写电光火石的动作场景,一面介绍人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穆梅十六岁出版第一本小说,却常怀「不上不下」的忧虑,时而与同辈创作者感叹「缺乏舞台」。他们徘徊、游移于纯文学与轻小说之间。说穿了,或许是台湾一直缺乏大众文学的空间。《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便是李穆梅试图在偏轻的笔触中包装严肃职人议题的进击。 李穆梅曾在言情小说出版社工作一年,有天作者闹缺,老板问她要不要写写看,她就「下海」写了十二本之多,「写到后来很痛苦,因为言情小说很多东西不能写,却要作者不断制造纠结感,要又甜又虐,读者才会看下去。最后我真的想不到让读者揪心的方式。」但痛苦会过去,李穆梅开口一笑,说:「我的假牙钱都是靠写言情小说赚到的。」 怎样才叫作够努力?使命与心的极限在哪?其实也是《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想问的。 话及自己时,李穆梅的姿态都很低,比如她羡慕文学奖得主可以写出让大老认可的东西;自嘲在网络上写长篇几十万字,点阅率却只有几万。我问她会不会焦虑?她只说:「不会,因为是命。」话说得淡然,但李穆梅坦承有时会跟创作伙伴一起讨论作品兼疗伤,「我们常常觉得没有舞台,但有些长辈觉得是我们不够努力。」 奇幻小说藏微言大义 《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写女主角柯诗容怀抱出版诗集的梦想,进入编舟出版社工作。该出版社有一个必问的面试问题:「你有没有惯用且十分珍惜的笔?」若答否,就会立刻被刷掉。原来,该出版社拥有神秘力量,可将员工心爱的笔化作人形,成为其助手。柯诗容有一枝「Caran d'Ache 888 infinite」原子笔,灰色笔身,配有蓝色油性笔芯,就这样化成手持蓝波型刺刀当武器的暖男助手「卡塔尔」。 这个设定乍看脑洞大开,背后却有很写实的理由,「不论是编辑还是营销、发行,只要是出版从业人员都逃不过过劳的命运,偏偏这个产业的产值和它本身的劳动率成反比,事情又多又杂,公司不可能真的给我们请助理,自己不能干一点,还能求谁?」答案是:心爱的笔。李穆梅还补了一句:「这行业才是最需要去罢工的,但应该没人会理。」 为何是笔?这时李穆梅眼睛一亮,说:「你不觉得写字是很个人又古老的一件事吗?每个人拿笔的手感都是无法复制的,书写使用的力量也是。」因此,写东西就像灌注自己的心神于笔尖,「当拿起笔书写,就和笔产生互动,同时输出与投射一部分的自我。」 除了笔之外,写作的纸也很重要,写在不同纸上有不同的触感。李穆梅说文具跟手帐是她的灵感依托。灵感来了,没有好工具,怎么记下? 李穆梅翻起包包,问我「要不要写写看?」,便拿出一枝跟女主角助手卡塔尔同名的笔给我。果真,那手感虽不到如有神助,但跟我刚才拿的一枝只要七元的SKB原子笔不是同一个档次。惊呼之余,我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把一枝笔写到没水了,李穆梅笑笑的说:「不行喔,你这样不能当编辑。」 编辑使命与心的极限 当编辑除了要有一枝心爱的笔,能化作人形,以防主人过劳死外,又得具备怎样的条件?这问题的反面是:在过劳威胁下,为什么要燃烧生命当编辑? 李穆梅曾在出版社工作十年,各种心酸信手捻来,足以怨毒著书。一个写在小说里的真实案例是,她曾遇过出版公部门标案书,来来回回被退了二十次封面,股长退完科长退,主秘退完副局长退,局长退完最后选的居然是最初的版本。 「很多人都以为编辑很优雅,就是喝喝咖啡看看稿,他们不知道编辑低头看稿时,内心在进行多剧烈的战斗,是怎样干声四起。」一般人看不见编辑,也看不见他们的成果——即使他手中正捧着编辑编的书,「很少有人出书时特别感谢、表扬编辑。」 那么在一本书中存而不见,却是其催生者的编辑,是什么?李穆梅曾写道:「编辑就是一层润滑剂,是一本书的制作中心的行动中枢,不只要看稿、下编注修稿、校对、写文案等这些外人已知的与文字相关的工作。真正凸显出编辑经验之优劣的,是他的沟通能力。这份沟通能力说来也颇令人寒心,因为我称这份沟通能力为『说谎的技巧』。有时为了整个流程的顺遂,考虑所有共事者的心情,编辑不得不说出善意的谎言,以平息显而易见的争端,有时甚至到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地步。」 这样的工作,却是满怀理想的小说女主角向往的。我问女主角柯诗容可是你的化身?李穆梅说这样未免太自恋,还说她其实不喜欢柯诗容。虽然她是她的作者,但她像是后母般冷眼旁观柯诗容燃烧热情,「都做十年了还这么热血,好像有点恶心。」 李穆梅的帽子与漫画柜,前者是外在的盔甲,后者是内里的能量来源。 因此,《编辑与笔的战斗指南》最终的提问便是:编辑需要用他的灵魂去做每一本书吗?李穆梅的答案是:「不要,因为很容易受伤。」 写作是华丽的隐身 李穆梅交出了自己的脆弱面,却显得一派轻松。自出版社离职后,她以自由接案维生,每天五点起床,八点写完东西就开始工作,「虽然有时周末还得工作,但至少不用面对不合理的事。」 接案人生外,写小说、学设计是李穆梅的其他重心,尤其是写奇幻小说。她自认不是可以高谈阔论的人,但奇幻具备伸缩性,让她不用局限在自身生命经验创作。是以,书写之于李穆梅,有如华丽的隐身——看似悖论,用最奇想的文字,诉说最切身的经验。 我曾猜想她喜欢戴帽子,大概是为了营造无以名之的安全感。访问完,我才了解李穆梅早已找到一个巨大无垠又折迭自如的空间,收容她自己。
+ More台屿符纹箓:历史可以很轻,让读者没有意识自己正在触碰荆棘
立刻阅读:《宝岛历史轻奇幻逆转生百合王女与六公主》 台屿符纹箓有一撮山羊胡,让他看起来像走错棚的道人。我们约在一家非常网美的咖啡店,满室是女性客人品尝甜点、调笑八卦的巨大轰鸣。台屿符纹箓乍看有点格格不入,但他只是瞇着眼笑说自己早上去搬肋排。肋排?没错,就像《纸牌屋》凯文史贝西爱吃的那种。他问我们:「现在身上应该没有味道吧?」 祖传韵书开启他的创作之路 台屿符纹箓本名萧辅升,大学读机械,退伍后赴旧金山艺术大学念多媒体,曾在后来制作《流言终结者》的「M5 Visual Effects」实习。在美六年后,返台从事游戏业。2014年,他本想自行创业,岂料太太罹癌,遂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她。也就在此时,小说之神彷如异相降临,「我梦到一个红衣女,跟我说赶快回家找出一个东西。半信半疑之下,我回到老家仓库,那里早就什么都没有,四舅公却跟我说有东西藏在屋顶。我上去找,挖出一本书──《朱十五音》。」 《朱十五音》传承自《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后者是由清同治年间文人谢秀岚编纂,记载闽南语发音的韵书。有若天书的韵书怎会在老家仓库?「问家中长辈,才知道我家在日本时代被抄过,原来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搞丢了。后来祖先默记《十五音》,再到中国将记下的内容印成书。光复后没多久发生二二八,阿祖怕惹祸上身,就把书一包丢到屋顶。」 闽南语韵书与他的创作有何关系?台屿符纹箓开始话说从头,每次解说都要把时间线拉得很长。「清代有一个学者叫黄谦,他提出十五音可用『三堆成字法』创闽南字,可是不怎么成功。以前我做游戏开发,熟悉程序处理,所以想到用ASCII的方法(编:基于拉丁字母的计算机编码系统)来解黄谦的问题,也可一并处理同音字,结果就是『大语符纹』文字系统。」然而,一般人怎会知道闽南字,以及如何使用?台屿符纹箓便把这套系统放到小说,「就像我的签名。」 「不管是谁引导我找到那本书,我都会努力把一个失传的文字系统传承下去。」台屿符纹箓在女孩打卡自拍的青春咖啡馆里对我说道。谆谆之言在一群人的下午茶中有种凸出的错置感。 台屿符纹箓当兵时曾入射击队,1997年在美国加州参加射击比赛拿到团体赛冠军。 从做游戏到写小说,会不会不适应?台屿符纹箓说,最大的不同是空间感。游戏需要创造视觉空间,小说则是要让读者想象这个空间。此外,游戏无法用文字「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压缩人物情绪,但小说可以表现相当多。 藉轻奇幻冲淡历史的血腥味 走错棚,也是台屿符纹箓小说给人的感受。他的「宝岛历史轻奇幻系列」,结合正史与小道,藉奇幻处理清代台湾,《逆转生百合王女与六公主》以平埔族大肚王国为背景,却有来自魔法世界的女皇;《迷途的黄斗乃》写嘉庆年间海贼领袖蔡牵作乱,虚实之间恍若武侠小说;《台湾械斗中的蓝眼天使》以嘉义知县王衍庆平乱为经,赛德克族传说为纬,交织成斩妖除魔的异世界风景。 凡此种种,都让台屿符纹箓的历史奇幻小说显得独一无二。不过真正让人觉得「走错棚」的,是他动用「不同的奇幻系统」来建构结合现实的世界观,有原住民巫术信仰,日本动漫式的魔法,再加上中原武术与秘密结社。 为什么不正经八百的写历史小说?台屿符纹箓说:「台湾有正史以来,汉人在台的四百年历史充满血腥斗争,所以许多历史小说都变成伤疤文学。」还没愈合与愈合的一层层疮疤,掀开来都是烂的。此外,朱一贵事件后,很多历史定论都是官方说法,诠释视角定于一尊。「这样的环境下,你要如何描写台湾历史?」台屿符纹箓反问。 自老家仓库挖出的韵书,开启了台屿符纹箓的写作之路。其中的「萧兴珍」便是他的祖上。 「从清朝过渡到日本时代的诗人洪弃生有诗云:『台湾刀俎地,杀气填林樾。』我用奇幻小说的形式就是想化解杀气。可以的话,我希望有不同观点,政府的乱贼可能是百姓的义士。同样的历史,小说外是官方说法,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放到小说,我希望读者能嘻嘻哈哈的看完。所以除了奇幻,我更希望小说有趣味。」 在正史中撞见走错棚的魔法公主,用奇幻形式、轻小说笔法让故事腾空又接地气,正是台屿符纹箓的小说绝学。 闽客械斗是难解的小说圣杯 不过眼前为我传授写作心法的道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小说圣杯」──渴求又难以企及的题材──闽客械斗。「我们这一群写台湾历史小说的人,都苦恼如何写闽客械斗。」为何?「试想,你怎样处理一段加害者跟被害者有名有姓,后人在哪都查得到的历史?」 除此之外,道光六年的闽客械斗遍及台湾西半部,现在却像船过水无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小说又该如何解释?道光六年的导火线是有人偷了一头牛。偷牛是小事,问题是怎样的组织结构,能让偷牛这种小事快速变成上至噶玛兰,下至嘉义的势力对决?「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前因与后果,但无法看到全貌──中间是怎样的人或组织在使力。进一步追问:是谁驱动这个齿轮,他们又是为了什么理念?」 「拉远视角,你可以看到建立新政治实体跟复兴中华,在台湾历史上不断出现。」台屿符纹箓就像可随意调整焦距的镜头,信口捻来就是不同时间轴的台湾。康熙二十五年郑成功部下在诸罗县结合「番民」反清;雍正三年水沙连社骨宗事件──清廷派员两千,围剿邵族水沙连社,翻出八十五个汉人头颅;乾隆十年有彰化地豪流氓诬陷引起铜锣村灭的三座厝事件;五十一年有震动北京,隔海调兵台湾的林爽文事件。小说家像孜孜矻矻的历史专家,也像穿越时空的旅人。 谈到这座岛屿的过往,台屿符纹箓显然有许多话可说。他的计算机有2T储存空间,是他每周上国图搜罗的历史资料。会不会怕数据损毁不见?「会啊,所以都是备份再备份。」 家族史也是台湾史的一部分如果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难逃当下者的诠释,有洞见也有不见,台屿符纹箓的版本显然与我辈读的「认识台湾」历史课本不同。学生时课本只有中国史的他,又是如何开始认识台湾的? 为何不正经的写历史?台屿符纹箓说,他不想再描绘「台湾刀俎地,杀气填林樾」的血气,而是用趣味吸引读者,让他们一同挖掘台湾历史,「可以的话,我期待我的小说呈现多重观点,政府的乱贼可能是百姓的义士。 」 「我老家在芦竹,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时代,有一些老家族的祖坟正中供奉女性。为何是女性?因为当初从中原来的人,取得台湾土地最好的方法,是跟平埔族女子结婚。翻开我家族谱,有女子姓潘,就是因为祖先与平埔族通婚。」一般人总以为历史距离自己很远,不会想到家族史就是台湾史的一部分。 从清代的大小动乱到家族史,道人在时空中来去自如,一旁的自拍少女反倒像迷失在青春之中。最后我问台屿符纹箓,创作小说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历史事件?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先有事件,因为历史转折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于是,小说家的故事追赶已成过去的历史,历史变得很轻,像棉花,只是沾着人血。
+ More告别英雄少年:高普专访
立刻阅读:《老大快跑》 人生已达下半场,却仍带着伤痕向前奔跑,不是为了竞逐名利,而是想守护倾颓世界里,那尚未崩坏的所爱。这正是高普在镜文学连载的新作──《老大快跑》的主轴。少年已远,但英雄未晚。 天意使然转行写作 高普十五年前投身写作,已出版十多本长篇小说,创作类型横跨惊悚、推理、奇幻、武侠。他彷佛是故事制造机,信手拈来就是一个小说宇宙。虽然写作风格热血,他本人却相当「清淡」──说起话来音调平稳,少有起伏,也看不出情绪变化,与他小说那些在泥淖中奋斗的角色,显得反差。 能如此多且广的维持创作,除了灵感不绝外,必然对写作有坚定的信仰吧?当我探寻高普踏上写作之路的契机,发现每回出版新书的作者简介,总有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步入这一行有点天意的成分在。」 天意所指为何?高普笑说,其实背后没有什么复杂的玄机。原来他毕业于资讯工程学系,成为专职作家前,曾进入IT产业。怎料命运作弄,他天生体质对电磁波敏感,工作环境又必须面对裸露主板──辐射远高于家中电器。长期下来,高普渐渐感觉身体吃不消。所谓天意,也是老天的玩笑。 在相同领域打拚多年,高普最终认清无法学以致用,决心转行。他辗转换过几个方向,亦尝试考金融理财执照,却正好碰上股市崩跌。屡遭挫败,让高普自问:「真正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就在此时,创作的欲望开始浮现。 高普年幼时家中有大量藏书,没事便随手拿来读,从大众小说如倪匡、金庸到俄国文学杜斯妥也夫斯基,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都是他少年时代的读物。对他而言,类型和严肃与否并不重要,「只要是好看的故事,我都会去读。」这也影响他未来的创作方向──跨越多种类型,唯一不变的是追求「说故事的力量」。 读多了,高普尝试创作,不过他最初选择的媒材不是小说。高普有美术天赋,从小常在绘画比赛中得奖,也喜欢自己编故事画漫画,但以前仅能偷偷作画,在同侪间传阅,从未公开发表。创作的渴望,高普少年未曾认真看待,长大后面临转业压力时竟突然迸现。于是,他选择了一般人转业不会考虑的道路──专职小说创作。 从IT工程师变成新手小说家,高普是否曾感不安?高普的回答很务实,他最初开始创作,靠的是过去当工程师的积蓄支撑。「所以说,这一切真的是天意。」高普再次强调天意,这时语气却像感激。 横跨编剧漫画小说 写作几年后,高普在小说领域有了点成绩,便重拾过往兴趣──参与漫画编剧,并把当时在漫画领域的所见所感发挥在《爆漫狂人梦》中。之后,高普踏足影视剧本,岂料一出手便遭遇问题。 高普原本是工程师,结果身体对电磁波过敏,辗转开启他写剧本又写小说的创作道路。 剧本与小说不同,无论在格式或叙事技巧上,剧本都有独特的规范和理论,未经训练直接写剧本,通常有不短的阵痛期。高普也不例外。一开始,他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长片剧本,照着小说场景直接分场,然而分完后只有二、三十场,完全无法构成一部长片,「这时我才了解剧本是一门崭新的学问。」 但高普毕竟不是创作新手,很快便熟悉电影剧本写法。最好的例子是,高普的剧本《阿荣》结合荒谬喜剧与穿越悬疑,以铁牛运功散广告的阿荣为主角,将他受困电视屏幕,永远当不完兵的奇诡宿命勾连至整个台湾;不但获优良剧本奖,更将于九月筹备开拍,翌年上映。 尽管格式上有不少限制,高普认为学习剧本的创作技巧,对小说写作多有启发,「电影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千锤百炼的。回来写小说时,不一定要百分之百遵循,但有些规则能帮助故事前进。」 高普的说法可从新作得到印证:《老大快跑》讲述落魄的帮派老大藉由参加马拉松比赛,挽回与女儿的感情;《爆漫狂人梦》里怀才不遇的老年漫画家试图重拾画笔,却不断遭往日回忆纠缠;两者皆具强力的故事动能,在开头便清楚揭示角色遭遇的冲突。 例如《老大快跑》的女儿美心为高中体育老师,而主角标哥一开场便到美心学生家中讨债,以此为核心不断铺陈,让标哥有机会化危机为转机;《爆漫狂人梦》则双线进行,交错描写同一角色在两个不同生命阶段追求相同的梦想,却在开场预示主角的失败。故事里的明确「前提」,就像火车头带领人物与读者前行。 此外,阅读两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电影感」很强──场景跳跃快速,且不同于传统小说会花许多篇幅描述主角内心,《爆漫狂人梦》和《老大快跑》透过事件和行动推动故事,这些都是高普从剧本理论中吸收的养分。 破茧而出才有故事 初写剧本,高普遭遇不小挫折,然而他在105年以《阿荣》获优良剧本奖。从《阿荣》到《老大快跑》,高普擅长写小人物与现实拚搏的故事。荒谬又励志,还带些许颓丧,也像他流转的创作之路。 我好奇问高普,为何两部新作皆选择底层人物作为主角?原型来自何处?高普说,这是考虑戏剧原理的「角色弧线」──好莱坞发展出的三幕剧中,主角的境遇必须有高低跌宕的发展,故事才有前进的动能。 说完,思考半晌后,高普又接着说:「也或许是我年纪大了吧。」随年纪渐长,高普看待人情世故,戴上了中年后的淡然滤镜。年轻时,他喜欢武侠小说里有绝世武功、左拥右抱的英雄少年。现今,他更希望描写人在困境中破茧而出的意志。 三十几岁转职写作,高普将原因归给天意,然而当他成为故事的创世神时,又让角色不服输的对抗命运,或许这正是创作最矛盾也最迷人之处。 谈到写作何以为继,高普说自己不缺乏故事的点子,少的是链接它们的知识背景。因此,他现在多读历史、经济等学术书籍,闲暇之余就去爬山,创作难解的问题往往在山路巧遇答案,这时便急忙拿出纸笔记下。 至此,我才意识到眼前影薄的男子,默默在与命运之神搏斗。尽管过程道阻且长,年少时回望四周,难免感到茫茫无所适,不过透过创作积累,高普证明老天只是在正确的时机推了他一把,就像迷宫里的将军仰望星斗,感叹其鬼使神差的一生。
+ More【作家特写】一场让所有人见光死的低俗犯罪:灰阶谈《抢错钱》
立刻阅读:《抢错钱》《抢错钱》为镜文学影视小说大奖评审奖之作,故事以一桩乌龙抢案开始,以一座大城市里一个小小的良心堕落作结。骆以军称其「技术流畅,用刀豪迈」,是成功「将好莱坞话语过渡成台湾『𨑨迌仔』」的黑色小说。 发大财的方式有很多,抢错钱,绝对不会是你想要的那种。 人在江湖也在囧途,灰阶这部获得镜文学影视长篇小说大奖的十二万字小说,透过一桩不怎样高明甚至可说是低级的抢案,讲述五组人马各行其道——有人想找回钱,有人想摆脱这笔钱,有人不但要找到钱,还要找到抢钱的人,同时揭开一座城市(刚好,正是高雄)的腐败内里,以及正义面临徬徨的时刻。 初见灰阶的人,很容易为他的特异分神。比如说他发尾的一撮辫子——教人分不清那是造形还是懒得剪。比如说他说起话来的自信与语速。比如说他的小说——文字生猛又充斥黑色幽默,读来颇有台式柯恩兄弟或昆汀.塔伦提诺的酣畅之感。 自认缺乏社会化「我缺乏社会化。」灰阶讲起自己不到三十岁的人生,如此作结。他自称没做过「认真的工作」;投身专职写作前,当过口译与翻译,但也只做了两个月就走人;曾到澳洲打工,为的是存下一笔写作基金,「我不会别的,只能把小说写好,所以需要时间跟金钱。」灰阶的创作自大学开始,「当时看到同学在鲜网写,心想我也可以,于是动笔第一部小说,写的是杀人魔的故事。」 为何是杀人魔?灰阶说,「喜欢写变态是因为有趣,可以投射黑色的想法,挖掘不欲人知的部分。尤其是性驱力,性驱力充满故事。」偷窥,因此成为灰阶写作初期的关键词,「我喜欢窥视欲望,欲望这件事令人著迷,尤其是那些人拼命想要隐藏、假装不存在的部分。」这时,不知怎的,我想起影集《安眠书店》的男主角。 灰阶喜欢写扭曲的人性,无巧不巧,他念的是辅大心理,且在学期间爆发夏林清事件。事件爆发时,灰阶人不在校,他以半个局内人的身分观察,发现人心终究难以文字抵达,「整起事件,写成小说也难让人理解其曲折之处,你要进入那个领域才能感受。我无法理解那群人在想什么。」 「他们太过相信自己的那一套。」灰阶给了一个淡然的结论。 想写出不分明的人物 尽管文字面临深渊般的人心,有其未逮之处,《抢错钱》仍试图呈现纷杂难测的人性。在小说里,我们看不见纯然的好人与坏人,无论是急著找钱找人的黑道大姐大「万姐」,还是白道助理「小龙」,甚或是追查案件的警察「正男」,都是不分明的人物。 「黑白不可能分明,你要看到的是中间的灰。」灰阶喜欢捕捉人性幽微的部分,用文字探测不可知的深渊。 眼前的地板被欲望铺满,所有人都只能匍匐前进。不分明的人物,正是灰阶最拿手的,也与他的笔名呼应。他解释,「『灰阶』来自杰佛瑞‧迪佛的小说《妖术师》。里头一位检察官变成受害者后,回想起他的前辈曾说,我们这工作只有程度不同,深浅不一的灰阶;黑白不可能分明,你要看到的是中间的灰。我很认同这句话。」 《抢错钱》里人人都鬼迷心窍,但灰阶就是有本事把鬼迷心窍的角色写得迷人,尤其是万姐这位令人生畏的反派。灰阶说,万姐其实是他两个朋友的综合体,主要来自其中一位男性,「我看过他当著我面彬彬有礼的耍狠,打电话对小弟说:『他还是没道歉的话,你就再扳断他一根手指啊。』」那语气,彷彿扳断手指是邀请,而非折磨。 「然而,他在我们面前完全是不同人,甚至还会被我们欺负。挂下电话,他就笑笑的说没事,继续跟我们开玩笑。」因此,小说里的万姐并非空放狠话的刻板反派,而是有条有理,甚至讲情讲义。读者很难讨厌她。灰阶还设计了一个小缺陷——五音不全——给万姐,「因为唱歌难听但外表不错的女生,不会让人讨厌,反而让人觉得可爱。」 小说里,负责与万姐过招不断的,是市议员助理小龙。「他是一个有能力在政治圈打滚,但永远无法上位的人,因为在他上面有官二代富二代早一步卡位。」灰阶坦承,小龙有他部分的自我投射,「我常觉得自己能力还行,但就是得不到赏识。我哥玩重金属,也有类似感概,再有才华,主流社会也不会认可你。」 没有成长就被迫面对世界的处境 现成的例子是,《抢错钱》在此之前曾被许多单位退稿或石沉大海。灰阶说,或许是因为小说是五组人马的多线叙事,玩内容也玩形式,写成大纲投稿,就失去形式的趣味了。 灰阶曾赴澳洲打工,不同于多数人留在大城市,他选择独立于世的塔斯马尼亚岛,渡过泰半工作时光。 为何喜欢写多线叙事?灰阶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不会写单线。「一条线的故事,往往是呈现一个人的成长,但我自己是一个没什么成长的人,所以不会写。」我问他这样岂不是很吃亏吗?毕竟台面上的叙事作品,包括电影都要在九十或一百二十分钟的长度内,尽力让观众感受角色「在成长」。 对此,灰阶似乎无可奈何,「我没经历过撕心裂肺的成长,所以看人写成长故事都觉得很假。大学时,我在系上格格不入,因为同学都经历很多,上课时提到家庭、童年,他们都很有感触,但我都没经历过。」 于是我们开始列举主角「没有成长」的好莱坞电影。灰阶举的例子是梅伯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的《钢铁英雄》。「里头主角很简单,就是『我不带枪,但我要救人』。人家给多少责难,他都不改其志。这种一往到底的粗暴简单,反而精采。」听灰阶分析,不难想像他掌控自己笔下的角色何以张弛有度。 灰阶说他最喜欢的导演是昆汀。「因为昆汀不会跟观众讲经说法,他剧本里的人物就是『要做什么都可以,但要承担所有的后果』。」因此,昆汀式的主角往往被迫(或自找)面对很破很狂的世界,就像《抢错钱》里笑闹又可悲的人物,以及一座正陷入疯狂的城市——高雄。 也是政治讽刺小说 读《抢错钱》会给人一种时空错觉,觉得故事似乎离我们很近。因为里头不但出现保守宗教分子想推行「全家法案」,还有校长候选人「被卡」,跑来找万姐求援,更不用说大剌剌的写「秃头候选人」正觊觎高雄市长宝座。 敏感的读者会不会因此被冒犯?灰阶只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因此,《抢错钱》是黑色犯罪小说,也有政治讽刺色彩,「如果黑道、学界、商界的顶点,都是通往政界,就会在各自领域产生徒子徒孙,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构。」 由是《抢错钱》显得有些虚无,就像其戛然而止的结尾,可能会令读者错愕。灰阶说,「如果情节是读者可以想像出来的,就不那么重要了。我想写的不是理所当然的高潮,而是主角无语的时刻——波澜不惊的画面下,是人物内心的翻天覆地。」最无语的时刻,往往来自现实,或许这正是《抢错钱》最细小也最令人警醒的政治讽喻。 《抢错钱》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306bOEn金石堂:https://bit.ly/2Ly8Og3诚品:https://bit.ly/303rqsi读册:https://bit.ly/2KUuUtw
+ More【作家特写】在少女花影下:专访《绽放年代》作者HCl(里右)
《绽放年代》是镜文学影视小说大奖首奖之作。小说重现一九三○年代的台中,写出新旧交替之际,既享受西方摩登物质,也受传统礼教约束下的女给爱情故事──在这之上,还有挥之不去的殖民帝国阴影。如今帝国已矣,小说带我们迎向那个消逝的时代。 立即阅读:《绽放年代》 少女的鞋跟敲在洋行的洗石子砖上。 明亮的跫音,敲醒了因春雨暗了一个色阶的巴洛克建筑。 白底黑花的洋装扬起,少女从洗石子砖踏回柏油路上,我们的目光也从八十年前的日本时代回过神来。这里是大稻埕,也是《绽放年代》里女主角漫步的绿川町;眼前少女是作者——里右,也是小说里的女主角迷迭香。 这天,我们与里右约在大稻埕,同行的还有她的双胞胎姐姐。姐妹俩自小一起写作,姐姐曾在鲜网注册帐号HCl,之后妹妹拿来用,所以好一阵子两人都共用一个笔名。《绽放年代》写作过程中,姐姐是里右第一个读者。小说完成后,HCl才正式一分为二,姐姐叫里左,妹妹取名里右;姐妹俩像是同一个人,不过左右之别。 采访前,她俩在路上外拍,说起话来你丢我接,彷彿永远能接住彼此的笑点。摄影大哥有些不知所措,连跑了好几个地点才大功告成。看著她,不难想像眼前女孩写出了一部明亮通透的恋爱故事——尽管里头主角面临阶级、性别,以及时代惘惘的威胁。 重现一九三○摩登时代 《绽放年代》以一九三○年代的台中为背景,讲述一名女给──三○年代在西式咖啡厅接待客人的女服务生──与地方仕绅彼此试探,一步步表露心意的过程。镜文学长篇影视小说大奖评审骆以军给予这部小说极高评价,赞其低回流转,彷彿具有「很细微的控制阀,使得故事流动像潺潺细流」。 访问一开始,我提到骆以军的高评价,里右笑笑的说,「是他人太善良。」《绽放年代》看似讴歌自由恋爱,叙事潺缓如细河,但里右书写那个时代除了有私心,还有知识的使然。 「大正民主后,日本迎来较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那时西方对他们而言不是一定要富国强兵这样具侵略性,而开始享受西方的文学、艺术、音乐;台湾是日本殖民地,也受这股潮流冲击,开始思考:『既然人生而平等,为何自己被殖民?』」一个时髦、乐观,各种思潮隐隐浮动的时代就此展开。 HCl是姐妹俩共用的笔名,两人从读书时期一起写作,是彼此的第一个读者。随《绽放年代》完成,姐姐改名里左(图左),妹妹改叫里右。 里右念的是历史系,《绽放年代》自大学动笔。为了完成小说,她重构自小熟悉的台中火车站至柳川绿川一带,还看旧地图确认地景;为了写丰原,她看张丽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记》,想了解日本时代的常民文化,读蒋竹山、廖怡铮的历史著作。 最重要的,是她必须找出当时女给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包括她们穿什么、剪什么发型、吃什么、怎么移动等。里右藉老照片重构当时人的样貌,「那时候流行短烫发,还要戴帽子,洋装是一件式的,结婚也跟现代不同,不见得穿白色礼服,但一定要带头纱。」信手捻来便是一个摩登女子的形象。 因此,一个角色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在《绽放年代》里成为读者及作者按图索骥的彩蛋。 开始质疑框架的一代 书写三○年代不只是堆砌物质文明,里右也用小说回望历史。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为了反抗,或者说藉由比较,廓清当局者迷的现下此刻,「有的年代看似迷茫,却充满翻转的机会。」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美丽与哀愁,我父母那一辈的战后婴儿潮可能觉得肯打拼就会成功,他们可能工作二十年就能买房买车,并走入婚姻。到我们这一代,已不相信靠双手可以打造比父母更好的生活,开始质疑很多现有的社会框架,并试图解构。」 解构什么?例如婚姻,「如果婚姻是爱情的结果,为何我不能持续爱情就好了?」里右说。 但爱情并非纯然的晶矿,透明间总有杂质,在《绽放年代》里,是男女主角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各式罗曼史从珍.奥斯汀到时下偶像剧,都常见恋爱中人面临阶级不对等的难题,有时是小小的绊脚石,有时则是作者想藉此呈现的社会剖面。里右钦慕的珍.奥斯汀正是后者。 「小时候读《傲慢与偏见》,只觉得是普通的爱情故事,但年纪稍长后重读,发现它其实是道德训道书,告诉你女人该怎么活:如果像班奈特太太那样无知,总有一天会被先生厌恶;如果像珍一样软弱,就会被欺瞒;如果像丽迪亚那般冲动,就会陷自己于不堪;如果像夏绿蒂那样理性,婚姻就会很无趣。」 「《傲慢与偏见》是我的人生之书。我觉得《傲慢与偏见》很厉害,想说的东西其实很老派,就是女人要循规蹈矩,又不能太无趣,要有自己的想法,又不能超出社会给你的框架。这就是小说的功力,把无聊的道理表现得让人想看。」《绽放年代》也确实安排了一个角色作为女主角的殷鉴,其原型便是来自《傲慢与偏见》的丽迪亚。 那么,里右同样写爱情故事,也爱看珍.奥斯汀,会不会也成为一个社会告诉你该怎么活的女性?里右的答案很坦率,「我就是一个活在框架里的人,但是阅读让我知道原来框架是这样。」 爱情在坦露中滋长 里右最心仪的小说是珍.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谈起《傲慢与偏见》,里右立刻如数家珍的评点里头的女性角色。 那《绽放年代》的女主角迷迭香呢?她是否知道自己活在框架中?平心而论,迷迭香不是讨喜的女主角。读者一开始很难知道她要什么,直到最后里右才揭晓迷迭香面对事情裹足不前的原因。此刻,里右的身影又和迷迭香重叠了。 不过,里右也藉由迷迭香的身世谜底,探讨爱情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宰制,这包括她与咖啡店主人山下先生的关系。山下先生之于迷迭香,前者是有社经地位的「父亲」,后者则是被权力领有的女性客体──也像日本之于台湾。然而,山下先生其实也是框架里的人,只是那个框架是对他有利的父权。于是,迷迭香在小说里显得动弹不得,直到遇到男主角李贺东。 李贺东与迷迭香之间更涉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但里右在小说中让他们缓缓靠拢,「爱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很危险,因为很容易被一脚踢。还不认识一个人时,我们用客观条件去评价人,就像女主角一开始打量李贺东。但人跟人认识后,透过相互坦露伤痛,就能模糊上下关系。」 小说里,女主角的女给身分与李贺东的身世背景,从门不当户不对到两人相忘于江湖。流转之间,是1935年的台中地震,是日本政府为庆祝殖民四十年的台湾博览会,是一张前往满州国的船票。 帝国消逝之后 小说提到的台湾博览会,是日本殖民台湾的重大事件,其实就是殖民政府的成果发表会,一方面展现台湾有多文明,一方面宣扬日本治台有功。殖民阴影终成为这部小说挥之不去的背景,两人最终选择前往满州国,也是当时日本政府不断宣传满州国新天地的结果。尽管我们看不到女主角的政治自觉,他们的命运仍隐隐与帝国牵连。 里右写日本殖民的摩登时代,对此,或许不同史观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她想呈现的是历史事实跟历史解释的区别。前者能客观呈现,后者则很难统一。包括写到满洲国,她也表示多少想为满州国平反,「就像袁世凯在历史课本一登场就是坏人,但他年轻时稳定朝鲜,在壬午军乱中调解各方势力,政治手腕高超,课本却很少提这些事。」因此,日本殖民台湾有其客观可呈现的部分,发为小说,便是《绽放年代》。 纵然读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绽放年代」不过十年,随后便是大平洋战争爆发,以及白色恐怖时期。迷迭香与李贺东的爱情,或许终究难敌时代。但里右说,「爱情不就是只看当下吗?」 我想起1937年的一篇日本时代台湾文学名作──翁闹〈天亮前的恋爱故事〉,以颓废的口吻道出对爱情的渴慕: 「只有恋爱才是能够完成自己的肉体与精神的唯一轨迹。我不敢说是奇蹟。它正是轨迹。为的是只有它,也就是只有恋爱,才能够在这个宇宙间画出我所寻求的某一个点,画出能在一切条件上使我满足的唯一的一条线。如果从这个意义出发,说它是奇蹟也未尝不可。」 奇蹟是可能的。就像《绽放年代》书写殖民时代的爱情,以小驭大,让我们看到历史曾有的样貌与活过那时代的人。帝国已在少女花影下荼蘼,但她的恋爱故事才正要天亮。 《绽放年代》购书连结:博客来:https://bit.ly/2XjGXr0诚品:https://bit.ly/2RS6Msg金石堂:https://bit.ly/2Nt5rtm读册:https://bit.ly/2RUvSqj
+ More【作家特写】凡人终有一死,何不好好「处理」死亡? 张国立谈《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
张国立说起话来有种使命必达的坚毅。2019年,他开始写《乩童警探》系列,采访当时便向我透露后续几部曲架构,关于死亡的异想,悲剧的诞生。他藉推理小说,探问天人之际,融冷硬与在地于一炉。第二部《双重谋杀》以连续杀人案为起点,两具离奇死亡的尸体有了交集——第二个尸者身上验出第一个死者的指纹。是活死人犯案,还是完美谋杀?天赋异禀的乩童警探「罗蛰」这回将更深入死荫之地。那里不止有谜底,还有自身的黑暗之心。他曾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推理小说是追查与己无关的案子,最终回到个人,面对本心。」张国立果真使命必达。《乩童警探:双重谋杀》 张国立自承是「希腊悲剧的信奉者」,但他并不悲观。新作《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藉侦探小说形式,推演人伦的边界,复仇与救赎的灰色地带,十足沉重的题材,他却写得很过瘾,谈到后续系列作,一开口就是全新的点子,以及更奇诡的死亡。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带来新生,让生者不得不理出线索,解决谜团,也是自我挖掘的过程。这是张国立口中,推理小说教我们的事。 有一万步强迫症的小说家 溽暑中,我跟编辑在走到采访地点途中遇见张国立。他一身洁白衬衫配运动鞋,看起来神清气爽,一点也没有这时节在这盆地该有的狼狈。坐定后,我们从写作习癖聊到运动习惯,他说他有「一万步强迫症」,每天要逼自己用手机计步功能走一万步,否则不安心;如果回家只有九千多步,会用手摇。除此之外,还有固定的三十个伏地挺身跟哑铃训练。 牡羊座的他坦承自己个性很急,以前有个坏习惯是同时写三本小说,常常还在写这一本,就开始构思下一本,结果便是正在写的「写到一半就不想看它了」。上个月开始,他觉得这样太累,总有一天会搞坏身体,所以规定自己「一次只写一本」。兴致一来,还会写到忘记时间,是烟瘾逼得他停下来。▲作家罗青为张国立小说画的插画。张国立大学时曾是罗青的学生。 罗青对他说,写小说不要窝在家里写,要去西门町写。于是张国立在真善美戏院前坐一个下午,看来往的路人,猜想他们的人生。「很多人问我为何不戒烟,我说没办法。写完一本小说会整个人腾空,心里跟脑袋有一个大东西不见。爽,这爽不是一般可形容,需要大量抽烟,听音乐,无止尽的放松。我跟医师这样说,医师皱眉说:『你只是不想戒烟吧。』」 他开玩笑说因为音乐要放很大声,所以前后住过「三坑」——安坑、深坑、福德坑。他也曾在内湖定居,后来因为人变多就搬走了。如今住三芝,六十四岁的他想骑脚踏车从三芝往返台北,因为老婆阻止,迟迟未成。不过,他给自己的六十五岁生日礼物是到西班牙走朝圣之旅,足足走二十天。「老婆还在努力阻止我。」张国立说。好的作家得具备什么条件,不好说,但气长的作家大抵都有自持规律的生活,就像村上春树慢跑,张国立与他的一万步强迫症。能从八零年代写到现在,张国立对成为怎样的小说家有自己的看法,「作家有两种,第一种像沙林杰,第二种像劳伦斯・卜洛克。卜洛克从廉价黑色小说杂志起家写到变大师,很爱写却出名很晚。我一直在想:自己想做一个二十岁就出名,只写过一本代表作的作家,还是一辈子在写的人?也有人跟我说:『国立老师你不应该写这种小说。』难道我该写《战争与和平》吗?我想沙林杰也面临一样的问题。」戏剧让他了解真实可以乱七八糟 不该写哪种小说?张国立没有解释。他大学开始写作,写过历史、推理,以及极度内省的存在主义小说,讽喻时事的新闻小说。当兵两年染上戏剧狂热,从希腊悲剧读到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写剧本投稿到姚一苇主编的《现代文学》。退伍后,他写了三个月的小说,登在《中外文学》,其中有一篇叫作〈最后的战役〉,受到学院很认真的评论,这让张国立「觉得自己可以继续写」。 「写剧本,让我了解写作不只是跟自己说话,也要跟别人说话。只是跟别人说话之前,你必须跟自己对话。我读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受用很大,他强调出戏的作用,要读者对故事保持警觉。我们的教育一直教导我们真实,没有学过幻想如何可能。戏剧让我学到,可以跑到真实之外,真实可以乱七八糟。」 除了戏剧,记者生涯也影响张国立的小说家之路。「以前在报社,我都是最后一个走的,其实是在写小说。我是坐不住的人,因为写稿才坐得住办公室。」张国立在《中华日报》跑体育线,报导运动会要赶六点的电报发稿,等于在运动场上就得写稿,练就了随处可写的本事。 《中华日报》因为是国民党底下的报纸,规模不大,也不大管谁在看,采访任由张国立写;他就近观察人情世故,把一则则体育报导变成精炼的人物速写,比如古金水,「大家都知道他很厉害,十项全能,但他有个毛病,就是容易因为压力大、紧张,十项里常有一项零分,因为太紧张犯规。一个运动员在他最拿手的项目零分,这中间有多少挣扎!」 ▲张国立当记者时采访军事新闻,在德州沃斯堡与 F-16合照。运动场上,使命与心的极限,成为张国立为人物立传的绝佳素材,帮助他塑造角色更得神采。「当时有位田径好手,一百公尺能跑十秒四,却在左营训练中心莫名得罪上层被赶出来。全国比赛时,他不能晋级也来参加,又跑出十秒四的成绩。我说你来参赛不是白忙一场吗?他说他要证明对方想杀鸡儆猴,却杀到了猴。」 除了运动选手,张国立也曾采访许多作家,其中七等生最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我开车到苗栗找他,在一条乡间新铺的柏油路上,两旁是雨后嫩绿色的稻田,只见七等生站在那,瘦瘦的,留着长发。我停好车,七等生端出为我准备的公卖局葡萄酒。我当时觉得匪夷所思。采访中,我进入了七等生的世界,那时候他写〈我爱黑眼珠〉,受到很多非议。我边采访边和他讨论道德,我才知道那就是七等生的思想。」 有趣的是,尽管张国立得过皇冠大众小说奖,却认为自己「不够大众」。「我的偶像是海明威,受他影响最多的是小说对白。所以我写小说有个问题,会让读者卡住。为何?我相信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小说不需要把冰山写出来。」大平先生(平鑫涛)曾委婉劝他,不那么海明威的话,可以更受欢迎,然而他依然写自己的。 或许,对张国立而言,这些走过一遭便足矣。就像他前阵子考上旅游领队证照,带了一次团就厌倦,他说自己不想管人,也不想被管。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好。「不过现在我会试着多写一点冰山。」张国立说。 ▲张国立热爱旅游,出过多本游记,也考过旅游领队证照。不过他只带过一次团,因为不想管人。 如果死亡不是终点怎么办? 张国立推崇推理小说,推理小说可容纳各种故事,读者也容易进去,「这样比较容易让作者发大财,作者发大财,影视就跟着好,读者也跟着好。」所以他之后想写侠义小说融合推理,回到宋朝让包公用科学办案。 除此之外,读者也可在推理小说中看见最极端的人性。「例如愤怒要如何发泄?我们可以去看李・乍得的小说;也有探讨正义边界的推理小说,像《失控的陪审团》。推理小说也很接近生活,例如卜洛克的侦探马修・史卡德每天都在戒酒、晃荡,叨叨絮絮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又何尝不是追寻抵达之谜的推理小说?「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原理,说作者要不停的埋藏,埋藏的悬疑又一定要得到解决,这不就是推理吗?」 《偏心的死刑犯》也来自悬念,一开始张国立只是好奇:执行死刑,人没死怎么办?小说以杀人凶手朱俊仁被枪决,有乩童体质的警察罗蛰却没看到他的灵魂,才惊觉「死刑犯没死」开头。寻着未竟的死亡,读者将与罗蛰一层层揭开命案背后的真相。只是真相不能抚慰人心,过程中,侦探与案件关系人还得面对过往的吞噬。 ▲张国立的书架与单车。他每天都要运动,骑单车会故意骑上坡,好让自己「多动一点」。 罗蛰显然不是很酷的侦探,不能坐在安乐椅上推敲案情,或靠出神入化的演绎法找出凶手。他畏缩,一度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往——十七岁之前在家乡台南当乩童,却意外毁了弟弟的人生。 我好奇在讲求科学证据的推理小说中,安排一个有神力的主角,会不会破格?张国立给了我一个「反过来」的答案:罗蛰不是借助神明的力量,而是努力让自己不受制于神明,「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侦探没那么厉害。罗蛰的过往人生都是神明决定的,直到十七岁弟弟出事。之后他一直在逃,遇到这个案件,才被迫面对自己。」 如果可以,不能一直逃吗?张国立说,「我们常常忘记过去,丢掉很多可贵的东西,但今天何以至此,其实是因为过去。郭台铭的广告说他『抱着台湾的未来』,那都是骗人的,只有重视过去,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身为希腊悲剧的信徒,张国立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叙事已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和过去有关,就像伊迪帕斯王娶了自己的母亲,正式迎接自己的宿命。「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最好的推理小说是追查与己无关的案子,最终却回到个人,面对本心。侦探如果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无法破案。」 那么我眼前这位写侦探故事的侦探,需不需要回到自己身上,照见人生的未解之谜? ▲身为小说家,要当沙林杰还是卜洛克?张国立选择后者。他相信推理小说的力量,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被埋藏的过程寻找线索——解答人生何以至此,悲剧为何发生。「年纪越长,我发现自己越像我妈,她以前有的身体症状,都在我身上浮现。你说,我们是不是活在希腊悲剧的阴影之下?如果你不接受,就会一直活在懊恼中。」 听起来,张国立悲观得很。他说三岛由纪夫曾说人最好在三十九岁前自杀,因为人不会再成长了。显然张国立没有遵从三岛由纪夫,至今仍与他的一万步强迫症度日。 「你出生就知道会死,那活着干嘛?」张国立说。采访完,张国立拿出手机,说他今天还没到达一万步,要用走的回去。
+ More